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目的:采用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医用胶进行兔体内桡骨中段横断骨折的黏接固定,观察其在体内降解的速度以及对桡骨横断骨折黏接固定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3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完成。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72只,随机分为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组、模型对照组,36只/组。①全部动物腹腔麻醉后常规方法锯断桡骨制作桡骨中段横断骨折模型。②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组拭干骨折断端血迹后在断端间滴入一两滴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黏接胶(由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添加催化剂及辅助成分精制而成),加压并维持1min,以使胶体充分固化;模型对照组不采用内固定,以尺骨为支架进行自然固定。③术后2,4,6,8,10,12周分批处死动物,6只/组。对断端骨折愈合情况以及胶体残留情况进行大体观察、X线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选用大白兔7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不同时间两组大体观察和X线片检查结果:两组均于术后4周可见骨痂形成,8周骨折线模糊并有较多骨痂形成,12周骨折线完全消失;但前8周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组的骨折愈合速度均较模型对照组为慢,8周以后材料已经基本降解吸收,两组骨折愈合速度基本相同。②术后不同时间两组组织学观察结果: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组随着胶体的降解,骨折逐步愈合,术后4周时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逐渐长入,6周时可见材料被软骨细胞和纤维细胞包裹,8周时材料降解破碎,材料逐渐吸收并可见软骨化骨。12周时编织骨密度基本接近骨组织,连接骨折断端,骨折基本骨性愈合。模型对照组在各时间点的愈合程度基本与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组相似。结论:在黏接固定兔桡骨骨折过程中,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在体内2周即开始降解,10~12周完全降解消失,未形成板障效应,骨折愈合效果良好。提示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具有较高的生物力学强度,是黏接固定骨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黏接兔桡骨横断骨折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波  屠重琪  裴福兴  刘雷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51-53,i0003
目的:采用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医用胶进行兔体内桡骨中段横断骨折的黏接固定,观察其在体内降解的速度以及对桡骨横断骨折黏接固定的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3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完成。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72只,随机分为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组、模型对照组,36只/组。①全部动物腹腔麻醉后常规方法锯断桡骨制作桡骨中段横断骨折模型。②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组拭干骨折断端血迹后在断端间滴入一两滴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黏接胶(由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添加催化剂及辅助成分精制而成),加压并维持1min,以使胶体充分固化;模型对照组不采用内固定,以尺骨为支架进行自然固定。③术后2。4,6,8,10,12周分批处死动物,6只/组。对断端骨折愈合情况以及胶体残留情况进行大体观察、X线片和组织学检查。 结果:实验选用大白兔7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不同时间两组大体观察和X线片检查结果:两组均于术后4周可见骨痂形成。8周骨折线模糊并有较多骨痂形成,12周骨折线完全消失;但前8周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组的骨折愈合速度均较模型对照组为慢,8周以后材料已经基本降解吸收,两组骨折愈合速度基本相同。②术后不同时间两组组织学观察结果: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组随着胶体的降解,骨折逐步愈合,术后4周时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逐渐长入,6周时可见材料被软骨细胞和纤维细胞包裹,8周时材料降解破碎,材料逐渐吸收并可见软骨化骨。12周时编织骨密度基本接近骨组织,连接骨折断端,骨折基本骨性愈合。模型对照组在各时间点的愈合程度基本与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组相似。 结论:在黏接固定兔桡骨骨折过程中,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在体内2周即开始降解,10-12周完全降解消失,未形成板障效应,骨折愈合效果良好。提示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具有较高的生物力学强度,是黏接固定骨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粘接新鲜人胫骨中段蝶形骨块后,骨块所承受应力的力学特性。方法沿胫骨脊制作出占周径1/2的90°的蝶形骨折模型,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粘接蝶形骨块后,测定骨块在拉伸、剪切、压缩等状态下直到胶体断裂时的应力数值及压缩状态下应力-应变曲线。结果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粘接固定的蝶形骨块平均抗拉强度为1.04 MPa,抗剪切应力强度为3.26 MPa;在压缩载荷下,最大可承受47.2%的压缩应力,平均3.75 KN。结论采用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粘接骨块,具有一定的生物力学强度。在临床操作中,可以减少骨折碎块固定时周围的软组织剥离,从而最大程度上保持骨折处的血供,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磷酸镁骨水泥(magnesium phosphate cement,MPC)粘接固定家兔胫骨平台骨折,探讨其治疗效果、粘接和降解机理。方法:20只家兔分为两组,第1组15只,第2组5只,通过开放截骨法建立家兔双侧胫骨平台骨折模型。第1组:实验组用MPC骨水泥固定,对照组用“L”形钢板固定。第2组:实验组也同样用MPC骨水泥固定,而对照组作空白对照。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组织学及电解质检查,探讨MPC骨水泥治疗骨折的效果、对体内电解质的影响、粘接和降解机理。结果:6周后实验组都获得稳定的骨折愈合,没有发现骨折错位及延迟愈合,MPC骨水泥逐渐被吸收,对体内电解质无明显影响,其对骨折的治疗和钢板固定组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而空白对照侧均出现骨折错位、畸形愈合。通过对标本的组织学检查发现其粘接机理为镶嵌固定,并通过溶解而逐步降解。结论:MPC骨水泥具有一定的粘接强度,能降解,对体内电解质干扰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水泥,可以用于骨折的粘接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磷酸镁骨水泥(MPC)粘接固定犬胫骨平台骨折,探讨MPC治疗骨折的效果、粘接和降解机理及在犬体内MPC粘接强度的变化情况等.方法:38只犬随机分为A与B两组,其中A组8只,B组30只.通过开放截骨法建立犬胫骨平台骨折模型,复位后用MPC粘接固定骨折断端,术中、术后不再使用其它内、外固定.术后不同时期对A组犬胫骨进行大体和显微镜下观察,对B组犬分别进行影像学检查、大体检查以及生物力学分析等.结果:MPC在犬体内的吸收速度和骨折的愈合速度一致,不影响骨折的愈合.通过对犬胫骨标本的组织学检查发现,其粘接机理可能为机械镶嵌固定,并通过溶解而逐步吸收.MPC在犬体内具有一定的骨粘接强度,但其抗拉强度小于体外.结论:MPC具有一定的粘接强度,在动物体内的吸收速度和骨折的愈合速度一致,可用于非负重部位骨折的粘接固定,但其抗水性能和粘接强度尚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陈波  陈林  尹良军  陈剑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8):95-97,i005
目的: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断端间稳定性对软骨细胞增生、分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4./11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实验室完成。选择8-10周的野生型小鼠48只,分成两组,每组24只。制作小鼠胫骨不稳定模型(不稳定骨折组)和稳定模型(稳定骨折组)。于3,5,7,10,14,21d取材,每组各时间点4只。用X射线片、苏木素-伊红染色、5-溴-2脱氧尿苷染色、原位杂交等手段检测软骨细胞在整体、组织、细胞水平中软骨细胞增生、分化与凋亡的差异。5-溴-2脱氧尿苷阳性细胞为棕色的细胞核,代表正在增生期的细胞;原位杂交阳性细胞为胞浆内蓝色的颗粒,Ⅱ型胶原探针为阳性表示增殖和分化的软骨细胞,X型胶原探针为阳性表示肥大的软骨细胞。结果:48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小鼠胫骨愈合X射线检测结果:骨折后第21天不稳定骨折组骨折断端间仍有较多骨痂,稳定骨折组已基本完成骨痂的重新塑性。②软骨细胞组织学观察:第21天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可见不稳定骨折组骨折断端间软骨细胞正被成骨细胞替代,而稳定骨折组基本完成骨痂的重新塑性,与X射线结果相符合。③软骨细胞增生的检测结果:小鼠骨折后的5-溴-2脱氧尿苷染色第3,10,14天可见不稳定骨折组有大量软骨细胞增生,增生的成骨细胞并不多,而稳定骨折组增生的软骨细胞较少,被大量增生活跃的成骨细胞替代。④原位杂交检测软骨细胞标记物结果:两组骨痂中的软骨细胞在出现和消失的时间上没有明显的差别。结论:骨折断端问的稳定固定可以减慢软骨细胞的增生,加速其凋亡,但对软骨细胞的分化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断端间稳定性对软骨细胞增生、分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4/11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实验室完成。选择8~10周的野生型小鼠48只,分成两组,每组24只。制作小鼠胫骨不稳定模型(不稳定骨折组)和稳定模型(稳定骨折组)。于3,5,7,10,14,21d取材,每组各时间点4只。用X射线片、苏木素-伊红染色、5-溴-2脱氧尿苷染色、原位杂交等手段检测软骨细胞在整体、组织、细胞水平中软骨细胞增生、分化与凋亡的差异。5-溴-2脱氧尿苷阳性细胞为棕色的细胞核,代表正在增生期的细胞;原位杂交阳性细胞为胞浆内蓝色的颗粒,Ⅱ型胶原探针为阳性表示增殖和分化的软骨细胞,Ⅹ型胶原探针为阳性表示肥大的软骨细胞。结果:48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小鼠胫骨愈合X射线检测结果:骨折后第21天不稳定骨折组骨折断端间仍有较多骨痂,稳定骨折组已基本完成骨痂的重新塑性。②软骨细胞组织学观察:第21天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不稳定骨折组骨折断端间软骨细胞正被成骨细胞替代,而稳定骨折组基本完成骨痂的重新塑性,与X射线结果相符合。③软骨细胞增生的检测结果:小鼠骨折后的5-溴-2脱氧尿苷染色第3,10,14天可见不稳定骨折组有大量软骨细胞增生,增生的成骨细胞并不多,而稳定骨折组增生的软骨细胞较少,被大量增生活跃的成骨细胞替代。④原位杂交检测软骨细胞标记物结果:两组骨痂中的软骨细胞在出现和消失的时间上没有明显的差别。结论:骨折断端间的稳定固定可以减慢软骨细胞的增生,加速其凋亡,但对软骨细胞的分化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捆绑带束缚压力对骨折模型动物骨痂形成及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有些观点认为捆绑带的使用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运甚至造成骨折延迟愈合与骨折不愈合.目的:观察3种不同束缚压力捆绑带对骨折动物模型骨痂形成及愈合的影响.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干非负重骨折动物模型,髓内固定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骨折部位加用200,150,100 N束缚压力的捆绑带固定,术后2,4,6周观察骨痂形成及愈合.结果与结论:200 N压力组骨折固定牢固,但骨折断端外骨痂形成受限,无骨愈合,影响断端远期稳定性.100 N压力组早期骨折断端不稳定,虽不影响骨折愈合,但容易出现畸形愈合.150 N压力组压力适中,骨折固定与愈合均良好.提示在保持适当束缚压力的情况下,捆绑带可以有效维持骨折部位稳定,避免骨折移位或畸形愈合,保障骨折正常愈合,对骨折部位骨膜血运无异常影响,有助于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来内固定的研究主要从降低应力遮挡效应和减少血供破坏二方面展开。目的:观察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对20条家犬两侧胫骨中段横型截骨,随机选择一侧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内固定,对侧以普通接骨钢板固定作为对照,分别于内固定后4,8,12,16周行大体病理、X射线摄片、光镜观察。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1,3周对照组分别出现骨折劈裂、钢板松脱和钢板断裂各1例,实验组术后5周出现内固定弯曲变形1例。实验组内固定后8周开始出现明显骨痂生长,对照组骨痂出现时间稍晚,各时期评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16周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骨痂的生长均早于对照组,各时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8,16周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能有效减少骨折端血供破坏,对骨折断端提供坚强动态的固定,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骨改建。  相似文献   

10.
桥接组合式金属内固定植入系统对犬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来内固定的研究主要从降低应力遮挡效应和减少血供破坏二方面展开。目的:观察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对20条家犬两侧胫骨中段横型截骨,随机选择一侧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内固定,对侧以普通接骨钢板固定作为对照,分别于内固定后4,8,12,16周行大体病理、X射线摄片、光镜观察。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1,3周对照组分别出现骨折劈裂、钢板松脱和钢板断裂各1例,实验组术后5周出现内固定弯曲变形1例。实验组内固定后8周开始出现明显骨痂生长,对照组骨痂出现时间稍晚,各时期评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16周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骨痂的生长均早于对照组,各时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8,16周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能有效减少骨折端血供破坏,对骨折断端提供坚强动态的固定,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骨改建。  相似文献   

11.
背景:应力刺激可以促进四肢长骨干骨折愈合。目的:观察应力因素对微小骨折块愈合的影响。方法:制作兔双侧股骨大转子劈裂撕脱微小骨折模型,一侧采用克氏针固定(对照组),另一侧采用拉力螺钉置入固定(实验组)。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表现:实验组骨痂生长速度较对照组快,外骨痂量多,灰度高,骨痂塑型时间短。②CT表现:实验组内外骨痂生长速度比对照组要快,骨折处塑形较对照组好。③骨痂组织切片光镜观察发现,两组骨折愈合都表现为软骨内成骨方式,实验组血肿消失、机化较快,修复性纤维组织较早被软骨性骨痂取代,骨痂生长旺盛,断端骨痂愈合早且快,而且软骨性骨痂骨化、骨样小梁转化为编织骨均较对照组早,骨改建塑型亦较对照组好。④实验组和对照组骨折间隙内骨痂钙、磷元素的含量术后均逐渐升高至6周后开始下降,4周时实验组钙磷含量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微小骨折块的愈合方式表现为软骨内成骨,适宜的加压固定较不加压固定骨折块周围组织水肿消退快,炎性反应小,骨痂中钙磷沉积早,含量大,骨折愈合时间短,骨痂质量好塑型快。  相似文献   

12.
背景:应力刺激可以促进四肢长骨干骨折愈合。目的:观察应力因素对微小骨折块愈合的影响。方法:制作兔双侧股骨大转子劈裂撕脱微小骨折模型,一侧采用克氏针固定(对照组),另一侧采用拉力螺钉置入固定(实验组)。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表现:实验组骨痂生长速度较对照组快,外骨痂量多,灰度高,骨痂塑型时间短。②CT表现:实验组内外骨痂生长速度比对照组要快,骨折处塑形较对照组好。③骨痂组织切片光镜观察发现,两组骨折愈合都表现为软骨内成骨方式,实验组血肿消失、机化较快,修复性纤维组织较早被软骨性骨痂取代,骨痂生长旺盛,断端骨痂愈合早且快,而且软骨性骨痂骨化、骨样小梁转化为编织骨均较对照组早,骨改建塑型亦较对照组好。④实验组和对照组骨折间隙内骨痂钙、磷元素的含量术后均逐渐升高至6周后开始下降,4周时实验组钙磷含量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微小骨折块的愈合方式表现为软骨内成骨,适宜的加压固定较不加压固定骨折块周围组织水肿消退快,炎性反应小,骨痂中钙磷沉积早,含量大,骨折愈合时间短,骨痂质量好塑型快。  相似文献   

13.
背景:理想的骨折固定系统,在骨折早期应能达到坚强固定,后期要能防止应力遮挡作用诱发的固定骨段的骨质疏松.可降解骨科内固定材料无疑为此种骨折固定系统提供了理论可能.目的:旨在评估自制可变刚度接骨板系统(由可降解聚-DL-乳酸泡沫衬垫材料和钛合金接骨板组成)对兔胫骨干中段骨折的固定效果和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线锯造成兔右侧胫骨中段骨折模型.用相对分子质量为 200 000的自制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材料膜垫(厚1 mm)和4孔钛合金Tc4接骨板制作成可变刚度接骨板系统固定实验组兔胫骨中段骨折,以单纯Tc4钛合金接骨板固定对照组.于第2,4,8,12周处死动物,从大体观察、X射线平片、组织学和骨生物力学等方面观察和评定骨折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X射线及大体标本示术后两组对位效果佳,无移位.组织学观察可见术后同期实验组标本较对照组标本骨痂内骨小梁排列紧密、髓腔开通完全、新生骨组织改塑重建完整.生物力学结果显示8周时两组愈合骨最大抗弯曲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2周时实验组愈合骨抗弯曲刚度优于对照组.提示自制可变刚度接骨板系统用于兔胫骨骨折固定效果可靠,有利于骨折段骨痂改塑重建,利于骨折愈合,用于骨折内固定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钢板,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有些观点认为捆绑带的使用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运甚至造成骨折延迟愈合与骨折不愈合。目的:观察3种不同束缚压力捆绑带对骨折动物模型骨痂形成及愈合的影响。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干非负重骨折动物模型,髓内固定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骨折部位加用200,150,100N束缚压力的捆绑带固定,术后2,4,6周观察骨痂形成及愈合。结果与结论:200N压力组骨折固定牢固,但骨折断端外骨痂形成受限,无骨愈合,影响断端远期稳定性。100N压力组早期骨折断端不稳定,虽不影响骨折愈合,但容易出现畸形愈合。150N压力组压力适中,骨折固定与愈合均良好。提示在保持适当束缚压力的情况下,捆绑带可以有效维持骨折部位稳定,避免骨折移位或畸形愈合,保障骨折正常愈合,对骨折部位骨膜血运无异常影响,有助于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在软骨内成骨及骨折愈合血管增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对比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以动物为观察对象,双因素设计的验证性实验,于2005—08/2006—05在华北煤炭医学院病理学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4只,共取兔双前肢桡骨48侧,制作双侧桡骨中段骨折动物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每组24侧。方法: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在骨折局部注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0.2u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ng,术后不用外固定。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2,4和6周取材,测定骨痂矢状径、横径及截面积;通过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测定外骨痂总面积:观察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变化,并测定骨痂中小梁骨、软骨、纤维组织所占百分比。结果:①骨折后2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横径及矢状径大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0.05);4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矢状径及截面积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截面积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②骨折后2周,在X射线片上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可见较多外骨痂,骨折线较模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间隙较小。4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基本愈合。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愈合。③骨折后2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组织切片小梁骨痂所占百分比大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小梁骨痂所占百分比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结论:骨折时局部应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骨折愈合,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早期骨折愈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中晚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6.
俞猛  夏仁云  高飙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4):2728-2732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骨折愈合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进而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制作胫骨骨折愈合模型,伤后不同时期处死取材,分别进行组织学和TGF-β、bFGF和PDG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1)伤后3d开始形成原始骨痂。1周时肉芽组织中的间质细胞开始分化为软骨细胞,软骨形成后再进行软骨内化骨。4周时形成连接骨折端的桥接骨痂。(2)伤后早期血肿中炎性细胞表达bFGF、PDGF。伤后1周骨膜增殖细胞、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骨端骨细胞以及原始骨痂成骨细胞表达TGF-β、bFGF和PDGF。伤后2周软骨细胞表达TGF-β、bFGF和PDGF。结论:TGF-β、bFGF和PDGF有着各自的表达和分布特点,并共同调解骨原细胞的增殖和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的分化,最终完成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核心结合因子α1在SD大鼠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表达的变化,探讨核心结合因子α1在骨折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2在教育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将48只6个月龄雌性SD大鼠左侧胫骨制成相同的骨折模型,采用克氏针行髓腔内固定。②于骨折术后7,14,21,28d分批处死动物,采用X射线、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观察核心结合因子α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时期表达情况。结果:①X射线显示胫骨骨折断端无移位。②组织学切片显示骨折愈合过程中可同时见纤维性骨痂和软骨性骨痂形成。③核心结合因子α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骨折术后第7天及14天时在增殖的间充质细胞及软骨细胞中见强阳性反应,从第21天起,核心结合因子α1染色阳性细胞数及阳性反应程度明显下降,7,14,21,28d各时间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568±0.013,0.534±0.016,0.313±0.011,0.277±0.008。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表明骨折术后第7天及14天时核心结合因子α1mRNA表达量较高,第21天及28天时,核心结合因子α1mRNA表达下调,各时间点基因表达的相对强度均值分别为1.935±0.231,2.103±0.264,0.956±0.045,0.527±0.038。结论:在SD大鼠胫骨骨折髓腔内内固定模型中,骨愈合主要表现为二期愈合方式,核心结合因子α1集中表达在骨痂形成的早期,说明核心结合因子α1是骨折愈合的启动调节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骨骨折术后不愈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3例股骨骨折不愈合的患者采用LC-DCP或交锁髓内钉固定加断端骨痂回植或自体髂骨植骨,并结合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随访6~48个月,平均2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1个月,平均6.7个月,52例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病例均愈合,疗效标准按kolmert功能评定,优良50例(96.2%)一般2例(3.8%)。6周X线片见骨痂明显生长,活动时骨折端疼痛明显减轻,3~4个月后纵向叩击痛消失,可扶拐下地负重行走,复查X线片示,骨痂通过骨折线,6~8个月X线片示骨折完全愈合,膝关节屈曲超120°,伸直均超过0°,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结论:LC、DCP或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加骨折端骨痂回植术或自体髂骨植骨术是治疗股骨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折不愈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神经生长因子用于骨不连的防治是重建外科领域研究的重点和方向.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失神经支配兔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构建大白兔失神经支配腓骨骨折模型后,实验组骨折端局部注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10μg,每2 d一次;对照组骨折端局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4,6周分别测定静脉血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并进行生物力学和组织学分析.结果与结论:术后两组血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有显著增高,在术后第4周达到最高峰,比术前高出1倍以上,第6周时出现下降,但仍然显著高于术前;术后2,4,6周,实验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清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在三点弯曲实验中,实验组骨痂的抗弯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01);术后第6周时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实验组骨痂中的透明软骨细胞已被成骨细胞替代,对照组骨痂中的软骨细胞仍没有完全成骨细胞化.提示神经生长因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失神经支配兔骨折愈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近期很多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的营养和支配对于骨发育和骨折愈合修复过程具有的作用.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骨折愈合及其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创伤骨科和血液科.材料SD大鼠胫骨横行骨折髓内针内固定模型共16只,随机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只.干预术后实验组每隔1 d皮下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然后分别在第2,3,4,5周取动物胫骨进行结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大体比较、生物力学测试和电镜观察.结果大体观察可见术后2周两组骨折均为结缔组织连接,可见明显的活动;3周时实验组已呈编织骨性愈合,而对照组仍有较明显的骨折端活动;4周两组均呈骨性愈合,但实验组的骨痂较小,成角畸形较小;5周时实验组骨折线已消失,骨折塑形好,对照组骨折端仍呈较大骨痂.大体测量骨折矢状面成角,在第3,4,5周实验组分别为(25.00±1.82)°,(24.75±2.50)°,(23.25±3.77)°,对照组分别为(32.00±2.45)°,(33.00±5.72)°,(29.25±2.22)°(P<0.05).生物力学测试中,各个阶段实验组抗折应力均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早期、不间断的应用BDNF对骨折愈合修复过程中的各阶段均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