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北京农村老年居民翼状胬肉患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北京远郊区县55岁以上农村居民翼状胬肉患病情况,明确翼状胬肉的患病与年龄、性别及环境的关系。设计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2008年北京10个远郊区县、142个乡镇白内障筛查时有外眼像的22008位农民(年龄55.85岁)。方法采用眼底照相机进行外眼及眼底照相,将病史及影像资料传至互联网数据库上,由眼科专家集中根据影像做出翼状胬肉诊断及分期、分级。主要指标翼状胬肉患病情况、分期及分级。结果22008位农民中翼状胬肉患者911例(4.14%)。低纬度、少降水量的大兴及房山两区翼状胬肉平均患病率5.52%,与相对高纬度多降水的密云、怀柔患病率3.0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091,P=0.000)。男性翼状胬肉患病率(5.60%)明显高于女性(3.48%)(χ^2=53.996,P=0.000)。随着年龄的增加,翼状胬肉患病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48,P=0.146)。进行期翼状胬肉占患者总数的43.3%。侵入瞳孔区的IV级翼状胬肉占患者总数的44.3%。结论北京远郊区县55岁以上农村居民不同地域、不同性别间翼状胬肉患病率存在差异。进行期翼状胬肉及侵入瞳孔区的Ⅳ级翼状胬肉患者最多。(眼科,2009,18:114—117)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人民医院眼科治疗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60例(200只眼),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2组。每组各80例。研究组男性43例(58只眼),女性37例(42只眼),年龄30~76岁;对照组男性42例(56只眼),女性38例(44只眼),年龄29岁~75岁。对照组采用单纯逆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研究组进行逆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研究组和对照组翼状胬肉患者的翼状胬肉复发眼数及复发率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手术后3个月复诊时检查发现:研究组翼状胬肉患者术后3个月,痊愈者78例(98只眼),占98%,复发者2例(2只眼),占2%。对照组翼状胬肉患者术后3个月,痊愈者例67例(82只眼),占82%,复发者13例(18只眼),占18%。结果显示采用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的翼状胬肉患者复发率低于采用单纯翼状胬肉逆行切除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861,P<0.05)。结论采用逆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这种术式治疗翼状胬肉,其术后复发率低于采用单纯逆行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翼状胬肉术中丝裂霉素不同留置时间的效果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中同一浓度的丝裂霉素棉片留置没时间对降低复发率的作用。方法 翼状胬肉64例80眼随机分成两组,术中以0.02%丝裂霉素棉片分别留置于角膜缘3分钟(30眼)和5分钟(50眼),术后随访22-27个月。结果 两组的复发率分别为6.67%(2/30)及4.00%(2/50)。两组间对比,(χ^2=0.2807,P>0.05),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术中应用丝裂霉素可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0.02%丝裂霉素棉片术中留置3分钟与5分钟,术后复发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故术中仅用3分钟棉片留置即可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拟态与翼状胬肉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例正常眼的结膜组织及翼状胬肉静止期和进行期各50例标本行苏木素-伊红( HE)染色、过碘酸雪夫( PAS)染色、免疫组化CD34、VEGF染色及免疫组化CD31染色联合PAS双重染色观察翼状胬肉新生血管和血管生成拟态情况。
  结果:CD34和VEGF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结膜组织(两者P<0.05),并且两者在进行期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静止期(两者P<0.05)。 PAS染色血管拟态区网眼间隔染成紫红色,进行期和静止期出现血管生成拟态的例数分别是38例和1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管生成拟态与进行期翼状胬肉呈显著密切正相关( Spearman’s相关系数r=0.540>0.5,P=0.000)。
  结论:翼状胬肉除了新生小血管形成增多外,血管生成拟态也是其血供方式之一,并且血管生成拟态与翼状胬肉的进展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紫外线致翼状胬肉的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常期受紫外线照射的渔民翼状胬肉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翼状胬肉的发病原因及情况。方法选20~60岁男女青壮年2200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出海渔民翼状胬肉患病率为21.9%。非出海(岛上)作业渔民翼状胬肉患病率为5.5%。二者有显著差异。结论翼状胬肉患病率增高与紫外线常期照射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疆塔城地区汉族和哈萨克族50 岁及以上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横断 面研究。2015年10月至2018年6月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医院对塔城地区50岁及以上人群翼状 胬肉的患病率情况进行调查。按行政区域划分基本抽样单位(BSU),每个BSU约1 000人,若BSU超 过1 500 人则划分为2 个以上的BSU。将该地区划分240 个BSU,采用随机数表法抽选其中12 个BSU 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受检者的年龄、民族、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年龄相 关性白内障、冠心病、紫外线照射时间(夏)和紫外线照射时间(冬)等项目,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 受检者是否患有翼状胬肉,并对翼状胬肉的程度进行分级。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上述因素与翼状胬肉 患病率之间的关系,对秩和检验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计2 114 人纳 入本次调查研究,其中489 人(23.13%)患有翼状胬肉,50~59 岁组有65 人(21.04%);60~69 岁组有 168人(24.93%);70~79岁组有219人(23.08%);80岁以上人群中有37人(20.33%)。秩和检验显示不 同性别(χ2=5.560,P=0.018)、是否吸烟(χ2=6.568,P=0.010)、不同紫外线照射时间(夏季)( χ2=8.884, P<0.001)、是否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χ2=4.397,P=0.036)、是否屈光不正(χ2=8.273,P=0.004)在人 群间患翼状胬肉中的比例有差异。Logistic多项回归分析显示紫外线照射(夏)[0 ─4 时:OR=2.184, 95%置信区间(CI):0.502-9.175;4 ─8时:OR=1.651,95%CI:1.256-3.295]、屈光不正(OR=1.903, 95%CI:1.425-2.248)为该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疆塔城地区50岁及以上人群 翼状胬肉患病率为23.13%,且汉族和哈萨克族不同民族间不具有差异性,紫外线照射(夏)是该地区 翼状胬肉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修复情况及术后不适症状的差异。方法:选取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47例60眼分为两组, A组24例30眼,B组23例30眼。 A组应用2.5mm巩膜隧道刀锐性切除角膜上翼状胬肉头部,B组应用有齿镊钝性分离撕除角膜上翼状胬肉头部。分别在术后1、3d,1wk,1 mo观察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及不适症状。结果:术后1、3d,B组的角膜修复优于A组。术后1d睁眼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A组较B组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5、0.015、0.012);术后3 d睁眼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A组较B组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18、0.015);术后1wk,1mo不适症状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与锐性分离相比较,翼状胬肉手术最好选用钝性分离胬肉头部与角膜粘连。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12点位角膜缘干细胞移行遮盖法和颞侧单纯球结膜移行遮盖法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将234例(266眼)翼状胬肉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30例(143眼)行12点位角膜缘干细胞移行遮盖法,B组104例(123眼)行颞侧单纯球结膜移行遮盖法治疗翼状胬肉,术后随访10—24个月,观察两组翼状胬肉异物感、角膜缘上皮生长情况,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A组翼状胬肉复发4眼,复发率为2.80%;B组翼状胬肉复发10眼,复发率为8.13%(P〈0.001)。结论12点位角膜缘干细胞移行遮盖法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丝裂霉素C联合20%乙醇分离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0%乙醇联合丝裂霉素C翼状胬肉切除术的疗效。方法翼状胬肉患者82例(88眼),随机分组后分别行20%乙醇分离联合丝裂霉素C翼状胬肉切除术(A组43例,47眼)和显微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翼状胬肉切除术(B组39例,41眼)。结果术后A、B组角膜创面平均上皮修复时间分别为2.55d和4.9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角膜创面光滑透明,泪膜形成良好,结膜平整,平均随访8个月,44眼治愈,2眼结膜增厚复发,1眼并发结膜囊肿。B组36眼治愈(87.80%),5眼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20%乙醇翼状胬肉切除术创伤少、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安全性高,不破坏眼部正常生理功能,能恢复正常、健康眼表结构,是治疗翼状胬肉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鲁铭  高媛  熊琦 《眼科研究》2011,29(3):244-247
背景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是否参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为研究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提供更多的依据。目的检测翼状胬肉中HPV和HSV的表达。方法收集68例翼状胬肉切除术的翼状胬肉组织和同时期行其他手术(玻璃体切割及斜视手术)并排除结膜疾病的正常结膜组织68例,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翼状胬肉组织和正常结膜组织标本中HPV DNA和HSV DNA的表达。结果荧光real—time PCR检测表明,68例翼状胬肉组织中有12例HPV为阳性表达,15例HSV阳性表达,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7.6%和22.06%。在68例正常结膜组织中有1例HSV阳性和6例HPV阳性,PCR阳性率分别为1.47%和8.82%,翼状胬肉组织中HPV和HSV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结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1,P〈0.05;χ^2=4.561,P〈0.05)。翼状胬肉组织中HPV和HSV均阳性者为5例(7.35%),而在正常结膜组织中未发现HPV和HSV均阳性者。结论翼状胬肉中有HPV和HSV的存在,病毒DNA的检测为探讨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吴兵  杨建  魏谨  马平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000-1004
目的:检测不同翼状胬肉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及其Ⅰ型受体P55的表达变化,探讨TNF-α及P55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PV)检测翼状胬肉(72眼)及胬肉旁结膜组织(30眼)中TNF-α及其受体P55的表达,分析与翼状胬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TNF-α在翼状胬肉和胬肉旁结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3%(47/72),26.7%(8/3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2.706,P〈0.01)。P55在翼状胬肉和胬肉旁结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9%(41/72)及16.7%(5/30),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3.875,P〈0.01)。TNF-α在复发性胬肉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初发性胬肉(χ2=6.547,P=0.011),表达强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1.288,P=0.393); 进展期胬肉阳性表达率高于静止期胬肉(χ2=4.082,P=0.043),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489,P=0.708)。P55在复发性胬肉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初发性胬肉(χ2=9.907,P=0.002),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1.175,P=0.424); 进展期胬肉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静止期胬肉(χ2=11.140,P=0.001),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665,P=0.621)。结论:TNF-α及P55在翼状胬肉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着发病状态和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变化。TNF-α及P55表达与临床分类、临床分期、患者工作生存状况相关。TNF-α及P55在翼状胬肉不同发病状态及临床分期的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的意义。方法 50例(79眼)年龄2月~8岁先天性白内障施行摘出手术(超过2岁者植入人工晶状体)。其中21例(31眼)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Ⅰ组),29例(48眼)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Ⅱ组)。随访6~3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视力及后囊浑浊的情况。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者,Ⅰ组11眼(35.48%),Ⅱ组31眼(64.58%);视力0.3~0.4者,Ⅰ组14眼(45.16%),Ⅱ组14眼(29.17%);视力≤0.2者,Ⅰ组6眼(19.35%),Ⅱ组3眼(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5)。后发性白内障(后囊浑浊≥3级者),Ⅰ组9眼(29.03%),Ⅱ组2眼(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P〈0.05)。均未出现眼底并发症。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能明显降低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新鲜羊膜移植,及单纯性胬肉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胬肉的病人83眼随机分A、B、C三组,A组26眼用单纯切除术,B组28眼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手术,C组29眼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应用,术后随访六月至一年,观其复发率。结果A组26眼中有8眼复发,复发率30.76%,B组28眼有5眼复发,复发17.85%,C组有2眼复发,复发率为6.89%。A组与C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B组与C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P〈0.05)。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明显有效的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自体角膜缘干细胞滑行移植术和传统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将166例218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成A、B组:A组58例78眼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滑行移植术切除,B组108例140眼行传统角膜干细胞移植术切除。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复发率。结果术后观察6月-12月,A组78眼中复发1眼,B组140眼中复发6眼,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4,P〉0.05)。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滑行移植术具有简便快捷,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刺激症状轻,愈合后无明显疤痕,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对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方法 翼状胬肉患者186例190眼.分为A、B二组,A组60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B组130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翼状胬肉复发率.结果 A组60眼中9眼复发,复发率15.0%; B组 130眼中7眼复发,复发率5.38%,x2=4.922,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防止胬肉复发方面,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优于生物羊膜移植组.  相似文献   

16.
姜海涛  刘恒  陶玥  陈晶  李珊 《眼科》2010,19(6):384-387
目的 探讨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为中心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模式的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340例患儿.方法 回顾340例患儿ROP筛查的登记记录.按筛查工作模式的不同分为以眼科为中心的筛查模式组(Ⅰ组,n=101)和以NICU为中心的筛查模式组(Ⅱ组,n=239).前者系由NICU医师邀请眼科医师来NICU检查住院患儿,患儿出院后定期到眼科门诊由固定的眼科医师复诊 后者系在NICU设置眼底检查室,眼科医师除负责在此检查患儿并确定下一步处置方案外,其余工作均由NICU医师负责完成.分析两组间ROP的筛查完成率差异.主要指标筛查率、筛查完成率.结果 Ⅰ组、Ⅱ组的筛查率分别为95.05%(96/101)和92.89%(222/239)(x2=0.742,P=0.863).Ⅰ组、Ⅱ组的筛查完成率分别为24.75%(25/101)和73.64%(176/239)(x2=83.0,P=0.000).结论 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为中心的ROP筛查模式能够更有效地提高ROP高危患儿的筛查完成率.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翼状胬肉760例术后复发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后单纯巩膜暴露法、羊膜移植法及带蒂结膜瓣转移术3种手术方式对其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随访门诊2009~2011年749例(760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情况,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复发率并对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纯巩膜暴露法复发率11.43%(24/210);羊膜移植法复发率5.19%(7/135);带蒂结膜瓣转移术复发率3.37%(14/415)。3种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01,P=0.0003),其中羊膜移植法与带蒂结膜瓣转移术在治疗翼状胬肉中的疗效相近,复发率较低,两组间复发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910,P=0.34)。结论羊膜移植法与带蒂结膜瓣转移术在治疗翼状胬肉中的疗效相近,较之单纯巩膜暴露法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宁夏地区翼状胬肉的患病率,探讨翼状胬肉与年龄、性别、城乡、地理位置、种族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人群因素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分层、多级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和红寺堡两地区3001例受检对象进行眼部检查,填写翼状胬肉患病率调查表。分析宁夏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率及易感因素。结果:宁夏地区人群中翼状胬肉患病率为6.16%。城市和农村的患病率分别为5.74%,6.4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7,P=0.397)。男女两组患病率分别为6.30%,6.8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9,P=0.604)。汉族和回族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41,P=0.440)。农村人群中26~45岁组,≥66岁组翼状胬肉患病率高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宁夏地区翼状胬肉的患病率较高与该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有关。汉族与回族、城乡之间患病率无明显差异。农村人群翼状胬肉的患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病程的长短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中局部使用丝裂霉素c贴敷能否进一步提高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治疗原发及复发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将2005年至2009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翼状胬肉的114例患者(134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2组。A组59例70眼(原发63眼,复发7眼),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并于术中局部使用0.02%丝裂霉素C:B组55例64眼(原发57眼,复发7眼),采用同样手术方法,但术中不使用丝裂霉素C。比较2组术后角膜上皮生长情况、翼状胬肉复发率、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3.3+8.6)个月(12~65个月)。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A组病例角膜上皮生长时间平均为(4.0±0.8)d,略长于B组的(3.4±0.6)d(t=3.71,P〈0.05)。2组翼状胬肉复发率均为3%(X2=0.008,19〉0.05)。A组术后视力不变或提高者为74%,B组为65%(X。=1.301,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角膜上皮延迟愈合,角膜缘结膜植片松脱,角膜缘小凹形成,结膜上皮下囊肿等。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B组为5%(X。=0.071,P〉0.05)。结论术中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对于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治疗原发及复发翼状胬肉的辅助作用有限.而且可能引起角膜上皮延迟愈合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