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余彩云  张木林 《职业与健康》2010,26(21):2450-2451
<正>招募低危献血者和对血液检测是确保血液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血液检测结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用血者的身体健康。为了解汉中市无偿献血者献血情况,为临床提供安全的血液,降低输血风险,减少血液报废。我们将本站2005—2009年共165568位献血者检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对5年无偿献血者献血情况,不同血型献血者献血情况,献血者不合格情况分析统计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液是生命之源。人体如果没有足够血液供养,生命与健康将无法维持。在目前血液还无法合成的情况下,人体一旦造血失控或大量失血时,只有通过献血、输血才能救治。输血是一把双韧剑,安全的血液能够拯救人的生命,不安全的血液可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相关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我国《献血法》规定,献血量200~400ml/次。因多数献血者对血液知识不大了解,担心献血会伤元气影响身体健康,大多愿献200ml/次而不愿献400ml/次,而临床患者每次输200ml血液大多不能满足治疗需要,输多人次同种异体血风险又较大。在采供血方面春节前后及寒暑假各地易发生血荒或偏型,而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要。为解决其突出矛盾,笔者从人体造血、失血调控、献血、输血的利益与风险进行医学论证研究。证明符合体检标准者每次献400ml血液不会影响献血者身体健康,能有利保护有限血液资源,更适合现代临床输血需要,并能降低血液成本,减少输血风险;对献血者和受血者利益大于风险;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献血医学服务包括献血者招募、献血者适宜性判断、献血不良反应监测与预防、献血后咨询、献血后信息回告和献血者归队等,这些环节构成了血液安全保障体系。上海市血液中心通过制定标准、指南和规程,建立了规范的献血医学服务流程,探索了信息技术在献血医学服务中的应用,促进了献血医学服务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4.
志愿献血有利于保证临床用血的需要与安全,保障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身体健康。我国于199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为了解志愿献血人员情况,我们对1998年10~12月在本血液中心志愿献血的人员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对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凡条件符合且志愿献血的18周岁~55周岁健康公民,经本血液中心体检合格并参加献血者均为调查对象。  相似文献   

5.
《山东卫生》2008,(4):16
省血液中心严格按照“两好一满意”活动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订工作目标.发挥“两好一满意”活动对血液工作的推动和规范作用。 服务好,就是要做到以病人和献血者为中心,时时处处为病人和献血者着想.努力加强献血前的宣传咨询、献血中的热情服务、献血后的跟踪服务这一封闭式服务链建设,制订、完善和落实献血者、用血医院和病人投诉处理机制,努力促进和谐服务关系,实现服务零投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淮安市互助献血与普通自愿无偿献血血液在献血前筛查结果和献血后血液检测结果,分析两种不同献血类型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方法在献血前分别对3207例互助献血与58264例普通自愿无偿献血者进行征询、体检、初筛;在献血后分别对2165例互助献血与54920例普通自愿无偿献血者进行血液检测,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两种献血类型在献血前征询、体检、初筛中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互助献血组血液筛查结果不合格率高于自愿无偿献血组;献血后两种献血方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合格率高,仍应是无偿献血的主体力量,亲友互助献血在献血前应加强征询、体检化验,只能作为一种紧急缺血时的临时补充.  相似文献   

7.
2014年6月14日是第11个“世界献血者日”。根据全军献血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精神和2014年军队献血工作安排,全军厂泛开展贯彻落实《军队血液管理规定》暨6·14“世界献血者日”主题宣传活动。此次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四总部《军队血液管理规定》,大力宣传第11个“世界献血者日”主题“安全血液挽救母亲生命”,组织法规宣讲、现场献血、咨询义诊、预约献血及献血志愿签名等活动,持续推进军队献血工作始终走在全社会前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长沙地区近两年来无偿献血人群结构状况及了解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血液浪费,为推动无偿献血健康发展和制定招募安全血源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3年的无偿献血者资料,对无偿献血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布情况以及血液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3本市无偿献血率比例逐年增长,献血者中18~25岁比例较大;男性献血者明显高于女性献血者;本科以上学历献血比例较高;在职业明确的献血人群中职员和大中专院校学生献血比例较高。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5.34%,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不合格率分别为2.13%、1.37%、0.78%、0.91%、0.34%。结论加强对无偿献血的宣传,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科学有效的献血招募策略,增强质量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选择先进的检测策略,在献血前健康征询、献血前初筛、献血后血液检测各环节严控把关,以保证血液资源充足和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地震前后成都市献血者人群结构特征和血液检测结果,为制定突发事件应急献血并保证血液质量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8月3日的84902名献血者的人群特征资料及其血液检测结果,分为地震前、地震应急献血期间和应急献血结束后3个组,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①地震应急献血期间血液检测淘汰率(5.31%)明显高于地震前(4.47%)和应急献血结束后(4.92%);②3个组献血人群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总体构成发生变化,地震应急献血期间初次献血人群增加,男性献血者比例上升,30~55岁参加献血的比例增加,献血者中职员、服务业人员、商务人员比例升高,学生献血者比例在地震期间显著下降.[结论]地震期间献血热潮中,应急采供血工作应该更加重视献血前的健康征询,重点关注30岁以上的男性献血者;可采取献血前筛查梅毒的策略,有效降低血液检测淘汰率,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10.
献血小知识     
《家庭健康》2020,(2):3-3
为什么鼓励献血者捐献400毫升对献血者来说,一次献血200毫升不足体内血液总量的5%,由于量少,并未触及到体内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而每次献血400毫升,也不超过全身总血量的8%(体重M60千克),不但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而且能够触及到体内的调节系统,促使暂存于肝等脏器内的血液参加到血液循环中去,刺激新鲜血液再生,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能有效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家庭健康》2009,(9):41-41
餐后献血可大大减少献血反应 空腹采血是输血医学的传统做法,其目的主要是杜绝血液稀释、乳糜血等问题,以保证血液质量。但弊端是空腹易导致血糖相对降低,在采血过程中血容量下降,故常易造成献血者的轻度或重度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血液质量,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12月宁波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宁波市总计献血329541人次,其中多次献血者(捐献全血或者成分血2次以上)147712人次(44.8%),初次献血者181829人次(55.2N),初次献血者的HBsAg、抗-HCV、抗-HIVI/Ⅱ、抗-TP检测阳性率分别是多次献血者的3.9倍、4.2倍、5.2倍、6.2倍。结论;多次无偿献血人群是低危人群,应调整招募策略,使其成为固定献血者,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3.
牛海亭  陈英 《现代保健》2009,(30):181-181
自《献血法》实施以来,随着人们对献血知识的深入了解,威海市街头无偿献血者日益增多。为了确保血液质量以及献血者的身体健康,笔者对565名初次献血者的血红蛋白进行了检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无偿献血者并不等于真正的低危献血者,按《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要求,献血者在献血前对有关献血的健康标准、献血过程、血液处置方法必须知情,要对献血者既往病史、一些危险行为做如实反映,以保证血液的质量。记录是质量保证系统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可证实特定的标准被采用,是发生献血传染病纠纷实行举证倒置时对血站自身保护的依据。献血者登记表信息真实、完罄是无偿献血安全进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献血者中梅毒阳性的情况,保障用血安全。[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71 926人献血者(242例确认梅毒阳性)的献血地点、年龄、性别、出生地、献血次数和职业分布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梅毒阳性率为3.4‰,初次献血者梅毒阳性率为6.6‰,两次以上献血者阳性率为零。流动献血点梅毒阳性率高于固定献血屋;18-25岁女性梅毒阳性率高于同龄男性。各年龄段中,36-45岁阳性率最高,男女性类似;不同职业和地域,以农民和外省市献血者阳性率最高。[结论]献血者招募和保留工作的重点仍是加强血液安全宣传教育,建立和巩固一支数量充足的定期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6.
献血服务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涉及政府、采供血机构、献血者等各方面。本文通过献血服务在机采血小板中的运用,从献血服务的法律依据、重要性及可行性措施等方面的阐述,说明了高质量的献血服务是血液安全的保障,是血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我国各大城市都掀起了献血高潮,献血者最关注的是献血后是否会影响身体健康及献血后如何补充营养。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8%。6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血液4800毫升。进行一定数量的献血对身体健康没有什么不良影响。但是,献血毕竟使身体损失一部分血液,为了使体内血液恢复得快,献血后一定要安排好饮食,以充足地供应身体制造血液的原料。造血的原料主要有蛋白质、铁、铜、叶酸、  相似文献   

18.
血液质量是采供血机构的根本。江苏省在血液采集前质量管理信息化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开通全省统一献血服务热线与微信公众号,加大献血者招募力度;建设江苏省献血者联网屏蔽管理系统,实现全省范围内不合格献血者信息共享;将献血者征询体检初筛不合格的信息需要录入业务系统等,从源头阻断血液质量事件发生,更好地保障了血液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19.
自 1998年 10月《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 ,随着无偿献血宣传力度的加大和人们对献血知识的不断了解 ,我国无偿献血人数逐年增加。献血后的沟通与联系至关重要 ,保留并召回身体健康合格者 ,同时对不合格献血者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与保密工作 ,对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保护献血者身心健康 ,从而建立和发展一支固定的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是十分重要的。1 献血者对检测结果的心理反应由于献血者是自愿献血的 ,身体和血液合格者占绝大多数 ,目前我们仅对血液不合格者发信或电话通知。献血者得知血检“不合格”通常会有下列几种心理反应。1 1 主动放弃…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讨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初筛阳性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情况,保证血液安全。方法 对3例经血站检测HIV抗体阳性献血者再次献血情况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3例HIV抗体初筛阳性献血者经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确证试验2例为阴性,1例阳性;2例采用非正常程序再次参与无偿献血。结论 加强献血者身份核对、献血后告知并有效进行血液安全知识宣教,加强全省乃至全国采供血机构间的信息交流是预防HIV阳性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