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电针治疗中风后肩痛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筋排刺组和常规针刺组,主要观察治疗前后简明麦吉尔疼痛量表评分和血清IL-6、TNF-α及NO水平。结果经筋排刺电针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在简明麦吉尔疼痛量表评分和血清IL-6、TNF-α、N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经筋排刺电针治疗较常规针刺治疗下降的水平更加显著。结论经筋排刺电针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血清IL-6、TNF-α、NO水平,减少或抑制了炎性因子的释放,抑制了炎性反应,从而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颈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采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及日本physion MD肌电阻测量仪器来测定痛点(红点、黄点)的数量,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定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以及红点、黄点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简式Mc 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PRI、VAS及PP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VAS及PP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简式Mc 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红点和黄点痛点数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红点痛点数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红点和黄点痛点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是一种治疗颈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陆氏针灸"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2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平补平泻手法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VAS、PPI及PR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VAS、PPI及PR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VAS、PPI及PRI评分与同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为7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陆氏针灸"烧山火针刺手法是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及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肩部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ugl-Meyer评分(FMA),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采用毫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PQ)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4.4%和77.8%,对照组分别为80.6%和30.6%。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MPQ量表各项评分(PRI、PPI及VAS)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PQ量表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是一种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春运  张维 《上海针灸杂志》2013,(12):1004-1005
目的观察芒针深刺阿是穴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芒针深刺阿是穴及毫针针刺"肩三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肩痛频度评估疼痛程度,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依据VAS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4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VAS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组间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肩痛频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深刺阿是穴可明显减低中风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频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聂文彬  赵宏 《四川中医》2012,(3):109-111
目的:温针经筋刺法治疗卒中后痉痉挛性肩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纳入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肩痛患者,温针经筋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结合经筋刺法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进行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测量(ROM)、Barthel指数评分、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结果:两组在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Ashworth分级等方面的评价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针经筋刺组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温针经筋刺法可以有效缓解痉挛性肩痛,缓解肌肉痉挛,增加肩关节活动角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且安全无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古法针刺、夹脊电针及口服颈舒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疗效差异,探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60例CSR患者随机分成古法针刺组60例、夹脊电针组60例和颈舒颗粒组40例。古法针刺组采用古法针刺操作手法治疗,取腕骨、昆仑、外关、曲池、肩井、风池;夹脊电针组采用电针C4-7夹脊穴治疗;颈舒颗粒组采用口服颈舒颗粒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简化MPQ(SF-MPQ)量表评定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3组治疗后各项PRI评分(PRI感觉分、PRI情绪分及PRI总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古法针刺组治疗后各项PRI评分与夹脊电针组和颈舒颗粒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夹脊电针组治疗后PRI感觉分与颈舒颗粒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VAS评分、疼痛强度(PPI)评分及总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古法针刺组治疗后VAS评分、PPI评分及总积分与夹脊电针组和颈舒颗粒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夹脊电针组治疗后VAS评分、PPI评分及总积分与颈舒颗粒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古法针刺是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能迅速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滞针提插项三穴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针刺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滞针提插项三穴,即风池、天柱、天牖穴;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5天为1疗程,2疗程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简明麦吉尔疼痛量表[疼痛分级指数评定(PRI)、视觉模拟定级评分(VAS)和现有痛强度(PPI)]评分,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NO)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简明麦吉尔疼痛量表总分及PRI、VAS、P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 1),且治疗组上述各项评分下降较常规针刺组更显著(P0.0 1)。治疗后2组血清IL-6、NO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 1),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较常规针刺组更显著(P0.0 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常规针刺组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滞针提插项三穴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简明麦吉尔疼痛量表评分及炎症因子水平,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热敏灸与辨证穴位灸治疗背肌筋膜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电针加热敏灸治疗组)和对照组(电针加辨证穴位灸治疗组),两组各25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采用国际公认的麦吉尔疼痛量表,以疼痛评定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为观察指标,观察两种方法治疗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结果: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热敏点出现率为92%,且热敏点与阿是穴具有高度重合性。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的PRI、VAS、PPI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治疗前后的PRI、VAS、PPI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肌筋膜炎患者容易出现热敏现象,热敏点与局部阿是穴高度重合,相比艾灸辨证取穴,艾灸热敏点治疗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浮刺配合棍棒操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中风后肩痛患者(VAS评分≥4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患者在浮刺的基础上配合自编的棍棒操训练,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棍棒操训练。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0 d后采用肩痛程度(VAS评分)、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评定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0 d后治疗组肩痛程度、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浮刺配合棍棒操训练在改善中风后肩部疼痛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浮刺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浮刺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洛昔康药物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1个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高岸肩关节功能评定法评定。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个疗程后尤其在第1疗程后治疗组肩部VAS评分、肩关节功能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浮刺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苍龟探穴针法与常规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均取腰眼、环中俞、阳陵泉、飞扬穴,治疗组采用苍龟探穴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数(PRI)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PR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PR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8.6%和97.1%,对照组分别为74.3%和92.9%,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苍龟探穴针法是一种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毫针配合铍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4组均采用TDP照射,治疗1组采用毫针配合铍针治疗,治疗2组采用单纯毫针治疗,治疗3组采用单纯铍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假毫针、铍针干预。比较4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VAS评分和腰腿痛JOA评分。结果治疗1组总有效率为100.0%,治疗2组为90.0%,治疗3组为85.0%,治疗4组为20.0%,4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组、治疗2组及治疗3组治疗后VAS评分及JO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JOA评分差值与治疗2组、治疗3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毫针配合铍针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简化McGill量表评定“项八针”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的影响。方法: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项八针”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治疗,两组每周均治疗3次,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及治疗2个疗程后运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的PRI感觉项、PRI情感项、PRI总分、VAS以及P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具有高度显著差异( P<0.01);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的PRI情感项及PPI评分改善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显著差异( P<0.05),治疗组的PRI感觉项、PRI总分及VAS改善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PPI评分改善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PRI感觉项、PRI情感项、PRI总分及VAS改善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高度显著差异( P<0.01)。结论:“项八针”能明显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痛程度,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临床治疗作用优于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介入时机针刺十七椎穴对原发性痛经的影响,比较其差异。方法将2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均针刺十七椎穴,治疗组在经前第5天开始治疗,对照组在疼痛发作第1天开始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分别记录两组简明McGill疼痛评分表(SF-MPQ)的变化,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SF-MPQ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SF-MPQ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针刺十七椎穴与疼痛即刻针刺十七椎穴对原发性痛经均有疗效,经前针刺十七椎穴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补虚泻实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补虚泻实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进行治疗,4星期后观察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的87.5%(P<0.05);两组治疗后VAS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VAS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虚泻实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和普通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均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肩部疼痛的程度,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补虚泻实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的疗效更优一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冲击波组(30例)和常规理疗组(30例),冲击波组采用痛点冲击波治疗,常规理疗组则采用超短波和中频脉冲电治疗,所有患者均在上述治疗后进行肩周炎医疗体操训练,每日2次,每次30min,共治疗15天;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Constant Murley肩关节评分(CMS)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后2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周,冲击波组PRI、VAS、PPI均低于对照组(P<0.05),CM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冲击波治疗对肩周炎疗效显著,作用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