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研究鉴定红细胞中有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mRNA,探讨在4℃保存条件下红细胞中的eNOS mRNA随保存时间变化的规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库存红细胞中有无eNOS mRNA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检测库存红细胞中eNOS mRNA的表达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红细胞中eNOS mRNA检测结果呈阳性;保存1周的红细胞中eNOS mRNA含量为新鲜红细胞的0.868±0.119,保存2周为0.379±0.289,3周为0.108±0.134,4周为0.141±0.141,5周为0.125±0.12。结论:在红细胞中检测到eNOS mRNA;随着保存时间延长红细胞中eNOS mRNA含量逐渐下降,保存3周后eNOS mRNA表达量维持在一个低浓度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L-精氨酸对不同库存期悬浮红细胞、冰冻保存红细胞氧亲和力P_(50)的影响。方法分别在悬浮红细胞、冰冻红细胞保存前、冰冻红细胞保存解冻后的CPDA或MAP保存液中加入L-精氨酸溶液,使其终浓度分别为5 mmol/L、10 mmol/L、50 mmol/L,分别在库存期0 d、7 d、14 d、21 d、28 d、35 d检测红细胞氧亲和力P_(50)的变化。结果随库存时间的延长,悬浮红细胞、冰冻保存红细胞的氧亲和力P_(50)呈总体降低趋势,尤其在库存期开始2周内降低明显,于库存期14d内下降了15.6%,随后下降较为缓慢,第35天下降了25.4%,在库存期末其值仅为采血当天的74.6%,且冰冻保存红细胞的氧亲和力P_(50)较同库存期悬浮红细胞低;L-精氨酸对冰冻保存红细胞氧亲和力P_(50)的提高作用较悬浮红细胞大,且在冰冻红细胞保存解冻后添加L-精氨酸作用最为显著;终浓度为10mmol/L的L-精氨酸对红细胞氧亲和力P_(50)提高的影响最为明显。结论添加适宜浓度的L-精氨酸对库存期内悬浮红细胞、冰冻保存红细胞的氧亲和力P_(50)有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30 Gyγ射线辐照后血液内红细胞溶血率、细胞外K+和Na+、红细胞ATP在保存期内不同时间段的变化,为辐照血的保存和临床输注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化学方法:离子选择电极测量法、Trinder法、酶法分别检测辐照前后保存期的d1、d7、d14、d21、d28、d35血液中的FHb、K+、Na+及ATP含量.结果 库存血液经30 Gyγ射线辐照后,在血液保存期内随着保存时间的增长,红细胞溶血率和K+浓度不断增高,尤其K+浓度增高迅速,在d7上升至(13.45 ±2.14) mmol/L,在d14达到(19.37±2.20) mmol/L而Na+及ATP浓度也有所降低(P<0.05).结论 库存血经30 Gyγ射线辐照后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溶血率、细胞外K+和Na+、红细胞ATP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库存血有效期内红细胞表面C3b、G6PD水平变化过程,了解保存期库存血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膜的微观变化.方法 红细胞表面C3b采用卡式微柱凝胶法检测;G6PD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 陈旧库存血(采血30 d后)与新鲜库存血(采血7d内)比较,红细胞表面C3b、G6PD水平均显著下降.结论 有效期内库存血液保存时间越长,红细胞免疫功能越低,G6PD活性也相应减弱.这种变化应引起输血界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血站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以下称“去白红细胞”),在不同的保存时间段内细胞活性和功能的变化,为确定去白红细胞的保存效期,提供数据和参考依据.方法 用一次性去白细胞四联血袋采集全血,按标准操作规程离心、分浆后,红细胞悬浮于MAP液中,并通过去白细胞滤器,制成去白红细胞.提取400 mL全血制备的去白红细胞21袋,每袋各留取样品管6管,置4℃冰箱保存.用未过滤的悬浮红细胞做对照.于采血后d1、d7、d14、d21、d28、d35,测2组红细胞ATP和2,3-DPG值,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去白红细胞与悬浮红细胞各对应天数的ATP含量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组内比较:2组细胞各自d1和d35比较,去白红检验值为2 454.17±217.98,1 275.52±126.86;悬浮红检验值为2 270.83±220.99,1 190.76±86.95 (P<0.05).2组红细胞2,3-DPG含量,除d21外,其余各时间段比较均无差异.组内d1和d35比较,2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去白红细胞在MAP液中保存至d35,其ATP含量(51.97%)与悬浮红细胞(52.44%)相似,均<70%.2,3-DPG含量优于悬浮红细胞.综合考虑其脆性、形态和游离血红蛋白变化等结果,我们推荐去白红细胞保存效期为28 d.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贮存时间库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AC)及葡萄糖(GLU)的水平变化,以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将20名无偿献血者所献的各400 ml全血在24 h内制备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并将其均匀分装成5份,置于血液保存箱(4±2)℃直立保存。对分装剩余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即刻检测,作为0 d数据;直立保存的5组血液分别在贮存的第7、14、21、28、35天时测定项目并记录结果。将直立保存的5组血液测得的数据分别与0 d测得的数据比较。结果K+、LAC含量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高,在贮存的第7、14、21、28、35天的含量显著高于第0天(P均<0.01),LDH在贮存的第14、21、28、35天的含量明显高于第0天(P均<0.01);Na+、GLU在贮存第14、21、28、35天的含量明显低于第0天(P均<0.01);Cl-的含量在贮存期内无明显变化。结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随贮存时间的延长,部分生化指标呈现不同变化。在临床输血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贮存期的血液,提高血液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常规制备悬浮红细胞在储存期内的溶血率变化,评价储存前白细胞过滤对于红细胞溶血率的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80袋200 mL全血,将其分为白细胞过滤组和未过滤组,其中过滤组分别用上海输血技术公司、威高和南格尔3家公司的血袋各采20袋,过滤并制成悬浮红细胞;未过滤组用上海输血技术公司普通血袋采20袋,制成悬浮红细胞。2组置于(4±2)℃条件下储存35 d,在储存期14、21、28、35 d取样检测红细胞溶血率。结果 6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内平均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14 d(0.11±0.06)%、21 d(0.20±0.10)%、28 d(0.31±0.13)%、35 d(0.42±0.15)%,20袋未过滤组平均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14 d(0.07±0.08)%、21 d(0.10±0.06)%、28 d(0.15±0.09)%、35 d(0.22±0.11)%,过滤保存21 d后溶血率有显著升高(P<0.05),但2组结果均符合欧盟和AABB标准中对于储存期末红细胞溶血率的要求。3家公司血袋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储存前白细胞滤除过程未对35 d储存期的红细胞溶血率产生明显影响,35 d储存期的红细胞符合欧盟标准和AABB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库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去白悬浮红)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破损或溶血而产生的细胞碎片以及微粒变化,为输血安全提供启示性实验基础。方法取不同保存天数(3、7、14和21 d)的库存去白悬浮红进行上清液制备,应用动态光散射仪对样品中的各种微粒进行粒径分布分析。结果 3 d和7 d的库存去白悬浮红上清液样品中的微粒主要为10~25 nm微粒;从14 d开始,上清液样品中出现了更多150~300 nm的微粒,到21 d时,150~300 nm范围内的微粒占绝大部分。结论可通过测定库存红细胞制品上清液中微粒的粒径变化来评估红细胞的储存损伤程度,进一步探讨新的溶血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不同贮存时间红细胞悬液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贮存时间红细胞悬液蛋白质之间的变化,阐明库存红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检测d 1、d 12、d 23和d 35血库贮存红细胞悬液中蛋白质水平的变化,寻找随着贮存时间延长发生变化的蛋白质点。结果通过比较分析3名健康献血者在d 1 d、d 12、d 23和d 35贮存在4℃冰箱的红细胞悬液的蛋白质表达谱。发现在贮存的d 12与d 1相比增加了14个蛋白质点并达到高峰,其中有7种蛋白质,在以后的d 23和d 35则逐渐降低到一个稳定的水平。结论通过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成功鉴定了7种蛋白质与红细胞悬液贮存时间延长有关的差异蛋白质点,为减少红细胞损伤延长红细胞寿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公路运输对血液保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公路运输对血液保存的影响。方法依据"可靠性试验道路(引用标准GB/T12534)",在强化路(C级)、山路(D级)和越野路运输全血和悬浮红细胞4 h。运输前用无菌方式留取实验前血样5 ml,运输期间每间隔60、120、240 min以相同方式留取血样5 ml,保存期内每间隔7 d以无菌接驳方式留取血样5 ml,检测血K+、Na+、pH、游离血红蛋白(FHb)、红细胞ATP和红细胞渗透脆性。结果全血及悬浮红细胞各项指标均在质量标准允许范围。全血保存期内K+、N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保存d7 FHb在质量标准允许范围内增高、d28红细胞脆性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悬浮红细胞保存期内Na+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保存d21 FHb在质量标准允许范围内增高;第1组保存35 d K+增高(P<0.01),第2、3组保存d 28 K+增高(P<0.01)、红细胞脆性增加。全血和悬浮红细胞保存35 d红细胞ATP>1.5 mol/gHb。结论经过C级、D级公路和越野路连续运输4h对全血保存无明显影响,悬浮红细胞在保存d 35时血K+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同保存期全血辐照后红细胞保存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全血在不同保存期辐照的红细胞的活性及功能的变化,确定不同保存时期的红细胞制品辐照后可保存的时间。方法 每袋CPDA-全血分成若干份,于采血后1、8、15、22d进行25Gy辐照,并设不辐照对照组。于辐照后即刻及辐照后7、14、21、28、35d取样测定各项红细胞活性、功能指标。结果 CPDA-全血于采血后1、8、15、22d不同保存期进行辐照,在继续保存至36d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引起其红细胞ATP含量、2,3-DPG含量的明显降低及血浆游离Hb的明显升高,表明不论是新鲜血或是库存血,25Gy辐照对红细胞活性、功能均无明显影响;各辐照组保存至36d时,其红细胞ATP含量仍保持在76.6%以上,表明仍有良好的细胞活性;但所有辐照组血浆K~+含量均于辐照后的一周内升高迅速,表明辐照对红细胞膜有一定的损伤,可引起红细胞内K~+的渗漏。结论 初步的体外研究表明,采集的血液无论何时进行辐照处理,与不辐照血比较,在35d有效期内,均未影响红细胞制品的活性和功能。建议25Gy辐照CPDA-全血保存期与不辐照CPDA-全血相同,也可保存35d;但由于血液在辐照后的一周内K~+升高迅速,因此对于不能耐受较高K~+的新生儿、早产儿、肾功能不全患者及快速大量输血的患者等,血液辐照后应立即输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血液保存前去除白细胞红细胞不同时间的参数变化,以了解去除白细胞是否影响红细胞保存.方法 120袋血液分为两组,分别制备成普通悬浮红细胞(普通组)和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组(去白组),在滤除白细胞前、制备前、制备后和保存24 h、7、14、28、35 d,分别对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进行检测,并染色计数异形红细胞百分比.结果 MCV、MCH在白细胞去除、成分制备及保存期无明显变化,RDW和异形红细胞百分比在成分制备后升高、保存24 h恢复原来水平;保存35 d时升高,以普通组更为明显.结论 去除白细胞对红细胞参数无明显影响,可能更有利于红细胞的保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保存期末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内部标准,加强悬浮红细胞的质量控制。方法使用邻-甲联苯胺法对保存0d和35d的36例悬浮红细胞上清液中的游离血红蛋白进行浓度测定。结果悬浮红细胞0d和35d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110.8±14.2)mg/L和(558.3±94.5)m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冬季和夏季悬浮红细胞35d游离血红蛋白分别为(464.9±50.1)mg/L和(651.1±66.0)m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建立悬浮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站内指标,将完善血站对该类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红细胞携氧能力相关评价指标与库存时间的数学模型,为红细胞定量输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6名合格献血者,采集红细胞1 U/人(全血200 mL=1 U)制备成悬浮红细胞,置于专用储血冰箱,分别在库存0、7、14、21、28和35 d留取血样,测定有效携氧量(Q值)、氧亲和力(P50)、2,3-DPG、Na+-K+-ATP酶,综合评价红细胞携氧能力;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分析,获得计算各携氧能力指标与库存时间的数学模型。结果在保存期内的红细胞Q值随库存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库存14 d前下降较快,至14 d下降了32%,之后下降变缓,到保存末期仅为库存0 d红细胞的49%;P50随库存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库存14 d前下降较快,至14 d下降了19%,之后下降不明显,到保存末期为库存0 d红细胞的71%;2,3-DPG随库存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库存21 d前缓慢下降,之后出现急速下降,到储存期末仅为库存0 d红细胞的41%;Na+-K+-ATP酶随库存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库存前7 d下降最为剧烈,下降54%,之后下降速度变缓,到储存期末仅为库存0 d红细胞的15%;对数据曲线的拟合分析显示:以Q值为因变量Y,库存时间为自变量X,得出回归方程为Y=4.367-0.066X;以P50为因变量Y,库存时间为自变量X,得出Y=28.346-0.234X;以2,3-DPG为因变量Y,库存时间为自变量X,得出Y=1.875-0.030X;以Na+-K+-ATP酶为因变量Y,库存时间为自变量X,得出为Y=4.534-0.127X。Q值和P50完全线性相关(r=0.999 43),与库存时间、2,3-DPG、Na+-K+-ATP酶存在回归关系,其多元线性模型为Q=5.457-0.925×2,3-DPG+0.142×Na+-K+-ATP酶-0.076×T(库存天数)。结论 Q值测定水平可以作为库存红细胞携氧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并可根据其变化计算不同库存时间红细胞的携氧能力。红细胞随库存时间的延长其携氧能力不断下降,库存前2周其携氧能力下降的尤为明显,贮存35 d的红细胞携氧能力仅为0 d的5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库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破损或溶血而产生的细胞碎片及微粒变化,为输血安全提供启示性实验基础。方法取不同保存天数(3、7、14、21d)的库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进行上清液制备,通过显微静态图像分析技术对上清液中的微粒进行观察和形态分析。结果保存3d和7d的样品上清液中可见少量微粒,微粒大小和细胞相仿;从14d开始微粒的数量显著增加,微粒粒径更小,到21d微粒铺满了整个视场,呈现碎片化。结论保存期超过14d的库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其上清液的细胞碎片及微粒显著增多,较保存期不到14d的细胞均有显著的差异。这些外源细胞碎片或微粒可能会成为抗原并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建议临床上给患者输注保存期在14d以内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多成分单采是血液成分制备新一代方法,可缩短标准全血采集和制备之间的间隔时间。研究设计和方法 设计出一种单采机可较方便地同时采集出1单位(250ml)红细胞和1大容积单位(475ml)血浆。该方法使用8%ACD-A,并在欧洲两个血液中心进行试采。每个中心进行10次采集,体外评估采集RBCs和血浆;进行10次采集,体内评估RBCs恢复率。所有RBCs均用滤器减少白细胞。一半RBCs保存在Adsol添加剂溶液中,另一半保存在其它类似溶液(红细胞保存液)中。结果 在单针采集程序中,使用了3至6个循环、27分钟(范围:20~44分钟)即获得了预定体积的RBCs和血浆,盐水(275ml)用于补偿多于捐献标准全血的流体量。除轻微的血钙过低症状外,无其他副作用发生。RBC ATP在保存期间仍较好维持(42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红细胞在MAP保存液中不同储存阶段的代谢特征,探索红细胞在MAP保存液中的代谢标志物。方法: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检测10袋MAP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在制备当天(d 0)、储存第14 d(d 14)、储存期末(d 35)等3个不同储存阶段红细胞内和上清液中的代谢物变化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不同储存时间的红细胞差异性特征离子和代谢标志物。结果:红细胞内和上清液中提取物在存储初期、中期和末期3个储存阶段检测到的特征离子数能够得到明显区分。乳酸、烟碱胺、葡萄糖、5-羟脯氨酸和苹果酸等5种红细胞代谢相关物质在3个储存阶段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以作为红细胞储存期内的代谢标志物。结论:UPLC-MS/MS方法结合多变量数据统计分析可用于红细胞代谢特征研究,红细胞在不同储存阶段的差异性代谢物质可作为红细胞储存期质量检测标志物,本研究结果为研究红细胞储存期质量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电解质、血气、红细胞(RBC)变形性、一氧化氮(NO)含量影响库存血的运氧能力,为此分析不同保存时间这些指标的变化。方法电解质、血气和酸碱分析采用生化分析仪和血气分析仪;RBC变形性检测采用激光衍射RBC变形仪;总NO(即NO2-+NO3-)检测采用硝酸还原酶的Griess方法。结果 K+水平从3 mmol/L增长到24 mmol/L(P<0.001),Na+水平从152 mmol/L下降到133 mmol/L(P<0.001),Cl-和Ca2+没有变化;pH值35 d时下降到6.449(P<0.001);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增高(P<0.05);RBC变形能力2周后下降(P<0.001);NO含量没有变化。结论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血液的电解质、血气、RBC变形性均发生变化;总NO含量没有变化,但此指标不能间接反映亚硝基血红蛋白(SNO-Hb)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25~45Gyγ射线辐照对红细胞制品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辐照对红细胞的活性及功能的即刻损伤及保存损伤 ,确定辐照血液的保存时间。方法 将CPDA 全血 4 0 0ml分成 4组 ,于采血后 1d进行 0 (为对照组 )、2 5、35、4 5Gyγ射线辐照。在辐照后 0、4、7、1 4、2 1、2 8、35d取样测定红细胞活性、功能指标。结果  0~ 35d保存过程中 ,①红细胞功能 :各辐照组的 2 ,3 DPG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②红细胞活性 (ATP含量 ) :2 5Gy辐照组在 35d保存过程中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35、4 5Gy组分别于 35d(84 .7% )及 2 8d(83.6 % )起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③红细胞脆性 :红细胞最小抵抗力 ,2 5、35、4 5Gy组分别自 35、2 8、2 1d起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红细胞最大抵抗力 ,保存过程中 2 5Gy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35、4 5Gy组分别自 35及 1 4d起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④游离K+ :2 5Gy组自辐照后 1d ,35、4 5Gy组自辐照后 0d起即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K+ 含量与剂量呈正相关性 (r为 0 .96 6~ 0 .999) ;⑤游离血红蛋白 :在保存过程中显示出一定的剂量关系 ,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辐照对红细胞有一定的损伤 ,损伤程度与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总体来说损伤不大 ,对红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全血分别在冷藏(4±2)℃与室温(30±1)℃条件下保存24 h,比较2种温度条件下由全血分离所得的悬浮红细胞及血浆在保存期内的质量变化。方法本次研究纳入20名健康无偿献血者,每人献400 mL全血,将其分成2份,每份200 mL。对照组在冷藏条件下保存;实验组在室温条件下保存,于24 h后将2组全血离心,分离血浆入转移袋,加入50 mL MAP红细胞保存液,制备得到悬浮红细胞。2组悬浮红细胞均放置在冷藏条件下保存,于保存d 1、7、14、21、35分别无菌取样检测Hb、Hct、MCV、溶血率、pH、K~+、葡萄糖、ATP、2,3-DPG、红细胞渗透脆性值等指标;2组血浆分别于全血采集1 h后及全血保存24 h后进行无菌取样,检测Ⅷ因子含量。结果分离所得血浆在全血采集1 h后与保存24 h后Ⅷ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在35 d保存期内,悬浮红细胞的Hb、Hct和MCV值无显著性差异;d 35,研究发现实验组红细胞渗透脆性高于对照组(4.9±0.2 vs 4.7±0.2;P<0.05);2组溶血率、K+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分别于d 7、14、21、35;d 1、7、14、21组间有显著性差异(0.29±0.14 vs 0.11±0.09、0.39±0.22 vs 0.18±0.08、0.80±0.22 vs 0.24±0.07、0.93±0.22 vs 0.38±0.11;10.5±1.2 vs 5.4±0.7、21.7±2.0 vs 18.6±2.6、24.8±1.6 vs 22.7±2.7、29.2±2.5 vs 27.1±2.8;P均<0. 05);2组ATP、2,3-DPG、葡萄糖、pH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分别于d 14、21、35;d 1、7、14;d 1、7、14、21、35;d 1、7、21组间有显著性差异(4.2±0.2 vs 4.7±0.2、3.6±0.2 vs 4.5±0.2、3.1±0.3 vs 3.9±0.2;1.96±0.44 vs 10.67±0.87、1.33±0.34 vs 3.27±0.88、0.82±0.29 vs 1.49±0.45;23.2±1.1 vs 29.4±1.5、22.0±1.3 vs 27.4±1.1、21.5±0.8 vs 25.1±1.1、18.7±1.5 vs 22.8±1.2、16.1±1.8 vs 19.1±1.7;6.8±0.1 vs 7.0±0.1、6.7±0.1 vs 6.8±0.1、6.4±0.1 vs 6.5±0;P均<0.05)。结论与冷藏(4±2)℃保存条件下相比,全血在室温(30±1)℃保存24 h后进行离心制备,35 d保存期内的溶血率增加,2,3-DPG值下降;而分离所得血浆在全血采集1 h后与保存24 h后Ⅷ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本研究为相关标准或规程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或以此来指导临床用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