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古籍文献学>是全国著名中医文献学家张灿玾教授集20余年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之心得撰著而成.笔者系统地学习了该书,发现该书涉及的中医文献时间跨度广,资料丰富,小到查寻有关的中医文献资料,大到治学方法,均可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2.
电子版中医古籍的文献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医古籍,资料不足、查检繁难是一大难事.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来,中医方面也出现了不少电子读物.特别是去年,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规划项目,由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研究院等单位研发,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电子版中医古籍丛书<中华医典>(以下简称<医典>),该读物集600余部于一体,"卷帙近万,约2亿字"(<医典>前言),其规模之巨是古籍电子读物中罕见的.其前言中自我评价该读物有四大优点:一、选目的权威性;二、资料的齐备性;三、分类的科学性;四、使用的便利性.笔者经朋友推荐使用了该电子读物后,确实给自己的中医古籍研究工作带来了不少方便.但在使用中也感受到诸多不满足之处.本文就该出版物的一些问题提出讨论,希望能对今后电子版中医古籍的出版提供建设性的思路.主要从文本和功能两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3.
徐翠  金哲 《天津中医药》2008,25(5):391-392
中医学古籍中无宫颈之名,以至于现代中医对宫颈相关病变描述混乱,通过对<中华医典>及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查阅、整理,根据所查阅到中医对宫颈病变的描述,从名称、生理功能、相关病变等方面做一归纳,旨在补充、完善中医学宫颈病变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医古籍系统抢救整理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古籍记载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的经验,是中医药重要的信息资源,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但由于古籍年代久远,加之保管条件欠妥、自然损害等因素,许多古籍处于日渐损失的境况中.抢救整理研究中医古籍是目前中医药文献整理工作中最紧迫的工作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已将其列为"十一五"的重点工作项目.此项工作的开展将对中医药古文献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近几年来参加数字化整理研究中医古籍的经验,就如何作好此项工作提出一些想法,供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5.
由全国知名中医、重庆市中医研究院黄自立主任中医师编著,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古籍医论荟萃> (含<清代抄本方药荟萃> ),拜读后令人感慨万千,特不揣愚陋,评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试以中风病康复古籍整理方法为例,从中医康复古籍文献范围的界定、中医病种的选择、中医古籍文献的来源、计算机整理中医康复古籍文献的方法(检索范围的确定、检索关键词的确定、基于概念的主题分析法、数据库的建设及检索引擎的设计、利用中医古籍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发掘疾病规律)等方面,探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中医康复古籍文献整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医护理技术古籍文献整理首先要录入文献信息,建立数据库,构建中医护理技术古籍文献数据库框架,确定中医护理技术古籍文献书目,然后文献整理、归纳与分类。该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非极少数人员在短时间内所能胜任,而是需要多家单位具备中医护理古籍文献整理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共同努力以及政府部门的关心与支持。通过联合、协作,亦可大大减少中医护理技术古籍文献整理的重复性,提高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水平。同时,整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形成一些物化的成果,最终是为了利用,是能够为更广大的中医护理工作者以及中医护理的临床、教学和科研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灿玾教授从事中医文献整理研究数十年,为古医籍的整理研究、中医文献学科理论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在经典医籍的研究方面,颇具心得,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本文重点介绍了先生对<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的研究心得,以及运用经典医籍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经验,以期对研读经典医籍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中医学将失眠称为"不寐""不得眠"等.文章基于中医古籍,通过查阅、整理研究不寐与中医体质的关系的相关文献,从失眠的概念和体质分类、失眠的病因病机与体质的关系、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诸病源候论>、<千金方>为中医古籍电子丛书<中华医典>[1]所录版本. 1.2 使用<中华医典>的检索功能,以"舌"、"苔"、"胎"为关键字,检索该两书的舌象资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中医古籍校勘与整理的若干问题,首先阐述了中医古籍整理应当具备的基本知识;重点探讨了校勘学在中医古籍整理中的具体运用,包括如何筛选古籍版本、校勘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校勘出校与校语记述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并讨论了古籍校勘容易出现的各类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怀之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81-1882
王冰编次<素问>,是在全元起本及别本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分析全元起本<素问>、通行本<灵枢>、通行本<素问>的篇目卷次,认为全元起本<素问>及通行本<灵枢>,前后篇目内容安排杂乱,缺乏相关性.而王冰编次的通行本<素问>,内容论述集中,系统性较强,对后世影响很大,故王冰对整理中医古籍的贡献,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3.
张强 《陕西中医》2013,34(1):91-93
<正>笔者从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对中医古籍《易氏医案》进行校勘、注释及整理相关研究,从而对中医古籍整理进一步加深了解,并对古籍利用能力有很大提高。通过对易氏学术经验及思想的研究,在临床治疗郁症方面有极大领悟。此次整理为清乾隆三十年乙酉年(1765年)宝笏楼刻《医林指月》本中《易氏医案》单卷本,载有医案十  相似文献   

14.
办好中医教育必须要抓住中医特色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徐成贺 《中医教育》2000,19(2):60-61
1必须注意中医的综合性 中医学术的构成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与生物学的内容,而是以医学为主体,并有机地融合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道学、心理学、养生学、社会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学术.如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即是古代哲学的学问.运气学中说的大运、小运、周天、客主加临等,则与天文学、气象学有关.<黄帝内经>中推崇的"真人"、"圣人"、"知其道者"及很多学术思想,即是道家的思想.孙思邈言:"医者易也",推崇"大医"当研习<易经>之理,也是要求不要仅局限于医学这个圈子.所以,中医讲究天文、地理、人事等天人合一的思想,即是要从整个宇宙、整个气候时节的变化上来看待人体,又以人体的整体性比作一小周天来看待宇宙的变化.因此,仅沿着西医教学路子,西医有什么课程就设置什么课程,完全用西医套着中医来发展教育,实际上已丢弃了它多学科、多学术综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藏医药古籍目录>的编写是藏医药古籍保护与整理的重要环节,因此探讨藏医药古籍目录的编写体例就显得至关重要.<藏医药古籍目录>编写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书名、著者、版本、  相似文献   

16.
<中医内科学>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是在掌握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各门基础课程之后进行.它与今后从事的中医临床工作关系十分密切.下面是我在<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中医古籍记载的崩漏条文进行整理研究,从病因病机、证型、理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总结。方法对13部中医古籍进行词条检索,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关联及文字总结分析。结果发现崩漏病机主要为气血不足或有血热,症状描述以流血伴有气血亏虚、血热等症状多见。治疗主要是调补冲任、清热凉血、补气、强健脾胃。结论发现古籍认为崩漏病机多以气血亏虚夹热多见,症状描述较集中,辨证论治以补益加清热为主,多用补血清热方剂。  相似文献   

18.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任秀玲 《中医教育》2004,23(6):21-23
开展中医药理论概念内涵的系统深入整理及规范化研究,应首先开展<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概念的整理研究,因为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基本思维规律的学科和课程.对中医学概念的研究应明确概念的本性、特点及在理论中的作用,进行"种概念加属差"的定义形式以及与中医逻辑体系自洽的定义方法的规范化研究;还应在总结中医现代化研究成果基础上,丰富概念的内涵,发展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民族的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瑰宝,中医骨伤科也有悠久的历史,且疗效独特。骨肿瘤作为骨伤科的一部分,在治疗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条件限制,始终未见完整而系统的著述,记述多散在于各种中医古籍的有关章节或医案中。对其进行挖掘、整理、总结,并且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现把中医古籍中有关骨肿瘤治疗的记载加以整理论述。鉴于古代的技术条件限制和古人对肿瘤认识不足,骨肿瘤常与骨结核、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骨病相混淆,根据中医古籍中记载的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