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对8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病人进行传统胆道探查术后再行术中胆道镜检查或取石.结果 61例肝外胆管结石和25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经传统手术、探查及取石后残石率分别为24.6%(15/61)和56.0%(14/25),再行术中胆道镜检查和取石后残石率分别降低为1.6%(1/61)/和24.0%(6/25).结论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可降低胆道术后残石率,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叶切除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2005年12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确诊为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7例,应用肝叶部分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并结合胆道镜辅助取石术治疗;对照组55例,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并结合术中、术后胆道镜取石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对照纽的残石率分别为15.8%(9/57)、34.5%(19/55),2个月后.应用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术,最终残石率分别降至3.5%(2/57)、23.6%(13/55);两组术后2周、2个月的残石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后并发症如切口、膈下感染、胸腔积液及肺部感染等的发生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预后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达92.5%(P<0.01).[结论]采用肝部分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术后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术治疗肝内的胆管结石,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瘘道硬性胆道镜治疗术后胆管残留结石的价值。方法胆管术后残留结石患者327例,手术4周后经瘘道使用硬性胆道镜治疗,其中经T管瘘道315例,U管瘘道5例,胆肠支撑引流管瘘道7例。结果327例患者,取石486例次,平均1.5次/例,326例患者取石成功,但14例患者残留结石。1例患者因瘘道太长取石失败,结石取净率为95.4%,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瘘道硬性胆道镜可经术后瘘道进入大多数肝内胆管或胆总管进行术后胆管残留结石的治疗,该法能解决与残石治疗有关的许多问题并获得较好的效果,特别适用于嵌顿、铸型或伴有胆管狭窄等纤维胆道镜下处理困难的残留结石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2008年6月-2011年10月,对6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微创治疗。方法对胆总管结石直径小于1.5cm,结石数目1-3枚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者行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若确认取尽,可行一期胆总管缝合,若结石直径大于1.5cm,采用iMES体内微爆破碎石仪碎石取石,如果结石较大较多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除纤维胆道镜探查外,可采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EMS三代超声碎石取石,需置T管引流。结果本组65例,17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48例行胆总管缝合+T管引流术,均获得成功。其中3例因残石于6周经T管窦道用纤维胆道镜二次取石,效果满意,随访12个月,无胆道感染、狭窄、残石等并发症,未发现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纤维胆道镜、输尿管镜软硬多镜联合治疗复杂多发肝内外胆管结石,安全,快捷,有效;但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胆道镜结合在肝内外胆道结石的应用范围 ,评估腹腔镜术中胆道镜胆道探查的价值。方法 用两台摄像监视系统 ,腹腔镜监视下切开胆总管约 1cm ,用特制取石钳直视下取石或胆道镜下取石网篮套取结石。结果  12 6例中胆道镜探查阴性 3例 ;肝内外胆管探查取石 12 0例 ;因十二指肠壶腹部结石嵌顿 1例 ,胆道肿瘤 2例中转开腹。手术成功患者 18例胆道一期缝合 ,10 5例行T管引流。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应用肝内外胆管取石 ,胆道一期缝合或T管引流安全有效 ,有条件的医院即可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合用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复发结石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腹腔镜和胆道镜对复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行胆总管切开取石,置T管引流术及左肝外叶切除。术中及术后胆道镜取石。结果41例胆管复发性结石病人应用此方法,均手术成功,无1例需中转开腹手术;术中、术后无胆瘘等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35例随访1~3年,无结石复发。结论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的基础上,应用腹腔镜完全能完成复发性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中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3~2008年在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中行胆道造影20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造影成功20例,成功率100%,术中造影发现胆总管结石13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胆总管远端狭窄2例,胆总管损伤1例。结论术中造影在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中可了解胆总管走向,扩张情况及有无狭窄,结石部位、大小、数量,指导术中探查取石,防止胆管损伤,减少并发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术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肝胆管结石病人手术中、手术后利用纤维胆道镜检查、取石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肝胆管结石病人术中结石取尽率80.4%(37/46),12例肝胆管结石病人术后经T管窦道的结石取尽率为83.3%(10/12).[结论]肝胆管结石术中常规应用纤维胆道镜有助于降低胆管残石,术后经T管窦道应用纤维胆道镜技术可有效降低残石率和再手木率,并能对存在的胆道残石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术中或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配合钬激光碎石治疗胆道结石16例,观察碎石成功率、结石取净率及并发症。结果本组16例患者中,碎石成功16例(100%),取净结石15例(93.75%),1例有少量结石残留(6.25%);取石1~3次,平均1.5次;并发胆道出血1例(6.25%),腹泻3例(18.75%),均对症治疗痊愈,未发生大出血、胆道穿孔及瘘道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纤维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胆道结石安全可靠、创伤小、结石残留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纤维胆道镜术后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对2008年7月至2007年10月间术后经“T”管窦道应用纤维胆道镜诊治的2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纤维胆道镜下诊断为胆道残余结石101例,胆道残余结石并胆道扩张46例,胆道狭窄并胆道扩张44例,胆道扩张14例,胆管炎并胆道狭窄23例,占位性梗阻并胆道扩张5例,活检明确诊断,2例窦道未形成。经“T”管窦道取石,一次性取净率占75.5%。结论 纤维胆道镜是诊治胆管残石和降低胆管残石发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为临床能否拔除“T”管提供确切依据,安全、准确、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外肝外胆管结石的方法。方法对3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结果 27例取净结石后行胆总管一期缝合,5例取石后放T管引流,术后6 w再行胆道镜取残石。住院时间为8~14 d,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相比,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病人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此种方法可代替开腹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的方法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纤维胆道镜在胆道探查手术术中、术后共检查、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56例患者。结果 5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术中、术后联合应用纤维胆道镜技术,术后残石率由33.93%(19/56)降为21.43%(12/56),应用胆道镜经T管窦道结石取净率为91.67%(11/12)。结论手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检查治疗胆管结石直观、安全高效,结石取净率高,具有诊断治疗双重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的方法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纤维胆道镜在胆道探查手术术中、术后共检查、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56例患者。结果 5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术中、术后联合应用纤维胆道镜技术,术后残石率由33.93%(19/56)降为21.43%(12/56),应用胆道镜经T管窦道结石取净率为91.67%(11/12)。结论手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检查治疗胆管结石直观、安全高效,结石取净率高,具有诊断治疗双重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瘘道硬性胆道镜治疗术后胆管残留结石的价值。方法 胆管术后残留结石患者327例,手术4周后经瘘道使用硬性胆道镜治疗,其中经T管瘘道315例,U管瘘道5例,胆肠支撑引流管瘘道7例。结果 327例患者,取石486例次,平均1.5次/例,326例患者取石成功,但14例患者残留结石。1例患者因瘘道太长或石失败,结石取净率为95.4%,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瘘道硬性胆道镜可经术后瘘道进入大多数肝内胆管或胆总管进行术后胆管残留结石的治疗,该法能解决与残石治疗有关的许多问题并获得较好的效果,特别适用于嵌顿、铸型或伴有胆管狭窄等纤维胆道镜下处理困难的残留结石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中未应用胆道镜的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不同的术中处理对术后胆道镜取石治疗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有无胆道镜操作经验(无胆道镜经验组74例与有胆道镜经验组42例)对术中未行胆道镜探查取石的术后胆道残余结石患者行胆道镜取石的治疗情况.结果 肝外胆管残余结石病例中,结石取净率、取石次数、累计取石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内和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病例中,结石取净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取石次数、累计取石时间无胆道镜经验组明显多于有胆道镜经验组(P<0.01).结论 术中未应用胆道镜的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不同的术中处理(有无附加肝叶或肝段切除术、左右肝管开口处附近有无残留巨大结石、T管的放置方法 是否标准),在术后胆道镜取石次数和累计取石时间上仅对肝内和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有影响,对肝外胆管残余结石无影响,而且对患者结石取净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多种术式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7年 6月~ 2 0 0 3年 6月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病患者 6 8例。其中 ,肝部分切除术 +胆道镜应用治疗 5 7例 (83 82 % ) ,胆总管切开取石 +胆道镜应用治疗 11例 (16 18% ) ,肝胆管狭窄切开整形胆肠吻合术 +胆道镜应用治疗 7例 (10 2 9% ) ,肝部分切除联合胆肠内引流治疗 4例 (5 88% )。结果 手术后结石取净 6 6例 (97 0 6 % ) ,术后胆道镜取石 2例 ,1例取净 ,总的结石取净率98 5 3% (6 7/ 6 8) ;手术并发症 9例 (13 2 4 % ) ,无围手术期死亡 ;全部病人随访 6个月~ 2年 ,肝内胆管结石复发 1例。结论 以肝部分切除及胆道镜应用为主的多模式治疗策略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7.
从1981年6月到1992年1月用CHF-B3型纤维胆道镜检查胆石症术后病人120例,发现残余结石44 例,胆道蛔虫15例。44例取石97例次,取出残余结石217块,因胆管狭窄结石嵌顿取石失败3例,镜下取净41 例,取净率93.1%。15例胆道蛔虫取出18例次,取出蛔虫18条,取净率100%。镜检后低烧3例,并发症发生率 4.16%。本组通过近端套石、末端捅石、泥沙结石冲洗的方法,取残石及蛔虫效果较为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而且 比较轻。因此纤维胆道镜是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和胆道蛔虫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周口市中医院普外科2009年1月-2012年1月间,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成功52例,2例高龄患者术后因低蛋白血症出现胆漏,经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10d后治愈,治愈成功率91.2%。5例患者因胆总管解剖变异、扭曲、纤细直径〈7mm,结石〉15mm嵌顿取出困难,胆道出血、胆总管末端炎性水肿等原因而中转开腹并置入T管。全组手术时间90~160min,平均(110±30)min。住院时间6~15d,平均(10±3.3)d。1~3年随访51例,失访6例,随访率89.4%。随访的51例患者中,无胆总管狭窄及结石残留的发生。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在治疗胆道手术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2000年1月~2010年1月)胆道手术术后并发症在我院行十二指肠镜治疗34例病例。胆总管残余结石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及气囊扩张术取石23例;胆漏行鼻胆管引流(ENBD)治疗7例,其中LC术后胆漏5例,胆道探查引起胆瘘2例;胆管狭窄行胆管球囊扩张,放置胆管塑料内支架2例;肝门胆管癌术后再狭窄及胆道术后胆道不通行金属支架治疗2例。结果 23例胆总管残余结石患者经乳头括约肌切开及气囊扩张术取石,其中有5例经碎石操作取净结石。7例胆漏患者经鼻胆管引流2~3周后胆漏闭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胆管狭窄患者经胆管球囊扩张、放置胆管内支架治愈。2例恶性肿瘤患者安置金属支架一年内未发生胆管炎。结论十二指肠镜在治疗胆道术后并发症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是胆总管残余结石、胆漏及胆管狭窄和恶性梗阻治疗的很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56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56例。[结果]全组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手术,术中无大出血,无胆管损伤,全部安置T管,术后发生胆汁漏1例,胆道残石2例。[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损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