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潘高峰  黄海东 《光明中医》2003,18(5):F002-F002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认为其病是由先天禀赋不足 ,脏腑柔弱等体质因素和后天饮食失调、情志不遂、房劳过度等诱发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早在《素问·奇病论》中就有论述 :“其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明《景岳全书》记载 :“消渴病 ,其为病之肇端 ,皆膏梁肥甘之变……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这些精辟的论述 ,说明古人已认识到饮食的偏嗜和不当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代谢、内分泌病。I型糖尿病是胰岛素依赖型 ,必须采用…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素问·奇病论》记载:“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不断得到阐发补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奇病论》就有"……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当时对消渴的病因病机及其与饮食结构和肥胖的相互关系已有明确认识。  相似文献   

4.
应用仲景方药治疗消渴的脏腑辨证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滥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虽然对消渴的症状未曾说明,但已概括了消渴的病因病机。《灵枢·五变篇》又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除“消渴”、“消瘅”之外,还有如“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  相似文献   

5.
谈中药减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对肥胖早有认识,《素问·通评虚实论》云:“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素问·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逆顺肥瘦》篇曰:“……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论述对肥胖病的病因病机、转归和治疗法则有实际意义。现据临床治疗经验,将肥胖病分四型辨治。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辨治规律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近年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疗手段的结合,使消渴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笔者揣度前辈之旨,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及导师的经验,就糖尿病临床辨治规律略陈己见,不足之处,望同道斧正。 1 病出多因,郁滞为本,首责肝脾 消渴病是多因素所致的慢性渐进性病证。《内经》论:“消渴责之热,而发病有三:一曰过食肥甘,二曰情志失调,三曰脏腑柔弱。”《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  相似文献   

7.
1从痰湿论治糖尿病的理论依据1·1古代医家对痰湿与消渴病的认识在痰湿致消渴方面,《素问·奇病论》指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金匮要略》中关于因湿致渴的阐述说:“湿家,其人当头汗出……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其人消渴。”《景岳全书·杂症谟三焦干渴》曰:“消渴病……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人少有也。”1·2近现代医家对痰湿与糖尿病的认识史宇广等[1]介绍查玉明先生的经验,认为三消辨证不能适应…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以多尿、多饮、多食、疲乏等为主要表现,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古籍记载为"消渴",病机多以燥热偏盛,津液耗伤立论,治疗多从"三消"入手。然痰湿与消渴亦互为因果[1]。关于湿浊与消渴,《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过食肥甘,脾胃功能障碍为消渴的发病原因之一。《临证指南医案》载"治之以兰,除陈气也"[2],指出治疗消渴病应涤甘肥、醒脾气、化湿浊。有研究表明,肥胖型2型糖尿病脾虚湿困证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从肝论治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振杰  林国清 《陕西中医》2005,26(12):1399-1400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长期以来阴虚燥热病机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素问.阴阳别论》提出了“二阳结谓之消”,从而阐发了胃热津伤,阳明燥热致消的机制。后世对论治消渴,有从脾论,有从心论,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不离阴虚致燥论。随着对糖尿病的深入认识,特别是由于目前检测手段的提高,大量早期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者被发现,这些患者大多无典型的。三消”症状,甚至无任何临床表现。这对阴虚致消的传统理论受到了挑战。消渴病从肝论治早在《内经》中即有认识,其后又有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糖尿病的研究深入,消渴病从肝论治得到了日益重视。  相似文献   

10.
消渴述源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帝曰:病有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滥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相似文献   

11.
酸胜甘法治疗糖尿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来认为其主要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胜,病变的主要部位在肺、脾、肾,治疗多以益气养阴、清热、补肾、活血等为治则。根据《内经》五味与五行的理论治疗糖尿病可使用酸胜甘法。1应用酸胜甘法治疗本病的依据糖尿病与饮食的关系密切.早在《内经》中即有深刻的认识。《素问·奇病论》指出:“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是指出患消渴的病人大多喜食甜和油腻的食物.久则会酿成内热。以致胸腹满闷、脾运失常而发病。…  相似文献   

12.
“脾气下脱”是消渴病的主要病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渴之因,正如《内经·奇病论》云:“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隋·甄立言在其《古今录验方》中更给消渴病下了定议,“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三消论》中明确提出消渴病之病机是:“小水不臭  相似文献   

13.
从脾论治消渴病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为现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其病因病机持点及临床表现,归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对此病亦多有论及。今就诊治本病多从脾辨治作一初步探析。且从四群治的理论探源消渴之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云:“脾瘁……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病因病理机制中,古籍历有载录,在饮食失调方面,《素问·奇病论》云:“此人必数食百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云:“消津仆击,…··用吸人…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医籍中有关糖尿病的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曰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又谓“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中医认为 ,本病的基本病理是气阴亏虚为本 ,燥热内盛为标 ,故清热生津 ,益气养阴为其基本治则。消渴的发病过程 ,常以阴虚燥热开始 ,随着病情的发展 ,逐渐损及元气津血 ,久则由阴损阳 ,发展为阴阳两虚 ,或以阳虚为主之重证 ,肾虚越来越突出。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 ,人参、黄芪、枸杞、黄精、麦门冬、石斛、葛根、天花…  相似文献   

15.
儿童单纯性肥胖是一个与遗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全身脂肪组织过度增生性慢性疾病。中医虽无“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病名,但其相关的认识散见于历代文献中。笔者通过总结归纳,现从饮食因素、运动不足、环境因素、先天禀赋、脏腑功能失调等几个方面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加以分析。1儿童单纯性肥胖与饮食因素《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素问·通评虚实论》又有:“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医门法律》中记载:“肥而多嗜,醇酒厚味,孰为限量哉,久之食欲酿成内热,津液干涸。”可见,肥胖与过食肥甘、高粱厚味有关。摄入精美过多,其有余部分化为膏脂,蓄积  相似文献   

16.
李欣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0):32-33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而消渴是以多饮、多食、消瘦,尿浊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症。早在《内经》,即有“消渴”之名的记载,并对其病因病机有所认识,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有关,如《素问.奇病论篇》:“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另外在《灵枢.五变》中记载有“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本病的研究又有进展,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创立了证治方药,至今仍有较广泛的应用。唐代孔…  相似文献   

17.
消渴,治之以兰《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基因有关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西医治疗糖尿病虽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停药后易出现反复.因此应用中药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世界医学史上对糖尿病的记载,以我国为最早.内经<灵枢·五变篇>曰: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瘴,"<素问·奇病论篇>曰: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篇>又称: "怒则气逆,胸中蓄积,气血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瘴."<古今录验方>:"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消渴病也."  相似文献   

19.
正"消渴"首见于《内经》~([1]),《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此外,《内经》[1]中的"脾瘅""消瘅""鬲消"等概念与"消渴"类似,均指代现代疾病中的糖尿病。宋代首次出现"三痟"~([2])的记载,"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明代张景岳从上、中、下三消辨治消渴,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在《景岳全书·三消  相似文献   

20.
消渴是指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引起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笔者认为,除药物治疗外,尤其应该注意饮食控制和情志调节。一、消渴病的饮食控制《素问·奇病论》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食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唐·孙思邈《千金方·消渴》中谈到了消渴与酒有关“三觞之后,制不由已,饮瞰无度……,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特别着重提出了饮食控制疗法。强调“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王焘说:“先候腹实,积饥乃食”即少食多餐。这些论述与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