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粘毛黄芩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粘毛黄芩 (ScutellariaviscidulaBge )化学成分。 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 8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千层纸素A(oroxylinA ,Ⅰ )、汉黄芩素 (wogonin ,Ⅱ )、白杨素 (chrysin ,Ⅲ )、5 ,7,4′ 三羟基 8 甲氧基黄酮(5 ,7,4′ trihydroxy 8 methoxyflavone,Ⅳ )、黄芩素 (baicalein,Ⅴ )、粘毛黄芩素Ⅲ (viscidulinⅢ ,Ⅵ )、粘毛黄芩素Ⅰ (viscidulinⅠ ,Ⅶ )、汉黄芩素苷 (wogonoside,Ⅷ )。结论化合物Ⅲ、Ⅳ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浅裂鳞毛蕨中的一个新二氢黄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浅裂鳞毛蕨(Dryopteris sublaeta Ching et Hsu)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浅裂鳞毛蕨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2(S)-5,7,3′-三羟基-6,8-二甲基-5′-甲氧基-二氢黄酮(1),荚果蕨素(5,7-二羟基-6,8-二甲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matteucinol)(2),去甲氧基荚果蕨素(5,7-二羟基-6,8-二甲基-二氢黄酮,desmethoxymatteucinol)(3)和2′-羟基去甲氧基荚果蕨素(5,7,2′-三羟基-6,8-二甲基-二氢黄酮,2′-hydroxy-desmethoxymatteucinol)(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中间锦鸡儿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施蛟  陈博  孙智华  胡昌奇 《药学学报》2003,38(8):599-602
目的研究中间锦鸡儿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溶剂法、色谱法分离化学成分,用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中间锦鸡儿中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4′-三羟基-3,3′-二甲氧基黄酮(1),3,5,7,8,4′-五羟基-3′-甲氧基黄酮(2),槲皮素(3),柠檬黄酮醇(4),槲皮素-3-甲醚(5),2(S)-7,3′,5′-三羟基二氢黄酮(6),5,7,3′,4′-四羟基-3,8-二甲氧基黄酮(7),紫铆查尔酮(8),甘草素(9)和5,7,4′-三羟基-3,8二甲氧基黄酮(10)。结论化合物6为新化合物,其余皆首次从中间锦鸡儿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滇黄芩中新黄酮成分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碧煌  刘永漋 《药学学报》1989,24(3):200-206
从唇形科植物滇黄芩Scutellaria amoena C.H.Wright的根中分得八种黄酮类成分(Ⅰ~Ⅷ)。经理化常数测定、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证明,Ⅰ和Ⅱ为新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2S)-2′,5,6′-三羟基-7-甲氧基双氢黄酮-2′-O-β-D-葡萄吡喃糖甙(Ⅰ)和(2 R,3 R)-2′,3,5,7-四羟基双氢黄酮(Ⅱ);其余六种为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5,7,8-三羟基双氢黄酮(Ⅲ)、(2S)-2′,5,6′,7-四羟基双氢黄酮(Ⅳ)、(2 R,3 R)-2′,3,5,6′,7-五羟基双氢黄酮(Ⅴ)、2′,5,6′,7-四羟基黄酮(Ⅵ)、去甲汉黄芩素(Ⅶ)和千层纸甲素(Ⅷ),此六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5.
中药黄独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薯蓣属植物中药黄独 (DioscoreabulbiferaL .)的 75 %乙醇提取物经系统溶剂萃取后 ,从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 5个化合物 ,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分析鉴定为 β 谷甾醇 (β sitosterol,Ⅰ ) ,黄独素B(diosbulbin B ,Ⅱ ) ,7,3′ ,4′ 三羟基 3 ,5二甲氧基黄酮 (caryatin ,Ⅲ ) ,7,4′ 二羟基 3 ,5 二甲氧基黄酮 (7,4′ dihydroxy 3 ,5 dimethoxyflavone ,Ⅳ ) ,5 ,7,3′ ,4′ 四羟基黄烷 3 醇 (5 ,7,3′ ,4′ tetrahy droxyflavan 3 ol,Ⅴ )。其中 (Ⅲ )、(Ⅳ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油松松针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油松松针中的化学成分,为松属植物的化学分类学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硅胶、聚酰胺、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1H-NMR、13C-NMR等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油松松针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S)-15-羟基半日花烷-8(17)-烯-19-酸[(13S)-15-hydroxylabd-8(17)-en-19-oicacid,1]、5,4′-二羟基-3,7,8-三甲氧基-6-甲基黄酮(5,4′-dihydroxy-3,7,8-trimethoxy-6-methylflavone,2)、柚皮素(naringenin,3)、芹菜素(apigenin,4)、高良姜素(galangin,5)、β-谷甾醇(β-sitosterol,6)、胡萝卜苷(paucosterol,7)。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棉团铁线莲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研究棉团铁线莲Clematis hexapetalaPall.的干燥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溶剂提取,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1),nobiletin(2),liquiritigenin(3),橙皮素(4),柚皮素(5),7,4′-二羟基-二氢黄酮-7-O-β-D-葡萄糖苷(6),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醇-7-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7),6-hydroxybiochainA(8),芒柄花素(9),大豆素(10),染料木素(11),鸢尾苷(12)。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中药苦参主要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巍  梁鸿  尹婷  王邠  赵玉英 《药学学报》2008,43(8):833-837
中药苦参为豆科槐属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es Ait.的干燥根,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功能,主治热痢便血、阴肿阴痒、湿疹、皮肤搔痒,外用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等。黄酮是苦参中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为建立苦参黄酮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对照品,研究苦参黄酮抗滴虫和抗菌等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首先对其主要黄酮类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6个主要化合物,分别为5-甲氧基-7,2′,4′-三羟基-8-异戊烯基二氢黄酮(1)、 异黄腐醇(2)、 3β,7,4′-三羟基-5-甲氧基-8-异戊烯基二氢黄酮(3)、 降苦参酮(4)、 苦参酮(5)和苦参醇I(6)。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为首次从本植物得到,并首次报道了化合物3和5的13C NMR数据。  相似文献   

9.
半枝莲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唇形科黄芩属植物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D.Don)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方法对半枝莲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了所得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是:大黄素甲醚(physcion,1)、d-丁香脂素(d-syringaresinol,2)、5,4′-二羟基-6,7,3′,5′-四甲氧基黄酮(5,4-′dihydroxy-6,7,3′,5-′tetramethoxyflavone,3)、4′-羟基汉黄芩素(4-′hydroxywogonin,4)、6-甲氧基柚皮素(6-methoxynaringenin,5)、芹菜素(apigenin,6)、柚皮素(naringenin,7)。结论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的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白花败酱草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白花败酱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溶剂萃取后进行硅胶柱和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bolusanthol B (1),(2S)-5,7,2′,6′-四羟基-6,8-二异戊烯基-二氢黄酮(2),orotinin (3),(2S)-5,7,2′,6′-四羟基-6-lavandulyl-二氢黄酮(4),3′-异戊烯基-芹黄素(5),木犀草素(6),槲皮素(7)和洋芹素(8)。结论化合物2,4为新化合物,1,3,5为首次从败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6,7,8为首次从白花败酱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HPLC指纹图谱鉴别滇黄芩与黄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春媚  马银海  张萍  郭亚东 《中国药房》2007,18(33):2591-2593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鉴别不同产地的滇黄芩与《中国药典》收录的黄芩。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色谱柱为Zorbax SB-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含1.0%甲酸)-水(含1.0%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74nm,柱温为30℃。结果:不同产地的滇黄芩指纹图谱相似度较好,不同产地的黄芩之间指纹图谱相似度也较好;但滇黄芩与黄芩的相似度仅为0.859,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本方法为深入研究滇黄芩与黄芩的质量标准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滇黄芩中滇黄芩新素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已报道自四川产滇黄芩Scutellaria,amoena C.H.Wright中分离出五种黄酮成分和从云南产的中得到另八个黄酮类化合物。本文继续报道从云南产滇黄芩中得到的六个化合物和从四川产本种植物中得到一个黄酮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滇黄芩中5种重金属(铅、镉、砷、汞、铜)的测定方法。方法样品经微波消解,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铅、镉、铜;采用原子荧光法测定砷、汞。结果 5种重金属的回收率为98.23%~105.98%。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较好的用于滇黄芩中重金属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留兰香的活性成分(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唇形科薄荷属植物留兰香(Mentha spicataL.)的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又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isolariciresinol 2aOβDglucoside(Ⅰ)、5,4′二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丁酯(5,4′dihydroxy flavonoid 7OβDpyranglycuronate butyl ester,Ⅱ)、香蜂草苷(didymin,Ⅲ)、橙皮苷(hesperitin,Ⅳ)、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Ⅴ)。结论化合物Ⅰ、Ⅱ是从薄荷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Ⅲ、Ⅳ、Ⅴ是从留兰香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不同来源黄芩药材HPLC指纹图谱比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对不同来源黄芩药材进行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研究。方法选择HPLC UV指纹图谱分析条件 :天津深航ZirchromKromasilC8色谱柱 (5 μm,2 0 0mm× 4 6mm) ;流动相为甲醇 水 (V∶V =5 2∶48) ,含 8mmol·L-1四丁基溴化铵 ,磷酸调pH2 8;检测波长为 2 76nm。以系统聚类分析进行分类 ,用计算机辅助相似度计算软件进行指纹图谱相似度比较。结果系统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 5类 ,正品黄芩、滇黄芩、甘肃黄芩各分为 1类 ;2份粘毛黄芩各分为 1类。滇黄芩与正品黄芩的指纹图谱差异较明显 ,而粘毛黄芩、甘肃黄芩与正品黄芩指纹图谱无明显差异 ,不同产地正品黄芩间指纹图谱无明显差异。结论该方法能较好地识别黄芩药材的种类 ,为黄芩药材质量评估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离、鉴定苦马豆 (SphaerophysasalsulaDC )果皮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 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 5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4′ ,5 二羟基 3′ ,7 二甲氧基异黄酮 (orobol 7,3′ dimethylether ,Ⅰ )、2′ ,7 二羟基 3′ ,4′ 二甲氧基异黄烷 (Ⅱ )、山奈酚 ( 4′ ,5 ,7 三羟基黄酮醇 ,Ⅲ )、β 谷甾醇 (Ⅳ )、胡萝卜苷 (Ⅴ )。 结论化合物Ⅰ、Ⅲ为该属植物中首次分得  相似文献   

17.
紫丹参中几种微量二萜醌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西鼠尾草褐毛变种(Salvia przewalskii Maxim.var.mandarinorum Stib.)的根中,应用HPLC方法及硅胶G柱多次柱层分离,得到四个新的微量二萜邻醌成分,称为紫丹参丙、丁、戊、己素(przewaquinone C.D.E.F)并且分别测定了其结构。  相似文献   

18.
银柴胡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对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atomaL.var.lanceolataBge.)干燥根银柴胡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银柴胡的乙醇提取物经过氯仿正丁醇水萃取,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和HPLC分离,最终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应用核磁共振技术鉴定了其结构。结果10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2 furfural,Ⅰ)、5羟甲基2甲酰基吡咯(5(hydroxymethyl)2 formyl pyrrole,Ⅱ)、香草醛(vanillin,Ⅲ)、香草酸(vanillic acid,Ⅳ)、1(4羟基3甲氧基苯基)乙酮(1(4 hydroxy 3 methoxyphenyl)ethanone,Ⅴ)、1(3′甲氧基4′5′甲叉基二氧)苯基丙醇(1 hydroxy 1(3′methoxy 4′5′methylenedioxy)phenylpropanol,Ⅵ)、二氢阿魏酸(dihydroferulic acid,Ⅶ)、3,4二甲氧基苯丙烯酸(3,4 dimethoxycinnamic acid,Ⅷ)、7烯豆甾醇3棕榈酸酯(stigmast 7 en 3 ol palmitate,Ⅸ)、5,7二羟基二氢黄酮(pinocembrin,Ⅹ)。结论化合物Ⅰ、Ⅲ~Ⅷ、Ⅹ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