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诱导人胃癌原代细胞裸鼠移植瘤凋亡的机制。方法: 建立人胃癌原代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并测定移植瘤的生长曲线;25只BALB/C裸鼠接种胃癌原代细胞悬液生成移植瘤后,不同剂量的大豆异黄酮进行瘤旁注射,透射电镜和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肿瘤组织的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豆异黄酮对胃癌原代细胞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剂量为0.5 mg/kg、1 mg/kg、1.5 mg/kg时,其抑制率分别为10.6%、29.7%和39.1%;透射电镜发现大豆异黄酮导致移植瘤内大量细胞发生调亡;TUNEL染色法发现大豆异黄酮注射组瘤细胞的凋亡指数是随剂量递增(28.7%±1.1%、33.4%±1.4%和37.1%±1.0%)。免疫组织化学法发现大豆异黄酮注射组的Bcl-2蛋白阳性细胞率随剂量递减(11.8%±0.9%、5.7%±0.8%和4.0%±0.8%),而Bax蛋白阳性细胞率随剂量递增(20.0%±±1.2%、24.7%±0.9%和29.3%±1.6%);RT-PCR法发现,大豆异黄酮注射组的〖STBX〗bcl-2〖STBZ〗 mRNA条带强度随剂量的增大而递减,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bax mRNA条带强度递增,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2对照组bcl-2,bax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豆异黄酮对胃癌原代细胞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下调bcl-2的表达和上调bax的表达而诱导胃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发生凋亡,是其抗胃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休克淋巴液诱导PMVECs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引流休克时肠系膜淋巴液或收集门静脉血,同时引流正常的淋巴液或正常门静脉血作为对照。以不同处理因素与第3代原代培养的PMVECs共同孵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及fas、fas L的表达。结果: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4 h后,PMVECs凋亡率为9.86%±3.24%,显著高于其它组(P<0.01);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6 h后,PMVEC的fas、fas L、bax mRNA表达高于其它组、bcl-2 mRNA表达低于其它组(P<0.01)。结论:休克淋巴液可诱导大鼠PMVECs凋亡,其机制与凋亡促进基因fas、fas L、bax表达增强、凋亡抑制基因〖STBX〗bcl-2〖STBZ〗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褐藻糖胶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凋亡机制。方法:不同浓度(100 mg/L、300 mg/L、500 mg/L、1 000 mg/L)褐藻糖胶处理MCF-7细胞48h后,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Hoechst 33258染色、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观察细胞的凋亡的形态学及生化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迹分别测定细胞〖STBX〗bcl-2〖STBZ〗和bax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不同实验浓度(100 mg/L、300 mg/L、500 mg/L、1 000 mg/L)的褐藻糖胶均能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P<0.01),抑制率呈浓度依赖性增大;褐藻糖胶诱导MCF-7细胞凋亡数增加,且可见明显的、凋亡特有的DNA梯形条带;在褐藻糖胶存在下,〖STBX〗 bcl-2〖STBZ〗 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而bax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下降(P<0.05)。结论:褐藻糖胶可抑制MCF-7细胞增殖,且诱导其凋亡,其凋亡机制是下调Bcl-2和上调Bax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野生型p53基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促凋亡作用在构建动脉粥样硬化(As)不稳定斑块动物模型中的价值。方法: 54只雄性新西兰纯种兔用球囊损伤腹主动脉+高脂喂养10周, 于8周末随机分成A组(p53基因组,27只)和B组(LacZ基因组,27只),在腹主动脉斑块形成处分别转染携带野生型p53基因或LacZ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2周后,A组和B组各处死10只,观察斑块的自发破裂情况。然后两组剩余实验兔给予中国斑点蝰蛇毒(CRVV)和组胺药物触发,比较两组发生斑块破裂的发生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仪、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及电镜检测基因转染部位的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A组TUNEL测定的凋亡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2.5%±0.8%,1.0%±0.3%,P<0.05),流式细胞仪测定的细胞凋亡率亦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20.04%±6.20%,6.89%±1.20%,P<0.01);电镜结果显示胞核中异染色体边聚明显,凋亡小体多见;斑块中的VSMC显著减少,纤维帽变薄以及纤维帽/内中膜厚度明显少于B组(纤维帽厚度分别为132.9±56.7,181.8±59.7,P<0.05;纤维帽/内中膜厚度0.20±0.18,0.21±0.11,P<0.05),药物触发后斑块破裂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85.7%,23.1%,P<0.01)。结论: 外源性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As家兔后,可促进VSMC的凋亡的发生,导致As斑块向不稳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凋亡素诱导肝癌细胞HepG2凋亡过程中Mcl-1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经脂质体介导将pCDNA3.0-VP3转入HepG2细胞内,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素、Mcl-1和细胞色素C,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细胞内的Mcl-1 mRNA。结果: VP3基因成功地转入HepG2细胞内并稳定表达凋亡素。与空白对照相比,表达凋亡素的细胞出现Mcl-1 mRNA含量减少(0.09%±0.00% vs 0.41%±0.14%, P<0.05),细胞内Mcl-1水平下降(0.43%±0.01% vs 0.90%±0.04%, P<0.01),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增加(0.98%±0.02% vs 0.62%±0.03%, P<0.01)。结论: 凋亡素诱导HepG2细胞凋亡过程中存在细胞内Mcl-1 mRNA和蛋白水平的下降,以及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增加。凋亡素诱导的细胞凋亡可能与其下调细胞内Mcl-1 mRNA与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CD4+CD25+T细胞体外增殖及对CD4+CD25-T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以免疫磁性分离方法 (MACS)分选出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CD4+CD25+T及CD4+CD25-T细胞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纯度及活力;再以小鼠抗人CD3单抗、小鼠抗人CD28单抗及rh IL-2作为共刺激因子,观察与CD4+CD25-T细胞共培养时,CD4+CD25+T细胞对CD4+CD25-T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 结果:(1)分选后健康对照组及胃癌患者PBMC 中CD4+CD25+ T细胞纯度分别为83.8%±1.84%、84.13%±2.77%,两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经MACS 分选后正常对照组与胃癌患者CD4+CD25+ T细胞活力分别为98.52%±0.72%、97.80%±0.95%,两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无论是健康对照还是胃癌患者的CD4+CD25+T均具有明显抑制效应性T细胞如CD4+CD25-T细胞的增殖,随着CD4+CD25+T细胞数的增加,这种抑制增殖的能力也相应增加,当CD4+CD25+∶〖KG-*2〗CD4+CD25-T达 1∶〖KG-*2〗1时,抑制率最大达到50%。 结论:MACS分选法能够分选出高纯度及活力的CD4+CD25+T细胞,分选后CD4+CD25+T细胞在体外均能抑制CD4+CD25-T细胞增殖,且这种抑制效应呈一定效靶比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间歇缺氧(IH)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48只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IH组、VD组和VD+IH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VD模型,4周后,IH组、VD+IH组给予IH处理4周;通过生物化学法检测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RT-PCR检测bcl-2和bax mRNA,Y形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H组海马MDA含量增多而SOD活性降低;VD组bcl-2和bax mRNA表达增加;IH组和VD组均出现明显的CA1区神经元凋亡和迷宫测试中大鼠电击次数的增加(P<0.05)。VD+IH组与其它3组相比,海马MDA增多及SOD减少更为明显,bcl-2/bax mRNA比值显著降低,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凋亡比例(32.83%±6.13%)高于IH组(9.91%±3.17%)、VD组(15.28%±3.71%)和对照组(2.03%±1.42%),迷宫测试中大鼠电击次数增加(P<0.05)。结论: IH通过加重大鼠海马氧化应激损伤,促进VD大鼠海马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加重了海马神经元的迟发性死亡和VD大鼠的认知损害。这可能是慢性脑缺血病人伴随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后,认知损害加剧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银杏苦内酯B(GB)对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变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视网膜变性模型,应用TUNEL法检测光感受器细胞凋亡,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MNU作用后不同时间大鼠视网膜中bcl-2和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GB治疗组外核层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MNU作用后12 h、1 d、2 d、3 d和5 d,bcl-2/bax mRNA模型组为0.36、0.15、0.29、0.42和0.64,GB治疗组为0.98、0.92、0.53、0.45和0.68,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GB治疗组Bcl-2蛋白在MNU给药后1 d表达最强,2 d阳性表达下降,3 d后阳性表达消失,模型组未见视网膜Bcl-2阳性表达;GB治疗组Bax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银杏苦内酯B能抑制MNU诱导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可能与上调Bcl-2的表达量,提高Bcl-2/Bax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9.
阿托伐他汀影响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控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高血压的机制,研究阿托伐他汀对SHR血浆内皮素-1(ET-1)和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以及对SHR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凋亡和P27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用8周龄SHR 12只,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TV组, n=6)和SHR组(n=6),并以同周龄WKY(n=6)作为对照。ATV组给以阿托伐他汀(50 mg·kg-1·d-1)灌胃。10周后观察3组大鼠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含量变化,血浆ET-1和主动脉NOS活性的改变,以及TUNEL法检测ASMC凋亡率,测定动脉ASMC P27蛋白表达。 结果: 阿托伐他汀给药10周后,ATV组动脉收缩压显著低于SHR组[(134.17±3.60)mmHg vs (173.33±3.78)mmHg, P<0.01];ATV组血清TC和TG浓度均显著低于SHR组(P<0.01, P<0.01)。同时,阿托伐他汀显著降低SHR血浆ET-1水平[(130.04±40.07)ng/L vs (196.74±59.69)ng/L,P<0.05]和增加SHR主动脉NOS活性[(0.189±0.040)kU/g protein vs (0.124±0.057)kU/g protein,P<0.01];ATV组ASMC凋亡率显著高于SHR组(16.94%±3.08% vs 9.01%±2.36%, P<0.01);ATV组ASMC P27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WKY大鼠(33.02%±5.01% vs 24.25%±4.41%, P<0.05),而SHR组该指标明显低于WKY大鼠(16.08%±7.09% vs 24.25%±4.41%, P<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控制SHR血压增高,其机制可能与降低SHR的血浆ET-1水平和增高主动脉NOS活性,以及增高ASMC凋亡率和P27蛋白表达阳性率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DIM对兔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兔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大、小剂量DIM治疗组,DIM做成乳剂后予腹腔注射给药。术前3 d开始给药,每只给药体积均为2 mL/d,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4周全部将兔处死,行HE染色观察动脉形态学改变,同时进行PDGF、TGF-β1的免疫组化及〖STBX〗bcl-2〖STBZ〗的原位杂交检测并计算其阳性率。结果:损伤动脉内膜厚度及面积、内膜/中膜面积与内膜/中膜厚度比显著增加。与模型组相比,DIM小剂量组的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与厚度比、PDGF、TGF-β1与〖STBX〗bcl-2〖STBZ〗的阳性表达率均有所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DIM大剂量组效果显著,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DIM可以抑制PTCA术后再狭窄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细胞生长因子和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钙敏感受体(CaSR)在异丙肾性心肌梗死大鼠的表达和凋亡通路的变化。方法: 采用连续2 d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200 mg/kg)皮下注射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异丙肾上腺素1 d组(ISO/1d);异丙肾上腺素2 d组(ISO/2d)。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观察CaSR、bax、〖STBX〗bcl-2〖STBZ〗、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TUNEL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光镜和电镜分别观察心肌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紫外分光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电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肌钙蛋白(cTnT)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ISO/1d组:LDH 和CK活性、cTnT水平和MDA含量、细胞凋亡指数以及CaSR、Bax和caspase-3的表达均达高峰,同时SOD活性降低,Bcl-2表达减少,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严重;ISO/2d的心肌损伤指标较ISO/1d组有所减轻。结论: CaSR表达增多可能参与了异丙肾性大鼠心肌梗死的发生,其机制与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对大鼠移植动脉慢性排斥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分为3组:异系移植对照组、异系移植治疗组和同系移植组,60 d后对移植动脉行病理组织学检测,观察移植动脉内膜增生程度;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移植动脉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行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测定移植动脉组织NO的含量。结果: 异系移植治疗组血管内膜增厚程度(11.60%±2.40%)显著低于异系移植对照组(34.60%±6.40%,P<0.05),高于同系移植组(1.15%±0.65%,P<0.05);PCNA在异系移植治疗组(4.80%±0.80%)表达明显低于异系移植对照组(18.40%±1.80%,P<0.05),高于同系移植组(1.20%±0.40%,P<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抑制大鼠移植动脉慢性排斥反应,PCNA基因表达的下调可能是阿托伐他汀抑制移植动脉慢性排斥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诱导人胃癌原代细胞裸鼠移植瘤凋亡的机制。 方法: 建立人胃癌原代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采用瘤旁注射的方法,用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进行治疗,并设对照,用透射电镜和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肿瘤组织的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 结果: 白藜芦醇对胃癌原代细胞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透射电镜和TUNEL法发现白藜芦醇导致移植瘤内大量细胞发生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发现白藜芦醇注射组的Bcl-2蛋白阳性细胞率(3.92%±0.85%、5.70%±0.84%和11.86%±0.97%)明显低于两个对照组(P<0.05),两个对照组(27.56%±1.40%和29.48%±0.51%)之间无显著差异;Bax蛋白阳性细胞率(52.30%±1.54%、45.72%±0.88%和40.02%±1.20%)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两个对照组(20.88%±0.91%和19.34%±0.35%)之间无显著差异; RT-PCR法发现白藜芦醇注射组的bcl-2 mRNA条带强度随剂量的增大而递减,并明显低于两个对照组(P<0.05),两个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bax mRNA条带强度递增,并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两个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白藜芦醇对胃癌原代细胞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下调bcl-2 的表达和上调bax 的表达而诱导胃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发生凋亡,是其抗胃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Survivin-siRNA对前列腺癌PC-3M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survivin-siRNA对前列腺癌细胞株PC-3M的增殖抑制作用。 方法:构建两个针对survivin siRNA表达载体,与脂质体和空质粒两个对照组一起分别转染前列腺癌PC-3M细胞后,利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细胞surviv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 结果:转染72 h后,两个实验组细胞的survivin mRNA水平是脂质体组的48%±6% (n=3)和30%±5%(n=3),蛋白表达水平是脂质体组的38%±4%(n=3)和36%±4%(n=3)。MTT检测实验组细胞的生长速度分别是脂质体组的44.20%±2.08%(n=3)和39.20%±1.93%(n=3),流式细胞术发现实验组G1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而G2期和S期细胞比例减少,细胞出现凋亡。 结论:利用survivin-siRNA可明显抑制前列腺癌PC-3M细胞的增殖,细胞受阻于G1期, 诱导细胞凋亡,为进一步进行动物体内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mad2/3信号蛋白在大鼠梗阻性肾病模型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可能作用。 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UUO)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3、7、14、21和28 d取肾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磷酸化Smad2/3和α-SMA在梗阻肾肾组织中的表达;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梗阻肾组织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肾组织具有基础的TGFβ1(4.32%±1.72%)和磷酸化Smad2/3[(19.31±5.37)个/mm2]的表达,α-SMA只表达于血管平滑肌,肾小管-间质无表达。UUO术后1 d,TGFβ1的表达无明显增加(5.15%±2.08% vs对照组,P>0.05),第3 d明显增加(13.55%±6.33% vs 对照组,P<0.01),第7 d达高峰(26.78%±8.77% vs 对照组,P<0.01),此后表达减少;磷酸化Smad2/3的表达在UUO术后3 d明显增加[(67.95±13.87)个/mm2 vs 对照组,P<0.01],并持续增加到第7 d[(150.61±27.34)个/mm2 vs 对照组,P<0.01],此后表达减少;而UUO术后3 d肾组织α-SMA表达亦明显升高(5.58%±1.23% vs 对照组,P<0.01),7 d达到高峰(13.43%±3.32% vs 对照组,P<0.01),14 d表达开始下调;UUO术后肾间质细胞外基质的沉积随着疾病的进展而进行性增加,第28 d达到最高峰。梗阻肾肾组织中TGFβ1、磷酸化Smad2/3以及α-SMA的表达时相一致并呈明显正相关(r1=0.932, P<0.01;r2=0.946, P<0.01),并与肾间质区域细胞外基质的积聚密切相关。 结论:磷酸化Smad2/3信号蛋白在大鼠梗阻性肾病肾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可能在肾间质纤维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KKAy糖尿病鼠心肌损伤及葛根素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糖尿病心肌损伤出现的时间,分析其发生机制,探讨葛根素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 全自动生化法检测17周、20周、24周和28周龄KKAy糖尿病模型鼠血清生化指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百分率;RT-PCR 法检测小鼠心肌细胞bax、bcl-2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心肌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除血糖增高外,20周、24周和28周龄KKAy糖尿病模型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明显升高(P<0.01)。从28周起KKAy模型鼠心肌细胞开始凋亡;bax mRNA表达升高,bcl-2 mRNA表达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葛根素能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率,降低bax mRNA的表达水平,提高bcl-2 mRNA表达水平(P<0.01),抑制心肌细胞caspase-3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 KKAy糖尿病模型鼠第28周存在心肌损伤;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可能参与了损伤过程;葛根素可抑制KKAy糖尿病鼠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半暗带区皮层血流量及神经细胞凋亡。 方法: 光化学法诱导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测量仪检测局灶性脑梗死后各时间点坏死区和半暗带皮层血流量;TdT-介导dUTP-生物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 结果: 脑梗死后坏死区皮层血流量呈波浪样改变,3 h降至最低,为正常血流量的9.36%±1.72%,6h后回升,12 h达高峰,为正常31.18%±1.44%,24-48 h血流量再度下降,与3 h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半暗带皮层血流量6 h降至最低,为正常皮层血流量的30.88%±7.11%,9-48 h上升,至48 h血流恢复至正常91.90%±4.56%,与其它组差异显著 (P<0.05)。TUNEL结果显示,局灶性脑梗死组 6 h 开始出现凋亡细胞,主要集中于半暗带区,呈半球状向四周放射样扩展,随梗死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逐渐增多,梗死48 h后凋亡细胞达峰值。 结论: 局灶性脑梗死后半暗带区皮层血流量与神经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关系,其血流量的恢复引起的再灌注损伤最终导致了迟发性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CHK1shRNA抑制HeLa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针对CHK(checkpoint kinase,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1基因的短发夹状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观察其对高表达〖STBX〗CHK1〖STBZ〗的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HTSS〗 设计并合成了针对CHK1的shRNA,将其导入本室构建的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RNAi(RNA interference,RNA干扰)表达载体中。通过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HeLa细胞CHK1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以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结果:〖HTSS〗 成功构建了携带EGFP的RNAi表达载体pEGFP-H1。与对照组和空载体转染组相比, shRNA使细胞中〖STBX〗CHK1〖STBZ〗 mRNA水平下降了66%,蛋白水平下降了60%。此外,shRNA转染组的HeLa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增殖活性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HTSS〗 本课题构建的RNAi表达载体便于观察靶基因的转染情况,且不影响H1启动子的体内转录。CHK1shRNA能诱导HeLa细胞凋亡,抑制该细胞的增殖,为进一步研究〖STBX〗CHK1〖STBZ〗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患者树突状细胞(DCs)的免疫功能变化。方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用GM-CSF和IL-4体外诱导、培养和扩增DCs,流式细胞仪测定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分别用ELISA、ELISPOT、MTT法测定HCC患者和健康人的DCs分泌IL-12;T淋巴细胞分泌IFN-γ和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结果:GM-CSF和IL-4能成功地体外诱导、培养和扩增DCs。HCC患者DCs的CD86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91.7% vs83.5%, P<0.05)。HCC患者DCs分泌IL-12与健康者差异不显著[(324.6±171.0)ng/L vs(436.5±142.7)ng/L, P>0.05],接受内毒素LPS刺激后,差异更明显[(478.6±142.7)ng/L vs(630.0±151.9)ng/L, P<0.05]。DCs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IFN-γ 的量在HCC患者明显低于健康者[(133.4±51.2)103U/L vs (183.0± 60.2)103U/L, P<0.05],DCs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在HCC患者明显低于健康者(2.3±0.7 vs3.5±0.8, P<0.01)。CTL杀伤实验表明,当效靶比为 10∶〖KG-*2〗1 和 20∶〖KG-*2〗1 时,HCC组的CTL对肝癌细胞Hep G2的杀伤活性明显低于健康组。结论: HCC患者DCs功能和T淋巴细胞功能低于健康者,HCC患者DCs诱导的CTL杀伤活性亦明显低于健康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低氧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HIF-1α、P-ERK1/2、iNOS蛋白表达变化在其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PASMC,设计常氧组、低氧组及ADM、L-NAME、PD98059干预组,用MTT比色法和PCNA的免疫组化法测定细胞增殖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IF-1α、P-ERK1/2、iNOS的蛋白表达。结果: (1)低氧24 h组的A值明显高于常氧组(P<0.01),而PD98059及ADM干预组明显低于低氧组(P<0.01), L-NAME干预组明显高于低氧组和常氧组(P<0.01)。(2)免疫组化表明,低氧24 h组呈阳性表达(P<0.01)。PD98059、ADM抑制了PCNA的表达(P<0.01), L-NAME促进了PCNA的表达(P<0.01)。(3)各组在低氧培养24 h后,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均P>0.05)。(4)Western blotting表明常氧组少量HIF-1α、iNOS、 P-ERK1/2表达,低氧4 h后均表达增高(P<0.01),8 h仍维持在高峰(P<0.01),而HIF-1α、P-ERK1/2在低氧24 h后表达下调。L-NAME促进了HIF-1α表达(P<0.01),PD98059部分抑制了HIF-1α、iNOS及P-ERK1/2表达(P<0.01);ADM部分抑制了HIF-1α表达,促进iNOS表达(P<0.01)。结论: 低氧能促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对细胞的凋亡无影响;HIF-1在低氧诱导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