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横切口剖宫产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月128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对其行横切口剖宫产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术;2009年12月—2010年12月128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其行传统的横切口剖宫产皮下脂肪层缝合术。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伤口愈合不良率(0.78%),肛门排气时间(17.9±9.1)min,切口缝合时间(4.3±1.7)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8.67,11.09,P〈0.01);术后42d,观察组产妇皮下硬结发生率为0.78%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皮下硬结发生率35.94%(x2=11.06,P〈0.01);观察组4例产妇切口瘢痕大于1mm,对照组15例产妇切口瘢痕大于1m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6,P〈0.05)。结论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术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伤口愈合不良率低,切口瘢痕小的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剖宫产术中放置皮下负压引流管对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实施剖宫术并采取纵行切口产妇的临床资料,皮下均放置负压引流管。结果518例剖宫产术中采用不缝合脂肪层放置皮下负压引流管的方法缝合切口,其中甲级愈合516例,占99.61%,乙级愈合2例,占0.39%,无丙级愈合者。结论剖宫产术口切口放置皮下负压引流管可以引流切口渗血、渗液,促进愈合,提高切口的甲级愈合率,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易于医生掌握,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妇产科肥胖患者下腹部纵形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改用皮下硅胶管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选取妇产科肥胖患者400例,纳入标准:1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3cm;2术前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及重度贫血等合并症;3手术切口方式均为下腹部纵形切口。其中对照组240例,观察组160例。观察组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硅胶负压引流管1根,脂肪层不单独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对照组不置负压引流,脂肪层采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皮下脂肪层不缝合联合硅胶管负压引流装置对肥胖病人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切口皮片引流联合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照射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有潜在切口脂肪液化高危因素的剖宫产产妇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剖宫产术中皮下脂肪层放置皮片引流,对照组不放置皮片引流。术后均用TDP照射切口。观察2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无1例发生脂肪液化,切口均甲级愈合;对照组有6例(20%)发生脂肪液化,脂肪液化切口行二期缝合。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7.8±1.6)、(18.7±3.3)d,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9.0±1.7)、(21.5±3.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剖宫产术中皮下脂肪层皮片引流联合术后TDP照射切口,可有效预防切口脂肪液化,促进切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简易负压引流在预防肥胖剖宫产产妇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肥胖剖宫产产妇200例,数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方法直接缝合,观察组应用简易负压引流。对两组切口脂肪液化、愈合情况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率、切口愈合率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88%、(6.8±1.4)d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8%、72%、(10.9±1.9)d ( P<0.05)。结论:肥胖剖宫产产妇应用简易负压引流,操作简单,且可有效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值得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6.
劳芝英  凌媚  赵莹莹  吴聪颖 《海南医学》2014,(21):3229-3230
目的探讨皮下脂肪层放置脑室引流管对妇科腹部纵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选择妇科腹部纵切口患者229例,随机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为术中皮下脂肪层放置脑室引流管,皮肤及皮下组织做一层缝合,缝合深度约为切口厚度的1/2,术后换药及理疗,共115例;对照组为常规分层缝合腹壁各层组织,皮下脂肪层不留置引流管,共114例,比较两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在年龄、手术出血量、合并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贫血)、下腹部手术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及对照组肥胖率分别为30.43%、18.42%(P=0.034);手术时间分别为(89.37±41.67)min、(77.58±25.89)min(P=0.012);切口长度分别为(10.81±3.74)cm、(9.57±3.95)cm(P=0.019);切口厚度分别为(4.79±1.88)cm、(4.13±1.33)cm(P=0.003);切口脂肪液化率为1.74%、7.89%(P=0.029);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87%、6.14%(P=0.030)。结论在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取纵切口的手术中采用脑室引流管引流技术可降低脂肪液化率及切口感染率,是促进腹部纵切口愈合的一种有效、方便的方法,特别在肥胖患者及手术切口长的患者中更应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对预防肥胖患者急诊剖腹探查术后切口感染的作用。方法选取具有可比性的急诊行剖腹探查术的肥胖患者240例,切口类别为Ⅱ类及Ⅲ类切口,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20例,缝合切口时实验组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对照组常规缝合,观察两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情况、切口感染率、二期缝合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切口甲级愈合实验组为110例,对照组为90例,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切口感染实验组3例,对照组11例,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二期缝合实验组2例,对照组9例,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实验组为(7.72±3.144)d,对照组为(12.28±4.512)d,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肥胖患者急诊行剖腹探查术Ⅱ类及Ⅲ类切口缝合切口时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能提高切口甲级愈合率,降低切口感染率,降低二期缝合率及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不缝合皮下脂肪组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产妇100例,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关闭腹膜缝合腹直肌前鞘后,不缝合皮下脂肪层;对照组常规缝合腹膜、腹直肌前鞘、皮下脂肪层,分析2组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程度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不缝合皮下脂肪组织效果显著,术后切口疼痛较轻,无硬结,无脂肪液化发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吴永茂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2):154-155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6月600例剖宫产产妇腹壁脂肪缝与不缝术后切口愈合情况。600例产妇均选择下腹正中切口,其中传统缝合组260例,脂肪层自然对合组340例。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手术指征、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传统缝合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率35例,占13.4%,脂肪层自然对合组14例,占4.1%,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传统缝合组脂肪液化25例,全层裂开3例,部分裂开7例,裂开长度约2-5cm,脂肪层自然对合组脂肪液化11例,部分裂开2例,长度约2cm,全层裂开0例,传统缝合组显著高于脂肪层自然对合组(P〈0.05)。结论剖宫产切口不缝合脂肪层能有效减少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切口皮下留置引流管外接自制简易负压引流装置应用于妇科开腹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对120例开腹手术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根据随机化原则均分为对照组(常规一期切口缝合术,不放置负压引流管)和观察组(切口皮下留置引流管外接自制简易负压引流),每组60例患者。比较两种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统计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关腹时间(16.25±6.13)min、切口愈合时间(5.89±1.52)d、换药次数(6.12±1.21)次、住院时间(7.92±1.64)d均低于对照组的(18.23±5.69)min、(7.92±3.39)d、(10.03±2.13)次、(9.33±3.6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6.67%)二次缝合率高于观察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0.00%)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简易负压引流装置应用于妇科开腹手术中,术后恢复良好,手术切口愈合速度加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考虑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过程中腹壁横切口更好的缝合方法。方法:选择符合要求并在本院经新式剖宫产术结束分娩的患者300例,分为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直接行皮内连续缝合、常规皮内连续缝合、新式间断缝合三组,每组100例,分析其切口缝合时间、切口愈合不良反应及术后42d切口瘢痕增生发生率等指标。结果:⑴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直接行皮内连续缝合组手术时间、拆线时切口愈合不良、术后42d切口瘢痕增生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皮内连续缝合组〔(4.5±1.5)min和(6.7±1.8)min,P =0.000;7﹪,P =0.000;3﹪,P =0.000〕;⑵与新式间断缝合组相比,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直接行皮内连续缝合组拆线时切口愈合不良、术后42d皮下硬结发生率均低(X2=68.92,P =0.000;X2=11.06,P=0.001)。结论:剖宫产腹壁横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的皮内连续缝合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低及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更好的剖宫产腹壁横切口缝合方法。 [关键词] 剖宫产;缝合方式;皮内连续缝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肥胖剖宫产患者腹壁切口皮下脂肪组织的缝合方式。方法将2003年9月-2005年8月间,剖宫产腹壁皮下脂肪层厚达5 cm以上的肥胖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5例,采用竖“8”字缝合皮下脂肪层;对照组63例,采用传统的两层间断缝合方法。结果观察组切口一期愈合率96.9%,显著高于对照组77.8%(P<0.01);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率3.1%,显著低于对照组22.2%(P<0.01);观察组无1例切口裂开,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切口裂开率14.3%(P<0.01);术后平均住院日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缝合肥胖患者腹壁切口时,采用竖“8”字缝合皮下脂肪层对预防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是一个简便易行、效果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剖宫产过程中腹壁横切口更好的缝合方法.方法 选择符合要求并经新式剖宫产术结束分娩的患者300例,分为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直接行皮内连续缝合、常规皮内连续缝合、新式间断缝合3组,每组100例,分析其切口缝合时间、切口愈合不良反应及术后42 d切口瘢痕增生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1)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直接行皮内连续缝合组手术时间[(4.5±1.5)min vs (6.7±1.8)min,P=0.000]、拆线时切口愈合不良(7% vs 66%,P=0.000)、术后42 d切口瘢痕增生发生率(3% vs 5%,P=0.000)均低于常规皮内连续缝合组;(2)与新式间断缝合组相比,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直接行皮内连续缝合组术后42 d皮下硬结发生率低(2=11.06,P=0.001).结论 剖宫产腹壁横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的皮内连续缝合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低及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更好的剖宫产腹壁横切口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负压下脂肪层不缝合的腹部切口缝合法在结直肠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540例,按单双号分为A、B两组,每组各270例。A组为对照组,常规缝合切口,B组为实验组,皮下脂肪层不缝合。B组根据是否采用负压分为B1组80例和B2组190例,B1组采用非负压下脂肪层不缝合,B2组采用负压下脂肪层不缝合。观察并比较各组切口愈合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B1组和B2组患者切口感染率(2.50%、1.58%)、切口裂开率(2.50%、1.58%)及术后住院天数[(8.2±1.1)、(9.1±1.5)d]均明显低于A组[8.15%、6.67%、(12.0±3.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和B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B1组切口出血率(21.25%)及切口渗液率(16.25%)明显高于A组(4.44%、4.44%)和B2组(1.05%、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切口出血率及切口渗液率(1.05%、1.05%)明显低于A组(4.44%、4.44%)和B1组(21.25%、16.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脂肪层不缝合可以减少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的风险,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但增加切口积液和出血的风险,不过此问题在采取给脂肪层造成负压状态缝合皮肤后就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310例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常规缝合腹壁与317例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不缝合皮下脂肪层产妇的术后腹部切口愈合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产妇年龄,孕产次,产科合并症等相关因素比较无差别。两组间的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愈合情况的比较,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采用连续缝合筋膜层和皮内连续缝合皮肤切口,而不缝合皮下脂肪层,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减少了皮下异物刺激和硬结。结论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患者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直接皮内缝合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该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剖宫产术是处理难产的手术方式之一,但近年来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剖宫产率逐年上升,所以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如何改进术式,减少手术并发症,是产科医生的努力方向。为寻求一种简单快捷的美观的术式,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317例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患者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直接皮内缝合经术后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适合二次剖宫产切口的缝合方法。方法:将120例第2次行剖宫产的孕妇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不缝合脏壁层腹膜。观察组80例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连续缝合子宫膀胱反折腹膜及腹膜,其中40例不缝合皮下脂肪层,10例缝合皮下脂肪层3-5针,30例间断一起缝合皮下脂肪层。结果:两组术后腹腔粘连以及愈合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缝合腹膜恢复解剖层次,可以相应地减少腹腔粘连防止脏器损伤;而在缝合皮下脂肪层的方法中,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减少皮下脂肪层缝合后的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及残留缝线的异物反应,皮下不易出现硬结,且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切口不容易出血,有利于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肥胖患者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妇科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厚度≥5cm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常规缝合腹膜及深筋膜后,采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皮内缝合皮肤,并间断加固,9天开始逐段拔除引流管;对照组58例,间断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结果:观察组切口一期愈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1.03%)(P<0.01);观察组无切口裂开,显著低于对照组(17.24%)(P<0.01);观察组未出现脂肪液化,显著低于对照组(18.96%)(P<0.01).结论:对脂肪层厚度≥5cm的患者采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赵红艳  兰彩娇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1):1285-1286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采用传统方法防治的74例作为对照组,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切口下方脂肪层置硅胶持续负压吸引管、仅丝线全层缝合脂肪层和皮肤、腹带加压包扎治疗的79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脂肪液化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甲级愈合77例(97.47%),脂肪液化2例(2.53%);对照组分别为56例(75.68%)和18例(24.32%)。观察组脂肪液化明显低于对照组(〈0.05)。结论硅胶管皮下负压引流能够显著减少肥胖患者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新的缝合方法对腹壁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剖宫产术262例及妇科良性病变行妇科手术98例为观察组,采用皮下脂肪层不缝合,皮肤层用可吸收线行皮内连续缝合的方法,与同期相似情况的剖宫产术260例及妇科手术108例采用传统方法缝合腹壁切口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除2例因止血不彻底伤口愈合不良外,其余均为甲级愈合,对照组中有10例伤口愈合不良,主要为脂肪液化或局部有化脓性病灶存在,与观察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u=2.289);两组术后病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u=0.074)。结论腹壁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彻底止血,皮肤层用可吸收线行皮内连续缝合术,切口血运好,利于伤口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皮下负压引流预防胃肠道穿孔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穿孔患者216例,其中90例患者术毕未缝合皮下脂肪层,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为A组;另126例患者术毕常规缝合皮下脂肪层,为B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皮肤缝合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皮肤缝合时间均短于B组(均P<0.05),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皮下负压引流应用于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穿孔患者既能缩短手术时间与皮肤缝合时间,又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