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隐瘢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60例无严重胆囊炎症的胆囊息肉或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2组,新方法组行隐瘢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单孔组行常规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术后切口满意程度及中转率。结果:新方法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孔组28例顺利完成手术,2例中转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新方法组与单孔组手术时间平均(14.17±3.51)min和(24.67±4.12)min,新方法组明显优于单孔组(P<0.01);术后切口疼痛程度轻于单孔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对切口满意程度优于单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出血、胆漏、胆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隐瘢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术后瘢痕不明显且隐蔽,相对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缩短,手术难度及中转率降低,术后患者切口满意度高,为腹腔镜手术的更微创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行途径及思路。  相似文献   

2.
舒瑜  盖吉钦 《肝胆胰外科杂志》2023,(10):614-616+621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期间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普外科同一治疗组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SILC组,n=41)和传统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CLC组,n=53),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SILC和CLC两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增加额外Trocar孔/中转开腹的几率以及术后各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急性胆囊炎Ⅰ级和Ⅱ级的患者,SILC组切口满意度均优于CLC组,但手术时间均比CLC组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做到合理运用,规范仔细操作,经脐单孔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虽然手术时间较长但美容效果更好,其安全性不亚于传统三孔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在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6年1月—2012年5月138例急性胆囊炎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腔镜组,70例)和剖腹胆囊切除术(开腹组,68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在老年人急性胆囊炎中具有理想疗效,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操作的熟练程度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研究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与首次发病急性胆囊炎的患者分别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效果分析。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急性胆囊炎住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0例。其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50例为慢性组,首次发病急性胆囊炎50例为急性组。对两组患者均于发病72 h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或造瘘率、胆囊完整切除率、手术并发症(胆管损伤和术后胆瘘)及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慢性组(94.16±31.05)min,急性组(70.06±23.46)min;术中出血量:慢性组(100.00±30.67)m L,急性组(60.00±15.83)m L;术后住院时间:慢性组(6.30±2.78)d,急性组(4.50±1.23)d。慢性组与急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转开腹手术:慢性组3例,中转率6%(3/50),急性组0例,中转率为0;中转腹腔镜胆囊造瘘术慢性组3例,急性组1例。变更手术方式(中转开腹+造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胆管损伤、术后胆瘘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未完整切除,行胆囊部分切除术:慢性组10例,急性组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发病急性胆囊炎患者72 h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囊完整切除率及术后住院时间上均优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但在中转手术方式及手术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早期急性胆囊炎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2月间收治的51例行腹腔镜手术的早期急性胆囊炎病例,231例慢性胆囊炎病例,比较两组间各项临床资料。结果:早期急性胆囊炎组和慢性胆囊炎手术组的中转开腹率分别是1.96%和1.73%,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急性胆囊炎自发病起48h内早期施行腹腔镜,中转开腹率极低,手术安全可靠,可将腹腔镜手术治疗作为早期急性胆囊炎的常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和延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所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疗效及对病人术后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胆囊结石性胰腺炎病人84例.根据病人发病距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间分为早期组(44例,48小时内手术)和延期组(40例,48小时后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情况、中转开...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两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伴胆囊颈管部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460例慢性胆囊炎伴胆囊颈管部结石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210例行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A组),250例行"两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B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手术均获成功,A组手术时间显著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伴胆囊颈管部结石是安全可行的方法,术后康复快,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7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行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观察组),49例行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术(对照组)。结果:两组均有1例中转开腹。观察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体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疗效满意,与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术相比,操作更简单,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2012年8月—2013年10月期间85例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资料,其中41例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单孔组),44例行传统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三孔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腹腔镜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单孔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传统组的[(31.73±4.22)min vs.(15.43±1.81)min,P=0.000];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切口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孔组术后应用镇痛药物比例明显低于三孔组(7.32%vs.34.09%,P=0.003);两组术后均无胆瘘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效果相同,但单孔腹腔镜手术在微创方面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手术时间短 ,其具对腹腔脏器干扰小、病人痛苦轻、术后恢复快 ,瘢痕小、住院时间短等突出微创的优点 ,是治疗胆囊结石并慢性胆囊炎或胆囊息肉的首选方法。手术创伤可引起机体的一系列应激反应 ,通过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 (OC)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规律探讨LC的微创机制。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随机选取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因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入院需行胆囊切除术者 6 0例 ,随机分为两组 ,①LC组 :30例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②OC组 :30例全麻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 6 0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