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退变的 CT表现及诊断。方法 :通过对 30 0例腰椎间盘退变的临床及 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根据 CT表现把腰椎间盘退变分为椎间盘突出 192例 ,椎间盘膨出 10 8例。结论 :CT是诊断腰椎间盘退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韩美英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2):2373-237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的CT表现及诊断.方法:通过对300例腰椎间盘退变的临床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根据CT表现把腰椎间盘退变分为椎间盘突出192例,椎间盘膨出108例.结论:CT是诊断腰椎间盘退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X线片与螺旋CT对腰椎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腰椎退变X线片与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在显示腰椎骨质增生方面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即X线片优于CT.在显示椎间小关节退变方面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X线片优于CT.在发现许莫氏结节方面CT与X线片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CT优于X线片.在发现椎间隙变窄方面,X线片优于CT,椎间隙变窄与椎间盘突出关系密切,椎间隙变窄与椎间盘膨出关系不密切.结论 腰椎X线片能发现并诊断腰椎退变;CT检查能发现X线片不能或不易显示的某些退变征象.当需了解椎间盘本身病变情况及周围软组织与神经改变时,行CT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X线与螺旋CT诊断腰椎退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东莞市麻涌医院收治的腰椎退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入选11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和螺旋CT扫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腰椎退变的准确性。结果 (1)X线在诊断腰椎椎体骨质增生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螺旋CT在诊断椎间小关节退变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螺旋CT在诊断许莫氏结节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与螺旋CT在诊断腰椎退变方面各有优势,临床诊断中应根据患者病情联合应用两种检查方式,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腰椎退变主要是腰椎骨质增生,关节肥大退变,椎间盘变性,腰椎周围韧带、软组织退变.临床进展缓慢,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本文着重探讨X线平片与螺旋CT在腰椎退变的诊断及其与临床表现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麦甘树 《河北医学》2011,17(6):796-799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腰椎小关节炎、腰椎椎间盘退变和年龄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将240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的腰CT及MRI影像资料,按Pfirriman标准和按weishaunt标准,分别将椎间盘退变和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进行分级.分析腰椎间盘退变、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腰椎间盘退变分级与腰椎小关节骨关节...  相似文献   

7.
姚煌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3):3173-3174
目的:探讨腰椎椎小关节退变的CT诊断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腰椎椎小关节退变的临床表现与CT所见特征回顾分析。结果:根据不同的CT表现特征,把腰椎椎小关节退变分为:关节突骨质增生43例;关节腔出现真空征30例;关节退变性滑脱6例;合并腰椎其他退变38例。结论:CT扫描是检查和诊断腰椎椎小关节退变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晓峰  陆铁军 《当代医学》2010,16(18):96-97
目的分析CT对腰椎小关节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小关节退变的发病与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腰椎小关节退变的主要CT表现为:①小关节增生肥大及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小关节不对称,关节面硬化。②关节间隙内真空现象。③关节囊肥厚或钙化。④关节不稳。结论腰椎小关节退变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病例,CT为小关节退变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根据。  相似文献   

9.
顾庆丰 《大家健康》2013,(11):18-19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3月-2012年6月诊治的80例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利用螺旋CT进行检查。结果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的主要表现为关节突增生肥大、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骨皮质硬化、关节不稳,半脱位、关节囊钙化。结论 CT是诊断腰椎小关节退变的重要方法,具有图像清晰、检查无痛苦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CT扫描对腰椎小关节退变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 268例临床疑诊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于临床症状出现后就诊,均接受了CT扫描.结果 CT扫描证实,268例中有406个腰椎小关节发生改变.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表现主要是关节突增生肥大合并骨赘形成,椎小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关节腔内"真空征",关节面毛糙硬化,小关节半脱位,以及伴发椎间盘突出、膨出,黄韧带肥厚和钙化等.结论 CT扫描可准确显示腰椎小关节的形态、结构及其异常改变,对椎小关节退变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对临床诊断及治疗评估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颈椎病系颈椎退行性改变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退变过程可以是生理老化过程,发育成熟即开始发生,呈渐进性,但先天遗传、自身免疫、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等原因,可使变性退变,进展加快,程度加重.目的:探讨颈椎病的临床分型及相应CT表现.方法:分析症状典型、诊断明确的颈椎病患者的CT表现.结果:本组病例中,58例有不同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10例钩椎关节增生,12例椎体后缘骨质增生,6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横突孔狭小.10例局部型颈椎病改变.结论:CT对颈椎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黄智标 《中外医疗》2013,(34):191-192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诊断情况.方法分析该院影像科诊治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60例临床资料,分别通过CR和螺旋CT进行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结果情况.结果 螺旋CT组诊断腰椎间盘退变、腰椎骨质退变、腰椎管狭窄、腰椎小关节退变、腰椎韧带退变及腰椎失稳结果稍高于C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可以一次性检查腰椎间盘膨出、髓核突出、侧隐窝狭窄和腰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腰椎管狭窄,黄韧带的肥厚和钙化,关节囊内的真空征等变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妇女中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收集年龄为45-5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常规腰椎体CT螺旋扫描及定量CT(QCT)骨密度检查,重组腰椎间盘矢状位及轴位图像,同时使用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腰椎体平均BMD值及平均T值。结果纳入研究对象348例,平均年龄48.6岁,平均SMD值为127.4,平均T值-1.18;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X2=34.72,r=0.28,P0.05)。腰椎体骨密度与发生退变腰椎间盘个数有相关性(X2=49.15,r=0.35,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体骨质疏松可以促进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椎间盘退变是引起腰背痛的主要原因。将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介导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 1,TIMP1) 双基因体外联合转染兔椎间盘髓核细胞后,再移植于退变椎间盘内,观察椎间高度、II型胶原和蛋白多糖合成的变化,以探讨体外延缓或逆转椎间盘细胞退变的方法。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应用CT引导下的微创穿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以rAAV2-CTGF-IRES-TIMP1体外转染培养的兔髓核细胞,再将其显微注射于退变椎间盘内作为细胞移植组;退变椎间盘内注入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退变对照组;正常椎间盘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6、10、14周行X线和MRI检查观察椎间高度的变化及椎间盘信号的改变,Western-blot鉴定细胞因子CTGF和TIMP1在椎间盘内的表达,35S整合法测定兔髓核组织蛋白多糖合成率,RT-PCR检测II型胶原及蛋白多糖mRNA的表达。结果 MRI证实CT引导下经皮微创穿刺2周后椎间盘开始退变。与退变对照组相比,MRI显示细胞移植组椎间盘退变明显减轻,转基因兔髓核细胞移植可减缓椎间高度(DHI)下降的发生率,转基因细胞移植组较退变对照组相比,Ⅱ型胶原含量和蛋白多糖的生物合成明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CT 引导下穿刺可成功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转双基因CTGF和TIMP1 髓核细胞移植可有助于椎间高度的维持,促进椎间盘内蛋白多糖和II型胶原的生物合成,明显延缓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寰枢关节退行性变的影像表现。方法:对54例患者的X线、CT、MRI完整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寰枢关节退行性变的主要影像表现为骨质增生硬化,关节狭窄软骨退变,韧带钙化。结论:寰枢关节退行性变好发于中老年人,CT、MRI可较好的显示其结构和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老年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退变病理与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或腰椎间盘突出并接受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老年患者56例,术前给予腰椎CT和MRI检查,术中取小关节软骨检测病理。Weishaup和Borden标准对影像结果进行分级,Nicola标准对软骨病理进行分级。Spearman法分析影像学改变与病理相关性。结果责任腰椎主要为L4~5,CT和MRI对0~1级软骨退变检测准确率分别为44.12%和47.06%,而对2~3级退变检测准确率分别为91.49%和89.36%。与0~1级病变比较,CT和MRI对3~4级病变检测准确率显著升高(P<0.05)。MRI不对称程度对1~2级软骨退变检测准确率为41.18%,显著低于对3~4级退变检测准确率(89.36%)。CT和MRI Weishaup分级与2~3级腰椎退变病理显著相关(P<0.05)。结论2~3级关节炎软骨退变与CT、MRI影像学改变呈显著正相关性,对0~1级病变的临床诊断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使用螺旋CT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将我院100例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分别对患者实施DR摄片和螺旋CT的检查,比较检查效果。结果两种检测方法均有一定效果,对腰椎间盘突变、腰椎骨质退变、腰椎小关节退变、腰椎管退变、腰椎失稳以及腰椎韧带蜕变上的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螺旋CT在对髓核突出、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钙化以及关节囊真空征的诊断上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结论虽然螺旋CT以及其他的影像学方法均可对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起到一定的诊断效果,但螺旋CT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的效果更佳,有着很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许勇  云才  郭昭庆 《现代医学》2012,40(4):408-411
目的:观察不同滑脱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椎间盘影像学特点,探讨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隙角度及椎间隙高度与不同程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51例,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35例为试验1组,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16例为试验2组;对L4/5椎间盘退变程度按照Pfirrmann法分级,CT测定L4/5椎间盘正中矢状面的椎间隙角度和椎间隙高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1组L4/5椎间盘MRI退变程度B、C、D、E级分别为0、23、11及1例,试验2组分别为2、10、3及1例,两组椎间盘退变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测量L4/5椎间隙角度实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为(3.49±1.91)°和(2.14±1.38)°,实验1组椎间隙角度明显大于实验2组(P<0.05);椎间隙高度实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为(8.57±1.80) mm和(7.40±1.54)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隙角度减小和椎间隙高度丢失严重程度,可能是导致退变性腰椎滑脱出现不同滑脱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孔鸣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4):148-148
目的:探讨CT对腰椎小关节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0例椎小关节退变病例的临床、CT诊断进行分析。结果:180例CT能清晰地显示腰椎小关节毛糙、骨质增生、椎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腔内“真空征”、关节脱位及伴有椎间盘突出变性、椎体滑脱等征象。结论:CT对发现椎小关节的改变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内固定对尾端邻近椎间盘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对8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骨折内固定术前、取出内固定术后MR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尾端邻近节段与非邻近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程度、退变率、椎间隙高度变化、椎体终板凹陷角度变化。结果:尾端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及退变率与非邻近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并未增加尾端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和退变率;在椎间隙高度变化及椎体终板凹陷角度变化方面,邻近节段与非邻近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也没有使尾端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降低及终板凹陷角度变大。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内固定术后尾端邻近节段退变与内固定无明显关联。胸腰段椎体骨折内固定术后椎间盘退变在尾端邻近节段与非邻近节段无明显差异,内固定可能并未加速正常尾端邻近节段的退变,对已退变椎间盘可能有促进退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