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晁福  施云飞 《云南医药》2000,21(6):474-475
我科1972年至今27年间收治纵隔神经源性肿瘤69例,经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于后。临床资料 本组69例中男42例、女27例,年龄以25~40岁者多。位于后上纵隔39例、其中胸腔顶部至颈部5例,后下纵隔24例,胸腔内4例,肋间神经干1例,前上纵隔1例。病理类型:神经纤维瘤28例,神经鞘瘤29例,神经节细胞瘤8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临床上多无症状,常是体检或其它疾病摄片发现。本组19例有胸闷、胸背部不适,胸痛干咳3例,双上肢麻木1例,下肢麻木、肌力减退1例,上腔静脉压迫1例。胸片、CT片、MRI片显示多为园形和类园形影像,3例可见病变侵入椎管,3例…  相似文献   

2.
罕见的长骨内骨神经鞘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子翔  刘宗礼  黄晓勇 《天津医药》2001,29(12):716-716,F002
长骨内骨神经鞘瘤为起源于骨内无鞘神经,系罕见的良性肿瘤。李柱田报道8例骨神经鞘瘤,发生在长骨的有2例,分别在股骨干和胫骨外髁,而股骨干1例肿瘤原发部位是来自骨内神经,此例与Hart 1958年报道1例相似。我院在30年治疗中也仅发现1例长骨内骨神经鞘瘤,发生在胫骨内髁。  相似文献   

3.
王杰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3):179-180
1病例特点患者女,47岁。因反复心慌、胸闷不适半年入科。入科查体:BP120/70 mm Hg HR 80 bpm、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入科后查:食道钡餐未见异常;胸部增强CT示:后纵隔左侧可见类圆形肿块影,大小约6.6×6.4 cm边界清楚,肿块密度均匀,增强后无强化;彩超示:后纵隔内6.4×  相似文献   

4.
<正>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是较为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占纵隔肿瘤的20%47%。来源于胸腔内神经鞘、自主神经节及副神经节组织,其中以神经鞘瘤最为常见。多为良性(75%)。本文收集了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特点,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神经源性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247%。来源于胸腔内神经鞘、自主神经节及副神经节组织,其中以神经鞘瘤最为常见。多为良性(75%)。本文收集了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特点,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神经源性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268岁,平均34.4岁。1.2影像学方法:全部病例均摄有胸部正侧位X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1例以胸闷、气短为主要症状的右侧后纵隔巨大神经鞘瘤,并回顾相关文献,提高对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认识。方法对2013年10月21日我科收治的1例右后纵隔巨大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展方面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术前在彩超引导下行病变穿刺活检术,病理结果证实为神经鞘瘤,并在全麻下行外科手术切除。结论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多在肿瘤生长巨大后才被发现,易漏诊,并增加手术风险及难度。术前经皮穿刺组织活检可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近年来胸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其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对外周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鞘瘤是发生在神经鞘膜的良性肿瘤,为最常见的外周神经性肿瘤之一,分布范围较广,多见于颈部、四肢、腹膜后、纵隔等.为探讨发生于体表神经干的神经鞘瘤的高频超声图像特点,我们对经病理证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外周神经鞘瘤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内神经鞘瘤的低场强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膝关节周围神经鞘瘤的低场强MRI资料,其中,6例伟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均进行常规MRI扫描,包括T1WI和T2WI矢状位,冠状位STIR序列。结果6例在T1WI上神经鞘瘤呈低等信号,T2WI上病灶呈不均质高信号,其内可见有低信号,4例可见明显的靶征,表现为瘤体中央低信号,其周围为高信号;2例神经纤维瘤病灶内呈混杂信号,并且是4个患者15个病灶。结论MRI可以明确肿瘤的形态、位置和范围,有利于手术的方案的确定,靶征、梭形肿块、与神经的密切关系是神经源性肿瘤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78年10月~1985年5月共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肺内炎性假瘤8例、纵隔炎性假瘤2例。术前诊断为炎性假瘤者仅1例。临床资料本组10例中,男5例,女5例,年龄24~62岁,50岁以上和40岁以下各5例。肺内炎性假瘤中,右肺上叶、中叶各1例、右肺下叶3例、左肺下叶2例、左肺舌叶1例。术前诊断良、恶性肿瘤5例、肺化脓症1例、浸润型肺结核1例,术前疑为支气管肺癌者均查痰癌细胞无阳性发现。纵隔炎性假瘤中,前上纵隔1例,术前诊断为胸内甲状腺肿;后下纵隔1例诊断为神经纤维瘤。本组肺叶切除8例、纵隔肿瘤摘除术2例,术后无并发症。本组随访1~6年均健在。  相似文献   

9.
1 病例报告患者男,72岁。2个月前胸闷、咳嗽、痰中带血.曾在县医院诊断“肺炎“。环丙沙星和罗红霉素常规剂量治疗20余天,无好转而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0/min,血压20/12kPa(150/90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胸廓对称,双肺叩诊呈清音,右下肺呼吸音减弱。心界无异常,未闻及杂音。X线胸部正侧位示:右下肺后段内有片状模糊影,其内密度不均,右肺纹理增深。CT示:第12~15层面右下肺后段见条片状密度不均匀的高密度影,但支气管无狭窄,纵隔无异常。X线及CT诊断:右下肺炎性病变。痰细胞学检查可见4种瘤细胞:第1种细  相似文献   

10.
<正>神经鞘瘤是起源于神经施万细胞的良性肿瘤,胸部神经鞘瘤常见于后纵隔脊柱旁区,位于胸壁者少见,有关报道也不多。作者通过我院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壁神经鞘瘤的CT征象分析及文献复习,探讨该病的多排螺旋CT表现。1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4月至2015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胸壁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以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42~68岁,平均56岁。1例以胸部包块60余年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62岁.于2010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及左下肢疼痛,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缓解不明显,就诊于我院骨科,行腰椎磁共振检查提示:L2椎体、附件及T11椎体信号异常,考虑为转移瘤可能.遂行胸部CT检查提示:左上肺肿块影,考虑肿瘤性病变;纵隔淋巴结增大.  相似文献   

12.
<正>例1女,60岁。因胸闷憋气17年,加重伴背痛2月CT检查示后纵隔占位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不大,胸廓对称,左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05次/min。CT示:左后下纵隔有一23cm×19cm×17cm混杂密度肿块影,大部示软组织密度,边缘可见脂肪密度,边界尚清,左肺下动脉受压变窄,肺门及纵隔内无肿大的淋巴结,左下肺受压,气管及左右主支气管无变形。钡透示:食管中下1/3处见长约12cm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神经鞘瘤150例,着重对各瘤的发病年龄、部位、组织形态及良恶性肿瘤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神经鞘瘤是良性瘤,从不恶变,而恶性神经鞘瘤从深部大神经干上开始发生就为恶性,或从神经纤维瘤病的生长过程中恶变。 1 材料与方法:病例选自1975~1989年外科病检中,遇到的神经鞘瘤和恶性神经鞘瘤150例,全部标本经10%Formalin液固定,石腊切片,HE染色,部分肿瘤做了VG和Masson染色。本组男62例,女88例,最小年龄为5个月女婴,最大73岁,平均35.6岁,发病高峰为20~50岁。肿瘤最常见于四肢、头颈、躯干的体表处,其次为椎管和纵隔,其它部  相似文献   

14.
杨海南  何广明  吴辉  陈志远  李旭丰 《安徽医药》2016,37(10):1222-1224
目的 探讨神经鞘瘤的X线与MRI表现及二者在神经鞘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神经鞘瘤患者27例(27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X线与MRI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神经鞘瘤的X线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及肿块影,可伴有病理性钙化,骨内神经鞘瘤的X线表现主要为局限性单囊状类圆形改变,一般无钙化、骨化。恶性病例多边界不清,可见硬化缘,正常皮质髓质过度带大幅增宽,肿瘤穿破皮质累及周围软组织,脂肪间隙消失;良性病例边界清晰、皮质变薄,边缘硬化,周围软组织不受累及。神经鞘瘤的MRI增强可见病灶有完整包膜,可见靶征与神经出入征。恶性病例多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良性肿瘤亦可信号不均,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低、等混杂信号。结论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多方位与多参数成像可精确显示肿瘤大小、形态、边缘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对神经鞘瘤的诊断效果优于X线,诊断过程中需注意观察相关征象并予以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1例腰椎管内神经鞘瘤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诊疗过程,积累该类病人的临床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阜阳市人民医院脊柱病区收治的1例腰椎管内神经鞘瘤易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诊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疾病特点及易被误诊原因.结果 病人主诉腰痛伴左下肢麻木、疼痛1年,加重2周.入院诊断:腰椎间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各4例,总结各自的DSA、MSA、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颈动脉体瘤区别于神经鞘瘤的DSA特征为:瘤体染色早,旦迅速浓染;增强MSCT特征为:瘤体迅速显著强化。神经鞘瘤区别于颈动脉体瘤的DSA特征为:瘤体染色晚,在静脉期,且染色淡,或几乎不染色;增强MSCT特征为:瘤体强化不明显,且呈"斑驳"样改变。本组1例来源于颈交感干的神经鞘瘤,术前DSA误诊为颈动脉体瘤,误诊的原因为:仅注意瘤体的部位、颈内、外动脉移位特征,而忽视了瘤体的血供、染色、强化等主要特征。结论: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DSA、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明显不同,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神经鞘瘤是来自神经鞘膜的雪旺氏细胞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具有神经鞘膜的部位。笔者报告二例颈动脉造影表现酷似颈动脉体瘤的咽旁间隙神经鞘瘤,供同道们参考。病例报告例1:男性、25岁,1986年12月患者偶然发现左颈部有一无痛性包块,无其它不适。1987年4月6日来我院住院治疗。检查见左下颌角下后方有一6×6×3cm肿块,可扪及搏动、无波动感、中等硬度、与皮肤无粘连,肿物前后活动度较上下活动度大。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口腔无异常,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同侧咽侧壁无明显隆起。全身体检除血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7~2010年收治的38例椎管神经鞘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治疗后28例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8例残余症状,2例无变化。结论 CT及MRI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中是必要的,手术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椎管内神经鞘瘤误诊4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早期诊治有相当的困难,容易误诊,现报告4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治过程,提高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早期认识,尽早对其作出正确诊断,以利病人治疗.  相似文献   

20.
王强平 《黑龙江医药》2002,15(6):490-490
神经鞘瘤又称神经鞘膜瘤,是来源于雪旺氏细胞的神经源性肿瘤,故又称雪旺氏肿瘤,大多数为良性,极少数可发生恶变。据文献报道,肿瘤多发生于四肢和躯干,在颈部少见,而发生在颈部迷走神经干更加少见。颈部迷走神经鞘瘤约占头颈部神经鞘瘤的3~4%。现将我院1991年10月~1998年10月收治的5例颈部迷走神经鞘瘤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全组5例患者中,男性4人,女性1人,年龄37~45岁,肿瘤均为单发,位于右侧3例,左侧2例。病史从2周~6月,4例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1例患者有不适感,5例患者均无声音嘶哑,肿瘤最小者3×4×3cm~3,最大者8×6×5cm~3,3例压迫肿瘤有呛咳反应,2例无呛咳反应,5例患者术前均诊断为颈部迷走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