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骨折愈合刺激素临床应用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2年谢氏①报道骨折愈合刺激素(下称骨刺激素)的动物实验以来,尚未见临床继续应用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骨折愈合刺激素治疗关节囊内骨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折愈合刺激素系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经处理制成的注射液。我们用来治疗各种关节囊内骨折,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骨折愈合刺激素治疗骨折延迟愈合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科从1995~1997年采用骨折端局部注射骨折愈合刺激素,治疗骨折延迟愈合10例,其中8例得到随访并摄X线片复查,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54岁。交通事故撞伤7例,砸压伤1例。胫骨中下段5例(粉碎性2例,开放性3例),尺桡骨双骨折2例(1例为粉碎性),肱骨中上段骨折1例。原治疗方法: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3例,手法复位外固定2例。尺桡骨双骨折2例采用切开复位桡板尺针内固定。肱骨中上段骨折采用夹板外固定。受伤距注射骨折愈合刺激素时间56~300天,平均148天。注射前均摄X线片,骨折线清晰,没有骨痂或…  相似文献   

4.
胫骨干骺端延长术为目前最常用的肢体延长术之一,但其愈合时间长为一难题。我们自1987年5月至1992年6月进行了局部应用骨折愈合刺激素(下称骨愈素)促进其愈合的临床应用研究,对48例病人治疗,疗效满意。药物及方法药物为谢旭明研制的“骨折愈合刺激素。先行皮肤过敏试验,按常规判断结果,阴性者可使用。术后创伤性水肿已消除,延长达2cm 以上时可应用;方法为将骨愈素原药2ml 分为四点注入延长区内,每点0.5ml,  相似文献   

5.
骨折愈合生长刺激素是一种生物制剂,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且应用方便,不需做皮试,病人痛苦少,无付作用,门诊及住院病人都可以应用,89例治疗患者观察结果,骨愈合时间提前1~4周。对新鲜骨折一定待局部肿胀消退后再推药,否则引起高热和感染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骨折愈合刺激素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作用。方法 在新生SD大鼠头颅骨次代成骨细胞 (OB2 )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 (2× 10 2 U/L~ 2× 10 4U/L)骨折愈合刺激素 ,观察OB2的增殖功能 (用波长 5 70nm处OD值表示 ) ,取药物敏感浓度 (2× 10 2 U/L)分别观察分化功能〔用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表示〕和矿化功能 (用矿化结节数量 /视野表示 )。结果 OB2 增殖功能 (OD值 )实验组为 0 336± 0 0 73~ 0 35 9± 0 0 5 1,对照组为 0 347± 0 0 35 ;OB2 分化功能〔ALP(U/g蛋白质 )活性〕实验组为 83± 9,对照组为 81± 4 ;OB2 矿化结节数量 /视野 (个 )实验组为 6 0± 1 82 6 ,对照组为1 5± 1 0。结论 骨折愈合刺激素各浓度对OB2 的增殖和分化功能均无明显作用 (P >0 0 5 ) ,而对其矿化功能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P <0 0 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壮年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及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5例青壮年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患者进行分析,探讨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并随访再次手术后的效果。结果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原因与致伤因素、骨折类型、手术操作不规范、患者对骨折愈合过程认识不足等有关,再次手术并随访,14例骨折愈合,1例仍不愈合,经第3次手术咬除断端硬化骨,再次植骨后于术后6个月愈合。结论根据不同患者骨折不愈合的特点制定适当的手术方案,再次手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骨折愈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愈合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部位的骨折其愈合时间长短不一、骨折部位的创伤程度、治疗方法也直接影响愈合时间。临床医生在治疗骨折时 ,需要了解骨折愈合速度和预测骨折是否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以决定是否及时负重行走、是否及时去除内外固定或及时改变治疗方案。因此 ,一种准确的测量骨折愈合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就目前而言 ,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是临床检查和放射学相结合方法来评估骨折愈合。但临床医生面对的是用不同方法治疗的各种类型的骨折 ,如评估内固定治疗骨折的方法就不能和外固定治疗骨折完全相…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Chemerin、Ghrelin因子在胫骨干骨折患者血清中表达情况,探讨Chemerin、Ghrelin与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9-01—2020-05手术治疗的109例胫骨干骨折,术后根据胫骨干骨折影像学愈合RUST评分分组,骨折正常愈合组71例,骨折延迟愈合组3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Chemerin、Ghrelin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术后1周血清Chemerin、Ghrelin表达对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诊断价值。结果骨折正常愈合组与骨折延迟愈合组术后4周内血清Chemerin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骨折延迟愈合组术后1、2、4周血清Chemerin水平均高于骨折正常愈合组;两组术后4周内血清Ghrelin水平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骨折延迟愈合组术后1、2、4周血清Ghrelin水平均低于骨折正常愈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联合检测血清Chemerin、Ghrelin预测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敏感度为89.47%,特异性为88.73%,曲线下面积为0.927。结论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呈高表达,Ghrelin水平呈低表达,二者联合检测对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作为预测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促进骨折愈合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骨折不愈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查阅国内外关于TBI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文献,从神经、体液及免疫3个方面总结TBI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探讨骨折不愈合治疗新思路。结果 大量研究表明,骨折合并TBI患者的骨折愈合速度较单纯骨折患者更快。骨折合并TBI患者体液中各种细胞因子、激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纯骨折患者;神经系统释放的神经因子透过受损血脑屏障到达骨折部位,同时合并TBI的骨折端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的趋化、聚集与单纯骨折患者也有显著差异。复杂的体液、神经及免疫调节网络共同促进骨折端血管再生、成骨细胞分化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结论 TBI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及免疫调节网络促进骨折愈合,提示通过干预骨折周围微环境可以治疗骨折不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自体红骨髓植入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对胫骨中下段骨折延迟愈合18例、骨折不愈合5例患者,将自体红骨髓植入至骨折断端,定期摄X线片复查.结果 2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4~16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12个月,未见骨折畸形愈合、异位骨化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经皮自体红骨髓植入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是一种有效、安全、简易、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能震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能震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已有近20年历史,具有非侵入性和并发症少的优点,疗效明显.它应成为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首选疗法.该文回顾近年高能震波促进骨折愈合的文献,对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骨折不愈合的基本原理、作用机制、使用仪器及参数、临床效果进行简要描述和分析,提出影响因素、安全性及今后应注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骨形态形成蛋白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骨折愈合过程包括骨祖细胞的趋化、增殖、分化、并合成细胞外基质。它以对细胞、血管、以及骨基质的损伤开始 ,最终达到彻底的重新塑形而没有瘢痕形成 ,是细胞和基质的一个连续变化过程。骨折愈合的组织学特征已很明确 ,但在生化和调控方面仍不甚明确。近来用免疫组化、RT -PCR、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BMP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 ,以及BMP在骨诱导及骨折愈合方面的作用 ,表明BMP是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关键物质 ,本文主要就骨折愈合过程中BMP的表达作一综述。1 骨折愈合中骨形态形成蛋白的表达1.1 正常骨折愈合正常骨折愈合分膜…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运用放射治疗的部分病例并发有骨质破坏,甚至骨折,放疗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值得关注。该文总结近年相关研究文献,就骨折愈合修复机制、放疗影响骨折修复机制和减小放疗对骨折愈合影响等方面介绍减小放疗不良反应的科研发现及进展。研究证明分次放疗、改变放疗介入时间对减小放疗对骨折愈合影响无显著效果,放疗对骨折愈合有阻碍和削弱作用,容易造成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近来研究发现低剂量放疗具有促进组织血液循环和骨折愈合的作用,分次放疗联合氨磷汀(amifostine)能够保护成骨细胞免受电离辐射损害并维持其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临床发现骨折并脑损伤患者,相对单纯骨折患者,其骨痂量多、骨折愈合快,甚至异位骨化,而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及骨质疏松仍然是临床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1,2].重复性好、稳定性高与临床相似的骨折脑损伤模型是脑损伤对骨折愈合加速及相关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2):1076-1079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经DHS内固定术治疗后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DHS内固定术治疗的41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依据骨折愈合情况,分为骨折愈合组(388例)和骨折不愈合组(24例)。对影响骨折愈合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1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随访1年,24例(5.83%)出现骨折不愈合。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螺钉深度、螺钉位置、矫正髋内翻、颈干角、骨折类型、Garden对线指数、合并骨质疏松是患者术后出现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手术操作情况、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Garden对线指数、颈干角是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影响骨折愈合的生物物理学因素及其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骨折愈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修复过程,5%~10%的骨折最终因各种原因发生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生物物理学因素影响骨折愈合,低强度脉冲超声波、体外冲击波、电磁场及激光等可有效地促进骨折愈合.但上述因素究竟以何种机制促进骨折愈合,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01—2013-12行手术治疗的167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骨折侧别、损伤类型、骨折类型、多发伤、合并疾病、手术方式、术后负重时间等是否为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以上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次分析。结果 167例中156例骨折一期愈合(93.4%),11例骨折不愈合(6.6%)。经χ2检验筛选,损伤类型、骨折类型、术后负重时间3个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开放性骨折、延迟负重对股骨干骨折愈合有明显影响(P0.05)。在校正了其他因素以后,开放性骨折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的风险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3.853倍,延迟负重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的风险是早期负重患者的4.127倍。结论开放性骨折及延迟负重是影响股骨干骨折愈合的主要因素,复杂骨折是否为骨折愈合的不利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9.
骨折不愈合的医源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折不愈合文献报告的发生率约为8%~10%。虽然骨折在治疗的理念、方法和内固定材料上不断更新,但是骨折不愈合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医源性因素是产生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因此正确认识医源性因素与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的关系,有助于减少骨折不愈合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经皮骨髓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及迟延愈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及迟延愈合的效果。方法:选择骨折术后不愈合13例及迟延愈合19例,每次抽取自体髂骨骨髓15-30ml注入到不愈合及迟延愈合的骨折间隙。分别注射1-3次。结果:骨折愈合20例,其中骨折不愈合的13例有10例愈合,迟延愈合的10例全部愈合。愈合时间5-8个月,平均6个月。结论:骨折术后不愈合应首选经皮自体骨髓移植;骨折术后出现迟延愈合应早期采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