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王红  王莹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8):191-192
目的: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活体组织检查,以观察患者的肝组织学病变程度。方法:31例患者中男19例,女12例,平均30岁,ALT正常9例,高于正常但〈2×ULN的22例,所有患者接受肝活体组织检查。结果:31例A1月正常或异常但〈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分级情况,其中ALT正常组9例,A1月异常但〈2×ULN组22例,除3例无肝炎病理改变外(GO,SO),1例确诊为肝硬化(G3,S4),其余病例肝脏病理均有轻度(G1-2,S1—2)改变。结论:在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中多数具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或纤维化,其中个别患者甚至己发展至肝硬化。  相似文献   

2.
曲俊彦  扈晓宇 《西部医学》2011,23(12):2317-2320
目的研究ALT持续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学改变。方法对184例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检测血清ALT水平、HBVDNA定量和HBV血清标志物,分别按ALT水平、性别、年龄、HBVDNA定量分组,比较各组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结果慢性HBV携带者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纤维化,≥G2期67例(44.08%),≥S2期83例(54.61%);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G2期10例(31.25%),≥S2期11例(34.38%),两组肝脏炎症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脏纤维化程度比较,慢性HBV携带组肝纤维化程度重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ALT水平及性别不同分组,C组(30U/L〈ALT≤40U/L)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均重于A组(ALT≤2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ALT水平,女性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较男性有加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30~39岁年龄组携带者有54.32%的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G2期,≥40岁组肝脏炎症、纤维化情况重于〈2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HBVDNA载量不同分组,各组肝脏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几乎所有慢性HBV携带者的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纤维化,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年龄〉30岁、ALT≥30U/L(男性)、ALT≥20U/L(女性)患者应尽早行肝脏病理学检查,以指导临床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于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s of normal,ULN)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临床特征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将110例行肝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按照ALT≤1×ULN和1 × ULN<ALT<2×ULN分成Ⅰ(n=64)、Ⅱ(n=46)组,分析其ALT水平、HBV DNA复制水平、年龄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Ⅰ、Ⅱ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共有21.82%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级,29.09%的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2期,19.09%的患者肝组织学表现为肝硬化(S4期).HBV DNA载量≥10 7(拷贝/ml)的患者年龄分布相对较年轻,肝组织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也相对较轻.共有81例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肝组织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核心抗原(HBcAg)的表达,2组患者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的免疫染色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生化和病毒学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肝脏病变的真实情况,对年龄较大的、病程较长的患者,无论ALT水平如何,均建议行肝活检,尤其可早期发现隐匿性肝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宜宾地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正常值上限(ULN)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选择97例宜宾地区ALT2×ULN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穿刺活检,并对不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患者的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肝功能和HBV-DNA定量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97例患者中,40.2%患者炎症分级≥G2,10.3%患者纤维化分期≥S2,G≥2组患者的ALT水平高于G2组;S≥2组患者的构成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血清HBV-DNA水平和HBe Ag状态与肝脏的组织学改变无关。结论:对ALT2×ULN慢性HBV感染患者应考虑进行肝穿刺活检,特别是那些年龄≥40岁且ALT≥50 U/L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学创新》2016,(18):145-148
目的:分析宜宾地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正常值上限(ULN)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选择97例宜宾地区ALT<2×ULN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穿刺活检,并对不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患者的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肝功能和HBV-DNA定量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97例患者中,40.2%患者炎症分级≥G2,10.3%患者纤维化分期≥S2,G≥2组患者的ALT水平高于G<2组;S≥2组患者的构成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血清HBV-DNA水平和HBe Ag状态与肝脏的组织学改变无关。结论:对ALT<2×ULN慢性HBV感染患者应考虑进行肝穿刺活检,特别是那些年龄≥40岁且ALT≥50 U/L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者常用的血清学指标与肝脏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HBV感染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或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301例,进行肝穿刺病理检查,病理组织学诊断按炎症活动度分5级(G0~G4)、纤维化分5期(S0~S4);常规血清生化检查:包括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白蛋白(ALB)、球蛋白(GLB)、AST/ALT和白、球蛋白比值(A/G);并进行HBV DNA和HBV基因型检测,分析各检测指标与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 结果 ALT、AST水平和AST/ALT比值G2/G(3+4)组高于G0/G1组(P<0.05),与肝脏炎症分级呈正相关(r分别为0.487,0.648,0.509,P<0.05);GLB水平S2/S(3+4)组高于S0/S1组(P<0.05),与肝脏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674, P<0.05)。A/G水平S2/S(3+4)组低于S0/S1组(P<0.05),与肝脏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r=-0.500, P<0.05)。基因C型的HBV感染者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高于基因B型者(χ2分别为11.460和12.729,P<0.05)。结论 ALT、AST水平和AST/ALT比值对G2及以上的肝脏炎症、GLB和A/G对S2及以上的肝脏纤维化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基因C型的HBV感染者较基因B型者病情进展相对更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LT正常值1~2倍慢性HBV感染患者肝组织病理特征,分析血清HBeAg、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关系。方法选取ALT正常值1~2倍慢性HBV感染者90例,行肝穿刺,比较HBeAg阳性、阴性组及不同HBVDNA定量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结果90例患者均存肝损,病理诊断肝硬化7例,83例病理诊断慢乙肝患者,G≥2者27例(32.53%),S≥2者25例(30.12%)。HBeAg阴性组病理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均重于阳性组,不同HBVDNA定量组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LT正常值1~2倍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皆存异常,血清HBeAg、HBVDNA不能反映肝脏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脏组织学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并分析引起肝脏组织学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经肝活组织检查的61例ALT水平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根据肝组织不同炎症及纤维化分组,对比各组性别、年龄、HBV-DNA及血清HBeAg阳性率表达差异。结果61例患者中,肝脏炎症分级以G2为主,占40例(66%),与G1组相比,G2与G3组年龄逐渐上升,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HBV-DNA水平随着炎症分级增加而下降,且G2组与G1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纤维化分期以s1为主,占32例(52%),仍有7例(11%)患者达s2,3例(5%)达s3;年龄分布以s3的年龄最大,与s0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s0组比较,S1及s2组血清HBV-DNA水平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HBeAg的表达S0、S1期以阳性为主,s2、s3期以阴性为主,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无论病毒载量高低、e抗原状态如何,对于ALT水平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仍有66%的患者炎症活动度达G2,有16%的患者纤维化程度达s2甚至s3。因此,对可检测到病毒载量的持续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仍应考虑行肝脏活检,以免延误抗病毒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LT正常的HBeAg阳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脏病理的关系,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最佳时机。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对28例ALT正常的HBeAg阳性HBV感染者进行定量检测,并与同期肝脏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LT正常的HBeAg阳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脏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G)及纤维化程度分期(s)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对ALT正常的HBeAg阳性HBV感染者应尽可能早行肝脏活组织病理检查,并依据其炎症活动度分级(G)及纤维化程度分期(S),而不应根据其血清HBVDNA水平的高低决定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脏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表达在慢性HBV携带者病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慢性HBV携带者病例50例为研究对象,均予以血生化、病毒DNA、肝纤维化指标检测;患者肝穿刺活检后肝脏组织进行病理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表现,并根据炎症结果将50例分为:A组:炎症0级;B组:炎症≥1级。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PD-1表达。结果根据炎症结果病例分为两组:A组26例(炎症G0)和B组24例(炎症≥G1)。病理分级炎症≥G2或纤维化≥S2的例数为15例。两组患者4种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与A组比较,B组肝脏PD-1表达水平明显高(P〈0.05)。PD-1表达与肝纤维化分级相关性分析结果呈正相关。结论慢性HBV携带者肝脏组织PD-1表达水平越高,炎症及纤维化进展的可能性越大,肝脏PD-1表达可作为慢性HBV携带者病程进展的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脏病理特征,探讨其与血清学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114例慢性HBV感染者,所有患者均行肝穿刺组织活检,同时检测肝功能、HBeAg和HBVDNA定量,分析肝组织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分期(S)与HBeAg状态、HBVDNA水平的关系。结果114例患者中,113例(99.12%)患者肝组织发生病理改变,53例(46.49%)患者肝脏炎症分级和/或纤维化分期≥G2/$2。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患者年龄、血小板计数、HBVD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炎症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化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BeAg与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无关(r=-0.006,r=-0.147,P〉0.05)。HBVDNA定量分层分析,≤5lg拷贝/ml组、6—7lg拷贝/ml组和≥8lg拷贝/ml组HBeAg阴性患者分别为47例(83.93%)、8例(19.15%)和0例,≤5lg拷贝/ml组和其余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肝组织学≥G2/S2分别为33例(58.93%)、18例(42.86%)、2例(12.5%),≥8lg拷贝/ml组和其余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BVDNA水平与纤维化分期负相关(r=-0.279,P〈0.05),与炎症分级无关(r=-0.091,P〉0.05)。结论绝大部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不同程度肝组织病理变化;HBeAg阴性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有更为严重肝脏病理变化,HBeAg状态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无关,HBVDNA水平和肝脏纤维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定量检测结果分布状况及其与HBV-DNA和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77例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组115例、HBeAg阴性组62例,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定量检测HBsAg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HBV-DNA,贝克曼AU6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连续监测法检测肝功能指标(ALT、AST、ALP、γ-GT).统计分析组间HBsAg与HBV-DNA含量的差异性,各组内血清HBsAg与HBV-DNA及肝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数据以中位数与四分位数表示,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中HBsAg与HBV-DNA含量(对数转换后表示)分别为4678.5 IU/ml(2806,6128.7)、2770.0IU/ml(1228,5440);5.56(3.86,7.54)、3.66(3.16,4.59),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BeAg阳性组中HBsAg与HBV-DNA总体存在相关性(r=0.537,P<0.01),在HBV-DNA处于103 ~ 105、105~ 107、> 107IU/ml复制量时两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205、0.443、0.712(P均<0.05).HBeAg阴性组HBsAg与HBV-DNA间相关系数为0.22,P=0.083;在HBV-DNA≤104IU/ml与>104IU/ml复制量时两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03和0.08;在ALT、AST升高与正常时两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23和0.17.两组定量HBsAg与主要肝功能指标ALT、AST、ALP、γ-GT均不存在相关性.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含量可反映HBV-DNA复制程度,可辅助衡量肝脏炎症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评价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81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前瞻性的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检查,得卅间接反映肝组织硬度的剪切波速度,以病理组织学的肝纤维化分期和炎症分级为金标准,评估剪切波速度与肝纤维化分期和炎症分级的关系。结果剪切波速度与肝纤维化分期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r=0.812,P〈0.001)。除纤维化S0与S1、S1与S2组间剪切波速度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外,余不同纤维化分期各组间的剪切波速度差异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剪切波速度预测肝纤维化1期及以上、2期及以上、3期及以上、4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1、0.961、0.969和0.908。剪切波速度与炎症分级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476,P〈0.001)。当剪切波速度取1.35m/s时,预测1级及以上炎症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P〈0.001),敏感性77.7%,特异性80.0%。结论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可以用于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分期,并可初步用于炎症程度的分级,为临床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以及疗效预后的评估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毒学应答及临床效果。方法将54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根据病情需要嘱其休息、合理饮食、保肝退黄、血浆、蛋白支持、利尿、抗感染等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恩替卡韦0.5mg,1次/d,观察24周、48周疗效。结果治疗组1例死亡,26例存活,生存患者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对照组5例死亡,22例存活,生存患者肝功能指标无明显改善。治疗24周、48周时,治疗组HBV—DNA分别为(3.2±0.9)lg拷贝/ml、(2.3±0.7)lg拷贝/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0.8)lg拷贝/mi、(4.5±0.7)lg拷贝/ml(P〈0.05)。结论恩替卡韦能迅速有效地改善绝大多数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期。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较好病毒学应答和肝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苦参素胶囊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HBsAg、HBeAg、HBV DNA持续阳性半年以上,HBVDNA≥1.0×10^5copies/ml,ALT大于正常上限2倍以上.TBil升高小于正常上限3倍的CHB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阿德福书酯胶囊10mg,1次/d,口服。治疗组5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苦参素胶囊0.3,3次/d,口服。两组对症治疗措施相似,均不用其他抗病毒、免疫调节及抗肝纤维化制剂,疗程共9个月。观察肝功能(ALT、TBil)、乙肝病毒指标(HBsAg、HBeAg、HBV DNA)及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肝功能复常率、乙肝病毒指标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指标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苦参素胶囊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在肝功能复常、乙肝病毒指标阴转及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方面均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血清HBVDNA定量在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检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探讨HBVDNA在CHB中的检测价值。方法:CHB患者(67例)分为HBeAg阴、阳性组。行肝穿刺活检,检测血清HBVDNA定量。对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分度进行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肝组织病理分度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血清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具明显正相关(r=0.527,P〈0.05),而HBeAg阳性组无相关性。结论:HBeAg阴、阳性CHB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肝组织损伤;HBeAg阴性者检测血清HBVDNA定量能够预测其肝组织损伤程度,而HBeAg阳性者则不能。  相似文献   

17.
uPA基因缺失型小鼠与野生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别采用C57BL/6J野生型(wT)和uPA基因缺失(uPA-/-)小鼠构建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成年雄性C57BL/6J野生型和uPA-/-小鼠,分为4组:对照组(WT,uPA-/-)和模型组(WT,uPA-/-),每组10只。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10%CCl40.15ml,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橄榄油0.15ml,每周2次,连续4周和6周。测定动物血清中ALT、AST、ALB及A/G等生化指标;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含量;用HE染色及Masson三色胶原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造模4周和6周时,无论是wT模型组小鼠还是uPA-/-模型组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均较对照组小鼠显著升高,ALB含量降低(P〈0.01);造模4周时,仅见uPA-/-小鼠的A/G含量降低(P〈0.01)。造模4周和6周时,uPA-/-模型组小鼠血清PCⅢ水平和肝脏组织Hyp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造模6周时,wT模型组小鼠才出现血清PCⅢ水平和肝脏组织Hyp含量升高(P〈0.01),且升高值明显低于uPA-/-模型组小鼠。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uPA-/-模型组的肝脏纤维化程度比wT模型组明显严重。结论与WT小鼠相比,采用uPA-/-小鼠建立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造模周期明显缩短,肝纤维化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