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的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脏EAML的MSCT表现,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了双肾MS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6例患者中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但仅最大病灶进行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累及单侧肾脏。病灶最大径范围10~72mm,平均值为30.8mm。病灶边缘均无分叶,边界清晰,均向肾外突出生长导致肾轮廓改变,其中5个病灶与肾实质界面成角,外观酷似"冰淇淋"。所有病灶CT平扫及增强密度均不均匀,无钙化,5个病灶呈"快进慢出"的强化方式,仅1例病灶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增强扫描4个大病灶(最大径≥39mm)内可见明显强化的粗大的瘤内血管,2个小病灶(最大径≤20mm)内未见瘤内血管。5个病灶内存在CT可分辨的脂肪密度,所有病例均无局部浸润、血管受累和远处转移。结论肾脏EAML与经典型AML和肾癌的CT表现存在重叠,鉴别诊断困难。EAML内部可含有或不含有CT可分辨的脂肪组织,含有CT可分辨脂肪组织的EAML与经典型AML难以鉴别。不含有CT可分辨脂肪组织的EAML与肾癌难以鉴别。EAML的最终诊断仍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MD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EAMI。患者的MD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9例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MDCT和MRI检查。结果:13例中8例肿瘤呈实质性,5例呈囊实性。CT平扫示7例病灶呈等密度或高密度,3例呈稍低密度。MRI平扫T1WI上4例病灶以低信号为主,抑脂T2WI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其中3例信号明显不均匀。CT和MRI增强扫描皮髓交界期示9例病灶呈中等至明显强化,4例轻度强化;实质期示病灶呈持续强化9例,强化程度减退4例,11例病灶强化明显不均匀。仅1例EAML可见少许脂肪信号,6例瘤周可见假包膜显影、较厚且绝大多数完整,9例瘤内可见血管影,4例伴有出血。结论:肾脏EAML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特别是T2WI上病灶呈低信号、增强后中等至明显不均匀持续强化、假包膜较厚且完整以及瘤内血管影的显示,有助于提高对EAML的影像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EAML的CT影像特征.结果 8例(共10个病灶)中6例单发,2例多发;5例(7个病灶)含有明确脂肪成分;CT平扫呈圆形或类圆形的稍高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皮质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静脉期7例持续强化,1例强化程度下降.结论 EAM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增强扫描有助于与肾透明细胞癌及肾盂癌相鉴别,但与经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难以鉴别,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EAML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7例仅行CT增强检查,1例行CT增强检查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肾EAML 19例共21个病灶,2例双侧发病,瘤体最大径1.8~25.2 cm,平均6.5 cm;多数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19/21)且与肾实质分界清晰(17/21).11例CT平扫检出12个病灶,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其中7个病灶内含脂肪成分,1个病灶内示囊变坏死区;4个病灶密度均匀且高于肾实质;2例出现肾包膜下血肿.21个病灶行CT增强扫描,动脉期14个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内示粗大血管影,静脉期血管影仍可见;13个病灶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8个病灶为持续性强化.1例行MRI,T1WI及T2 WI呈混杂信号,病灶局部在反相位像上信号强度较同相位像明显下降.结论 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对正确诊断肾EAML有重要价值,但最后确诊仍需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脏乏脂肪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表现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性肾平滑肌脂肪瘤MSCT及临床资料,重点分析病灶的大小、部位、形态、密度及血供情况等.结果 20例患者共有23个病灶,其中22个病灶均表现为实质性肿块,1个病灶为巨大囊性并出血.病灶最大的为11.5 cm×9 cm,最小的为0.8 cm×0.8 cm.左肾13个病灶,右肾10个病灶.其中10个病灶呈类圆形,11个病灶呈圆形,2个病灶呈菌伞状,5个病灶见劈裂征;平扫12个病灶呈均匀略高密度,11个病灶呈等密度.8个病灶内见少量脂肪成分,余病灶薄层(1 mm)未见脂肪成分.20个病灶在CT动态增强肾皮质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呈环形强化,2个病灶呈均匀强化.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的病灶20个,轻中度强化病灶2个.增强皮质期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及延迟早期呈均匀强化,强化较肾实质弱,其内脂肪密度无强化.结论 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CT平扫薄层显示细微脂肪成分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对于乏脂肪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延迟早期呈均匀强化,以及自肾脏实质发出粗大的血管穿行于病灶的征象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脏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其与病理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19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DCT平扫及皮质期和实质期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9例肾脏淋巴瘤共发现43个病灶,位于左侧肾脏18个,右侧肾脏25个.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2个,地图样或不规则形31个;其中8个病灶累及肾脏包膜,7个病灶累及肾门,3个病灶累及肾窦,所有累及肾脏的病灶均无包膜.病灶直径0.3~13.5cm,平均5.1cm.CT平扫示病灶密度等于或略高于肾实质,动态增强扫描皮质期示病灶呈轻度-中度均匀强化,实质期呈中度强化.7例累及肾门的病灶内可见形态正常的肾脏血管,且肿瘤包绕但不压迫肾动.脉和肾静脉.肾脏淋巴瘤平扫和增强密度均匀、强化不明显、缺乏包膜等征象与病理上淋巴瘤以单一细胞堆积为主,团块内细胞密集程度高、富含液体的间质成分少有关.结论:肾脏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对肾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al angiomyolipomas,EAML)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EAML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其中3例行MRI平扫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9例均误诊,其中6例术前误诊为肝癌,1例误诊为血管瘤,1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增生(FNH),1例误诊为转移瘤。结果 9例肝EAML均为单发的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6例位于肝右叶,3例位于肝左叶。CT平扫呈稍低密度;MRI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少数可均匀明显强化,6例动脉期可见早期引流静脉,8例动脉期或门脉期中央或周边可见明显强化的粗大畸形的血管;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或快进慢出。结论 EAML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对术前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诊断有赖于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肾脏嗜酸性细胞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平扫病灶多呈等密度,个别肿瘤边缘可见钙化,CT增强扫描9例为均匀强化,7例为不均匀强化,其中8例在增强扫描皮髓期表现病灶中央星状瘢痕;平扫T1WI病灶呈等低信号,其中8例中央裂隙状疤痕呈更低信号,T2WI病灶呈等或高低混杂信号,中央疤痕呈裂隙状高信号,MR增强扫描9例明显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但肿瘤实质部分强化均匀,中央疤痕无强化,或延迟强化。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位于肾皮质区,可向肾外突出,边界清楚。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均匀强化,中央出现星状疤痕以及肿瘤内"轮辐状"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9.
少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少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少脂肪性肾AML CT表现,着重分析病灶的大小、部位、轮廓、密度以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等。结果:12例12个病灶均表现为实性肿块,CT平扫7个病灶呈均匀略高密度,2个病灶呈等密度,3个病灶内示散在小结节状低密度影,9例肿块呈类圆形,3例呈不规则形,全部肿块与肾实质分界清楚,8例肿块突向肾轮廓外1/3~1/2,9例病灶在CT增强扫描肾皮质期明显强化,6例为均匀强化,3例病灶内散在低密度灶未见强化,7例在肾实质期呈相对低密度,2例仍强化明显,3例双期增强均扫描表现为病灶内轻度条片状强化。结论:少脂肪性肾AML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有利于和肾细胞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探讨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 CT、MRI 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提高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 CT 及 MRI 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和病理特征。结果入组病例分别为混合型上皮间质肿瘤(MESTK),囊性肾瘤(CN),平滑肌瘤(RL),嗜酸细胞腺瘤(RO)。病变分布情况:6例位于左肾,3例位于右肾。瘤体大小:长径2.5~8.9 cm,平均5.7 cm;短径2.5~8.4 cm,平均4.9 cm。形态:类圆形或椭圆形(n=7),不规则形(n=2)。9例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MESTK 呈多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确强化,囊壁及粗间隔可见强化。CN 呈囊性病灶,平扫可见斑片状钙化,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确强化,病灶可见强化分隔影。RL 的 CT 和 MRI 平扫密度/信号不均匀,可见斑片状坏死;病灶增强扫描皮质期及髓质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减退。RO 1例 MRI 平扫 T1 WI 呈不均匀低信号;T2 WI 呈不均匀高信号;CT 病灶密度欠均匀,平扫以等密度为主;增强扫描皮质期、髓质期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排泄期强化程度下降,中心瘢痕可见轻度延迟强化。结论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具有一定的 CT、MRI 影像学特点,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可以提高肾脏罕少见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病理及CT 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AML 的临床、病理及 CT 资料,将其分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组和其他乏脂肪A ML组,观察病灶的数目、大小、形状、密度及其均匀性、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病灶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等,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AML组18例19灶,平均年龄40岁,其他乏脂肪AML 组18例22灶,平均年龄49岁。两组病灶最大径分别为(58.63±56.59)mm和(16.97±8.59)mm,P<0.05;密度不均匀者分别为10例和4例, P<0.05;形态不规则者分别为12例和10例,劈裂征阳性者分别为8例和13例,血管影分别为6例和2例,假包膜分别为6例和2例;病灶强化方式快进快出者分别为4例和10例,持续性强化者分别为14例和12例,渐进性强化者分别1例和0例,两组间病灶形状、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均无统计学差异。EAML组病灶平扫、皮髓质期和肾实质期CT值分别为(44.3±10.7)HU、(101.6±26.6)HU 和(86.9±17.9)HU,其他乏脂肪AML 组各期CT 值分别为(37.1±7.3)HU、(108.7±23.8)HU和(87.6±13.6)HU。EAML组比其他乏脂肪AML组平扫CT值高,P<0.05,增强后CT 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乏脂肪AML 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EAML较其他乏脂肪AML发病年龄小,病灶体积大,平扫密度相对高且不均匀,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12.
肾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肾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方法:对5例经病理证实的肾平滑肌肉瘤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肿块最大径均>5cm。CT平扫示1例呈均匀高密度,2例呈等密度,2例呈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时1例呈均匀强化,4例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其内见明显的坏死、囊变征象。结论:肿块巨大、坏死囊变明显及肿块内出血为肾平滑肌肉瘤的主要CT表现,但其CT及临床表现均与肾癌相似,术前鉴别困难,最终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与类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CT和病理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诊断为肾EAML的22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18例,中位年龄48.9(22~72)岁。将所有病灶组织的标本重新切片、染色后镜下观察,并根据此次观察的标本中上皮样成分占比,分为肾EAML组和类上皮样AML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CT图像上的肿瘤长径、形态、坏死液化、出血、肿瘤内脂肪、强化模式等CT征象并测量各期CT值,计算皮质期和髓质期的强化比值,并用皮质期强化比值反映皮质期强化程度。2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 结果 肾EAML组(15例)的上皮样细胞占86.7%,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呈巢状、片状排列,部分核不规则,具有核异型性;类上皮样AML组(7例)的上皮样细胞占23.6%,其他多为梭形平滑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肾EAML组和类上皮样AML组在肿瘤长径[(8.40±4.26) cm对(4.90±1.84) cm]、坏死液化[73.3%(11/15)对14.3%(1/7)]、肿瘤内脂肪[86.7%(13/15)对14.3%(1/7)]、强化模式[73.3%(11/15)对14.3%(1/7)]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Fisher's确切概率法,均P<0.05);在皮质期增强CT强化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1(0.56, 0.67)对0.96(0.92, 0.97),Z=?3.56,P<0.001],且临界值≤0.73时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0.981(0.813~1.000),Youden=0.87],Youden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肿瘤内无脂肪、“快进慢出”强化模式、有坏死液化、肿瘤长径>8 cm。 结论 肾EAML具有特征性CT征象,尤其当皮质期强化比值≤0.73时,应高度怀疑肾EAML。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E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10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检查,观察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肿瘤平扫呈相对高密度、向肾外突出、乏脂肪;增强明显不均性强化(快进慢出)、瘤体较大但无分叶、包膜完整,多与肾分界清晰;其内常有轻度变性坏死区.镜下见密集分布的上皮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示黑色素瘤相关抗原(HMB45)均为阳性、上皮膜抗原(EMA)均为阴性.结论 EAML的CT表现有一定的有助于定性诊断的特点,与病理结构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EGIST患者的CT表现(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缘、增强特点、邻近脏器受侵、转移等征象),25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其中8例又行CTA检查。结果 25例EGIST中,高度危险17例,中度危险5例,低度危险3例,其中5例发生远处转移。单发23例,位于肠系膜10例、网膜6例、后腹膜5例、盆腔2例;多发2例,起自后腹膜及肠系膜。肿瘤直径平均13.2 cm。肿块呈分叶状8例,不规则状4例,类圆形或椭圆形13例。其中1例可见钙化,23例病灶内见囊变及坏死。根据肿瘤的强化方式,分两种类型:Ⅰ型,动脉期大致轻度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略高于动脉期。Ⅱ型,动脉期为中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行性强化,强化高于动脉期;囊变、坏死无明显强化;其中15例在动脉期病灶实性成分内可见条状强化的血管影;CTA可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E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判断其生物学行为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外型胃间质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腔外型胃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双期(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结果:15例腔外型胃间质瘤均分布在胃的周围,其中与胃之间有密切关系者9例,与胃之间关系不明确者6例。表现为囊性病灶5例、囊实性病灶7例和实性病灶3例,双期增强扫描示肿瘤实质部分均呈明显强化。结论:腔外型胃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熟悉其表现将能提高对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2 1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结核性腹膜炎病例 ,主要观察( 1)腹水性质及解剖分布 ;( 2 )系膜、网膜、腹膜改变的CT表现形式 ;( 3)淋巴结肿大及其增强情况。结果  ( 1)腹水 18例 ,高密度腹水 15例 ( >2 0HU) ,3例低密度腹水 ( <2 0HU) ,6例为包裹性积液。 ( 2 )系膜改变为增厚、结节状、污秽状 ,共 2 1例。 ( 3)饼状网膜肿块 5例 ,网膜点条状、污秽样改变 8例。 ( 4 )腹膜增厚 15例 (腹膜光滑 13例 ,腹膜结节 2例 )。 ( 5 )淋巴结肿大 9例 ,7例并见环状强化。结论 腹膜、网膜、系膜的改变伴高密度腹水 ,环状强化的肿大淋巴结 ,常可作出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脐尿管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脐尿管病变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脐尿管病变的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5例病变均位于脐尿管走行区。其中脐尿管囊肿5例,4例单纯性囊肿均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性病灶,囊壁光整,增强后无强化;1例囊肿合并感染者呈多房状,囊壁毛糙,强化明显,周围脂肪组织炎性水肿渗出。4例脐尿管肿瘤发生于脐尿管膀胱交界区,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肿块强化明显。6例脐尿管结石,5例位于膀胱脐尿管交界区,1例位于脐尿管近膀胱段,均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缘光整。结论:脐尿管囊肿、肿瘤及结石的CT表现均有各自特征性,术前CT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