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硝苯吡啶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046000)梁小乐空军北京医院谢满红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再出血和心肌损害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并发症,有效地预防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的关键。一年来我们收治SAH48例,随机分...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28例临床分析孙中武,陈竞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是指脑动脉在一定时间内呈异常的(非生理性供血调节而言)收缩状态[1]。出血后立即发生,1h内结束的为急性痉挛(ACVS),此仅在动物实验中见到;3...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新认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51年Ecker等首先提出脑血管痉挛(CVS)这一概念,随后人们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观察到了这一病理变化。至今CVS的发生机制仍未完全明确,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SAH后CVS有了新的认识,并在治疗上提出了某些新方法。1 发病率 SAH后CVS的发生多见于动脉瘤破裂所产生的SAH。据文献报道,动脉瘤破裂性SAH在起病后1~2周内,约35%~40%病例一条或多条颅内大动脉痉挛并导致管腔狭窄,通常载瘤动脉痉挛程度最重,且多位于其近端。北京天坛医院曾报告377例动脉瘤病例中有276例因动脉瘤破裂引起SAH(占73%),经血管…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脑血管痉挛(CVS)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脑血管痉挛可分为两类:(1)临床上表现的脑血管痉挛,即脑血管狭窄导致缺血综合征约占20%~30%。(2)放射学上的脑血管痉挛,即脑血管造影上可见脑血管直径缩小约占40%~70%。(3)TCD检测时的脑血管痉挛,即根据脑血流速度判断,其发生率为62%。近年来治疗血管痉挛的方法较多,而尼莫通是其中一种有效药物。笔者就尼莫通治疗SAH后CVS的疗效观察,谈谈护理体会。1 临床资料本组病共17例,男11例,女6…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255120)山东淄博矿务局中心医院季占胜陈卫国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严重并发症,是病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本院自1991年以来,共收治57例SAH患者,其中15例出现CVS,现就其防治的...  相似文献   

6.
TCD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 5%~ 10 % [1] 。而脑血管痉挛 (CVS)是SAH常见的并发症 ,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近年来 ,虽然国内不少学者运用经颅多普勒 (TCD)监测SAH后CVS的发生 ,发展过程 ,但专题报道不多。本文就TCD对 32例SAH后CVS的动态观察作了初步探讨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32例SAH均为我院 1995~ 1999年住院患者 ,男 2 0例 ,女 12例 ,其中年龄 33~ 59a19例 ,6 0~ 78a 13例。有高血压病史 18例 ,有明显脑外伤史 5例 ,脑血管畸形 …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脑外科(150086)刘世凯,杨立庄,郝淑波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系统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症.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高危险性并发症,是病人致...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痉挛 (CVS)是蛛网膜下隙出血 (SAH)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导致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出血后立即发生 ,1h内结束的为急性脑血管痉挛 (ACVS) ,3~ 7h后再次发生 ,持续几天或几周的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现将我们诊治的 2 0例DCVS报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病例取自 1990年以来在本科住院经腰穿、脑血管造影、头颅CT证实的SAH共 98例 ,发现DCVS2 0例 ,均为男性 ,年龄 18~ 6 8岁 ,平均 5 0 5岁。入院时Hunt分级 :Ⅱ级 5人 ,Ⅲ级 13人 ,Ⅳ级 2人。以Ⅲ级为最多。1.2   D…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有 4 0 %~ 80 %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 (CVS)轻者导致脑供血不足 ,严重者会发生脑梗死甚至死亡等并发症 ,是SAH患者的主要死亡和致残原因。目前 ,对其治疗的方法很多。我们复习有关文献 ,就近年来有关CVS处理方法综述如下。1 脑脊液 (CSF)引流和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 (t PA)注入早在 2 0世纪 70年代就有学者对SAH患者进行CSF持续引流防治CVS。引流目的是 :①清除蛛网膜下腔的血性CSF以及其他有害物质 ;②降低颅内压 (ICP) ,以减少因ICP增高而引起加剧的脑循环不足 ;③改善…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颅内脑外非外伤性动脉破裂 ,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病理状态 ,主要以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最常见 ,以往多采用长疗程 6-氨基乙酸 (EACA)、降颅压等常规内科治疗为主 ,且易出现脑血管痉挛致脑梗塞、脑积水等并发症。自 1996- 0 1~ 2 0 0 0 - 10我院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SAH ,取得显著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近年我院共收治SAH患者 68例 ,全部病例均经头部CT或MRI检查为SAH且经腰穿证实。并符合 1986年扬州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68例患者分为治疗…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38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光英 《重庆医学》2002,31(8):759-760
脑血管痉挛 (cerebralvasospasm .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 ,SAH)最主要的并发症 ,是增加病死率和致残率的主要原因 ,发病机制错综复杂。我院自 1998年~2 0 0 1年共收治 97例SAH患者 ,其中 3 8例发生脑血管痉挛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8例 ,女 10例 ,年龄 2 5~ 62岁 ,平均3 9 5岁。1 2 诊断脑血管痉挛的依据  (1)发病 3周内症状好转又加重。 (2 )神经系统检查出现新的体征。 (3 )腰穿及头颅CT排出再出血、感染及脑积水。1 3 临床症…  相似文献   

12.
应用二维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仪早期动态监测颅脑损伤患者,以及早发现脑血管痉挛(CVS)。以162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伤情,结合头颅CT分为3组:①轻中型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②轻中型伴SAH组,③重型组。在伤后24h内、3d、1周和2周,分别检查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及大脑中动脉流速与同侧颈内动脉流速的比率。结果发现轻中型伴SAH组CVS发生率增高,病情恢复慢。重型组CVS发生率亦高,且持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尼莫地平注射液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疗效,选择80例SAH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SAH发病72小时内予尼莫地平注射液50ml静滴,每分钟4~8滴,每天1次,连用2周。对照组常规治疗。发现治疗组 DCVS发生率和 SAH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5);再出血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 05)。认为尼莫地平注射液能够预防DCVS,降低SAH死亡率,无诱发再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经脑脊液检查证实的出血性脑血管病当无显性偏侧体征时,常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对其可能出现的轻微局灶性体征多习惯用继发的脑血管痉挛解释。本组经CT证实的脑出血525例中,75例因无明显偏瘫而误诊为SAH,后经CT,手术或尸检证实为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边缘区脑实质出血,血液继发流入蛛网膜下腔,成为貌似SAH的CH,本文称为边缘型脑出血。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 morhage,SAH)后约有31%~66%的病人出现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约30%CVS病人产生迟发性脑缺血(DIND),常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恶化和死亡。治疗上主要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阐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发病机制及其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青紫蓝兔20只,随机分为SAH组(14只)和假SAH组(6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造成SAH模型,假SAH组用NS代替注血。6天后灌流固定法处死动物,取其基底动脉中1/3段送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SAH组血管壁增厚、结构紊乱,管腔狭窄,内弹力膜皱折,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中线粒体增多、变性和溶酶体增加,以及内弹力膜虫蚀样改变等。假SAH组血管形态结构正常。结论SAH后DCVS与痉挛血管发生了明显病理变化有关,并可能与SAH后局部免疫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引起的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大大增加了此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虽然近 30年来对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1] 。本文以观察动脉瘤性SAH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ET和NO代谢产物NO x 的含量 ,来探讨ET和NO与SAH后CVS及临床病情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1997年 9月~ 1999年 6月收住的病人 ,原发性SAH 17例 ,男性 9例 ,女性 8例 ,年龄 17~67岁 ,平均 4 1.6岁。入选条件 :均经CT和腰穿证实的首…  相似文献   

18.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研究进展李义召,郭沂涟,李明欣,刘俊玲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常于初发症状恢复后数天又再度恶化,这是由于血管痉挛(VS)导致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DID).影像学上VS发生率达50%一70%...  相似文献   

19.
脑血管痉挛与免疫炎症反应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痉挛(CVS)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Willis环二次注血的方法制备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通过光镜和电镜检查动态观察痉挛环血管壁的病理变化,根据DSA上测定其底动脉(BA)直径来评价CVS,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痉挛血管壁IgG的沉积。结果 SAH后痉挛血管壁明显增厚并伴有中度的IgG沉积,7d时全为中度沉积,14d时1例有IgG沉积。结论 SAH后血管壁发生了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急性脑血管痉挛(CVS)及其因性缶害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大鼠SAH模型,以假手术组为对照,检测24h内局部脑血流量,血浆及脑组织ET1含量的动态改变,同时于手术前后测量基底动脉(BA)管径。结果 SA后24内rCBF迅速而持续降低,血浆及脑组织ETI浓度显著增加。SAH后BA明显痉挛。结论 血浆及脑组织ET1增加在SAH后急性CVS及其脑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