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穴位按摩合腹部按揉对产后排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及腹部按揉对孕妇产后排便的影响。方法将经阴道分娩的产褥期产妇128例按随机原则分为穴位按摩+腹部按揉组(观察组)64例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64例。观察首次排便时间和便时情况。结果首次排便时间观察组早于对照组,排便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穴位按摩及腹部按揉有利于改善产妇的排便情况。  相似文献   

2.
王世华 《四川中医》2007,25(8):103-104
目的:探讨穴位针刺及腹部按摩对卧床患者排便的影响。方法:将123例卧床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选穴针刺 腹部按摩组)65例;B组(常规护理组)58例。分几个时间段比较A组、B组首次排便的时间及排便情况。结果:A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早于B组(P<0.01)。A组的首次排便情况好于B组(P<0.01);从使用缓泻剂的情况来看,A组使用率少于B组。结论:选穴针刺及腹部按摩有利于改善卧床患者的排便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耳穴埋籽及辰时(7:00~9:00)穴位按揉对重症脑卒中患者便秘护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155例重症脑出血便秘患者,随机分为A组55例,应用耳穴埋籽+辰时穴位按揉;B组52例,应用辰时穴位按揉;C组48例,应用常规护理。比较三组的排便情况,并比较A组和B组操作前后的血压、心率情况。结果:首次排便时间:A组及B组例数均多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A组最佳;首次排便情况:A组级B组均明显优于C组(P0.05),且A组使用缓泻剂最少,不适症状也最少;干预前后A组与B组的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籽联合辰时穴位按揉有利于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患者的排便情况。且方法简便,不良反应少,易被病人及家属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及腹部按揉对孕妇产后排便的影响。方法将经阴道分娩的产褥期产妇128例按随机原则分为穴位按摩+腹部按揉组(观察组)64例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64例。观察首次排便时间和便时情况。结果首次排便时间观察组早于对照组,排便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穴位按摩及腹部按揉有利于改善产妇的排便情况。  相似文献   

5.
穴位按揉及舒适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艳文  张翠芹  许艳花  黄明 《河北中医》2007,29(12):1133-1134
目的探讨穴位按揉及舒适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便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12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5例予穴位按揉 舒适护理,对照组58例予常规护理。观察2组的首次排便时间及首次排便情况。结果首次排便时间治疗组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排便情况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按揉及舒适护理有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排便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联合腹部按揉预防肛瘘术后便秘的效果。方法:将90例肛瘘术后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穴位按摩联合腹部按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排便性状和排便感觉。结果:两组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排便性状和排便感觉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按摩联合腹部按揉能有效促进肛瘘术后排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穴位按揉联合腹部按摩护理在预防卒中卧床患者便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卒中住院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比较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穴位按揉联合腹部按摩护理)的首次排便时间、每分钟肠鸣音次数、便秘发生率及缓泻剂使用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为(19.34±5.18)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28±6.79)h,观察组的每分钟肠鸣音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便秘发生率及缓释剂使用率较对照组均有显著下降,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揉联合腹部按摩护理可有效预防卒中卧床患者发生便秘,促进排便,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足部按摩结合穴位按揉治疗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ICU便秘患者8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常规护理+足部按摩+穴位按揉;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2组的排便情况,并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操作前后的血压、心率情况。结果实验组首次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操作前后的血压、心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足部按摩结合穴位按揉治疗便秘能有效地促进卧床患者的肠蠕动,改善排便情况。  相似文献   

9.
董海英 《光明中医》2023,(3):558-560
目的 探讨艾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85例乐安县中医院妇科就诊并行腹部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2例),其中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补液、抗感染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艾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2天和第3天胃肠动力恢复情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舒适度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可促进妇科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0.
肖素娟  李攀 《新中医》2014,46(8):221-222
目的:观察腹部穴位按摩对预防腰腿痛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将134例腰腿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在原有腰腿痛常规护理和饮食指导的基础上采用腹部穴位按摩方法,患者入院开始选取中脘、天枢、气海等穴位予按摩,每天1次,每次10 min。对照组按腰腿痛常规护理和饮食指导。结果:2组便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大便性状情况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排便感觉情况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腹部穴位按摩可预防或降低腰腿痛患者便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胡瑱臻  吴月瑛  邹素华 《新中医》2021,53(3):177-180
目的:观察耳穴埋籽联合辰时穴位按揉对重症脑卒中便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重症脑卒中便秘患者1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2组患者入院后,给予脑卒中治疗及护理干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便秘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埋籽联合辰时穴位按揉。比较2组排便效果、干预前后的便秘相关症状评分、首次排便时的异常情况发生率及心率和血压情况。结果:观察组排便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47,P<0.05)。干预前,2组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排便时间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排便时间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排便困难、排便费时、大便干结、大便残余感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2组心率以及血压均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结论:耳穴埋籽联合辰时穴位按揉干预重症脑卒中合并便秘患者,可以改善便秘症状,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产妇在围产期阶段接受腹部按揉联合穴位按摩干预,以促进产后排便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以往在我院分娩的产妇82例,将其以数字随机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围产期实施常规产科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方案基础上实施腹部按揉联合穴位按摩干预。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产后首次排便时间和产后住院接受恢复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仅有2例出现排便功能异常,少于对照组的9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产科围产期干预计划的满意度达到75.6%,高于对照组的92.7%,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妇在围产期阶段接受腹部按揉联合穴位按摩干预,可以有效促进产后排便功能的恢复,使住院治疗时间缩短,使产妇在产后能够保持良好心态,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联合辨证施膳对中风患者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中风后便秘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按摩组、施膳组和联合组,每组22例,按摩组患者采用穴位按摩法;施膳组患者采用辨证施膳;联合组采用穴位按摩联合辨证施膳。历时2周,于治疗前,治疗第7、14d,观察、对比三组患者的便秘情况。结果:①三组治疗前的排便困难、粪便性状、排便时间、下坠、不尽、胀感、排便频度和腹胀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治疗第7d,联合组的上述排便问题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或0.01);按摩组的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及腹胀情况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或0.01);施膳组的仅下坠、不尽、胀感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第14d,联合组的改善情况较治疗前及治疗7d后更明显(P<0.05或0.01);按摩组除排便频度外,其余项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或0.01);施膳组所有观察项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或0.01)。③按摩组治疗第14d的的排便困难较治疗第7d的好转(P<0.05);联合组治疗第14d的排便问题均优于治疗第7d的(P<0.01)。④治疗第7d,联合组的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和排便频度优于同期的按摩组,排便困难、粪便性状、排便时间和排便频度优于同期的施膳组。治疗第14d,联合组的排便情况均优于同期的按摩组与施膳组。结论:穴位按摩治疗联合辨证施膳对中风患者便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部按摩配合合谷穴按揉对改善脑出血便秘的作用。方法: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40例脑出血便秘患者进行腹部按摩配合合谷穴按揉,于干预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排便情况评估。结果:干预后,患者排便次数、大便性状、便秘症状等评分均显著优于干预前(P0.01)。结论:腹部按摩配合合谷穴按揉可以改善脑出血患者的便秘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马培芳 《新中医》2015,47(6):303-305
目的 :观察腹部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对胸腰椎骨骨折后便秘的预防疗效。方法 :将90例胸腰椎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酚酞片;治疗组采用先腹部穴位(中脘、天枢、大横)按摩,然后以中药(三棱、莪术、冰片、大黄、皂荚)穴位(神厥、天枢、关元、气海)贴敷疗法。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排便和矢气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1.1%,对照组6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排便畅快感较对照组增多,而排便费力患者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的软便率增多而干结便率减少,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48 h、72 h排便次数和矢气次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部穴位按摩配合中药腹部穴位贴敷,能有效减少胸腰椎骨骨折所致的便秘发生,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穴位按摩对腰腿痛患者排便的影响。方法:选择105例腰腿痛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预防便秘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腹部穴位和腹部按摩。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排便情况。结果:观察者有效率为83.0%,对照组为3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腹部穴位和腹部按摩有利于改善腰腿痛患者的排便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指压按摩护理改善腹部手术后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实施腹部手术的患者1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指压按摩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通过临床症状评分、康复情况、临床护理效果评价指压按摩护理对改善腹部手术后不良反应的优势。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肠鸣音、腹胀痛、胃肠反应、疼痛分级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P0.01);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3%,对照组为83.15%,2组总有效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指压按摩通过拇指、食指、中指压揉穴位,疏通经络,缓解疲劳,减轻疼痛达到改善腹部手术后不良反应的效果,临床上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瑜  李菲  金伟飞 《新中医》2021,53(11):205-207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合按摩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2例脑卒中术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予以穴位贴敷配合按摩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胃肠激素(胃泌素、胃动素)的变化,观察治疗过程中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结果:治疗10 d后,2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贴敷配合按摩可明显提升脑卒中患者术后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缩短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灸疗联合穴位按摩用于腹部手术后患者肠蠕动恢复的效果.方法:将6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按手术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手术后第1天开始实施灸疗联合穴位按摩,2次/d,连续3-5 d;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情况、腹胀发生率、应用开塞露或肛管排气的比率.结果: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术后腹胀发生率及使用开塞露或肛管排气的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灸疗联合穴位按摩能有效促进术后肠蠕动的恢复,预防术后腹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去腐生新膏联合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扶济复)治疗慢性下肢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下肢溃疡患者5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19例)、B组(16例)、C组(18例),其中A组予去腐生新膏联合扶济复外敷,B组予扶济复外敷,C组予去腐生新膏外敷,观察患者首次新鲜肉芽出现时间、溃疡愈合时间、溃疡感染率、疤痕平整率、溃疡面积、溃疡深度、溃疡色泽积分、溃疡分泌物积分、新生肉芽组织积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首次新鲜肉芽出现时间、溃疡愈合时间、新生肉芽组织积分、疤痕平整率均显著优于B组(P<0.01,P<0.05);A组治疗后溃疡面积、溃疡深度、溃疡色泽积分改善均显著优于B组(P<0.01,P<0.05)。A组溃疡愈合时间、溃疡感染率、新生肉芽组织积分优于C组(P<0.05,P<0.01);A组治疗后溃疡面积、溃疡深度、溃疡色泽积分、溃疡分泌物积分改善均优于C组(P<0.01,P<0.05)。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去腐生新膏联合扶济复治疗慢性下肢溃疡能够显著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感染率,改善疤痕外观,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