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呼吸机作为临床抢救和治疗各种呼吸衰竭并提供麻醉及手术后呼吸支持的重要仪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虽然机械通气可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但由此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亦不容忽视。气囊管理是人工气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防止机械通气时气道漏气,避免口腔分泌物、胃内容物误入气道,防止气体由上呼吸道反流,保证有效通气量,防止气道黏膜损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人工气道管理包括对气囊放气、充气以及气囊压力等的管理。气囊压力是决定气囊是否会损伤气管黏膜的重要因素:压力过大,将导致气管黏膜缺血性损伤甚至坏死,随后瘢痕形成而致气管狭窄,严…  相似文献   

2.
人工气道的建立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气囊管理是人工气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防止机械通气时气道漏气,避免口腔分泌物、胃内容物误入气道,防止气体由上呼吸道反流,保证有效通气量,防止气道黏膜损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气囊压力是决定气囊是否会损伤气道黏膜的重要因素,压力过高则容易出现气管黏膜的缺血坏死等;压力过低会影响呼吸机通气,引起误吸,导致口咽部病原菌自由地进入下呼吸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机械通气患者持续或间断监测和控制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OVID、Cochrane、CNKI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持续监测和控制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干预组)及间断监测和控制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常规组)对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2006年1月到2015年12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机械通气患者1 263例,其中进行持续监测和控制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干预组机械通气患者654例,进行间断监测和控制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常规组机械通气患者60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VAP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OR = 0.43,95%CI(0.31,0.60),Z = 5.53,P< 0.05]。但干预组患者ICU病死率较常规组未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OR = 1.02,95%CI(0.71,1.46),Z = 0.36,P> 0.05]。 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持续监测和控制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可以降低VAP发生率,但对ICU病死率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气道是保障危重患者呼吸道畅通,机体供氧需求与二氧化碳排出的重要措施,是连接呼吸机实行正压通气的主要方式.气囊管理是人工气道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气囊压力的管理又是气囊管理的重要部分.气囊压力过高可引起气管黏膜水肿、淤血和缺血,出现黏膜糜烂、溃疡;气囊压力过低出现气道漏气,不能保证患者的有效潮气量[1].  相似文献   

5.
建立人工气道是临床上有效地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改善患者通气、换气功能的重要方法,而气囊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建立人工气道的有效性。本文主要从气囊压力的理想值、气囊压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气囊压力的测定方法这三方面对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进行综述,强调合理管理人工气道气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人工气道是保障危重患者呼吸道畅通,机体供氧需求与二氧化碳排出的重要措施,是连接呼吸机实行正压通气的主要方式。气囊管理是人工气道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气囊压力的管理又是气囊管理的重要部分。气囊压力过高可引起气管黏膜水肿、淤血和缺血,出现黏膜糜烂、溃疡;气囊压力过低出现气道漏气,不能保证患者的有效潮气量,现将近几年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两种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探讨更合适于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2组,最小封闭压力组采用气囊最小封闭压力,定时放气组采用传统方法:气囊放气-充气1次/4h,并对潮气量、SaO2、PEEP和并发症如痰阻、刺激性咳嗽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最小封闭压力组在维持潮气量和SaO2稳定均优于定时放气组(P<0.05),维持PEEP值和减少刺激性咳嗽发生率均优于定时放气组(P<0.005),痰阻发生率低于定时放气组(P<0.05),采用气囊最小封闭压力无1例气管黏膜损伤。结论使用气囊最小封闭压力管理人工气道气囊,有利于机械通气治疗顺利进行,减少病人不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制动态气囊压力监测系统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4例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采用自制动态气囊压力监测系统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对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进行管理,对照组62例采用间断气囊内压力监测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对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进行管理。比较两组在通气相关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和平均ICU住院时间上的差异。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19.35%,对照组VAP发生率53.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8,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20.6±4.3)d,对照组住院时间(38.3±9.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4,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17.2±7.6)d,对照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20.3±9.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结论自制动态气囊压力监测系统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对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进行管理可有效预防VAP的发生,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降低人工气道病人气囊压力监测错误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主题,进行现况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对策拟定,应用PDCA原则实施各项对策。[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人工气道病人气囊压力监测错误率由改善前的81.73%降到了19.85%,效果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对人工气道病人气囊压力监测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可有效降低人工气道病人气囊压力监测错误率,同时改善工作流程,提高气道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长期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更换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长期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更换的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入选我院长期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68例患者,统计其每次人工气道更换的相关因素,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68例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按计划更换人工气道174人次,非计划更换人工气道为59人次,其中气囊漏气占41%,导管脱出占38%,导管扭曲占16%,管道堵塞占8%。结论防止机械通气意外,避免非计划人工气道的更换,必须加强预见性护理,包括加强导管的固定和保护、加强气道湿化与排痰,以及做好气囊管理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规范化管理的实施方法。方法查阅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文献及人工气道护理相关文献,以护理技术专业化为前提,结合人工气道专项护理技术的管理经验,提出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期间人工气道专项护理技术的实施方法,并在38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进行实践应用。结果在人工气道固定、湿化、排痰及气囊管理等四个重点环节实施规范化管理,应用于38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创通气时的呼吸道管理,未发生意外脱管、皮肤黏膜损伤、痰痂或黏痰堵管、气囊压力性损伤等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人工气道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及科学性,可为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为主题,全体圈员按计划、按程序各尽其责开展活动。结果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由28.1%提高到50.14%。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地提高了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  相似文献   

13.
人工气道不同气囊压对气道损伤及误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气囊压力在气道管理中有重要的意义,过低可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升高,过高可损伤气道黏膜.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气囊压力对人工气道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ICU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患者96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采用POTEX专用气囊压力表观察气囊内压分别为35 cmH2O、30 cmH2O、25 cmH2O,于插...  相似文献   

14.
<正>如今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已经广泛用于ICU危重症患者,是ICU主要的生命支持技术之一。气管内导管气囊压力的科学管理是机械通气治疗的重要部分,既要阻断气囊与气管壁间的漏气,又要防止气囊对气管黏膜的压迫性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口咽部污染分泌物、胃内反流物易在气管内导管气囊上积聚,通过气囊与气管周围缝隙误吸入下呼吸道,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enti-  相似文献   

15.
陈芳  沈炯 《护理研究》2005,19(2):105-107
[目的 ]探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在老年危重病人气管导管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 6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老年危重病人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应用PORTEX专用气囊压力监测表注气测压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指捏感法注气 ;用呼吸机检查漏气情况 ,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气囊注气容积、气囊压力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气囊压力为 2 .45 2kPa±0 .490kPa时 ,气囊容积为 10 .0mL± 4.7mL ,呼吸机检查不漏气 ;对照组气囊压力为 3 .92 3kPa± 0 .73 6kPa时 ,气囊容积为 15 .0mL± 5 .1mL ,呼吸机检查不漏气。两组病人气管黏膜损伤、气囊破裂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两组病人误吸、食管气管瘘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结论 ]建立人工气道的老年危重病人气囊压力维持在1.961kPa~ 2 .942kPa ,能有效避免误吸的发生和气管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效果。方法:将我科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对照组采用气囊压力测量表定时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气囊压力测定次数、声门下引流液量、机械通气时间、VAP的发生率、ICU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在不同等级的气囊压力的测定次数优于对照组,第1,2,3天的声门下引流液总量多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能够将压力控制在理想范围,减少VAP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旋转快速连接法在建立人工气道病人气囊压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呼吸科重症监护室的47名护士分别采用直接连接法和旋转快速连接法进行气囊压力监测,比较两种方法的监测合格率和气囊压力差值。[结果]旋转快速连接法监测合格率高于直接连接法,气囊压力差值低于直接连接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旋转快速连接法进行气囊压力监测,能更有效维持气道压力在适宜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东省重症监护室(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实施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16所医院28个ICU的护理人员发调查问卷,了解ICU护理人员对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认知及气囊压力监测的现状,分析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发展的情况。[结果]认知方面:本科以上和本科以下、ICU工作5年以上和5年以下护理人员对气囊压力监测认知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状方面:大部分医院均使用气囊测压表进行气囊压力监测,但都无相关知识的培训,只有少部分医院对气囊压力监测知识进行培训;护理人员在使用气囊测压表监测气囊压力过程中认为漏气占96%,浪费人力占80%以上;目前持续气囊压力监测尚无医院开展。[结论]通过专科成组计划,建立操作指引及质量评价;并通过专科小组成员的学习培训,以点带面促进广东省内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操作的完善;通过对监测工具的研究,尝试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于ICU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的积极影响,服务于临床。方法成立品管圈,设立"提高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为主题,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本院ICU所有需要人工气道通气患者,2015年12月所有ICU患者为A组,2016年1~5月所有ICU患者为B组,观察A组人工气道通气中气囊压力合格率、因气囊原因产生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对B组执行改进措施并观察记录气囊压力合格率。结果 A组气囊压力合格率28.46%;B组为50.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有助于提高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应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连续监测机械通气患者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建立其压力衰减的数学模型,探讨气囊压力的最佳监测频率。方法选取呼吸重症监护室辅助通气患者158例,根据指南推荐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最高限,调整压力到30 cmH2 O,采用PORTEX压力监测表,每小时监测并记录实际压力,基于测得的压力数据,使用曲线拟合法建立压力衰减数学模型,计算获得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合适频率。结果取每小时测取的气囊压力平均值做曲线拟合,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得出最佳间隔时间为4.24 h;取每小时测取的气囊压力的下限做曲线拟合,则得出最佳间隔时间为3.06 h。结论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至少间隔4.24 h监测并校正气囊压力一次;若基于更为安全的角度考虑,以防止气囊漏气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应间隔3.06 h监测并校正气囊压力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