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京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0):2676-2677
目的 分析我院近年来发生的中药不良反应情况,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方法 对63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患者的一般资料、药物剂型种类、给药途径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男女比例为1.33:1,年龄以>60岁老年人及5岁~15岁小儿多见,分别占42.9%和20.6%;累及器官多为皮肤及附件、肠胃系统、神经系统,分别占36.5%,23.8%和17.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方式最常见,占66.7%,其次为肌肉注射给药,占23.8%,口服给药相对安全,占9.5%.结论 中药不良反应以静脉滴注途径、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多见,多发群体为老年人和小儿,应提高中药用药监管水平、以规范用药,以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生规律,为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监测提供帮助.方法 对293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3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主要与药物剂型、静脉给药途径等因素有关.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及呼吸系统损害为主,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后果严重,应引起重视.结论 加强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减少和避免中药制刺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药学的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1366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在本院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方法对本院2004年~2008年收集的1 366例药物不良反应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类别、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类型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1 366例ADR报告中,抗微生物药物发生ADR的例数最多,占48.24%,中药制剂第二,占25.99%;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8.51%,消化系统反应次之,占31.33%;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61.35%。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认识,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和中药制剂的使用监测,提高ADR监测报告质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中药制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78例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ADR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ADR发生率较高;注射剂为引起ADR比例最高的中药剂型,占比46.15%;其中以活血化瘀类药物占多数,静脉给药引起ADR占比最高,为62.82%;皮肤及其附件为主要的累及器官,临床表现以皮肤和消化系统损害较为常见。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个体因素,以及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加强对于临床安全用药的监控,确保患者能够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5.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结果分析和用药管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院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合理的用药管理对策,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发生的292例使用中药制剂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书,进行调查、统计、分析,通过统计结果,以寻求科学合理的用药管理对策.结果 使用中药制剂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主要集中在51岁以上的老人;导致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为注射剂、外用膏剂和口服制剂等,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和局部外用给药;不良反应损害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和消化系统.结论 应该制定合理的用药管理规定,严密监测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提高防范意识,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8-2009年的206例ADR报告,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6例报告中,男性(120例)多于女性(86例),涉及药品116种,青壮年患者ADR发生率最多占34.95%,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90.29%,抗微生物药致ADR发生率最多占56.80%,其次是中药制剂占28.16%,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5.71%。【结论】临床应重视抗微生物药和中药制剂的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加强静脉注射液使用中的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1月收集到的17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73例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82.5%),以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69.9%),其次是中药制剂(18.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49.1%).结论 应加强ADR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以降低外在因素引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31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5例ADR中大于60岁老年患者132例(占42%);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有282例(占89.5%);涉及用药品种以抗菌药物最多,有104例(占33.0%);其次是中药制剂,有92例(占29.2%).累及气管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02例(占32.3%).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加强对患者用药过程的观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坚持能口服尽量避免静脉给药的原则,降低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我院出现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及特点的临床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间出现的18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本组18例患者病例中,在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有11例(61.11%),发生率是最高的.在给药途径方面,出现ADR机率最大的是静脉滴注,其占到了全部给药的72.22%.在本组18例ADR药品中出现比例较重的为红花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结论 对于中药制剂出现ADR现象,只要我们注重中药制剂的临床管理以及强化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的认识,同时对患者使用中药制剂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测,以最大限度来降低中药制剂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2010年1~12月上报的21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结果:216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126例(58.3%),儿童43例(19.9%),老年患者50例(23.1%);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94.4%;抗微生物药、中药制剂引起的ADR最多,分别为51.9%和10.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有120例,占51.1%.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做到合理、有效、安全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临床表现,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 对2008-2009年100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ADR中涉及药物75种,以抗生素类所致的ADR居多,占5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2%;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累及的系统以皮肤系统损害为主,占71%.结论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强调合理安全用药,避免ADR及最大限度地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中药不良反应问题日益突出,其安全性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对丽水市中医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报告进行分析,总结其发生的典型表现,并探讨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3年7月收集的中药不良反应350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中药剂型、中药品种、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针对数据结果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结果 350例中药不良反应中男性155例占44.29%,女性195例占55.71%;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例数最多为130例,占37.14%;中药不良反应剂型主要为静脉注射剂且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均为188例,占53.71%;排名前3位的中药品种依次为黄芪注射液28例(8.00%)、参麦注射液23例(6.57%)和鱼腥草注射液21例(6.00%);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系统,共106例,占30.29%,其次为消化系统,共76例,占21.71%。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中药注射剂及静脉滴注发生率最高。今后应当加强对中药制剂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安全监测,对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应当给予足够重视,以期提高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中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上报的215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统计所有病例年龄分布、中药制剂种类、给药途径等,同时分析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年龄分布中,60岁的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种类分布中,心脑血管类药引发的不良反应率更高(P0.05);给药途径分布中,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中药制剂引发的不良反应有显著的特征,临床应用中药制剂时,应根据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给予其针对性的干预对策,以提升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宋柳全 《广西医学》2011,33(7):891-893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整理《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所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155例,对ADR进行多方面分析。结果 155例ADR的报告中,以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占61.28%(95例);由抗生素导致的ADR最多,占26.45%(41例);ADR表现以呼吸系统损害最多,占19.39%(44例)。严重或少见、罕见、未见报告的ADR共60例,涉及抗生素、中药制剂及抗肿瘤药等药品。结论加强ADR的监测工作,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崔秀娟  崔玉红 《中外医疗》2009,28(30):76-76
目的总结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对216例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总结及回顾性分析。结果216例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且以以老年人最多(50.9%);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52.3%%)占第一位,其次为中药制剂(22.1%)、抗肿瘤药物(11.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5.5%;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65.4%。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重视ADR的报告、监测及合理用药,以预防和降低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尤其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使用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为临床不良反应预防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6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年龄、性别、给药方式、用药类型以及临床表现等资料。结果 40-59岁患者使用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为52.94%,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为22.06%,20-39岁为19.12%,20岁以下发生率为5.88%。静脉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其次为口服,占比19.12%。丹参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构成比最高,为20.59%,其次为鱼腥草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占比均为17.65%。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7.06%),神经系统(17.65%)和消化系统(14.71%)。结论应加强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督管理,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7月收集到的66例中药制剂引发的ADR报告,按性别、来源、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6例报告中,来源于住院的患者最多,占72.7%,引发ADR的药物剂型水针剂占84.3%.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发热、瘙痒、恶心、呕吐、胸闷、气憋、心悸等。结论应重视并加强中药制剂的ADR监测,促进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文将对鞍山市肿瘤医院发生的中药制剂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中药制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 回顾本院2012~2014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合计382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本院上报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其中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和45岁以上中老年人是ADR报告的主要年龄群体.以心血管疾病发生ADR的数量最多,有112例,占29.32%.ADR类型以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为主共227例,占59.42%.发生ADR后,立即停药,症状好转或消失的ADR例数有253例,占66.23%.结论 随着中药制剂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研究中药制剂临床ADR发生的情况,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制剂、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避免患者伤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洁 《中国医疗前沿》2013,(20):89-89,7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以来上报的不良反应,对ADR发生的患者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临床表现进行整理、统计。结果发生ADR的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占57.14%;大于60岁的人群易发生ADR,占44.16%;静脉给药是最容易引起ADR发生的给药途径,占79.2%,中药制剂、抗菌药物和循环系统用药是ADR涉及最多的三类药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31.33%,其次是全身性反应和消化系统反应。结论和综合医院相比,中医医院ADR的发生有其自身特点,与中医医院患者人群分布、用药特点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讨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规律及特点,以加强临床的合理用药。方法从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选取9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参与研究试验,对上述患者引发不良反应/事件的规律及特点等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90例患者中,年龄≥60岁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率为42.2%(38/90),高于其他年龄段。因西药引发不良反应/事件的例次为87.8%(79/90),中成药例次为12.2%(11/90);前者以抗肿瘤药物、抗菌药及质子泵抑制剂为主,后者多由中药注射液引发。从给药途径方面分析,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事件最高,占71.1%(64/90),其次为口服给药,占25.6%(23/90),静脉推注、泵内注射较少,各占2.2%(2/90)和1.1%(1/90)。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及药物种类等多种因素均相关,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做好相关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以确保高效、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