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调查及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64名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情况及防范意识调查,分析针刺伤发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刺伤发生率,做好职业防护。方法对针刺伤发生次数、地点、刺伤针头种类、针刺伤环节、针刺伤时是否戴手套、针刺伤后的处理、追踪检查等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被调查护理人员中93.75%发生过针刺伤,与防护意识淡薄、护理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相对不足、锐器处理不规范等有关。结论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较高,通过职业防护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合理配备护理人员、规范处理医疗废物、建立并执行相应的规章制度可有效防范针刺伤发生,而针剃伤发生后伤口的正确处理可减少血源性医院感染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目的 :为了解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刺伤率、刺伤原因及环节 ,探讨防范措施。方法 :对北京 9所护士学校的 434名实习护生在 6个月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前瞻性调查。结果 :发生针刺伤 160人次 ,发生率为36.9% ,其中 61.9%被污染针头刺伤 ,仅有 2人在刺伤后进行了血液学检测 ;71.9%的刺伤发生在病房 ,85 .6%发生在白班。发生针刺伤不同环节的刺伤率分别是 :操作前占2 5 .6% ,操作中占2 0 .0 % ,操作后占5 4.4%。结论 :建立全面防护及岗前职业安全教育、增强防护意识、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实习护生护理操作中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慧  吕卫华 《天津护理》2004,12(6):341-342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发生针刺伤的发生率,刺伤原因及针刺伤后的处理方法;探讨防护措施施.方法:对实习的47名护生,8个月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生针刺伤37人,发生率为78.7%,其中28人被污染针头刺伤占75.6%.发生针刺伤不同环节的刺伤率分别是穿刺前占29.4%,穿刺中占7.3%,穿刺后占63.2%.结论:实习护生防护意识淡漠,技术操作欠规范,针刺伤发生率高.因此,加强岗前职业安全教育、增强防护意识、强化规范操作行为,降低针刺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输液科护士针刺伤的原因,探讨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36名注射室护士针刺伤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针刺伤的情况,制定防范对策.结果 2011年36名护士中26名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72.22%,人均被刺伤3.97次/年,制定并加强防护对策后2012年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降为1.87%比2011年下降了53%.结论 输液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很高,但其防护意识淡薄.重视护士的职业防护,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提高输液科护士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对降低针刺伤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临床护士针刺预防知识与操作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针刺预防知识掌握情况,对安全操作行为的认知和实施情况,针刺伤发生率及有关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家医院209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护士对针刺预防知识及安全操作行为认知程度不高;在过去的6个月内有132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64.39%,人均刺伤1.97次;结论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发生率高。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规范各项操作行为,加强防护管理及针刺废物处理的管理,督促护士坚持标准预防措施和足够的个人防护,是当前职业防护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蕾 《当代护士》2009,(12):95-98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和刺伤原因、环节,有关防护的概念及安全操作行为等问题。方法对本院护士发生针刺伤进行自制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482名护士中369人曾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76.6%;共发生针刺伤1638次,被调查者年人均被刺伤3.4次;369人中有289人被污染针头剌伤,发生率为78.3%。结论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发生率高。因此,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建立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是当前职业防护面临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临床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暴露原因、护理人员防护意识、防护措施,以探讨进一步的防范对策.方法 对广州市4所医院(1所专科医院,3所综合性医院)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 418名被调查护理人员中,219人近2年有职业暴露的经历,暴露总次数884次.其中针刺伤(含其他锐器伤)183人,占职业暴露人数的83.6%;针刺伤总次数793次,年人均刺伤0.95次;刺伤后向有关部门汇报的只有86人,占刺伤人数的47%;自我防护意识的强弱与针刺伤发生率有关,防护意识强者,针刺伤发生率低,防护意识弱者,针刺伤发生率高,2者之间差异显著(P<0.001);静脉穿刺时戴手套的仅占6.9%;较多的护士对标准预防不熟悉,甚至从未听说过.结论 临床护理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仍然较大,因此加强职业防护教育,落实标准预防的措施等工作应常抓不懈,以保障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8.
041634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毛秀英-…//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一422~425 为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刺伤原因、环节、有关防护的概念及安全操作行为等问题。采用便利抽1 S2样对1 075名临床护士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80.6%的护士发生过针刺伤;74.5%的护士被污染针头所刺伤,年人均刺伤3.5次;36.0%的护士在整理用物特别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时被刺伤;7.7%的护士在取静脉血及抽液时戴手套;仅10.2%的护士在刺伤发生后向上级做了汇报。提示: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漠,针刺伤发生率高。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建立…  相似文献   

9.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刺伤原因、环节,有关安全防护理概念等问题。方法 对某医院部分临床护士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120名护士中,114人曾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95%,发生在操作后针刺伤占58.9%,尤其是针头或注射器使用后处置不当;约78.1%的人从未主动报告针刺事件;86.7%的人愿意参加有关针刺伤的职业安全培训。结论 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漠,缺乏有关针刺伤知识,针刺伤发生率高。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和针刺伤防护管理,建立针刺伤报告制度是当前职业防护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及针刺伤预防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12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护士对针刺伤预防知识及安全操作行为认知程度不高,在过去的6个月内有112人(441次)发生过针刺伤,人均刺伤3.7次。[结论]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发生率高,应规范护理操作,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建立健全针刺伤的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在诊疗工作中发生针刺伤频率及报告情况,探讨职业安全管理模式。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200名临床护士进行针刺伤经历及相关问题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200名临床护士在工作期间针刺伤发生率为98%;有13.2%被针刺伤人员每年刺伤均大于1次。针刺伤涉及到的操作主要有处理医疗废物、处置针头或注射器、准备注射的过程中等。有33.7%护士发生针刺伤时会上报,能及时报告的占15.8%,从来不报告的占19.8%。结论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频率高,报告率低,防护意识淡漠,职业安全制度不健全。  相似文献   

12.
曹晓霞  凌礼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592-1594
【目的】了解本省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及原因,以进一步加强职业防护意识与管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急诊专科护士及我院急诊科护士共110名进行针刺伤情况调查分析。【结果】46.0%的急诊护士有针刺伤的经历。其中,引起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有:针头/锐器放置不当、处理他人未处理用物、被他人不慎刺伤、因病人躁动被刺伤。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最多的职称为护士及护师,发生率为89.1%。急诊护士对于针刺伤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较高,针刺伤上报率偏低,为10.9%,上报率低主要原因为医院.没有登记报告制度、护士认为没有必要报告以及针刺伤后不知向谁报告。【结论】在临床实际中,相关预防针刺伤措施仍未完全实施。应在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培训的基础上落实针刺伤后的处理程序,切实做好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护士被针刺伤的情况,加强自我防护意识,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采用问卷方法调查护士在治疗操作环节中被针头刺伤的有关情况。[结果]被调查的123名护士中,111名曾发生过针刺伤。[结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应增强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加强职业防护管理。  相似文献   

14.
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405,自引:7,他引:405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刺伤原因、环节,有关防护的概念及安全操作行为等问题.方法采用便利抽样对参加全国护理学术会议及北京7家医院部分临床护士共1075名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护士中866人发生过针刺作,发生率80.6%;被调查者年人均刺伤3.5次,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操作后整理用物特别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时刺伤率高达36.0%;护士在取静脉血及输液时戴手套率很低,仅7.7%,回套针帽率高达57.0%;在刺伤发生后向上级何等了汇报的仅占10.2%.结论临床护士的防护意识淡漠,针刺伤发生率高.因此,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建立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是当前职业防护面临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5.
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情况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某校2002级实习护生实习期间针刺伤及发生情况,为制定实习护生职业防护培训计划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级184名实习护生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实习护生中82.6%曾被针刺伤,发生两次以上的占64.5%,共受伤324人次,被污染针头刺伤的占71.0%,被安瓿割伤的占65.8%;发生针刺伤后正确处理者占5.3%;认为针刺伤可感染HIV、HBV、HCV者占6.5%;防护知识来源于临床带教老师的占72.2%;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时不戴手套的占44.5%,49.5%未接种乙肝疫苗。结论: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防护意识淡薄,应对护生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16.
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544名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情况,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为实习护生的职业防护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疆3所卫护校544名护生实习6个月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52.76%实习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生了针刺伤,发生2次以上的占34.45%。其中64.81%发生于白班,78.05%在发生针刺伤时未戴手套。42.16%发生针刺伤后向护士长汇报。结论: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防护意识淡薄。应增强防护意识。加强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了解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针刺伤发生率,刺伤原因、环节,自我防护意识,处理程序知晓情况等,以引导护生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保证护生身心健康。 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1~2012年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习的120名护生针刺伤的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为76.7%,其中87.6%为污染针头。64%的针刺伤发生在回套针帽和整理用物时,其中只有6.7%的护生向预防保健科报告。结论 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实习护生防护知识欠缺、防护意识薄弱,应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通过必要的正性强化方法,养成安全操作的职业行为。  相似文献   

18.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情况调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暴露原因、护理人员防护意识、防护措施,以探讨进一步的防范对策。方法对广州市4所医院(1所专科医院,3所综合性医院)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418名被调查护理人员中,219人近2年有职业暴露的经历,暴露总次数884次。其中针刺伤(含其他锐器伤)183人,占职业暴露人数的83.6%;针刺伤总次数793次,年人均刺伤0.95次;刺伤后向有关部门汇报的只有86人,占刺伤人数的47%;自我防护意识的强弱与针刺伤发生率有关,防护意识强者,针刺伤发生率低,防护意识弱者,针刺伤发生率高,2者之间差异显著(P〈0.001);静脉穿刺时戴手套的仅占6.9%;较多的护士对标准预防不熟悉,甚至从未听说过。结论临床护理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仍然较大,因此加强职业防护教育,落实标准预防的措施等工作应常抓不懈,以保障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实习护生针刺伤及防护行为的现状。方法选取431名实习护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护生实习10个月内发生针刺伤的情况以及防护知识及防护行为。结果 76.10%的实习护生发生过针刺伤,只有77.03%的实习护生在实习医院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发生针刺伤的实习护生对针刺伤相关职业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及依从性得分低于未发生针刺伤的实习护生(P0.01或P0.05)。结论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对针刺伤防护知识缺乏,防护行为不规范,临床需要加强防护知识的培训,改善职业防护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工作过程中针刺伤的高危人群及危险因素,并进行有效防护措施,以降低临床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方法:对2008年我院635名临床医务人员中发生的44例针刺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于2009年开始对我院678名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垃圾处理规范操作、工作流程及职业防护培训,调查分析医务人员针刺伤发生情况及防护效果。结果:2009年针刺伤的发生率较2008年下降了2.80%,针刺伤发生的高危人群为护士和实习医护人员。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有套回针头套、整理和清理物品、他人之以外扎伤等。结论:实习医护人员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较高,需要加强培训,提高防护措施及观念,减少不正确的诊疗操作,减少血性传播疾病的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