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笔者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将部分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分为心气虚证、心气实证、心气虚实变易证,以及兼挟痰瘀等证进行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并介绍了用药及针灸经验。  相似文献   

2.
介绍胸痹心痛治疗四法。辛温通阳,散寒宣痹—胸阳不振;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肝郁气滞证;补血养心,调补脾胃—脾胃不调,心气不足;通阳泄浊,豁痰宣痹通络—痰浊闭阻证。  相似文献   

3.
谈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期的中医康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训丛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2):984-984
病毒性心肌炎进入后遗症期 ,中医康复必须明确病机 ,继续用药 ,重视护理。其病机主要为心气不足 ,痰瘀交阻 ,心脉不畅 ;用药应补益心气 ,涤痰祛瘀 ,温通心脉 ;护理当安情志 ,慎起居 ,调饮食  相似文献   

4.
基于张仲景“阳微阴弦”理论,根据脏腑生理特点及以往研究结果,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之中医病因病机早期以心气(阳)虚,痰瘀阻滞血脉为主;中晚期可发展为心气(阳)损伤、痰瘀闭阻心脉。  相似文献   

5.
心气虚乃慢性心衰发病之根本。心气虚而致瘀,瘀血不行而化水、化痰,痰、瘀、水等病理产物反过来进一步耗损心气。痰由瘀来,瘀因痰生,在心衰后期痰瘀互结与心之气虚阳虚相互交错。针对虚、瘀、痰等复杂的病机特点应以补心气为根本,在慢性心衰3期分治过程中灵活运用活血化瘀、祛痰化浊药物。心气虚贯穿整个慢性心力衰竭全程,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在慢性心衰的不同时期运用益气温阳、活血祛痰法治疗。  相似文献   

6.
海逸凡  喻正科 《光明中医》2023,(8):1473-1476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西医治疗多以心理辅导为主,临床应用局限性大,疗效欠佳。然而中医得益于“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特点,诊疗此病具有显著优势。作者通过总结喻正科教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经验,讨论此病证治。喻正科教授认为此病病位主要责之肝脾,以肝脾气机失调,痰浊血瘀搏结,心气心血运行受阻为主要病机;临床上以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和心脾两虚3种证型多见。治疗上喻正科教授重视恢复肝脾气机,调畅心气心血运行,心肝脾同调,痰浊血瘀并治。  相似文献   

7.
对《灵枢.经脉》"足阳明脉病"所记述之精神症状做了探析。文章指出,"足阳明脉病"之"病至"精神症状,非足阳明脉病,乃心气虚挟痰之悲忧荒谬症;"甚则"之精神症状系极度兴奋狂乱之阳明腑实热结证。文章还指出,心气虚挟痰之悲忧荒谬属临床较为常见之癫、狂交作病;心气虚挟痰为症自己后,转心气实挟痰之狂乐而乱,狂乐而乱久不愈,"甚则"火热燔极而灼津炼痰化燥成实结于胃腑而成腑实热结证;古人未能深察,误将心气虚挟痰之症指为阳明腑病前段之脉病。还就《素问》对"足阳明脉病"之不妥阐释予以了纠正。  相似文献   

8.
袁世桥  柴英勤 《陕西中医》1991,12(10):438-438
作者认为冠心病除具有气滞、血瘀、痰浊阻滞外,尤以心气、心阳不足为主,治疗时强调固其本虚。临床治疗3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列举了有助于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的临床表现。在治疗上辨证为气滞有淤、痰浊内阻、心气不足、痰火阻胸、心脉淤阻等类型,选方用药,可减轻临床证状,使病情稳定或好转,避免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豁痰法治疗已生育妇女无痛性下壁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查出的113例患者随机、单盲分为补气活血豁痰法治疗组55例,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58例,两组病例先根据其舌脉差异进行辨证分型,分别归入心气虚弱、心血瘀阻、痰浊内阻证型中,然后进行治疗,以3个月为治疗终点,观察治疗前后心电图、胸闷、舌质舌苔、脉象及血、尿、大便常规加隐血实验、肝肾功能的变化,记录服药不良反应,据此评价药物效果。结果:治疗组与治疗前的心电图对比,心肌缺血获得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非常显著(P〈0.01);两组对心气虚弱、心血瘀阻、痰浊内阻型患者都有治疗作用,但治疗组对心气虚弱型、心血瘀阻型的作用比对照组更加显著(分别P〈0.01、P〈0.05),对痰浊内阻型的作用则两组接近(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及血、尿、大便常规加隐血实验亦无异常改变。结论:补气活血豁痰法治疗已生育妇女无痛性下壁心肌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