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黄帝内经》提出"百病皆生于气"。人体阴阳失和,升降失调,就会引发气的运动失常,进而导致人体脏腑经络功能异常及气血津液代谢失常,最终形成各种内伤杂病。治病在于求本,治疗内伤杂病求"本"即是调整阴阳平衡,恢复气的正常运行,而人身阴阳之变化权在中气调节,故治疗内伤杂病宜先调中气。  相似文献   

2.
周唯 《中医研究》2007,20(2):11-14
<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作为纲领,将外感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大类,创立了六经辨证,论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三阴三阳乃由一阴一阳衍化而来.<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根据阴阳之气多少的不同,将一阳分为三阳,一阴分为三阴,但其根本仍是阴阳.  相似文献   

3.
侍师侧记     
去岁蝉鸣柳梢时,我曾侍笔朱南孙老先生案侧。近日重温旧课,始萌联珠成串、集腋成裘之念,故整理笔记如下。调摄阴阳,详审细察务精当先生常谓,人言男病调气、女病调血以为大略,实则不外阴阳,无论男女皆是。人之有生,确赖气血,但总系于阴阳,病亦然。故先生视病,辨证论治始以阴阳而终于阴阳;执  相似文献   

4.
调气活血抑邪汤是孙光荣教授治疗疑难杂证的基础方,孙老认为无论以何种方法辨证论治,表里、寒热、虚实、都离不开阴阳这一总纲,但归根结底,阴阳最终还是离不开气血,气血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病因和基本病机。黄芪、人参、丹参组成的调气活血抑邪汤气血并调,使气血活,升降畅则阴阳平衡而何病之有?临床用之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5.
王立能  刘楠  赵有强  刘强  宁玲  陶抒媱  李青 《新中医》2017,49(2):169-170
<正>常见水气病的治疗大法有发汗法、利小便法、调血法等,而《金匮要略方论·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对发于气分的水气病却用一句话"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来点出其治疗大法。为我们提供了治疗气分水肿、饮病的另一种治法,即疏通气机,调理阴阳。同时,其又未局限于指导水气病气分的论治。临床上,常有对"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进行临证发微者。1肺胃通行,欲升先降,咳自平之  相似文献   

6.
赵文业 《国医论坛》1996,11(1):24-26
《灵枢·决气》将云:“上焦开发,宜五谷味,熏肤、充县、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调气。”据此可说气是人体中流动着的具有营养作用的物质,气又是指人体脏腑器官活动功能。中医认为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之中,即“阴平阳秘”,是为无病话阴阳在消长过程中,一旦出现们感们衰,则产生疾病,出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明病”的病理.医者治病,即根据“阴病治以田,阳病治以阴”等原则,个阴阳重归平衡,使疾病达到根治的目的.而“人身之阴阳皆以气言”,故气对人体是至关重要的,一刻不可或缺。先哲有云“气聚则生,…  相似文献   

7.
<正>疾病是阴阳失衡而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故诊治疾病必须判定阴阳属性,病位表里,再根据病因病机制定治疗措施,但疾病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而出现不同的证候表现,即“同病不同证”。  相似文献   

8.
正阴阳观是中医认识人体、治疗疾病的基本理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协调阴阳的通路。若阴阳运转失和,经络失去正常的生理机能,则可引起全身经脉的变化,经脉阴阳之气的不同变化形成了六经的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证候。在六经辨证体系中,少阳病是仅次于太阳病的重要辨证内容,历代医家对少阳经以及少阳病的认识均有不同,而对少阳病"半表半里"的诠释,古今医家更  相似文献   

9.
行针调气是《内经》论刺法的主要内容之一,“调气”是调和机体失去平衡的阴阳之气。《灵枢·根结》云“用针之要,在于知调,调阴与阳,精神乃充,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明确指出针灸治病在于调整经络腧穴的气机,使机体的阴阳气血恢复动态平衡状态,而达到“合形与气,使神内存”的治病目的,因此后世医家在《灵枢集注》注云:“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说明行针调气、得神、气至病所是针灸治病的基础,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而针灸取效的关键,是在临床中根据机体阴阳气血虚实而采取不同行针手法,因此调气即是得气的前提,也是得气后施行补泻的一种方法,故在得气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手法,促使气至病所,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兹将笔者多  相似文献   

10.
许成  陈甦 《中医药通报》2023,22(3):12-14
失眠的主要病机为阳不入阴,阴阳失衡。陈甦主任认为,瘀血、气滞、痰阻等因素导致阳气入阴的通道受阻是失眠的主要病机。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阴阳两气的调整,使阴阳相交。应重视祛除阳不入阴的因素,调整阴阳的平衡,使阴阳两气相交。可选择肝郁不寐汤、黄连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血府逐瘀汤等方剂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中医证候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续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 应激反应与中医内伤病证候阶段性研究概述 根据观察,中医内伤病气病为病多在初期发生。中医所谓“初病在气”而初期气病又多为实证,所谓暴病多实,久病多虚,故气的实证多在初期发生,即气滞,多为第一阶段证候,又有“初病在气,久病入血”,故气血阴阳又在中期交织出现。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将脉象以其相关属性一分为二,并以"阴阳"统称之,以寸为阳、尺为阴,诊脉以浮取为阳、沉取为阴。《伤寒论》将复杂的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其属性概而分之为阴阳,认为只要"阴阳自和",则疾病即可痊愈,也间接说明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是"阴阳和",疾病的本质是"阴阳不和"。这里的阴阳显然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对人体生理("体")和功能("用")的规定、概括和分类。在《伤寒论》中,张仲景使用"三阴三阳"来命名外感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病位,称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概念,原本是阴、阳的分化,一阴分为三阴,一阳分为三阳,既是对经脉的划分,又是对六气(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的阴阳划分,也是对脏、腑(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络,太阳膀胱、小肠,阳明胃、大肠,少阳胆、三焦)的阴阳划分。可以看出,在《伤寒论》中,阴阳主要是用来分类的,而阴阳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则是由事物的阴阳属性演化而来。张仲景将阴阳学说具体的运用到临床实际,没有用"阴阳"去进行过多的理论演绎,而是用了最原始和简单的方法,用阴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进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规定和分类,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13.
病气论     
章琪 《光明中医》2003,18(1):6-8
病气论论述了疾病产生的本质原因乃病气所致。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以药物之气祛除病气或培补正气 ,以达到人体阴阳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冯东  刘浩 《新疆中医药》2003,21(3):F004-F004
关于心、肺系疾病的诊治论述很多 ,笔者有幸随马德孚教授临床侍诊 ,对于马老治疗心、肺系疾病偶有心得 ,兹述于下。1 《金匮要略》中气分证的病机及治则《金匮要略·水气病》第 30条云 :“寸口脉迟而涩 ,迟则为寒 ,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 ,微则为气 ,迟则为寒……阴阳相得 ,其气乃行 ,大气一转 ,其气乃散。”寸口脉迟而涩 ,趺阳脉微而迟 ,说明上中二焦阳气不足 ,气血俱虚 ,使外邪乘正气之虚而病在气分 ,形成虚劳、胸痹等病。这些都是阴阳相失所得。其治病原则使营卫之气畅通协调 ,大气得以转机 ,大气运行不息 ,外邪即可被祛除。此条也说…  相似文献   

15.
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篇中曰"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此乃胸中大气衰弱,水气不行而致水气病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6.
四时阴阳是是万物的根本,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使体内阴阳二气保持平衡,否则无论是阴盛阳衰,还是阳盛阴衰都会到致疾病。因而养生保健的方法应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比如春夏二季要晚睡早起,秋季要早睡早起,早睡晚起等,使少阴、少阳、太阴、太阳之气依时而生、长、收、藏,使体内阴阳二气保持平衡,这样身体自然会健康。最后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想。  相似文献   

17.
关于寒热错杂病机概述,张仲景以“阴阳气不相顺接”为基本病机,而阴阳失调的关键在于气机失调。李东垣以“脾胃虚弱”“枢轴不利”为发病基础,强调“元气”和“阴火”的对立关系是导致寒热错杂主症的病理机制。同时二者均以“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之法重塑阴阳或气火的平衡,反映出张仲景和李东垣对寒热错杂病机的认识存在相似之处。随着代谢重编程、病理性代谢产物的“元气阴火观”及能量信号、免疫调控的“阴阳观”相继提出,以客观物质基础阐述寒热错杂病机内涵成为可能。文章从寒热错杂主症为出发,探析阴阳、脾胃、气火、能量代谢、免疫调节在寒热错杂证中的可能机制,以期为脾胃病寒热错杂病机实质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阴阳胜复决定着厥阴病病情的变化与发展,而厥阴病阴阳胜复的关键又于在阳复。《伤寒论》厥阴病中阳气来复,归纳起来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阳气来复,正气胜邪,阴阳渐趋平衡;二是阴胜格阳,阳复无望或阴寒内盛,阳复不及;三是阳复太过。通过对厥阴病阴阳胜复的分析,不仅可以在临床实践之中判断疾病的预后,同时在临床辨证论治之中起到提纲挈领之作用,从而达到指导临床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1]第30条"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乃为水气病主要治则之一,意为阴阳气血得以调和,人体正气方能内外上下周身畅行,若遇邪气(水湿、寒饮、痰浊等)阻滞经络,大气必不得行.大气不转,气结不散,为"气分"的内在病机[2].因此,调其阴阳,行其大气乃水气病主要治则也.  相似文献   

20.
总结国医大师刘祖贻杂病辨治经验,认为元真畅达是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而气、阳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提出"调畅元真,气阳主用"的观点,在临证中形成杂病调中、助化为先,髓病温肾、阴阳既济,郁病补肝、法宜温通,虚实相因、通补相须等辨治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