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治疗中采取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采取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治疗,对照组采取跨伤椎四钉固定法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胸腰椎的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椎间角较术前明显增加,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效果改善更明显,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研究组与对照组椎管侵占率分别为(31.7±3.6)、(33.1±5.4)%;术后,分别为(23.9±4.9)%、(26.5±3.5)%.椎管侵占率较术前明显降低,研究组患者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采取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治疗,可恢复患者骨折处的椎体高度,椎管容积,纠正成角畸形,对继发性神经操作及脊柱的重建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能够提高轴向运动方向的灵活性,固定效果更好,稳定性更强.  相似文献   

2.
刘奋 《中国医药科学》2013,(22):211-212
目的探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05年8月~2010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2例,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1例,分别采用跨伤椎四钉固定法、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比。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Cobb角在术后3d、术后3个月、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明显较低,而伤椎前缘高度比在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比在术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治疗效果较好,对患者脊柱的长期稳定作用优于跨伤椎四钉固定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伤椎置钉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骨折患者15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经伤椎置钉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术后矫正率以及椎管面积改善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远期丢失率以及内固定失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经伤椎置钉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固定牢靠,可有效矫正后凸畸形并长期维持矫正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伤椎植骨与伤椎置钉及单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18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A、B和C三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单纯短节段固定,伤椎置钉及椎弓根伤椎植骨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矢状面角度及日本整形外科学腰椎疾患治疗成绩(JOA)评分等。结果 B、C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矢状面角度及JOA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矢状面角度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单纯短节段和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等优点,有助于改善固定稳定程度,避免术后矫正角度过度丢失,并提高腰椎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注入人工骨椎体植骨结合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胸腰椎骨折给予后路减压,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一侧置钉,另一侧注入人工骨椎体植骨治疗。观察术后、随访时伤椎高度及Cobb’s角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6~18个月随访,术后伤椎高度无丢失,Cobb’s角无改变,后凸角度消失。结论应用后路减压,经伤椎椎弓根一侧置钉(5钉)内固定,另一侧注入人工骨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手术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年胸腰椎骨折疗效比较.方法 将80例青年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固定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观察组患者行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手术.两组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手术矫正情况以及术后随访期间丢失情况比较;于术后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价患者腰椎功能障碍情况.结果 术后,观察组Cobb角为(7.1±2.2)°,对照组Cobb角为(7.7±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随访末期,观察组Cobb角丢失(4.1±1.6)°,明显小于对照组(6.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为(97.1±6.6)%,对照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95.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随访末期,观察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4.4±1.1)%,明显小于对照组(8.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分别为(2.4±0.6)分、(25.8±7.2)分与(2.6±0.8)分、(26.1±8.4)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适应证应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手术,既可减少术后后凸畸形矫正的丢失,又可更好维持伤椎高度,为临床治疗青年胸腰椎骨折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腰椎 B 型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骨科2010年2月年至2013年2月收治的86例 AO 分型为 B 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研究组41例)和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对照组45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的疼痛评分、Cobb 角、前缘压缩率、ASIA 神经功能分级及 ODI 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体前缘压缩率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的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术前椎体前缘压缩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的 VAS 评分、Cobb角、ODI 评分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末次随访时的 VAS 评分、Cobb 角、ODI 评分显著的低于对照组( P <0.05)。治疗前、末次随访2组患者间的 ASIA 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 ASIA 均优于治疗前( P <0.05)。结论胸腰椎 B 型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同时降低术后 VAS 评分、Cobb 角丢失及椎间盘退变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与跨节段置钉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 2013年8月~2015年12月,我院共收入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记为Ⅰ、Ⅱ组,每组各31例。Ⅰ组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治疗,Ⅱ组患者采用跨节段置钉治疗,比较复位成功率,术后可进行影像学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s角,比较随访期间内固定失效、丢失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均升高,第Ⅰ组升高的程度较第Ⅱ组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积极治疗后,第Ⅰ组患者Cobbs角普遍较第Ⅱ组患者小,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更显著。经术后随访观察发现,第Ⅰ组31例患者中固定无失效,第Ⅱ组患者中有4例失效,出现椎弓根钉松动、断裂等情况,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Ⅰ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丢失的情况,第Ⅱ组患者中有7例内固定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患者行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治疗的疗效较行跨节段置钉治疗的疗效好,且持续时间长,推荐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并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通道椎体内自体植骨、伤椎单侧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2010年6月采用短节段后路伤椎置钉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内植骨的治疗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28例(植骨组),并与单纯内固定椎旁植骨30例(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本组5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月~2.5年,平均13月。A组术后随访8月以上28例,其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后略有丧失,Cobb角较术后略有增加,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术后随访7月以上30例,其椎体前缘高度丧失,Cobb角增加较术后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较B组腰背疼痛率低。结论通过伤椎椎弓根通道植骨,单侧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术式是可行的。该种术式早期促进伤椎骨折愈合,增加脊柱前柱中柱稳定性,同时对减少内固定失效、伤椎高度丢失、椎体后凸畸形、腰背疼痛等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后路伤椎置钉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刮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优化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后路伤椎置钉组30例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30例,分别进行后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及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治疗前及随访末期进行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随访期间比较术后矫正率、后凸Cobb角、术后椎管面积改善值、远期丢失率、椎管占位情况、内因定失败率。结果后路伤椎置钉内固定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术中出血量、凸Cobb角、术后矫正率、术后椎管面积改善值、远期丢失率、内固定失败率、椎管占位分别为(1245±221)ml比(873±145)ml,(10.4±6.7)°比(20.8±8.3)°,(97.6±1.8)%比(82.5±5.4)%,(44.3±2.3)%比(28.5±2.2)%.(1.4±1.1)%比(9.6±2.8)%,(4.1±1.1)%比(11.7±2.6)%,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伤椎置钉较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同定能提高胸腰椎骨折复位质址,增强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并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且可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牢,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4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并进行Frankel分级评定。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127.6±14.8)min,术中出血量为(457.9±103.4)mL,术后24h伤口引流量为(264.3±47.2)mL,骨折愈合时间为(15.0~3.6)周。随访1年后,发生感染2例,断钉1例,脊柱曲度异常改变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8%。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和伤椎后缘高度均明显大于术前,患者术后Cobb角和椎管容积减少比均明显小于术前,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评定情况明显好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以有效增强患者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手术创伤小且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伤椎椎弓根钉植入复位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伤椎椎弓根钉植入复位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治疗。依据Frankel分级标准评估神经功能,观察患者手术前后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及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得到显著矫正,与术前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Frankel分级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及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伤椎椎弓根钉植入复位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好,椎体高度及神经功能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3例,经损伤椎体后路钉棒固定后,行椎弓根植骨,对照组32例,仅经损伤椎体后路钉棒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的椎体高度压缩率、损伤节段椎体Cobb角、骨折愈合情况及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椎体高度压缩率、损伤节段椎体Cobb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26例(78.8%),骨折不愈合7例(21.2%),对照组骨折愈合17例(53.1%)例,骨折不愈合15例(46.9%),两组的骨折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好,骨折愈合速度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骨折复位效果满意.手术后伤椎后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胸腰椎骨折应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可更稳定地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术两种术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7年3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3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跨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患者67例(A组),行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患者67例(B组),随访12~15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伤椎前缘高度、矢状指数、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48周两组间患者矢状指数、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随访时行腰痛治疗结果评分(low back outcome score,LBO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行之有效,对伤椎畸形的矫正和内固定效果优于跨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术,值得临床探讨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