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管腔完全或不完全闭塞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血小板激活介导的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血小板激活、聚集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抗血小板贯穿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是影响飞行人员健康和飞行安全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并且常可导致空中失能,多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然而近年来发现,冠脉心肌桥(coronary myocardial bridging,CMB)也可以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狭窄导致急慢性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其已成为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是易发生血栓的高危人群,机体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正常状态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聚集,激活凝血纤溶系统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笔者对冠心病患者、健康人群的血小板聚集(PAgT)、抗凝血酶活性(AT:A)及D二聚体(D—D)水平进行检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CT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冠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36例疑诊为冠心病患者行64层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以CAG为标准评价CCTA诊断冠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并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分析其与经CAG确诊的冠脉狭窄程度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36例患者中共检出105个斑块。冠脉轻度狭窄以钙化斑块引起为主,冠脉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以混合斑块引起为主。CCTA诊断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与管腔轻度狭窄、混合斑块与中重度管腔狭窄存在相关性。结论:64层CCTA可在诊断冠脉狭窄的同时无创性评价斑块性质,可及时发现冠脉中脂质成分丰富的斑块,以便尽早及时给予临床干预,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有研究表明,导致管腔狭窄程度小于50%的粥样硬化斑块由于重构效应,冠状动脉造影常难以发现,而这种粥样斑块可能为易损斑块。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是造成急性冠脉事件的重要原因。目前,尚缺乏无创性影像学方法评价冠状动脉斑块成分。本文就磁共振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谢英  刘弢 《武警医学》2008,19(5):389-39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ACS血管重建、抢救生命的重要和有效的治疗措施.但是,PCI时球囊扩张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可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冠脉内膜、中膜损伤,引起强烈的血小板活化,诱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1],一旦发生冠脉血栓事件,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ACS患者PCI后发生冠脉血栓事件至关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近几十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冠心病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CT扫描显示冠状动脉钙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杨波1郭奕2冠状动脉钙化(CAC)与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密切关系。尸检与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狭窄(冠脉狭窄)也密切相关,可视为诊断冠心病的指标之一。本文分析总结了618例胸部CT扫描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用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 ,提高房颤患者冠心病诊断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  87例房颤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 5 6例、持续性房颤 31例 ,均行 18导联心电图、冠脉造影检查。对比心电图有缺血型ST T改变的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冠脉病变。通过房颤患者冠脉狭窄的分布 ,评价两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冠脉狭窄 >5 0 %诊断冠心病。结果 ① 87例心电图有缺血型ST T改变 36例 ,其中 ,阵发性房颤 2 0例 (5 5 .6 % ) ,冠脉造影示冠脉有不同程度狭窄者 12例(6 0 % ) ;持续性房颤 16例 (4 4.4 % ) ,冠脉造影示不同程度冠脉狭窄者 13例 (81.3% )。②房颤患者的冠脉狭窄的分布 :阵发性房颤 5 6例中冠脉造影正常者 4 4例 (78.6 % ) ;粥样硬化 8例 ;轻度狭窄 2例 ;中度狭窄及完全闭塞各 1例 ,计 12例 (12 .4 % )。持续性房颤 31例中冠脉造影正常者 3例 (9.7% ) ,有 18例 (5 8.1% )冠脉造影有不同程度狭窄 (粥样硬化、轻度狭窄各 10例、中度狭窄 4例、完全闭塞 3例、重度狭窄 1例 )而且多为 2、3支血管病变 ,两组比较有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③冠脉造影对房颤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阵发性房颤 5 6例中确诊为冠心病者 4例 (7.1% ) ;持续性房颤 31例中确诊冠心病者 18例 (5 8.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通常较为严重,与管腔狭窄对比,其斑块性质对于急性冠脉事件的评估价值更高。近年来,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提升,CT血管成像(CTA)对于冠脉病变的诊断准确度也逐渐提升[1]。临床发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上升属于CHD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探讨颈动脉超声对评估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Gensini积分法评定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组。颈动脉超声观测其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统计分析三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法)、斑块总面积之间的差别;以及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患者的Gensini积分、IMT、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总积分和斑块总面积,重度和中度狭窄组均明显大于轻度狭窄组(P 0.05),重度狭窄组又明显大于中度狭窄组(P 0.05);冠心病患者的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均呈正相关关系(P 0.05)。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也会随之加重。颈动脉超声对评估冠心病严重程度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延辉 《人民军医》2008,51(3):150-151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并发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为主要病理生理表现,故其急性期药物治疗包括抗缺血药物、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治疗。而其长期治疗与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相似。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MSCTA)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 0例冠心病患者 (35例拟诊冠心病 ,5例冠状动脉支架或搭桥术后患者 )进行了心电门控螺旋CT(MSCT)增强扫描 ,所得数据传到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 ,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对照。结果  4 0例患者中对 16 0支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进行了MSCT三维重建 ,35例拟诊者中 4例MSCTA和DSA排除了冠脉疾病 ;31例 12 4支冠脉中 ,MSCTA对于显示近中段≥ 5 0 %的狭窄有一定的准确性 (敏感性 81 8% ,特异性 90 1% ) ,不能显示轻度狭窄病变、远端或细小分支病变 ;可以发现并判断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 ,显示斑块的形态及引起狭窄的程度。钙化斑块特别是钙化范围广者可引起管腔轻度狭窄 (冠状动脉腔径狭窄 <5 0 % ) ,非钙化斑块则引起较明显的狭窄 (冠状动脉腔径狭窄≥ 5 0 % )。 4例冠状动脉支架和 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均可清晰显示支架和血管桥的位置及远端血流情况。结论MSCTA是有效可靠的冠心病诊断方法 ,对病变血管管腔狭窄、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它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可替代DSA用于易碎软斑块的早期检查。  相似文献   

14.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常规造影之挑战——冠脉CT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  王伯胤   《放射学实践》2009,24(5):573-575
冠心病是多种原因引发的心肌血液供应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心脏病,临床表现轻则胸闷,重则胸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近年来,冠心病患者呈上升趋势,冠心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认为与高血压、高血脂等所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有关。然而研究显示在没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仍约有12%有心绞痛症状,约6%的心肌梗死患者造影或尸解没有证据表明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s,MB)被认为是可能的冈素。目前对心肌桥的诊断主要依靠常规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但CAG是一种有创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飞行员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特征、诱发因素、诊断、治疗及医学鉴定. 方法 分析1例直升机飞行员冠状动脉痉挛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史、临床诊断、治疗过程及医学鉴定结论,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 本例飞行员有大量饮酒、吸烟、高血脂、疲劳等多种诱发因素;临床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左肩及左臂发麻,出汗;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演变过程;冠状动脉造影未见粥样硬化狭窄,造影过程中发生左冠状动脉全程僵硬,左前降支中段95%狭窄,右冠状动脉僵硬;左、右冠状动脉内推注硝酸甘油后僵硬及狭窄缓解,考虑为冠状动脉痉挛,痉挛血管与心肌梗死部位吻合,证实心肌梗死由CAS所致.该飞行员病后无明显并发症,心电图大致正常,超声心动图正常.经积极控制诱发因素,其病情稳定,未再出现心前区不适等症状,能正常参加体能训练,地面观察半年后复查心电图正常,心功能等指标良好,最后结论:飞行合格.安全飞行1年余无任何不适. 结论 CAS可发生于冠状动脉无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可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北等;CAS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受损有关,其发作往往有饮酒、吸烟、疲劳等诱因,对高危人群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近来已经肯定炎症反应、脂质代谢、斑块动力学、血小板和凝血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反馈通路,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破裂所触发的血小板和凝血酶激活、血栓形成是ACS主要的发病机制。冠脉病变不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大,粥样硬化程度增加;冠心病、高血压、脑梗塞患者粥样硬化更明显,本文报告2例由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造成管腔狭窄甚至大面积闭塞病例.  相似文献   

18.
黄轲  ;李冬梅 《武警医学》2014,(7):736-73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因其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日益受到临床关注[1]。浙江总队医院于2012-03至2013-11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分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选取行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受检者36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结果将受检者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狭窄组和颈动脉无斑块组、单侧及双侧斑块组,分别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支数的增加和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加,IMT增厚;随着颈动脉斑块检出部位的增加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累及部位的多少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国外资料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和10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13%和27%[1],其致死原因主要是急性血栓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并不是管腔的严重狭窄,而是管壁上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斑块的破裂、糜烂、溃疡、钙化结节、斑块内出血等,以及斑块表面内皮功能不全、炎症或斑块内组织因子暴露等因素参与的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