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进展期胃癌的多层CT增强征象与肿瘤组织分化及P-糖蛋白(P-gp)表达的火系.方法 胃癌患者66例,术前均行上腹部多层CT常规及双期增强检查,术后采用HE染色确定组织分化和免疫组化检测P-gp在胃癌中表达.比较胃癌的多层CT增强征象与其组织分化及P-gp在胃癌中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的强化方式与其组织分化及P-gp在胃癌中表达有关,73.1% (19/26)均匀强化的胃癌病理为高/中分化腺癌,75.0% (30/40)分层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的胃癌病理为低分化腺癌(P<0.05).CT双期增强的强化率与胃癌组织分化无关;P-gp在分层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的胃癌中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在均匀强化的胃癌中阳性表达(P<0.05).P-gp表达与门脉期强化率有关(P<0.05),与动脉期强化率、胃壁浸润厚度、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胃癌不同的强化方式和舣期强化率反映了胃癌的不同组织分化和P-gp阳性表达,提爪胃癌的多层CT增强征象与其组织分化及P-gp表达有较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宝石CT能谱曲线在胃癌分化程度评估中的初步应用.方法98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癌的患者,均接受CT能谱双期扫描.分析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动静脉双期不同keV下CT值、碘基值、有效原子序数、水基值以及能谱曲线斜率.结果动脉期不同能量水平胃癌低分化与中、高分化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40、50、60、70、80、90 keV胃癌低分化CT值分别为(301.3±3.4)、(238.5±3.4)、(189.6±3.2)、(150.6±2.4)、(120.6±2.6)、(98.6±3.4)Hu,均高于中、高分化的(195.3±23.4)、(141.6±2.4)、(101.6±3.3)、(81.6±2.4)、(70.2±2.6)、(60.3±1.8)Hu,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质期40、50、60、70、80、90 keV胃癌低分化CT值分别为(289.3±3.4)、(218.5±5.6)、(193.6±2.8)、(143.6±2.4)、(116.6±2.6)、(75.6±3.4)Hu,均高于中、高分化的(172.3±13.4)、(132.6±2.4)、(98.6±3.9)、(78.6±2.4)、(67.2±2.6)、(56.3±1.8)Hu,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实质期100~140 keV胃癌低分化CT值与中、低分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胃癌低分化患者碘基值、有效原子序数、水基值以及能谱斜率与中、高分化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实质期胃癌低分化患者碘基值、能谱曲线斜率以及有效原子序数高于中、高分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实质期胃癌低分化水基值与中、高分化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病灶的能谱曲线与患者组织分化程度存在明显相关性,宝石CT能谱曲线可以对患者胃癌分化程度进行反映,可通过对碘基数进行分析的方式评估患者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螺旋CT检查表现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42例确诊的晚期胃癌患者行水充盈后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果胃壁不规则增厚,呈肿块样突向胃腔,增强动脉期肿瘤即明显非均匀强化,胃壁分层不清;门脉期肿瘤持续强化,且比动脉期强化均匀,范围广泛;邻近侵犯表现为胃周脂肪线模糊消失,远处转移为在胰腺、肝脏、腹膜后、肺及纵隔骨骼等处发现转移病灶。结论晚期胃癌实施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是必要的,CT表现特征对临床合理拟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诊断胃癌周围侵犯的临床意义.方法:我院收治的90例胃癌患者,经双源CT双能量成像扫描,以术后的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淋巴结、脂肪组织转移组动脉期、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均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诊断胃癌周围侵犯有积极意义,能确定胃癌是否有周围侵犯情况,为临床手术及预后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5.
MMP-1和TIMP-1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因子(TIMP-1)基因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0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MP-1和TIMP-1 mRNA的表达.结果 60例胃癌组织中MMP-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TIMP-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MMP-1 mRNA的相对表达强度、未分化癌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癌,Ⅲ~Ⅳ期明显高于Ⅰ~Ⅱ期,伴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TIMP-1 mRNA的相对表达强度低、未分化癌则明显低于高、中分化癌,Ⅲ~Ⅳ期明显低于Ⅰ~Ⅱ期,伴淋巴结转移者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但MMP-1、TIMP-1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及肿瘤大小和部位等临床参数无关(P>0.05).MMP-I与TIMP-1表达呈负相关(r=-0.513,P<0.05).结论 胃癌中MMP-1、TIMP-1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前列腺癌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对本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41例活检或临床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5mm,螺距1.0,注射造影剂20s后进行动脉期扫描,70s后进行静脉期扫描。结果:41例前列腺癌患者中,前列腺形态均发生改变,边缘局限性突起者占95.1%,癌症对周围组织侵犯者占85.4%,病灶转移者占60.9%,螺旋CT平扫,前列腺局限性密度降低或不均匀者占63.4%,增强扫描静脉期所有患者均呈现前列腺密度降低或不均匀,增强扫描中早期强化者占51.2%。结论:前列腺癌的螺旋CT诊断最主要表现为动态扫描中前列腺密度降低或不均匀,伴随有形态变化、周围组织侵犯及增强扫描的部分早期强化,该诊断方法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混合型肝癌的CT影像特点,提高影像诊断的正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混合性肝癌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结果 CT表现为单发(8例)或多发(10例)结节或肿块;平扫呈低密度(16例)或混杂稍高密度(2例);增强扫描:13例动脉期周边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实质期病灶周边强化程度降低,而病灶内部出现延迟强化;2例动脉期为全瘤中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实质期病灶内部分区域强化程度降低;2例动态增强表现为持续低密度;1例动脉期及静脉期全瘤明显强化,实质期呈等密度。不完整假包膜8例,合并肝内胆管扩张5例,致门脉狭窄7例,淋巴结转移11例,侵犯周围组织5例。结论 混合型肝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熟悉其影像特征并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药实践》2018,(4):284-28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期相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早期声门型喉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有完整病理学资料的31例声门型喉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多层螺旋CT不同期相扫描图像、工作站图像后处理资料,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期相CT值及不同图像资料对早期声门型喉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平扫声带组织CT值与瘤体组织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动脉期及实质期声带组织CT值显著高于瘤体组织且动脉期声带及瘤体CT值均较实质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处理技术图像资料诊断的正确率高达100.00%,显著高于CT横断面图像的87.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5,P=0.038);后处理技术分期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皆100.00%)均高于CT横断面图像分期(80.64%、77.77%、84.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0,P=0.609)。结论:在早期声门型喉癌的临床诊断中,直接行动脉期扫描便可对瘤体及受累组织进行清晰显像,结合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重建后诊断,分期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Ki-67、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病理科胃癌组织标本60例,同时选择癌旁组织标本2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Ki-67、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Ki-67、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低度分化、浸润肌层及浆膜层的组织中高于无淋巴结转移、高、中度分化、浸润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Ki-67与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79,P<0.01).结论 Ki-67、p53蛋白均参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二者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江苏医药》2012,38(13)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肾移植供体静脉系统成像的最佳时间.方法 58例活体肾移植供体行16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动脉期与实质期之间插入连续5个全肾扫描序列,分别测定各序列中双侧肾脏动、静脉的CT值,并计算同一序列中同侧肾静脉与肾动脉CT值的比值.结果 肾脏扫描动脉期及动脉后Ⅰ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8.86±3.42)s和(47.36±4.56)s;肾静脉CT值在动脉后Ⅰ期最高,平均为(213.68±35.36) Hu(左侧)和(215.18±36.89) Hu(右侧).肾静脉峰值均位于动脉后Ⅰ期(左侧74.1%,右侧70.7%)及动脉期(左侧25.86%,右侧29.31%).肾静脉/动脉最大比值出现在动脉后Ⅰ期几率最高,分别为左侧41.40%,右侧53.45%.结论 以最小时间间隔(7.5 s)扫描的动脉后Ⅰ期为显示肾静脉系统的最佳时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