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汉城区鼠类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武汉城区居民住宅、一般单位、重点单位室内家栖鼠种群构成。方法室内布放鼠笼,以火腿肠或花生米为诱饵捕捉家栖鼠,捕获的家栖鼠送实验室统一编号、称重,记录鼠种、成幼及捕获地点。结果共捕鼠393只,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分别占50.64%,43.00%和6.36%。重点单位褐家鼠为优势种,占68.21%。居民住宅和一般单位的黄胸鼠较多,分别占55.49%和53.85%。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幼成鼠比例分别为1∶1.29,1∶0.58和1∶5.25。捕获25~125 g的褐家鼠,15~75 g的黄胸鼠及10~14 g的小家鼠较多。结论武汉城区重点单位以褐家鼠为主,而居民住宅和一般单位黄胸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和分析南通市黄胸鼠和褐家鼠凝血酶原时间(PT)。方法PT测定采用仪器法,PT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表示。结果黄胸鼠、褐家鼠及对照大白鼠的INR平均值分别为0.97、1.40和0.88;方差分析表明,黄胸鼠和褐家鼠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26,P<0.05);褐家鼠和大白鼠之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0.527,P<0.05);黄胸鼠和大白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1,P>0.05)。崇川区与开发区的褐家鼠INR值经成组设计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6,P<0.01),崇川区与港闸区的黄胸鼠经成组设计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1,P>0.05)。结论实验所测得的黄胸鼠及褐家鼠INR值范围分别为0.60~1.92和0.84~2.29,PT值有性别、鼠种、区域间差异。  相似文献   

3.
莆田地区家鼠的种类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7~1989年,在莆田地区农村逐月对家鼠种群进行调查,布放14400笼日,捕鼠2841只,捕获率为19.73%。捕获鼠4种,小家鼠占总数的56.88%,但其组成比有一定的季节变化;有的月份(如8月),褐家鼠数量可接近或超过小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冬季的组成比较高;黄毛鼠在5月和12月前后偶尔窜入室内。通过相关分析,小家鼠与黄胸鼠、褐家鼠种群数量间相关非常显著或显著,而褐家鼠和黄胸鼠种群数量无相关性。比较50~80年代调查资料,发现家鼠群落处于不断变化中,群落优势种的演替趋势是: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  相似文献   

4.
于1987~1989年,结合农村春、秋季大面积灭鼠,对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一、鼠种密度与带病毒情况:1980~1986年总鼠密度为18~26%(鼠夹法),主要鼠种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臭鼩鼱等。野外以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试几种常见武汉市售鼠药对褐家鼠和黄胸鼠药效。方法在实验室做无选择摄食实验,测试8种鼠药对褐家鼠及3种鼠药对黄胸鼠的药效。结果除1号鼠药毒杀率达80%外,其他7种鼠药对褐家鼠毒杀率均达100%。1号、3号鼠药对黄胸鼠毒杀率10%,经χ2检验它们与该鼠药对褐家鼠毒杀率相比有极显著差异(χ2=9.90和16.36>χ0.01=6.63)。6号鼠药毒杀率为70%与该鼠药对褐家鼠毒杀率相比无显著差异(χ2=3.53<χ0.05=3.84)。结论黄胸鼠比褐家鼠更能耐受某些鼠药,在以黄胸鼠为主的地点灭鼠可以选用6号灭鼠剂或增加鼠药在现场留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三明市2002—2006年鼠疫监测结果,为制定鼠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福建省鼠疫监测方案,统计分析。[结果]鼠密度(捕获率%)年平均鼠密度5.23(3.79~6.28)。鼠类构成,褐家鼠占50.4%,黄胸鼠占40.0%,小家鼠占2.6%,臭鼩鼱占2.7%,黄毛鼠、针毛鼠、社鼠等其它鼠占4.2%。总体上以褐家鼠为优势种,黄胸鼠次之。鼠体染蚤率平均27.8%(16.1%~53.6%)。总蚤指数平均为0.78(0.28~1.67),黄胸鼠染印鼠客蚤指数波动于0.37~1.52。[结论]我市黄胸鼠构成比和印鼠客蚤指数均较高,一旦传染源输入,有可能引起鼠疫发生和流行。加强鼠疫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以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7.
厦门港鼠群结构,数量季节变动及种群演替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1986~1995年,厦门港区逐月对鼠群进行监测,其群落结构为臭+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共2目2科3属5种。4类生物小区的群落结构为:集装箱堆场和办公住宅区为臭+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粮食仓库和杂货库为臭+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各类生物小区的捕获率差别较大,以办公和住宅区捕获率最高。1995年残存鼠数量变动呈"山"字形,以8~9月份最高,黄胸鼠和黄毛鼠捕获率均为零。10年来鼠群结构不断变化,群落优势种的演替趋势是:臭→褐家鼠→小家鼠→臭,并提出今后的主要防制对象与时机。  相似文献   

8.
黄胸鼠是家栖鼠优势种 ,近年来随着建筑材料改变 ,黄胸鼠生存环境恶化 ,特别是居民区的黄胸鼠数量大幅度下降 ,褐家鼠数量上升。为了解鼠类种群数量变化是否影响媒介蚤与寄主的关系 ,我们于2000年1~5月对黄胸鼠、褐家鼠鼠体蚤的染蚤率、蚤指数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方法用笼日法 ,捕捉地点选在合浦县山口镇居民区 ,鼠笼规格210×110×90毫米 ,诱饵用鲜番茹。每月至少抽检黄胸鼠与褐家鼠25头 ,活体及时送回实验室作分类统计 ,计算逐月染蚤率与蚤指数。2结果与分析2.1黄胸鼠、褐家鼠鼠体蚤染蚤率捕获动物中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合浦县啮齿动物的种类、构成与分布,为鼠疫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笼捕法对家栖和野栖啮齿动物进行调查,并进行分类。结果黄胸鼠和褐家鼠是室内优势鼠种,黄毛鼠和板齿鼠是室外优势鼠种;平均鼠密度为10.75%,室内(11.46%)高于室外(10.04%);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板齿鼠的密度分别为4.09%、3.88%、3.20%、6.86%和2.51%。结论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板齿鼠均是合浦县鼠疫预防控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上海地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第一代和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方法现场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按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的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分别摄食0.005%、0.05%杀鼠灵毒饵和0.005%溴敌隆毒饵.结果对杀鼠灵抗药性,44只褐家鼠中发生率为2.27%,29只黄胸鼠中发生率为13.79%;对溴敌隆抗药性,42只褐家鼠中发生率为4.76%,10只黄胸鼠中发生率10.00%;对杀鼠灵和溴敌隆毒饵产生抗药性的黄胸鼠个体分别对溴敌隆和杀鼠灵毒饵产生交互抗性.结论(1)当停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14年后,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性发生率有明显的衰退现象,黄胸鼠对杀鼠灵的抗性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2)在连续15年使用溴敌隆后,上海地区的褐家鼠和黄胸鼠均对溴敌隆产生了抗性个体;(3)建议尽快建立鼠类对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检验方法、抗药性个体和种群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各种环境的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方法 调查各类环境的鼠害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8年以前,鼠类群落结构为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 1998年以后,单一的鼠类群落结构逐渐演变为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和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等类型并存。结论 褐家鼠是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鼠害控制的重点对象。随着鼠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深入,在一些特殊场所,要加强对黄胸鼠和小家鼠的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2.
西沙群岛鼠型动物及体外寄生虫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94年4~5月对西沙群岛鼠型动物及体外寄生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群岛有鼠型动物2目2科2属3种,数量组成以臭最高,褐家鼠次之,黄胸鼠最低。寄生的恙螨1科3属3种,地里纤恙螨为优势种;革螨1科1属3种,毒厉螨占优势;蚤1科2属2种,印鼠客蚤占优势。平均带虫指数和带虫率,恙螨为2.26和42.98%,革螨为0.68和18.88%,蚤为0.73和25.70%,而带虫指数和带虫率均较高的鼠型动物,恙螨为臭,革螨为黄胸鼠,蚤为褐家鼠和黄胸鼠。鼠型动物及体外寄生虫在各种类型生境和各岛的分布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为控制鼠传疾病,我们于1992年选点进行鼠情。体表寄生虫调查和鼠疫血清学检测。结果如下: 一、鼠情调查: 1.鼠密度:在监测点绥安镇、油车村,采用笼日法测定,鼠密度分别为17.33%和20.3%。2.室内鼠种构成:4~10月间共捕鼠1173只,其中褐家鼠364只,黄胸鼠529只,臭鼩鼱147只,小家鼠99只,黄毛鼠34只,以黄胸鼠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1995年春季对平洲客运港区鼠密度、种群构成和生境分布的调查结果。共捕鼠形动物112只,类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5种(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黄毛鼠.臭鼩鼱),室内以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室外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南昌市鼠类种群结构和季节动态变化。方法分别采用粉迹法和夹夜法连续4年监测不同生境的鼠情。结果 2007-2010年南昌市平均鼠密度夹夜法为1.24%,粉迹法为5.96%,3月和9月为鼠密度高峰期。捕获鼠中褐家鼠占35.62%,小家鼠占33.38%,黄胸鼠占23.84%;居民区褐家鼠占56.99%,特殊行业褐家鼠占49.84%,小家鼠占27.54%,自然村小家鼠占45.71%,黄胸鼠占30.48%。结论南昌市鼠密度较高,鼠密度季节消长较为明显,优势鼠种由褐家鼠变为小家鼠,不同环境类型优势鼠种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根据 1993~ 2 0 0 0年我省沿江西部地区鼠类调查结果 ,分析该地区鼠类种群结构 ,为有效防制鼠害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农田和居民室内合适生境 ,采用夹夜法布放鼠夹 ,对捕获的鼠类进行种类鉴定 ,计算鼠种构成比和鼠密度 ,分析研究该地区鼠种结构和室内外优势鼠种。结果 农田鼠种包括黑线姬鼠、褐家鼠、东方田鼠 ,其构成比 (% )分别为 84 .33、9.6 7、5 .6 7,农田鼠密度为 9.0 2 % ,黑线姬鼠为该地区农田优势鼠种。室内鼠种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 ,其构成比 (% )分别为 5 3.2 2、35 .19、10 .73、0 .86 ,室内鼠密度为 11.5 2 % ,褐家鼠和黄胸鼠为该地区室内优势鼠种。结论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黄胸鼠分别为我省沿江西部地区农田和居民室内优势鼠种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鼠情8年监测结果分析表明:城乡家鼠组成均以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为主,其次为黑线姬鼠和黄毛鼠;城镇褐家鼠构成比高于农村,黄胸鼠所占比重逐年缩小,小家鼠比重增大。农村户外野栖鼠组成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各县、市家野鼠密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农村鼠密度明显高于城镇;8年来全省城乡鼠密度总趋势是家鼠密度明显下降,野栖鼠密度1990~1994年比1987~1989年有所上升。城乡家鼠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波形基本相似,每年有两个数量高峰(3~5月和8~10月),表明家鼠数量在时间分布上基本一致。结果还表明,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的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既有相似性,又有相抗性。农村野栖鼠的季节性数量高峰期年度间不稳定,农村野栖鼠优势种黑线姬鼠的数量变动,与野栖鼠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峡宜昌地带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及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10年的鼠情监测,发现长江三峡宜昌地带鼠类种群密度野外与室内的变动趋势不一致。野外鼠类密度高峰在1983~1984年,达11.54~24.49%,其他年份在4~7.5%之间波动;主要影响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但密度制约因素亦有一定影响。室内鼠类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不明显,但密度普遍较野外高(1984年除外)。室内优势种为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野外是黄毛鼠和黑线姬鼠,但存在交替更换现象。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的孕鼠最高胎数分别为11、12、12、14和9。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宝山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溴敌隆的抗药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宝山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溴敌隆杀鼠剂的抗药性,为科学使用化学灭鼠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的无选择性摄毒实验方法。结果 实验的21只黄胸鼠和20只褐家鼠,供给0.005%溴敌隆毒饵后在实验期限内均死亡,平均死亡天数分别为6.3和6.7 d,平均消耗溴敌隆原药分别为14.91和23.99 mg/kg,且未检测到抗溴敌隆的黄胸鼠和褐家鼠个体。结论 宝山区的黄胸鼠和褐家鼠对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溴敌隆)均无明显抗药性。应定期开展抗药性监测,科学选用第一、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以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南通市通州区鼠类的种群结构分布、生态习性、季节消长趋势等变化规律,为鼠类及鼠传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10-2014年共捕获鼠类297只,包括黄胸鼠、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小家鼠。鼠类总平均密度为0.79%,其中2011年鼠密度最高为1.25%,2014年最低为0.45%,优势鼠种为黄胸鼠和褐家鼠,分别占鼠类总数的66.33%和25.93%。鼠密度月份分布基本呈双峰型,第一高峰在4-5月,第二高峰在10-11月。结论通州区鼠种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主,应根据鼠类的活动及消长规律,重点加强环境整治,在鼠类活动高峰前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降低鼠密度,更好地控制鼠类的繁殖,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