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钩吻是《本经》中一味著名的有毒中药。它的别名有野葛(《本经》)、秦钩吻、毒根(《吴普本草》)、冶葛、胡蔓草(《南方草本状》),黄野葛(《千金方》)、吻莽、断肠草(《梦溪笔谈》),黄藤、烂肠草(《本草纲目》),虎粮草(《岭南采药录》),大鸡苦蔓(《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等。我国植物分类学家多认为它是马钱科植物胡蔓藤Gelsemjum elegansBenth分布于我国南方。早在1931年赵承嘏等曾发表多篇论文报导从植物钩吻中提得生物碱而闻名国内外。同年候祥川等报导了钩吻素的药理作用,证明其毒性很高。从三十年代至  相似文献   

2.
野葛小考     
野葛一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如在下品类中记有“钩吻一名野葛”之句。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十七卷“毒草类”钩吻条中云:“钧吻,又名:野葛,毒根、胡蔓草、断肠草、黄藤、火把花等。”并言“此草虽名野葛,非葛根之野也。”并指出:野葛生于贵州以南,村圩闾巷间皆有,被人通称钩吻耳,是一种有毒之植物。现代医学认为,本品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全草,野葛之根、茎、叶三部分均有剧毒。研究表明,内含多种毒性成份,以钩吻素寅毒性最大,中毒之症状为呼吸麻痹,轻者呼吸困难,重者呼吸停止。因本品有剧毒,故孕妇忌用。由上可知,野葛乃钩吻,非临床用之葛根。葛根味甘气凉,能生津液,滋养筋脉,解表散寒,据《本草备要》记载:“葛根辛甘性平,轻扬升发。入阳明经,能鼓胃气上行,生津止渴,兼入脾经,开腠发汗,  相似文献   

3.
钩吻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钩吻为马钱科 (Loganiacease)植物胡蔓藤 (Gelsemiumele gansBenth ,GEB)的全草 ,是世界著名的剧毒植物。钩吻在国内外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在国外 ,1887年HGerrad等将其制成格林制剂 ,并已成为法定制剂 ,为一些国家的副药典所收载 ;美国药物索引及日本《世界的民间药》中均有钩吻的记载。我国对钩吻的研究历史更为悠久 ,《神农本草》中将其列为下品 ,谓其“破积 ,脚膝痹痛 ,四肢拘挛、恶疮疥虫 ,鸟兽” ;“本草纲目”记载钩吻“主金疮、乳痈、中恶风、咳逆上气 ,鬼痊蛊毒”。我国民间以其毒性大 …  相似文献   

4.
野葛与葛根早在《本经》即已明确分开。认为,野葛苦、辛而温,有大毒,被列为下品:葛根辛、甘而平,无毒,被列为中品。根据近代植物学研究,野葛来源于马钱科胡蔓藤属植物胡蔓藤的全草,又名钩吻、胡蔓草、断肠草等,主要分布于江南一带:葛根则  相似文献   

5.
发挥眼科围手术期中医治疗的优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 眼科围手术期治疗源远流长中医眼科中有关手术治疗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 (?~公元 2 0 8年 ) ,如《审视瑶函》中所说 :“钩割针烙之法 ,肇自华佗” ,并指明“针非砭针之针 ,乃针拔瞳神之针”〔1〕,即指当时白内障针拨手术。中医眼科学围手术期治疗自宋代开始 ,为眼科医家所重视 ,被广泛应用于眼科临床的手术前及手术后治疗和康复 ,如在宋代早期编著的《太平圣惠方》〔2〕(公元 992年 )及晚期编著的《圣济总录》〔3〕 (1 1 1 1 -1 1 1 7年 )两部大型方书中均有记述 ,特别是《秘传眼科龙木论》〔4〕 (据史学家研究亦为宋代…  相似文献   

6.
威灵仙为常用中药,又名“灵仙”、“老虎须”、“黑须公”、“铁扫帚”、“百条根”、“铁脚威灵仙”等。本品始载于宋《开宝本草》。原著录有数种,《本草纲目》列入草部蔓草类,李时珍曰:“威,其性猛也,灵仙,其功神也”,并指出“根干后呈深黑色,俗称‘铁脚威灵仙’,为正品。另有数种,根须一样,但色或黄或白皆不可用。”〔1〕《植物名实图考》也指出有数种,并释其名曰:“其力劲,故溢曰威;其效捷,故溢曰灵,威灵合德,仙之上药也。”其附图已可精确地鉴定系毛莨科铁线莲属植物,由此可见,历代本草所记载威灵仙原植物来源有数种,且同名异物情况严…  相似文献   

7.
苏斯—7为蒙医较常用成方制剂,本方来源于《四部医典》〔1〕,后又记载了《蒙医药选编》〔2〕,又名“日切—7”。此方系由熊胆、连翘、木鳖子、麦冬、香附、关木通、丹参等七味药组成的散剂。其主要功能为清热、止泻止痢,主治“协日”引起的腹泻、腹胀、赤白痢疾。目前本方中熊胆因为药源缺乏,故用牛胆粉代用。为了提高和完善蒙药的质量标准,对该成药进行显微和薄层定性鉴别,以供生产和药检部门检查其内在质量时参考。1 实验材料样品:系内蒙蒙药厂提供。药材:从呼市医药公司购进,经本所鉴定为正品。对照药材: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钩吻的产地变迁以及形态的变化,对钩吻进行全面的本草考证,为以后钩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古籍,从源流、名称、形态、产地、毒性、功效及配伍对钩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结果:钩吻在本草书籍记载有野葛、毒根、断肠草、冶葛等别名。产地发生小幅度南移。结论:药用植物学知识学习至关重要,可快速简单的区分钩吻与其他药用植物,应当更深入的去探索钩吻的未知领域,使其有效成分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蒙医千百年来以治本著名于世,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一个好的医生在诊治疾病时必须掌握好诊治十要素,否则达不到辨证施治、标本兼治的目的。掌握好诊治十要素才能根据疾病的性质、病程、病势合理、准确使用各种治疗方法,而且对疾病的变化有积极的反应,随时调整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何为诊治十要素,对此一种蒙文版《四部医典》记载“必须通过内因、外缘、部位、时间、本质、年龄、住址、昼夜、习惯饮食、尿液等十项要素无误认清疾病的性质”〔1〕,另一种蒙文版《四部医典》中指出“要通过内因、外缘、住址、时间、本质、年龄、发病部位、昼夜、习惯饮食、尿液等十方面辨别寒热症象”〔2〕,一种汉文版《四部医典》中记载“必须通过因缘、境域、时刻、自性、年龄、住址、昼夜、摄食、习惯、尿液等十方面正确认识寒热症象”〔3〕。另一种汉文版《四部医典》中指出“因缘、境时、自性与年龄、住所、昼夜、摄食、习俗、水(尿),依据上述十方面无误识”〔4〕,著名蒙医学家伊喜巴拉珠尔的《四部甘露》中记载“比较研究发病因缘、住地、发病季节、患者年龄、患者本性、病变部位、发病时间、饮食、生活习惯、尿液等,辨别疾病性质的疑虑”〔5〕,蒙文版《蒙医药选编》中记载...  相似文献   

10.
穿山甲属鳞甲目鲮鲤科的穿山甲的鳞片,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其味咸,性微寒,具有通经下乳,祛瘀散结,消肿排脓的作用。早在古代记载《别录》“主五邪惊啼悲伤,……疗蚁瘘。”《药性论》“治山瘅疟……治小儿惊邪,……痔漏恶疮疥癣。”《本草纲目》“除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临床常用于经闭,乳汁不下,症瘕痞块瘰疬,痈疽肿痛等证。现代医学报道穿山甲的应用更为广泛。如对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症,〔1〕乳糜尿,〔2〕结节性红斑,〔3〕前列腺肥大〔4〕颈椎病,〔5〕泌尿结石,〔6〕,小儿疳积〔7〕等疾病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