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门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100例于2010年至2012年间在我院出现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进行探讨和分析,医护人员通过进行健康教育、规范化管理等护理干预措施提高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治愈率。结果:对门诊输液药物不良反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100例发生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全部得到治愈,治愈率为100%。结论:加强门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能够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使患者及早康复并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门诊输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10月门诊输液患者12 000例,按输液时间顺序将前6 000例作为对照组,后6 00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分析2组患者在门诊输液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结果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有558例,发生率为9.3%,重度药物不良反应1例;对照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有1 328例,发生率为22.13%,重度药物不良反应4例,观察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反应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对门诊输液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不良反应发生程度,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杨文娟  侯颖鑫 《中外医疗》2015,(2):143-144,147
目的通过观察对比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在门诊输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中的临床护理效果,评估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价值,探究科学有效的门诊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该院门诊部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接收进行输液治疗的1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两个护理小组,分别并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800例患者在输液治疗全过程中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800例患者在常规方式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对比两个护理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主要考察指标为注射治疗不良药物反应发生率、不良药物反应的程度和患者治疗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800例患者注射治疗期间不良药物反应发生例数为75例,发生率为9.375%;对照组800例患者注射治疗期间不良药物反应发生例数为160例,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程度轻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5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3.00%,观察组患者治疗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个护理小组患者的护理结果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医院门诊部医护人员在患者进行输液治疗期间应全面加强各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输液治疗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不良药物反应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的程度,提高输液治疗安全性和患者治疗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提升医院门诊部输液治疗护理水平和良好医疗服务形象。  相似文献   

4.
赖春娟  李季妮 《海南医学》2014,(20):3119-3120
目的:探讨急诊输液室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应急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急诊输液室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12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不良反应的药物构成、临床表现和涉及的系统损害及其对疾病病程和程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128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涉及药物共计164例次,其中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最高,与其他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中占构成比例最大的是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与其他类别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涉及皮肤损害,占总比例的61.59%,与其他损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6.88%的患者不良反应对原疾病病程和程度的影响不明显,仅有3例导致病情延长,1例病情加重。结论规范和细致的临床观察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环节,积极全面的护理措施和有意识防范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分析门急诊输液患者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方法:收集门急诊输液中出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患者共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结果:门急诊输液中患者出现中药注射剂药物的不良反应会有出不同的临床表现,由于及时发现,60例患者均得到针对性的护理和治疗,且所有临床表现均有效缓解。结论:在患者进行门急诊输液时,护理人员要及时预防可能出现的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通过对患者进行细致观察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措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178例急诊输液患者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丽 《海南医学》2011,22(16):138-140
目的评价对急诊输液患者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疗效,寻求更好的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方法统计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178例急诊科患者静脉输注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并对其进行不良反应的观察、护理等措施。结果所有药物不良反应者均及时停药并对症治疗,1例因引起过敏性休克,经抢救无效而死亡,其余病例中的抗生素不良反应均未导致严重后果。结论对急诊输液病人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护理时,要做到及时停药,立即遵医嘱采用抗过敏性休克等措施,并对患者行心理安抚,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常用化疗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并探讨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对386例肿瘤患者应用化疗药物期间的不良反应密切观察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386例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静脉炎、骨髓抑制、口腔溃疡、消化道反应、脱发等。通过给予相应的护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减轻,从而使化疗顺利进行。结论: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可使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从而能保证完成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解儿童门诊输液药物不良反应时病人家长的心理状态,以便作出针对性的护理,让病人家长保持良好心态,使患儿接受继续治疗,以利疾病恢复.方法 对2009年我科56例儿童门诊输液药物不良反应患儿家长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结果 发现56例病人家长存在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后,本组56例病人家长全部配合医务人员,使患儿继续接受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对儿童门诊输液药物不良反应时家长的心理状态,作出针对性的护理,让病人家长保持良好心态,使患儿接受继续治疗,以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警示性分区管理在门诊输液护理中的作用。方法:以100例接受警示性分区管理的门诊输液患者为观察组,以100例同期未接受警示性分区管理的门诊输液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间的药物不良反应率及投诉纠纷率。结果:①观察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②观察组投诉纠纷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警示性分区管理有利于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减少投诉纠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急诊输液患者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探讨,并研究其护理方法 .方法 方便收集2015年8月—2016年8月180例在该院急诊输液出现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病例资料,对其不良反应症状及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提出护理措施.结果 在180例急诊输液患者中,呼吸系统疾病44例,胃肠感染64例,泌尿系统感染54例,其他部位感染18例.其中青霉素类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25例,占13.89%;头孢类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86例,占47.78%;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42例,23.33%;其他类27例,占15.00%,各种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对症治疗及护理干预后,痊愈166例,占92.22%,好转14例,占7.78%.结论 对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加强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护理,能够有效确保急诊输液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喹诺酮类抗茵药物是人工化学合成的抗菌药,其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变应性反应、光毒性和心血管毒性、肝毒性等。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和实际调查,归纳有关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广海 《医学综述》2006,12(4):241-242
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感染,但是在其应用中也发现了许多不良反应。例如:过敏反应、神经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泌尿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及其他一些少见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Adverse reactions to antimicrobial agents consist of toxic effects mediated through chemical changes in tissue cells, sensitivity reactions produced by antigen-antibody reactions, and biological effects caused by alteration of the bacterial flora in the body. Patients vary in their susceptibility to these because of genetically determined differences in enzyme and protein make-up, differences in immunologic reactivity,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 or because of the effects of disease. Some antibiotics are capable of producing almost invariable damage to certain tissues if given long enough in sufficient dosage, whereas others produce disturbances in only occasional patients. Almost any organ in the body may be involved, indicating that the metabolic processes affected by these agents are represented to a varying degree in the cells of the host. Little is known of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involved, but as information is acquired,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reactions.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中成药的合理用药调查与分析以及查阅相关参考文献,探讨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不良反应的问题,指导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