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相关性.方法 对1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男117例)女(63例),年龄70-89岁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于EH所至靶器官损害(脑血管意外、肾损害、充心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比较.结果 (1)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SBP)与上述各项事件有明显相关性,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DBP)亦和上述事件有相关性.(2)动态血压中"杓型变化者"比"非杓型""反杓型"变化者的EH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病率明显降低,血压负荷>25%是心脑血管发病的危险信号之一,"非杓型"患者比"杓型"患者更易发生肾损害.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原发性高血压所至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周川  巨雅平 《吉林医学》2013,34(17):3404-3405
目的:对24 h动态血压曲线类型在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中的效果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取行24 h动态血压检查的高血压患者22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曲线所呈现高血压类型:①杓型:正常者,夜间入睡后血压下降率10%~20%;②非杓型:夜间入睡后血压下降率0~10%;③反杓型:夜间入睡后血压不下降,反而升高;④深杓型:夜间入睡后血压过度下降>20%。结果:根据相应高血压变异类型病例数中发生脑卒中、蛋白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左室扩大的靶器官损害情况,观察杓型高血压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比例为5.15%,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比例为40.75%,反杓型高血压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比例为67.5%,深杓型高血压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比例为11.25%,正常血压者发生靶器官损害比例为7.2%。结论:24 h动态血压曲线类型能够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进行判定,并指导高血压个体化用药,可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进行早期预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对170例于本科门诊或病房经观察偶测血压,按1999年WHOISH高血压分类标准,确诊为高血压病老年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剔除白大衣性高血压〔1〕,及诊断依据不充分的患者。将确定无疑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占全部高血压病的12.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例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亦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是正确诊断高血压病的必要选择,老年高血压病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占较大比例,并有更加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对170例于该科门诊或病房经观察偶测血压,按1999年WHO高血压分类标准确诊为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剔除白大衣性高血压厦诊断依据不充分的患者。将确定无疑的高血压病患者定为老年组,另取经动态血压监测确诊为高血压病中青年患者59人作为对照组,通过观察靶器官损害发生率,高血压病类型构成及血压昼夜节律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ISH)占全部高血压病的12.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例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亦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是正确诊断高血压病的必要选择,老年高血压病中ISH患者厦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占较大比例,并有高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率。  相似文献   

5.
老年高血压无症状靶器官损害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EH)血压昼夜节律与无症状脑梗死、微量白蛋白尿、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35例老年杓型EH患者及47例非杓型EH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头颅MRI、超声心动图及尿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检查。结果 老年非杓型EH组中无症状脑梗死、微量白蛋白尿及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的杓型EH组。结论 血压昼夜波动节律消失的老年EH患者其无症状靶器官损害较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的EH患者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血压正常高值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正常高值血压受试者86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分成杓型组55例和非杓型组31例,分别测定两组的尿微量白蛋白(mAlb)、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非杓型组的mAlb、IMT及LVMI均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和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老年正常高值血压者早期靶器官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7.
福辛普利对高血压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光耀  陈伟  王斌  陈海华 《医学综述》2006,12(9):574-576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是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通过动态血压(ABPM)技术证明约有15%~22%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称为非杓型者,现认为,这种现象的临床意义与高血压靶器官心、脑、肾等损害有密切关系,并已成为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的指标之一。然而,目前临床所予各种降压药物治疗是否能有效逆转这种异常昼夜节律,尚未有深入研究,旨在通过福辛普利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观察对异常血压昼夜节律以及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及昼夜规律。方法选择50例高血压病患者(EH)24小时动态血压(ABPM)记录资料,得到日间6AM~10PM,夜间10PM~6AM两个时间段的平均血压及每小时的血压均值,比较昼夜间的血压差异,了解夜间血压下降水平。并描记24小时动态血压的趋势图,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关图,收缩压与心率的相关图,血压分布直方图等。结果夜间血压明显低于日间。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呈“杓型”,具有昼夜节律性,重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呈“非杓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血压模式的改变及昼夜节律的消失见于重度高血压或心、脑、肾靶器官受损害者。  相似文献   

9.
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以24h连续监测血压,了解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已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等方面.如何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是减少心、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关键.为此,我们对9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了动态监测,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波动规律及范围,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2例,依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n=96)和非杓型组(n=146),所有高血压患者均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卧立位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水平;并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肾功能的测定,了解靶器官损害情况.结果:(1)2组间24 h SBP、24 h DBP、d SBP、d 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杓型组n SBP、n DBP、24 h HR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杓型组卧位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血钾、血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非杓型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质量指数、肌酐水平均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调节血压昼夜节律中起到重要作用,血压呈非杓型分布的高血压患者心肾等靶器官损害的程度较杓型高血压患者严重.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并靶器官损害动态血压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无靶器官损害者51例,并靶器官损害者68例)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显示,无靶器官损伤者血压流动曲线与正常人相似,基本呈“勺型者”(dipper)心脑器官损害者的nSBP,nDBP及nSBP/nSBP,nDBP/dDBP较无靶器官损害者明显增高,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差异(P〈0.05,P〈0.01)。肾脏损害者其24hSBP,24hDBP,dSBP,  相似文献   

12.
詹莹莹  陈锐△  柳融皎  刘琳妍 《广东医学》2021,42(11):1332-1335
目的 研究不同夜间隐匿性高血压亚型对老年人靶器官损害的差异。方法选取396例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根据患者夜间血压分为Ⅰ亚型组(夜间正常血压136例),Ⅱ亚型组(夜间舒张期隐匿性高血压130例),Ⅲ亚型组(夜间收缩期隐匿性高血压130例)。根据3组心脏、颈动脉超声、头颅MRI或头颅CT、肾功能等检查,对3组靶器官损害进行分析。结果Ⅲ亚型组的左室重量指数、室间隔厚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高于Ⅰ亚型组和Ⅱ亚型组(P<0.05),Ⅲ亚型组脑卒中、肾功能的发生率高于I亚型组和Ⅱ亚型组,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夜间收缩期高血压对心血管靶器官的的损害高于舒张期高血压(P<0.05,OR>1)。结论夜间收缩期隐匿性高血压对心血管靶器官损害高于夜间舒张期隐匿性高血压,夜间收缩期血压升高是发生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临床中降低夜间收缩压可能是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原因.方法 通过对45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四组:夜间血压下降率>20%为超勺型组;10%≤夜间血压下降率≤200为勺型组;0≤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勺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0为反勺型组.收集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分析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吲哒帕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同期入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8例,其中杓型血压组患者48例,非杓型血压组患者50例,分别给予吲哒帕胺2.5 mg,1次/d,口服,疗程为4周.疗程结束后最后1 d,给予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杓型患者组夜间血压下降不受吲哒帕胺的影响,而在非杓型患者组,吲哒帕胺能显著增加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水平(t=5.872,P<0.05).结论:吲哒帕胺可以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向杓型转变.  相似文献   

15.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老年(72~89岁)原发性高血压组(69例)和非老年〈60岁原发性高血压组(6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计算血压变异系数,对两组心脑血管合并症、肾功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老年高血压组24 h血压均值、收缩压显著高于非老年高血压组,且心脑肾器官损害的发生率也显著升高,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非老年高血压组比较夜间收缩压变异(systolic blood pressurevariation,SBPV)、夜间BPV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变异性增大与心脑血管合病症和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结论血压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动态血压监测对防治靶器官损害应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梦宁  司芩  张文杰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2):2260-2261,2291
目的以动态血压监测为研究手段,探讨动态脉压变化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预防、逆转和保护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无创性携带式袖带法动态血压监测仪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昼夜血压波动情况的监测,同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高血压对靶器官(心脏)损害的渐进情况。结果随着年龄增长,脉压呈显著性增加趋势,脉压升高是LVMI的重要决定因素,而动态血压可客观准确地监测动态脉压波动。从而有效防治靶器官损害。结论动态脉压是高血压病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动态血压监测更能反映高血压靶器声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7.
于佳岚  姜东炬 《医学综述》2012,(19):3210-3212
动态血压监测帮助临床医师可以获知以下内容:血压变异性,与患者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及压力反射的敏感性有关,可预测靶器官受损程度;晨峰血压,晨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及体液调节异常造成血压急剧升高,达一定数值将对心、脑血管造成危害;实时血压数值,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脉压增大多见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高血压治疗过程可能出现"J曲线效应",准确得到血压数值及正确用药将决定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马竹芬  孙琳 《海南医学》2008,19(5):17-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PM)参数及体重指数(BMI)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袖带式24小时动态血压仪监测29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ABPM,彩色超声测量左心室参数,LVH者为研究组(131例),非LVH组(162例)为对照组,研究LVH与ABPM监测参数: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脉压差(PP)、心率(HR)、BMI的关系。结果LVH与动态血压SBP、DBP、PP、HR水平成正相关(P<0.05),BMI的变化在上述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LVH与动态血压SBP、DBP、PP、HR水平密切相关,他们可能都是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征,血清尿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动态血压参数、靶器官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7月的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感染及其他严重疾病者。入选患者共243例(平均年龄76.2岁,男性84.0%),分别行动态血压监测、血液生化检测、颈部动脉及心脏超声检查,根据血压昼夜波动情况分组,分析各组临床及动态血压特征;分析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血清尿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动态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老年高血压多表现为夜间血压增高,晨峰现象明显。血清尿酸水平与血压节律(β〈0.001,P=0.008)、晨峰(β=0.025,P=0.003)呈正相关。夜间平均收缩压水平与左心室肥厚独立相关(χ2=5.435,P=0.020);年龄、血清尿酸、动态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独立相关(χ2=36.578,P〈0.001)。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血清尿酸水平是影响血压昼夜波动的重要因素。血清尿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密切相关,未发现血清尿酸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夜间收缩压水平升高是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