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参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的临床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对照组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予以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在朝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16例、生物反馈组(B)16例和联合治疗组(C)16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C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运动想象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AD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Berg(BBS)平衡量表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对各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进行评定,另外用SPECT观察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情况。结果 (1)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包括FMA评分、ADL评分、BBS评分、FAC及局部脑血流灌注情况分别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B组的各指标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各指标与A、B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联合推拿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其中22例给与推拿治疗(推拿组),22例给与推拿联合下肢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联合组)。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FMA量表)、平衡能力(BBS量表)、步行能力(FAC量表)、日常生活自主活动能力(MBI量表)。 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和推拿组FMA、BB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组优于推拿组(P<0.05)。治疗后第4、6、8周联合组FAC、MBI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组优于推拿组(P<0.05)。 结论在推拿治疗基础上开展下肢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踝关节控制性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2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行踝关节控制性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定量表、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价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分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L评分、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L评分、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P<0.01),观察组患者FMA-L评分、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踝关节控制性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的改善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滋阴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方城县中医院收治的86例中风后偏瘫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滋阴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生活质量[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0%(39/43),高于对照组的67.44%(2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MBI、SS-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FMA、MBI、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滋阴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结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及头针治疗.治疗组在针刺基础上加上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由同一医生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结合针刺比传统单一针刺更加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减重平板步行组和一般康复组,各24例.一般康复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减重平板步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在此间分三阶段强化患者负重、膝踝控制、屈髋和踝背伸能力.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给予Motricity index中下肢肌力积分(MI-L)、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MBI)来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同时12周后还测定患者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通过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定出患者的步速、步长和步频参数,Tinetti步态评测表评测步态.结果 治疗后MI-L、BBS、FMA、MBI减重平板步行组较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间比较P <0.01.减重平板步行组FAC步行功能分级4级及以上者22例(92%),一般康复组共12例,(5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10米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步频以及步态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功动能的恢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丁勇 《中医学报》2016,(12):2025-2028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太极推拿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给予降血压、抗凝、降血糖、调血脂等治疗,康复治疗采用Bobath方法。对照组加用醒脑开窍针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太极推拿法。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eural deficit scores,ND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Ashworth评分法评价治疗前后痉挛程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BBS)评价平衡能力,采用Fugl-Meyer(FMI)量表评价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采用Barthel指数(BI量表)评价。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7.27%,高于对照组的70.91%(χ~2=4.453,P0.05);治疗后观察组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等NDS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Ashworth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减轻(P0.05),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I、BBS和FM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后观察组BI、BBS和FMI量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太极推拿治疗脑卒中偏瘫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临床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压氧结合醒脑开窍针刺运动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高压氧及常规神经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醒脑开窍针刺运动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行简易Fugl-meyer(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平衡功能(BBS)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高压氧结合醒脑开窍针刺运动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可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探讨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联合健侧肢体运动诱导患侧肢体运动治疗卒中后偏瘫(HA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26例HA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健侧肢体运动诱导患侧肢体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血流速度(Vs)、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速度(Vm)]水平、肢体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行功能[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和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肢、下肢和总分等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s、V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RI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BS、FAC、S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联合健侧肢体运动诱导患侧肢体运动应用于HAS患者,可提高FMA、BBS、FAC、SIS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健侧肢体运动诱导患侧肢体运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部针刀治疗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针刺配合综合康复训练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头部针刀治疗。2组患者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计时起立-步行测验(TUGT)评分和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FMA-L量表评分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FMA-L量表评分明显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平衡能力BBS量表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平衡能力BBS量表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移动能力TUGT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移动能力TUGT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头部针刀治疗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作用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0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采用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比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8、12周后FMA、BBS、BI评分、FAC评分,同时对比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远期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4、8、12周后FMA、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8、12周后FMA、BBS评分高于治疗4周后(P<0.05),治疗12周后FMA、BBS评分高于治疗8周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FMA、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8、12周后FAC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8、12周后FAC评分高于治疗4周后(P<0.05),治疗12周后FAC评分高于治疗8周后(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情况对比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分别低于和高于治疗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且能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运动疗法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提高其康复功能.方法:对一例HM患者进行单病例实验设计,给予12周常规康复训练,分三个阶段:2周基线期,6周干预期(联合应用运动疗法PNF 功能性电刺激)和2周撤消期.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及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中的下肢运动功能(FMA-L)量表对每阶段治疗前、后进行评定.结果:基线期患者Barthel指数及下肢FMA-L评分无明显变化;联合使用PNF和功能性电刺激后,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增高(P<0.01),下肢FMA-L评分增高,但不明显(P>0.05).结论:运动疗法PNF结合功能性电刺激能够提高肝移植后肝性脊髓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客观评价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比较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和单纯醒脑开窍的疗效优势,提出针刺优化方案。方法将72例合格受试患者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组(试验组36例)和单纯醒脑开窍组(对照组36例),分别给予不同方法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使用统一相关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Fugl-Meyer、BI指数评分均有改善,2组自身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确切,优于单纯醒脑开针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由肝性脊髓病(HM)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对5例HM患者施行自身前后对照实验设计,每天给予患者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后增加运动疗法治疗,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FMA-L)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5例患者治疗后下肢FMA-L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P<0.01).结论:运动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肝性脊髓病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行推拿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发育治疗技术(Bobath技术)为主要治疗技术;观察组患者在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推拿,治疗时间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躯干、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FMA-L及MWS方面相比较,治疗前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L、MWS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推拿能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踏车训练结合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FES)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将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参照组(19例)和研究组(2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参照组给予下肢踏车训练,研究组给予踏车训练结合循环性FES。评定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综合痉挛量表(CSS)、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FAC分级、CSS、FMA和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FAC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SS评分有所降低,FMA和MBI评分有所提高,且研究组的CSS评分低于参照组,FMA和MBI评分高于参照组(均P<0.05)。结论:踏车训练结合循环性FES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状态、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济源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悬吊运动训练,针刺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干预后,针刺组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FMA、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BI、FMA和FAC评分,以及降低NIHSS评分,优于单纯康复疗法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联合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运动训练联合针灸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用运动疗法,治疗30d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功量表(FMMS)评分、修订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有显著改善(〈0.05),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0.05)。结论运动训练联合针灸疗法更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