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读《岭南儿科双璧》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岭南儿科双壁》是我院邓铁涛教授发掘整理清代程康圃《儿科秘要》和民国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两书的点校本.本文作者着重谈了读后运用程氏“平肝泻心补脾”和杨氏“治病有隔一隔二之法”于儿科临床实践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梁建卫  张玉振 《中外医疗》2009,28(23):79-79
儿科病以脾胃病为多,又肝常有余,易于化火生风,而脾虚肝来之证在儿科颇为常见。作者总结了汪受传教授的临证经验:善调理脾胃者,非惟脾病治脾,胃病治胃,而必调和五脏则病自愈;若肝脾不和,则治在平肝调脾,扶土抑木。  相似文献   

3.
在西医高等院校《中医学》的教材中,“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的解释存在矛盾,把“心肾相交”解释为心火和肾水的关系,而把“心肾不交”阐述为心阴和‘肾阴的关系。如果不搞清楚“心肾不交”的发病机制就无法决定“交通心肾”的具体治法。对其理论、临床证候及其治则方剂进行梳理及探讨,认为心肾不交之证,首先当识别心肾水火之盛衰,如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火火亢盛者,黄连阿胶汤证主之;而心火独亢,不能下交于肾,肾乏心火之助,真阳亏损者,交泰丸主之。以此规范教材,更好为临床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浙江省名中医金亚蓓教授针灸治疗妊娠病的学术经验及特色。[方法] 通过整理、回顾、分析金师针灸治疗妊娠病的相关医案,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选穴、治则治法、用穴特色等方面,全面总结归纳金师针灸治疗妊娠病的学术经验,并列举医案1则予以佐证。[结果] 金师认为妊娠病病因大约有三,一曰阴亏、二曰气滞、三曰痰湿。临证遵“有故无殒”之大法,治病与安胎并举,脏腑辨证,以肝脾肾为中心,益气健脾的同时不忘补肾安胎;六经辨证,分经选穴;八纲辨证,巧用对穴,以表里经配穴调阴阳,以输募配穴调寒热,以脏腑配穴调虚实,达到“养胎不留邪,祛邪不伤胎之效”。所举医案为妊娠蛇串疮,证属心火亢盛型,予梅花针局部阿是穴轻叩刺以清泻湿热,配合体针清泻心经与滋肾安胎并举,使邪去则胎自安。[结论] 金师临证尊“有故无殒”之大法,将妊娠病按脏腑、六经、八纲进行辨证施针,对于妊娠病的针灸治疗主张治病与安胎并举,巧用对穴,其经验独到,值得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5.
阴火证治验     
杜庆云副主任医师在阴火证治疗方面经验尤甚.笔记予以整理,供同道研讨。“阴火”语出金代李东垣,怄学发明》论日:“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又喜怒化恐而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人独盛,心火者,阳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今,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认为“阴火”是病理君相之火,其成因本于脾胃元气之不足。故东垣论其治法“谁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泻其火”,立其方药“补中益气汤主之…··又宜加黄柏救肾水,能泻阳中之伏火”…  相似文献   

6.
正《程氏家传儿科秘要》~([1])是由张觉人先生保存并整理的《儿科秘要》原抄本的副本,《儿科秘要》一书出版于1893年,为清代儿科名医程康圃所著。程康圃,名德恒,广东高明人,根据《儿科秘要》出版年代推测其为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人,书中序言介绍程氏六代业医,儿科最良,虽然弱冠即开始行医,但是直到晚年才著书出版,传播其学术经验,其著作代表了清代岭南地区较高的儿科水平。现从《程氏家传儿科秘要》对程康圃之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并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7.
笔者结合自己在神经内科门诊的临床经验 ,对不寐证的治疗心得 ,现总结如下。1 从整体出发 ,辨证论治纵观不寐之证不外虚实各异 ,临证可分为九型 ,虚证分为心脾两虚型和心胆气虚型 ;实证分为肝郁气滞型、心火亢盛型、痰热扰心型、肝胆湿热型和食积胃气不和型 ;而虚中夹实或虚实夹杂分为阴虚火旺和心肾不交型。治宜从整体出发 ,辨证论治 ,以“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 ,调其虚实”为辨证用药总则 ,虚证则以补气养血 ,养心安神为法 ;实证以疏肝理气 ,清热泻火 ,涤痰化湿 ,消食和胃 ,活血化瘀等为治法 ;虚实夹杂则以补虚泻实 ,调其虚实 ,拔度阴阳以…  相似文献   

8.
尹常健教授认为,慢性胆囊炎久治不愈或屡用苦寒利胆之品,伤及脾气,常见肝郁脾虚之证,应重视健脾利胆,提高痊愈率,降低其复发率;胆囊息肉多因嗜食油腻辛辣肥甘,或饮酒无度,肝失疏泄,胆失通降,日久脾失健运,以致湿热痰瘀蕴结于胆腑而成本病。遵循"留者去之""结者散之"之原则,重用软坚散结、化瘀消积之品方能取得满意疗效;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尹常健教授治疗多采用利胆溶石、通腑排石之法,取其"肠泻胆亦泻"也;胆囊萎缩引起的阻塞性黄疽,其病机多责之于湿热郁阻,常用清热利湿、通腑利胆法取效。总结胆病常用治法,包括疏肝、利胆、健脾、通泄、利湿、散结、缓急等治法。  相似文献   

9.
岭南儿科学作为岭南医学的重要分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岭南儿科治法用药特色鲜明,主要表现为:(1)固护脾胃,运脾和中先行,同时注重疏肝健脾及平肝补脾泻心。立足中焦脾胃,则可治小儿湿温、小儿五脏疾病;(2)清法见长,不远温补,体现在用药清凉,温清并进;(3)擅用岭南草药,如独脚金、孩儿草、青天葵、布渣叶、芒果核、鸡蛋花、木棉花等;(4)药食同源"治未病",如针对四季调养的食疗方如疏春方、健夏方、安秋方、暖冬方等;(5)灵活运用小儿推拿、刮痧、热奄包、放血疗法、针灸等外治法。总结岭南儿科治法用药特点,可为现代儿科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介宾的学术思想及其妇科专著《妇人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整理并阐述明代医家张介宾的学术思想,认为其学术思想具有以下特点:在中医理论方面深入研究阴阳学说。注重真阴真阳,临证重视调补脾肾,平衡阴阳,善用温补之剂;对命门学说有独到的创见,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藏象学说的内容。其妇科专著《妇人规》内容全面而有系统,立论允当;对天癸有独到的见解,对妇科病的诊治首重调经,而调经又重在脾肾;强调辨证论治,重视对月经、带下的诊察;治法方药精当,切合实际,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益火补土理论主要包括君火论、补心生脾论、命门火论、两火论、脾胃火论等。君火论指温心阳助脾阳的治法;补心生脾论是根据心脾两脏生理病理关系,补心养脾;命门火论是着眼肾阳、脾阳联系,温肾阳壮脾阳的治法;两火论则是根据“脾胃分治”原则,以肾阳、心阳分补脾胃之阳的治法;脾胃火论即直接补脾胃之阳以恢复脾胃功能的治法;另有从用药角度诠释益火补土理论,即根据“脾得阳始运”用温热药补脾阳,或根据“泻心火、实脾土”采用甘温佐以苦酸的用药之法。  相似文献   

12.
宋代名医钱乙,字仲阳,是中医儿科学杰出的一代宗师。钱氏《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理法方药完善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载医案23例,下卷载诸方药。钱乙学术造诣精湛,善将前人理论与儿科临床实际相结合,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儿科五脏辨证理论,提出心主悚、肝主风、脾主困、肾主虚的辨证纲领。论治上,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注意柔润清养、运补兼施、攻不伤正、注重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贯穿始终。该书集中体现了钱乙在中医儿科医学上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贡献。兹将其脾胃学术思想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刘岩  崔霞 《中医学报》2020,35(3):539-542
小儿易被将养过温,进食亦无节制,常恣食肥甘厚味,积久化热,易生热证。根据中医理论,热证实证当需泻之。剌络放血疗法可以祛除瘀血及阻滞经络之病邪,使经络调畅、阴阳调和,主要治疗阳热证、瘀血证等,可广泛应用于儿科。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多因火热毒邪蕴结咽喉所致,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椎穴及少商穴刺血方法,使邪热外出、表邪遂解;邪热闭肺是小儿肺炎的基本病机,在药物治疗之外,可选用大椎穴及肺俞穴刺血拔罐,使热随血出;霰粒肿多因痰热搏结于目胞之上所致,可采用耳尖穴刺血方法以消肿止痛、清热解毒;夜啼多因心热、惊恐所致,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可泻心火以安神,使睡眠得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梳理,探寻肾阴虚心火旺证作为心肾不交证的理论渊源。受道家内丹术心肾交合之论的影响,中医理论一度赋予心肾人体之阴阳的秉性,认为二者的交互作用,主导着人体健康的生命活动;其后,火热论把心肾失济定义为阴虚火旺证——心肾不交证之前身;相火论引起后世医家在肾命学说基础上对心火与相火的区分,从而将心肾不交证进一步具体化为肾阴虚心火旺证。  相似文献   

15.
钱乙是祖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儿科专家,反映其主要学术思想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不但为儿科学发展尊定了基础,而且对祖国医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钱氏以简明扼要的叙述列出了脾胃的辨证要点,又用“虚实寒热”将脾胃进行分类,并确立了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剂。“倦怠多卧,身热饮水”是脾为湿热所困之实证,用泻黄散泻脾经湿热;“吐泻不止”是脾气虚弱,用益黄散理气健脾,化湿涩肠;“脾胃虚寒”用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报》2020,(3):539-542
小儿易被将养过温,进食亦无节制,常恣食肥甘厚味,积久化热,易生热证。根据中医理论,热证实证当需泻之。剌络放血疗法可以祛除瘀血及阻滞经络之病邪,使经络调畅、阴阳调和,主要治疗阳热证、瘀血证等,可广泛应用于儿科。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多因火热毒邪蕴结咽喉所致,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椎穴及少商穴刺血方法,使邪热外出、表邪遂解;邪热闭肺是小儿肺炎的基本病机,在药物治疗之外,可选用大椎穴及肺俞穴刺血拔罐,使热随血出;霰粒肿多因痰热搏结于目胞之上所致,可采用耳尖穴刺血方法以消肿止痛、清热解毒;夜啼多因心热、惊恐所致,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可泻心火以安神,使睡眠得安。  相似文献   

17.
“心肾不交”辩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19(2001)01-0010-01   《中医诊断学》本科教材脏腑辨证部分,有“心肾不交”一证,该证是以心烦失眠为主症而伴有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头晕目眩,或遗精、梦交等表现的一个证候。病涉心肾两脏,而称其为“心肾不交”是否恰当则值得推敲,就此剖析如下。 1 心火肾水是否相交   “不交”的前提是本应“相交”,笔者认为,教材解释心肾两脏的“相交”就颇存在问题。其解释是:“心为火脏,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为水脏,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互济,则心肾阴阳得以协调,故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称。”[1]心在五行划分中虽属火,但称“心为火脏”,其所具有的火之温煦功能到底有多大?是否真的“下温肾水”?众所周知,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严格而言,当是两肾所藏之元阳(命门之火,又称真火),为一身阳气之本,包括心脏在内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元阳的温煦,而心脏并无多少温煦能力,所谓的火脏之称实来源于五行的机械归类,因此,不存在心火“下温肾水”,更不存在它使“肾水不寒”的问题。肾虽在五行属水脏,落实到具体功能而言,主要是指对水液代谢的调控能力,而其本身应为水火之脏,内藏真水真火,真水真火滋润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由此可见,只有肾火(命门之火)对心脏有温煦功能,即“肾水暖心火”,而心脏对肾脏没有这一作用,肾脏也由其本身所藏之真火暖煦。所以“心火暖肾水”、“心火肾水相交”之解显然有误。  相似文献   

18.
明末医家汪绮石,善治虚劳诸证而名传天下,其法以《内经》为宗,博采众家,著有《理虚元鉴》一书,构思精细、立意巧妙、观点代表性强,提出了"治虚二统"之说,从肺脾二脏论述虚证治法,生理上认为"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病理上认为阳虚统于脾,阴虚统于肺;治法上认为治肺者清金保肺,治脾者培土调中。阴虚者,补肺滋源,阳虚者,补脾建中;用药多为清润,补中有泻,宣降得当。  相似文献   

19.
<内经>五行相生理论是中医理论五行学说的重要内容,是中医学的重要观念之一,既有普遍指导意义,更有实际应用价值.从火生土、心生脾、心脾为母子关系,探讨其可能的主要的生物学基础是:阳气是主导,心为火脏,为阳中之太阳,主持阳气.心阳温煦,助脾运化;心火赤化生血,血能生脾;心外合脉管,经气互通.同时,脾以气为用,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阐述其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健脾法和利湿法虽然为治疗泄泻常用的治法,但是有些证型更适合用其他的治法。以下通过研究清代医家何梦瑶辨治泄泻的用药规律,浅析积泻、寒泻、肾泻、脾泻、食泻等证型对健脾法或利湿法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