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经皮微创气管切开(PDT)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06—2013-06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根据发病后行PDT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PDT组30例(发病后5d内)和对照组28例(发病后10d后)。评估2组患者2周后肺部感染评分(CPIS)、GCS评分、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等。结果早期PDT组2周后肺部感染评分(CPIS)、GC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PDT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ICU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因素。方法选择我院ICU 2015-07-2016-07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11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治疗过程和临床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通过气管切开方式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及使用呼吸机时间≥3d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风险明显上升(P0.05);合并昏迷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时间≥14d、既往吸烟史且年龄≥60岁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比率上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肺部感染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运用呼吸机时间≥3d、昏迷、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时间≥14d、有吸烟史及年龄≥60岁等因素有关。结论 ICU脑出血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应该加强病情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肺部感染,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治疗老年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6例sTBI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2组患者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在损伤后>24 h行气管切开术,观察组在损伤后<24 h行气管切开术。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气指标变化、住院情况、肺部感染率及病死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控制感染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感染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48 h的PaO2、PaCO2、SpO2、PaO2/FiO2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48 h的PaO2、SpO2和PaO2/FiO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O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GOS评分、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伤后<24 h行早期气管切开更有利于改善老年重型颅脑患者低血氧症、通气功能和脑组织缺氧,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CU颅脑损伤患儿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41例重症颅脑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ICU颅脑损伤患儿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结果引发ICU颅脑损伤患儿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气管切开、激素应用。结论气管切开、应用激素等因素均为导致ICU颅脑损伤患儿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院前骨髓腔穿刺输液及院内经皮气管切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院前骨髓腔穿刺输液及院内经皮气管切开术治疗组38例,院前骨髓腔穿刺输液及院内气管插管术治疗组38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呼吸机使用时间、带管时间、EICU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感染控制时间、病死率。结果 院前骨髓腔穿刺输液及院内经皮气管切开术治疗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呼吸机使用时间、带管时间、EICU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感染控制时间均少于院前骨髓腔穿刺输液及院内气管插管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骨髓腔穿刺输液及院内经皮气管切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早期气管切开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8197;探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早期气管切开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入院48&#8197;h内进行了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后5&#8197;d内进行了气管切开者55例(早期气管切开组);气管插管5&#8197;d后进行了气管切开者47例(延迟气管切开组)。比较两组间病死率、镇静药物的用量、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的时间、ICU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早期气管切开组机械通气的时间、ICU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和镇静剂的用量均低于延迟气管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7±94)h&#8197;vs(266±162)h,P=0.03;(10±5)d&#8197;vs(13±4)d,P=0.006;(9±4)d&#8197;vs(12±4)d,P=0.03;(139±39)mg&#8197;vs(186±48)mg,P=0.001)]。两组病死率和HAP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1%&#8197;vs&#8197;36.2%,P=0.45;49.1%&#8197;vs&#8197;63.8%,P=0.13)。结论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早期气管切开可获得较大的收益,提倡早期气管切开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治疗期间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14例重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过程中37例患者行气管插管,其中24例在插管后行气管切开术;4例直接行气管切开术.根据气管切开时间,将患者分为早切开组(损伤时间≤7 d,18例)和晚切开组(损伤时间〉7d,10例).所有患者出院时行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统计治疗期间HAP的发生率,分析影响重型TBI患者发生HAP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气管早切开与晚切开对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 114例患者中,23.7%(27/114)诊断为HAP.经治疗后73.7%(84/114)的患者预后较好(GOSⅢ-Ⅴ级),26.3%(30/114)预后不良(GOS Ⅰ-Ⅱ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合并肺部疾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伴有颅内感染及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发生HAP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伤后行气管早切开组的患者在颅骨骨折比例、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方面显著优于晚切开组(均P〈0.05).结论 既往合并肺部疾病、气道方面操作、颅内感染及弥漫性轴索损伤可增加重型TBI患者HAP的发生率,且损伤后7d内行气管切开术,可减少患者的颅骨骨折比例、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需机械通气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合适气管切开时机。方法回顾性纳入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天津市海河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NICU行气管切开的153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按照入住NICU至气管切开时间分为早期切开组(〈4d,简称早切组,共80例)和晚期切开组(7—14d,简称晚切组,共73例)。对比两组的NICU住院时长,总住院时长,镇静药、呼吸机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长,肺炎发生率,病死率,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气管切开相关并发症以及拔管时间。结果早切组在平均NICU住院时长、平均总住院时长、平均镇静药使用时长、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长、平均抗生素使用时长方面优于晚切组(均P〈0.01)。早切组较晚切组肺炎发生率低(P〈0.01)。在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情况、NICU病死率、住院总病死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间为6个月。早切组获随访70例,晚切组获随访64例。获随访的早切组患者的拔管时间早于晚切组患者(P=0.03)。结论对于需较长时间机械通气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与晚期气管切开相比,早期实施气管切开可减少N1CU住院时长,总住院时长,镇静药、呼吸机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长,且肺炎发生率更低,拔管时间较早;但对住院期间病死率和神经功能方面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术与插管术在重症脑外伤中应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术与插管术在重症脑外伤患者治疗中,住院时间、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肺炎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5~2006-11我院住院治疗的符合以下标准的脑外伤患者:单纯脑外伤,在伤后第1d及第3d Glasgow昏迷评分(GCS)≤8,CT显示脑损伤。随机分为气管切开组(n=27)及气管插管组(n=31),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应用呼吸机时间、术后肺炎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气管切开组应用呼吸机时间平均为(9±4.6)d,气管插管组平均为(13±3.6)d,2组间有显著差异。而总住院时间、术后肺炎发病率及病死率2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气管切开术可以明显减少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但在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术后肺炎发病率及病死率方面无明显差异,表明脑外伤昏迷患者早期进行气管切开术有利于患者自主呼吸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严重颅脑损伤病人合并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早期气管切开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严重颅脑损伤(GCS评分≤8分)合并肺部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早期(伤后1~2 d)采用气管切开,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降低,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病人在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有效降低严重颅脑损伤病人合并肺部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气管切开时机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266例神经外科术后建立人工气道的临床资料。结果 266例中,单纯气管插管209例(18例出院随访数据缺失),其中气管插管时间<7 d 148例,7~14 d 24例,>14 d 19例;行气管切开术57例[3例出院随访数据缺失,余54例中,早期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时间≤7 d)38例,晚期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时间>7 d)16例]。单纯气管插管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均明显低于气管切开术病人(P<0.05),入住ICU时间较气管切开术病人明显缩短(P<0.05)。住院期间,早期与晚期气管切开术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GC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后,早期与晚期气管切开术病人严重出血、皮下气肿、气胸、肺部感染、气管狭窄等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神经外科术后病人是否需要早期气管切开术或晚期气管切开术,需要综合考虑病人情况及利弊得失,做出对病人最有利的决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脉搏指示性连续心排量监测(PiCCO)及心脏超声指导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容量管理,并探讨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6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1例。观察组应用PiCCO及床旁心脏超声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对照组根据中心静脉压(CVP)等常规指标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两组疗程均为72h。对比两组患者72h时的液体平衡、肺超声B线评分、血浆脑利钠肽(BNP)及动脉全血乳酸水平;统计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治疗2w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28d病死率。结果治疗72h时,观察组液体正平衡、肺超声B线评分、BNP、乳酸水平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除28d病死率外,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治疗2w GCS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iCCO与心脏超声可以优化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患者的容量管理,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2w GSC评分分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插管及纤支镜下肺泡灌洗救治重型颅脑伤呼吸障碍患者替代气管切开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比较分析43例经鼻气管插管与55例气管切开的重型颅脑伤患者氧代谢情况、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情况,人工气道放置、住院日期长短及预后情况。结果经鼻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均能够满足呼吸障碍患者的基本氧代谢或施行机械通气的需要,二者问无明显差异P>0.05;经鼻插管组肺部感染及双重感染的并发症低于气管切开组.P<0.01,尤其在GCS≥6分患者中其差异更具显著性P<0.01,住院时间短.预后优于气管切开组P<0.01。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障碍特别是GCS≤6~8分的患者可先考虑经鼻气管插管取代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14.
浅析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控制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186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从病房的安置、基础管理、基础护理、流动人员的控制、消毒隔离措施等方面施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结果 严格的病房管理及规范的操作能有效地降低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论 明确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的关键在于严格的病房管理及规范的操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持续加温湿化吸氧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02-01—2004-01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加氧对气道湿化给氧,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吸氧装置给氧,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情况、痰液黏稠度及感染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PaO2、PaCO2、SpO2和呼吸频率治疗后7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痰液黏稠度治疗后3d、5d、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吸氧装置气道给氧相比,持续加温湿化吸氧疗效显著,是明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控制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186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从病房的安置、基础管理、基础护理、流动人员的控制、消毒隔离措施等方面施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结果 严格的病房管理及规范的操作能有效地降低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论 明确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的关键在于严格的病房管理及规范的操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预见性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干预效果。方法 2011年8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90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所有病人急诊手术后均入住ICU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ICU干预,观察组给予积极的预见性干预,持续应用12 d。结果 观察组压疮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13.3%,6/45)明显低于对照组(33.3%,15/45;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7.65±4.38)d]较对照组[(11.98±4.13)]明显缩短(P<0.05),ICU住院时间[(12.87±3.29)d]也较对照组[(18.67±4.22)d]明显缩短(P<0.05)。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人,预见性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护理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43例气管切开后的护理工作和病情演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患者采取气道综合护理措施后,除3例因颅脑损伤严重死亡外(6.98%),40例(93.02%)安全渡过急性期,有2例发生肺部感染(4.65%),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对于气管切开患者,做好基础护理,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雾化吸入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防止肺部感染等措施是护理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09~2009-12急来我院治疗的46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对照组各23例。前者给予常规脱水、利尿、止血、抗感染,必要时气管切开,维持酸碱、电解质平衡治疗的基础上加亚低温治疗;后者仅进行上述常规治疗,与亚低温组对照比较。结果 2组在降低颅内压、减少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亚低温组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而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明显降低。结论亚低温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降低颅内压,从而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正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长,病情重,后期并发症多。呼吸衰竭是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方式增加患者氧储备,满足机体氧耗需要,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使用呼吸机通气的具体时机存在较大争议~([1-3])。我们对2013-07—2015-07入ICU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3-07—2015-07我院ICU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78例,男43例,女35例;年龄20~70岁,平均51.6岁;GCS评分3~8分,其中6~8分25例,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