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微小RNA-146a(miR-146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TIA患者,根据TIA后30天内是否继发CI分为CI组42例和非CI组48例。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及入院时的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水平;分析CI组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IA后继发CI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测ABCD3-Ⅰ评分、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血清miR-146a对TIA后继发CI的预测效能。结果 CI组重度颈动脉狭窄率、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均明显高于非CI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ABCD3-Ⅰ评分、血清miR-146a与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ABCD3-Ⅰ评分与血清miR-146a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3个月内TIA发作次数≥3、重度颈动脉狭窄、ABCD3-Ⅰ评分≥8.33分和血清miR-146a≥1.79均为影响TIA后继发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血清miR-146a和ABCD3-Ⅰ评分预测TIA后继发C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0、0.889和0.854。结论 颈动脉超声、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对TIA后继发CI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其中血清miR-146a的预测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115例TIA患者,依据发病7 d内是否发生CI,分为CI组33例和非CI组82例。记录所有纳入对象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2组间相关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的差异性。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ABCD2评分预测TIA后7 d内发生为CI的预测价值。结果:CI组年龄、ABCD2评分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I组中年龄≥60岁、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单侧肢体无力、症状持续≥60 min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I组中症状持续10~59 min的患者比例低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I组中年龄≥60岁、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症状持续≥60 min的患者比例亦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分析表明,以ABCD2评分=4.5分作为预测TIA短期发生为CI的界点,其灵敏度为57.6%,特异度为78.0%,曲线下面积为0.73。结论:ABCD2是一种预测TIA短期发生CI的简单、有效的工具,ABCD2评分≥5分对预测TIA短期发生CI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ABCD3-V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TIA患者212例,观察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BCD3-V评分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根据ABCD3-V评分,所有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12例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27例(12.7%)。ABCD2、ABCD3与ABCD3-V评分法预测TIA后7 d内脑梗死风险的AUC分别为0.671、0.729、0.808。高危组脑梗死的发生率大于低危组与中危组(P0.01,P0.05),中危组脑梗死的发生率大于低危组(P0.01)。ABCD 3-V评分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r=0.945,P0.01)。结论:ABCD3-V评分法能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7天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其中男138例,女77例,年龄17~88岁,平均(59.2±13.1)岁,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天和7天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TIA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TIA后114例(53.0%)患者于7天内发生脑梗死,其中81例(37.9%)发生于2天内;ABClY评分与TIA后2天和7天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呈直线相关关系,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r=0.977,0.980,均P<0.01);在年龄≥60岁、症状持续时间≥10分钟、高血压史、发作次数≥3次、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 ABCD2评分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可作为一种临床预测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的简单评估方法;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成像表现能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BCD3-Ⅰ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脑梗死的风险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87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并且按照ABCD3-Ⅰ评分法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观察30 d和90 d脑梗死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30 d内脑梗死和90 d内脑梗死发生率高危组明显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双重TIA发作(OR=7.364;95%CI:1.53635.305)、同侧颈动脉狭窄≥50%(OR=6.562;95%CI:2.84135.305)、同侧颈动脉狭窄≥50%(OR=6.562;95%CI:2.84115.156)、磁共振DWI出现高信号(OR=6.215;95%CI:2.78315.156)、磁共振DWI出现高信号(OR=6.215;95%CI:2.78313.879)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预测90 d脑梗死方面,ABCD3-Ⅰ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ABCD2和ABCD3。结论:ABCD3-I评分法能很好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指导TIA危险分层评价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头颈CT血管成像(CTA)联合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78例TIA患者,采用CTA检查、ABCD2评分评估TIA后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CTA联合ABCD2评分预测TIA 7d、90d脑梗死发生率与ABCD2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CTA联合ABCD2评分预测TIA发作后7d、90d脑梗死发生率的AUC分别为0.814 (95%CI0.709~0.876)、0.846(95%CI0.769~0.915)高于ABCD2评分预测脑梗死发生率的AUC(P0.05)。结论头颈CTA联合ABCD2评分可有效预测TIA后脑梗死发生风险,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炎性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ABCD~3-Ⅰ评分联合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进展为脑梗死(CI)风险的价值。方法共121例临床资料完整的TIA患者纳入该研究,依据发病后7 d内是否发生CI分为CI组14例和TIA组107例。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hs-CRP水平、ABCD2及ABCD~3-Ⅰ评分等。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CI组和TIA组间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hs-CRP水平、ABCD2、ABCD~3-Ⅰ评分等的差异性。应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ABCD2、ABCD~3-Ⅰ评分及hs-CRP联合ABCD~3-Ⅰ评分预测TIA 7 d内发生CI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与TIA组相比,CI组高血压史人数比例(71.4%vs.43.0%)、hs-CRP水平[(12.06±3.61)mg/L vs.(7.44±1.59)mg/L]、ABCD2评分(4.93±1.21 vs.3.71±1.52)、ABCD~3-Ⅰ评分(6.21±1.19 vs.4.19±2.19)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CI组hs-CRP水平(OR=2.649,95%CI 1.529~4.588)、ABCD~3-Ⅰ评分(OR=3.046,95%CI1.148~8.081)均仍高于TI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之间高血压史人数比例和ABCD2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ABCD2、ABCD~3-Ⅰ评分及hs-CRP水平联合ABCD~3-Ⅰ评分预测CI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2、0.787、0.790。结论 ABCD~3-Ⅰ量表评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TIA预后的预测工具,且hs-CRP与ABCD~3-Ⅰ评分联合能提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预后的急诊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和90 d脑梗死发生的急诊评估价值.方法以2006-01~2007-06住院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检查结果,按ABCD评分标准完成评分.随访TIA后7 d和90 d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评分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的关系.结果TIA后90 d共35例(30.7%)发生脑梗死,其中24例(21.1%)发生于7 内;ABCD评分与TIA后7 d和90 d脑梗死发生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ABCD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CD评分(OR 2.80,95%CI 1.37~5.68,P=0.005)是TIA后7 d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BCD评分(OR 2.64,95? 1.39~4.93,P=0.003)和DWI.异常(OR 5.84,95%CI 1.08~31.66,P=0.041)是TIA后90 d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BCD评分是急诊预TIA短期预后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结合DWI结果可以提高其对TIA后90 d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226例,依据发病后7 d内有无进展急性脑梗死(ACI)分为ACI组27例和非ACI组199例。记录脑血管病危险因素、Hs-CRP水平及ABCD2评分分值等。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ACI组与非ACI组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Hs-CRP水平、ABCD2等差异性。应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ABCD2与Hs-CRP水平评估TIA 7 d内发生ACI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226例TIA患者中,进展为ACI 27例,预后不良率为11.95%。单因素分析示,非ACI组与ACI组间高血压病、糖尿病、年龄65岁、持续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病程≥24 h、Hs-CRP水平、ABCD2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血压病、糖尿病、年龄65岁、持续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病程≥24 h、Hs-CRP水平及ABCD2评分均是TIA进展为AC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示,ABCD2评分及Hs-CRP水平评估ACI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0.824。结论:ABCD2量表评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TIA预后的预测工具,且与Hs-CRP联合检测对TIA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英峰  杨文婷 《中国综合临床》2012,28(11):1168-1172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三种影像学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进行风险评估.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578例TIA患者,采用ABCD2评分法、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度进行分组评估,随访2、7、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578例TIA患者2、7、30 d内发生脑梗死者分别为37例(6.40%)、47例(8.13%)、61例(10.55%);单用ABCD2评分法对TIA后发生脑梗死危险分层研究发现,高危组(35例)2、7、30 d内发生脑梗死者分别为15例(42.86%)、18例(51.43%)、21例(60.00%);ABCD2>3分且DWI阳性者(51例)TIA后2、7、30 d发生脑梗死者达28例(54.90%)、31例(60.78%)、38例(74.51%);ABCD2 >3分且MRA脑动脉狭窄者(36例)TIA后2、7、30 d发生脑梗死者达22例(61.11%)、24例(66.67%)、30例(83.33%),ABCD2>3分且CDFI颈动脉粥样斑块致管腔狭窄者(35例)其结果为21例(60.00%)、23例(65.71%)、28例( 80.00%);三种方式对高危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IA患者在短期内可进展为脑梗死;ABCD2评分法对TIA后2~30 d内脑梗死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仅为临床简单评估方法;对ABCD2评分>3分的中、高危患者可结合DWI、MRA等检查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识别脑梗死发生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1.
于文霞  陈艳洁 《临床荟萃》2010,25(13):1123-1125
目的 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按照对TI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86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14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评分≤3分的TIA患者40例,14天内脑梗死2例,发生率为5.0%;评分4~5分的TIA患者30例,14天内脑梗死8例,发生率为26.7%;评分6~7分的TIA患者16例,脑梗死13例,发生率为81.3%;ABCD2评分4~5分组和6~7分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0~3分组(P<0.05),而6~7分组又高于4~5分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值越高的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越高.ABCD2评分法是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112例TIA患者血浆Lp-PLA2水平,观察7、30、90dTIA后CI的发生率;并根据Lp-PLA2水平分组,评估Lp-PLA2在TIA后发生CI的风险预测价值。结果 112例TIA患者90d内有27例(24.1%)进展为CI;Lp-PLA2207μg/L组TIA后CI患者有17例(63.0%),明显高于175~207μg/L组和175μg/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IA患者发生CI主要集中于发病7d内;Lp-PLA2≥175μg/L的患者主要分布于ABCD2评分系统的中、高危组;Lp-PLA2预测TIA后CI发生的ROC曲线,以Lp-PLA2≥194μg/L为诊断临界点,敏感度为0.730,特异度为0.680。结论 Lp-PLA2可能是TIA后CI发生的有效风险预测指标,可以改善TIA患者的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3.
查德喜  汪海宏  代霞 《临床荟萃》2012,27(15):1299-1301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法在判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ABCD2评分标准,对118例TIA患者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观察3组7天内和90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其中7天内脑梗死发生率低危组1.8%(1/55)、中危组18.0%(7/39)、高危组45.8%(11/24)(P<0.01);90天内脑梗死发生率低危组7.3% (4/55)、中危组25.6%(10/39)、高危组70.8%(17/24)(P<0.01).结论 ABCD2评分是目前临床判断TIA短期预后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其分值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但对低危患者的筛选,ABCD2评分可能仍需改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按照ABCD评分标准和ABCD2评分标准,测定179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7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AB-CD2评分法和ABCD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1、0.699。179例TIA患者中≤2分者29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零;评分为3分者2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9%;评分为4分者58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4%;评分为5分者53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42%;评分≥6分者17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65%。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32%和65%(P<0.05)。结论ABCD2评分法的预测价值高于ABCD评分法,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ABCD2评分联合经颅多普勒(TCD)或脑血管造影检查(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年1月-2013年1月住院治疗的246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TCD及DSA相关临床资料。ABCD2评分≤3分为低危组(n=150),4~5分为中危组(n=72),6~7分为高危组(n=24)。血管狭窄程度〈50%为轻度狭窄,≥50%为中重度狭窄。比较TCD和DSA分别对ABCD2评分低危组以及高危组TIA患者7d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结果104例(42.3%)患者在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均〈0.01)。ANZIY评分中、高危患者中DSA显示血管中、重度狭窄患者(≥50%)7d发生脑梗死的概率显著高于TCD患者(P〈0.01),而在ABCD评分低危患者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DSA检查能准确预测7d发生脑梗死的概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低密度脂蛋白(LDL)(简称ABCD2L)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按ABCD2和ABCD2L评分对绍兴市人民医院165例TIA患者分组、评分,观察各组2,7 d脑梗死发生率,用ROC曲线评价两种评分法的预测价值.进一步根据两种评分危险分层,分低、中、高危三组,比较各组间卒中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TIA患者脑卒中率:2 d时为13.33%;7 d时为20.0%.预测2 d卒中风险,ABCD2及ABCD2L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和0.80;预测7 d卒中风险,两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和0.79.按ABCD2评分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各组的脑卒中率:2 d时,1.9%,14.9%,30.8%;7 d时,3.8%,21.8%,46.2%(P<0.05).按ABCD2L评分危险分层,三组脑卒中率2 d分别为0%,7.8%,31.1%;7 d时脑卒中率分别为0%,12.6%,44.4%(P<0.05).结论 ABCD2L改良评分较ABCD2评分更具预测准确性.其危险分层可用来筛选TIA后早期卒中的危险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高尿酸血症(H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脑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心源性脑栓塞(CE)、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患者283例,检测血清尿酸水平,使用彩色超声评估双侧颈总动脉及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厚度,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HUA间的关系。结果:HUA组颈总动脉内膜厚度、斑块的数量及大小均高于正常尿酸组(P<0.05)。脑梗死患者中高甘油三血酯症(P=0.024,OR值1.300,95%CI为1.014~1.194)、肾功衰(P=0.030,OR值1.534,95%CI为1.043~2.581)、LAA(P=0.004,OR值2.017,95%CI为1.256~4.018)为罹患HUA的危险因素。结论:H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关系密切,HUA是脑血管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