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10月—2016年10月80例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按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平均住院天数、费用、满意度、患肢肿痛消退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试验组平均住院天数及费用、肿痛消退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患者中的应用,可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舒适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医临床路径护理在桡骨远端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组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中医临床路径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2组护理后VAS评分、肿胀消退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配合功能锻炼和遵医行为。结果实施中医临床路径护理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胀消退时间、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动配合功能锻炼患者人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临床路径护理后能够降低桡骨远端骨折病人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缩短肿胀消退时间,增强遵医行为意识,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规范化功能锻炼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2例采用规范化功能锻炼治疗,对照组116例予常规功能锻炼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变化、手部肿胀消退时间及骨折移位、骨质疏松、关节僵硬、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优良率治疗组为93.45%,对照组为75.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对促进患肢手部肿胀、消退效果明显。结论:规范化功能锻炼能明显提高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新伤湿敷液外敷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5例。2组均行中医手法复位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治疗组加用新伤湿敷液外敷治疗,对照组加用云南白药气雾剂治疗。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肿胀消退、疼痛消失、小夹板拆除、骨折愈合时间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肿胀消退、疼痛消失、夹板拆除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治疗组为97. 1%,对照组为88. 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新伤湿敷液外敷能有效治疗桡骨远端稳定骨折,迅速缓解患肢肿胀和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护理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山东省荣成市中医院接诊的8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饮食、用药、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采用中医护理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的效果突出,对于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缩短康复时间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予锁定钛板固定术及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方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骨钙素(BGP)、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患肢肿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BGP、PICP、BALP均高于对照组,WBC、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肢肿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采用活血化瘀方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清骨性标志物,抑制炎性反应,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后石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接骨七厘片治疗,观察组采取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手背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消除肿胀,缩短恢复时间,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三期辨证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其中治疗组配合三期辨证用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肿胀消退时间、疼痛完全缓解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参照腕关节Dienst功能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疼痛缓解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肿胀消退时间、骨折完全愈合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骨折三期辨证可有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并显著改善其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结合舒腕活血汤患肢熏洗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2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6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西药组53例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西药治疗,中药组53例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舒腕活血汤患肢熏洗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效果(骨折愈合时间、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并发症情况。结果:中药组优良率94.34%较西药组81.13%高(P 0.05);中药组骨折愈合时间较西药组短(P 0.05);2组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中药组并发症发生率5.66%较西药组20.75%低(P 0.0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结合舒腕活血汤患肢熏洗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疗效确切,并可有效加快骨折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88例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骨密度变化、症状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骨密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手背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显著,利于疼痛水肿的快速消退,加快骨折愈合速度,增强骨质,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下肢骨折后期患肢肿胀患者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下肢骨折后期患肢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西医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肿胀评分及肿胀消失时间予以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肿胀评分低于对照组,肿胀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后期患肢肿胀患者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佳,可加快患肢肿胀消退,值得临床借鉴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固定配合三七散外敷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骨伤科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外固定法治疗;试验组予以外固定配合三七散外敷治疗,以7d为1个疗程,连续应用2个疗程。比较治疗效果、患肢功能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优良率95.00%(57/60),对照组治疗优良率76.67%(46/60),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优良率较高,功能显著改善,患肢背伸、掌曲、桡偏、尺偏、旋前以及旋后的角度显著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外固定配合三七散外敷对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好,有助于患肢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实施中医护理对减少下肢DVT(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9月-2018年6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观察对象,依据摸球法分为对照组(24例)和研究组(24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中医护理,对比术后患肢端疼痛、下肢肿胀程度变化情况、下肢DVT形成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研究组术后3 d下肢肿胀程度、患肢端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5 d、术后7 d患肢端疼痛VAS评分、下肢肿胀程度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下肢DVT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实施中医护理可有效缓解下肢肿胀和患肢端疼痛,预防和减少术后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后中医综合治疗的应用意义。方法:纳入天津市南开区三潭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57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采取手法整复治疗,观察组则采取手法整复联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消失时间、肿胀消失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夹板拆除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腕关节功能评分、腕关节疼痛评分;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疼痛消失时间、肿胀消失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夹板拆除时间、腕关节功能评分、腕关节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手法整复联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Logistic模型寻求成人桡骨远端骨折中医小夹板保守治疗后桡骨短缩的危险因素。方法取2013年1月—2017年6月,该院骨伤科139例行中医小夹板保守治疗的成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有、无桡骨短缩设为因变量,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性别、骨折分型、受伤至复位时间、固定方式、患肢负荷时间、桡骨短缩等设为自变量,用单、多因素Logistic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⑴单因素分析:年龄、骨折分型、受伤至复位时间、患肢负荷时间是成人桡骨远端骨折中医小夹板保守治疗后桡骨短缩的可疑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身体质量指数、性别尚不能作为成人桡骨远端骨折中医小夹板保守治疗后桡骨短缩的影响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多因素分析:年龄、骨折分型、受伤至复位时间、患肢负荷时间是成人桡骨远端骨折中医小夹板保守治疗后桡骨短缩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C型骨折、复位延迟、过早负荷是成人桡骨远端骨折中医小夹板保守治疗后桡骨短缩的危险因素,临床中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闭合复位联合外固定配合中医特色术后处理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方法选取受伤后2 d内在C型臂X光机的透视下进行手术牵引闭合复位治疗的1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中医特色术后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自拟接骨化瘀散熏洗患肢,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患者功能情况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患肢功能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接骨化瘀散熏洗对闭合复位配合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好,能帮助患者患肢的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6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采用西医手法复位治疗,而试验组58例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住院方面及治疗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优良率为98.3%,高于对照组的86.2%,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及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满意率为96.6%,高于对照组的82.8%,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临床效果佳,其具有较高的临床优良率,住院短、费用低、痛苦小,治疗满意度也较高,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方法应用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普通钢板交叉克氏针治疗,观察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记录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6.54%,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65.38%,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为(2.78±0.34)d,肿胀缓解时间为(3.89±0.53)d,住院时间为(15.11±2.59)d,骨折愈合时间为(6.68±0.66)周。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可靠,能够缩短患者疼痛和肿胀缓解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齐永红  闵学 《新中医》2020,52(24):128-130
目的:观察对骨折术后淤肿患者使用湿热敷中医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接受手术治疗后出现淤肿的骨折患者98 例,按照随机抽签的结果分成对照组 (49 例,常规护理) 与试验组 (49 例,常规护理联合湿热敷中医护理)。观察 2 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的疼痛情况与患肢围径、住院时间、消肿时间。结果: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 71.43%,试验组为95.92%,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比较,2 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评分与患肢围径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住院时间与消肿时间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骨折术后淤肿患者应用湿热敷中医护理进行干预的效果极佳,可使患者的患肢淤肿更快消退,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有利于患者及早康复并出院,患者的满意度更高,有利于护患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该院治疗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将两组肢体肿胀程度、骨折愈合时间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对比。结果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肢肿胀程度(37.81±1.52)cm低于对照组(40.25±1.5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36.64±2.25)d和DVT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给予中医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伤口愈合时间,降低DVT出现概率,缓解患者手术后肢体的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