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偏瘫患者79例随机分,训练组和对照组。对训练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只接受传统护理的常规护理。结果 训练组实施康复训练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早期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的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50例脑梗死患者,这50例脑梗死患者的偏瘫肢体均给予康复训练护理,对经康复训练护理后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50例脑梗死患者经偏瘫肢体康复护理之后,肌肉恢复能力均在3级以及以上,并且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100.0%。结论给予脑梗死患者以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可以提高为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护理作用,并总结其护理体会,为临床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3例,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包括体位护理、坐位训练、肢体按摩、床上康复训练、日常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8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经过护理人员具有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护理之后,显效50例(60.24%),有效25例(30.12%),无效8例(9.64%),总有效率高达90.36%。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减少疾病的并发症以及后遗症,并且还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神经内科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2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护理组(62例)。两组药物治疗基本一样。观察护理组给予系统的患肢肢体康复训练并配合心理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及患者自我方式锻炼。结果通过早期康复系统训练的患者肢体肌力恢复的进展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内科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系统训练可明显减少患者偏瘫肢体的致残情况,有利于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敏 《河北医药》2006,28(3):234-235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康复训练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训练.结果经康复护理训练后,两组患者上、下肢活动能力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实施康复护理训练,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运动能力和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期间是否接受康复训练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为未接受康复训练组,观察组41例,接受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肢体活动功能和生活能力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均发生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加强临床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减少住院治疗的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经急性期治疗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后遗症,需长期接受康复训练,一般卒中后4~6个月是患者接受功能康复锻炼的最佳时间~([1])。由于种种原因。仍有一部分患者未能及时接受正规康复治疗,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康复时期,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为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由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血液循环受阻引起,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幸存患者多遗留肢体功能障碍、失语等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近年来有研究显示,针刺治疗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1]。笔者采用西医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54例,并与单纯采用康复训练的患者相对照,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患者恢复期患者92例,采用以运动疗法为主配合电脑中频治疗、作业治疗、电针、心理疏导等康复治疗.康复训练1次/d,20次/疗程.采用Bronnstrom偏瘫肢体功能评定法评定疗效.结果 92例患者的偏瘫肢体的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病后≤1mon与≤3mon进行肢体功能恢复比较,上、下肢体功能恢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早期介入以运动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能促进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综合康复治疗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恢复期患者92例,采用以运动疗法为主配合电脑中频治疗、作业治疗、电针、心理疏导等康复治疗。康复训练1次/d,20次/疗程。采用Brunnstrom偏瘫肢体功能评定法评定疗效。结果92例患者的偏瘫肢体的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病后≤1mon与≤3mon进行肢体功能恢复比较,上、下肢体功能恢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介入以运动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能促进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使联合使用降钙素和碳酸钙D3抗骨质疏松治疗,分析对预防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32例,实验组72例,对照组60例,按Brunnstrom分期治疗,两组均进行正规康复训练,实验组采用降钙素联合碳酸钙D3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照组未进行任何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测定患侧股骨Ward三角、桡骨远端、第1腰椎三部位骨密度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Brunnstrom I~Ⅱ期两组三部位均相当(P>0.05),Ⅲ~IV期、VI~V期实验组三部位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晚期预防骨质疏松疗效显著。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极易继发骨质疏松,在正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可明确预防继发性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2.
苏舒曼 《现代医药卫生》2013,(20):3059-3060
目的 观察早期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遵循脑卒中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肢体功能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最大限度地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均小于6个月且病情稳定,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运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评定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5m最快折返速度、Berg平衡功能表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m最快折返速度和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脑机接口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Wolf运动功能评定量表(WMFT)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肢FMA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分别为(31.63±6.60)、(34.13±6.15)、(62.27±10.81)分,对照组分别为(26.50±7.55)、(29.50±8.87)、(51.63±7.16)分;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WMF评分、M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脑机接口治疗技术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并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连续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7月在我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80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连续康复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经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护理后发现,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组间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其连续康复护理,不仅可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还能够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高杰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245-246
目的 探讨中风患者的中医康复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注意情志、饮食调护;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加强语言训练,加强中风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结果 经精心护理,68例中,治愈41例,好转23例,死亡4例.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是促进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疾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建平  吴秀清  游毅  张丽瑾  陈燕 《上海医药》2014,(4):62-62,I0001,I0002
目的:观察偏瘫患者减重训练最佳开始时间。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90例据不同减重训练开始时间分成3组。Barthel指数量表、改良Ashworth分级法、Berg平衡量表、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FMA)指标评定效果。结果:12周后,各组四项指标均有提高,但观察组效果更明显,且C组〉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康复治疗1周后配合减重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肌张力、平衡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和改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缺损症状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发病两周内内的脑卒中患者64例,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护理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3例),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以治疗第28天CSS和ADL改变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 28d后治疗组、对照组CSS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AD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患者女,22岁,6d前无诱因出现持续性下腹胀痛,伴肛门坠胀,恶心,呕吐一次,头昏,无心悸、气促,无晕厥,无腹泻;4d以来反复发热,体温38%~40℃,畏寒,外院就诊,治疗不佳,遂转入我院妇科。患者既往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0.
周海晏  吴立新  汪苗  黄青云  叶玲 《安徽医药》2018,22(8):1625-1627
目的 探讨多学科合作下实施连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均完成随访;对照组40例,完成随访38例.对照组住院期间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出院后进行1到2次电话随访;观察组由多学科合作团队开展个性化的连续康复护理,包括急性期康复护理、出院前准备和出院后的延续护理.结果 出院6个月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81.13±11.24)分比(70.92±11.73)分]及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评分[(181.80 ±29.09)分比(163.05±20.22)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学科合作下实施连续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