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对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RHRSP)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不同时间点脑梗死灶皮层与颈髓RacGTP酶激活蛋白-1(Rac-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急性脑梗死(ACI)远隔损害的可能机理。【方法】选用雄性SPF级SD大鼠行双肾双夹术复制RHRSP模型,再用线栓法复制MCAO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大鼠分为脑梗死组、电针组、假针刺组、假手术组与高血压组。高血压组为单纯RHRSP;脑梗死组进行MCAO缺血再灌注处理;假手术组仅做手术创伤;电针组复合造模后选取督脉穴进行电针治疗,每天1次,共28 d;假针刺组将针灸针贴于大鼠百会和大椎穴处皮肤。治疗后第1、7、14、28天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分离出右侧大脑皮层和左侧脊髓,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Rac-1mRNA表达。【结果】(1)皮层Rac-1 mRNA表达:MCAO术后第7、14、28天,脑梗死组、假针刺组Rac-1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电针组Rac-1 mRNA表达较脑梗死组、假针刺组显著升高(P0.05);(2)颈髓Rac-1 mRNA表达:MCAO术后第14、28天,脑梗死组、电针组、假针刺组Rac-1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电针组Rac-1 mRNA表达较脑梗死组、假针刺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脑梗死后皮层与颈髓Rac-1 mRNA表达降低是ACI远隔损害的重要原因,电针对高血压大鼠脑梗死中枢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上调Rac-1 mRNA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对完全性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及髓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营养素3(NT-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抽取24只分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各12只),其余36只大鼠采用脊髓横断法进行手术造模,再选取经评价符合模型标准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2只),模型成功后各组予以相应干预,连续7 d。各组动物行尿流动力学评估后处死,取膀胱组织切片观察逼尿肌功能,取脊髓组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测定髓内NGF和NT-3的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提示,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膀胱上皮细胞结构破坏,逼尿肌肌纤维增生,有严重出血改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完整膀胱上皮细胞增多,逼尿肌肌纤维增生程度减轻,出血改变减少。尿流动力学结果提示,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膀胱最大容量及顺应性均明显降低(P<0.01),膀胱漏尿点压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膀胱最大容量及顺应性均明显增加(P<0.01),膀胱漏尿点压降低(P<0.01)。Western blot结果和RT-PCR结果提示,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髓内NGF蛋白及其mRNA含量明显降低(P<0.01),NT-3蛋白及其mRNA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髓内NGF、NT-3蛋白及其mRNA含量均升高(P<0.05)。结论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可升高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脊髓组织中NGF和NT-3蛋白及其mRNA含量,改善膀胱神经支配,提高受累膀胱储尿控尿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NGF mRNA和IGF-1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mRNA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方法SD大鼠115只,随机分成空白组35只、造模组80只。后者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造模,成模动物共73只。随机抽取70只,分成模型组与电针组各35只,电针组每天电针45min。所有动物分批于试验开始后第1、2、4、6及10周后处死,取坐骨神经,抽提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坐骨神经组织中NGF、IGF-1的水平。结果模型组NGFmRNA及IGF-1mRNA的表达水平比空白组显著降低(P0.05)。电针组NGFmRNA及IGF-1mRNA的表达随电针的干预时间而逐渐升高;第4周NGFmRNA明显高于空白组和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10周时仍维持较高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和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周时电针组IGF-1mRNA的表达开始显著上升,第4周达到高峰,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10周时仍维持较高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和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GFmRNA和IGF-1mRNA在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表达降低,电针刺激促使大鼠坐骨神经的NGFmRNA和IGF-1mRNA的表达增加可能是电针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电针对老年性痴呆大鼠胆碱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电针对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disease,AD)大鼠胆碱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6只SD老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治疗组,采用穹隆-海马伞损伤法制作大鼠AD模型。电针治疗组施以电针百会、涌泉、太溪、血海等穴。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中隔区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acetyltransferase,ChAT)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3区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和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电针治疗组ChAT活性高于模型组;电针治疗组NGF和c-fos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增加。结论电针对AD模型大鼠胆碱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c-fos合成及诱导海马NGF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5.
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神经元损伤后c-fos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脊髓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Allen‘s法制成大鼠TB脊髓损伤模型,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神经元c—fos mRNA的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神经元c—fos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未损伤神经元显著增加,表达高峰出现在损伤后1h;NGF能显著抑制损伤后神经元c—fos mRNA的异常表达。结论:NGF对损伤后神经元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其抑制了c—fos基因异常表达,保护了神经元。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脑缺血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及损伤侧皮质NGF、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制作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动物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丰富康复训练组及针康组(针刺+丰富康复训练)5组,每组进行神经缺损体征评分和感觉、运动能力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NGF、BDNF显色,分析比较各组大鼠脑组织中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前行为学功能评分各组无明显差异(P>0.05),行为学功能评分针康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针刺组及丰富康复训练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质NGF、BDNF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皮质NGF、BDNF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针刺组及丰富康复训练组相比,针康组效果显著(P<0.05)。结论 针刺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脑缺血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有保护和修复作用,疗效优于针刺法及丰富康复训练法,其效应可能上调大鼠NGF、BDNF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成年SD大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建立成年大鼠T9~T10段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除电针组于术后当天进行电针治疗外,3个组均分别于术后7、14、28 d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脊髓内CSPGs的表达。结果术后7~28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脊髓损伤邻近组织内CSPGs表达明显增强(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脊髓损伤邻近组织内CSPGs表达明显受到抑制,差异显著(P<0.05)。结论电针能显著降低脊髓损伤后CSPGs的表达,从而减弱CSPGs对轴突再生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其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痛大鼠电针治疗前后脊髓背角与痛觉相关的孤啡肽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电针对神经痛的治疗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为正常大鼠,自由生长;神经痛组为大鼠坐骨神经慢性限制性损伤致神经痛模型;电针组为术后第7天给予神经痛大鼠电针治疗30 min。各组动物处死后,取脊髓背角组织,冰冻切片,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各组脊髓背角Ⅰ~Ⅵ层内与痛觉相关孤啡肽受体mRNA的变化。结果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出现痛敏,电针能明显抑制大鼠痛敏,与神经痛组比较缩爪潜伏期(PWL)明显延长(P<0.01);对照组脊髓背角Ⅰ~Ⅵ层有少量孤啡肽mRNA阳性细胞,神经痛组大鼠术后第7天时脊髓背角孤啡肽mRNA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电针组脊髓背角Ⅰ~Ⅱ层、Ⅴ~Ⅵ层孤啡肽mRNA阳性细胞数与神经痛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Ⅲ~Ⅳ层孤啡肽mRNA阳性细胞数与神经痛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对神经痛的治疗作用可能与脊髓背角内孤啡肽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针对颈椎病模型大鼠椎旁肌细胞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SPF级SD大鼠32只,采用完全随机化区组设计方案,将32只SD大鼠分成空白对照组(空白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电针治疗组(模针组)、模型美洛昔康片对照治疗组(美洛昔康组),每组8只大鼠。建立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手术造模饲养2个月。模针组取大椎穴进行电针针刺治疗,每次留针25 min,1次/d,14 d为1个疗程,2疗程之间间隔2 d,共治疗2个疗程。美洛昔康组:给予美洛昔康片灌胃治疗2个疗程。空白组、模型组均只作固定而不做其它任何处理。采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VEGFR2的表达,采用PCR检测β-catenin mRNA,Western-Blot检测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美洛昔康组、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大椎穴通过促进颈椎病模型大鼠颈夹肌细胞血管新生达到修复受损颈椎肌肉目的,其机制可能与电针激活β-catenin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长期针刺治疗对慢性神经痛大鼠海马EphrinBs/EphBs mRNA和EphrinB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可能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共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模型组(n=8)、电针组(n=9)、手针组(n=9)。采用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性损伤(CCI)模型,电针组和手针组大鼠从造模后第8天开始至第34天分别给予电针、手针干预大鼠"足三里"和"三阴交"穴,隔日1次。所有大鼠均在造模前、造模后第7、14、21、28和35天进行机械性痛阈(MWT)测定;各组大鼠于术后第35天处死取材,采用定量Q-PCR的方法检测海马EphrinBs/EphBs各型mRNA的表达,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phrinB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第7天起各时间点MWT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手针组大鼠造模后第14至35天大鼠MWT值均显著上调(P0.05,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中EphB1、EphB2、EphB3和EphrinB2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手针组及电针组大鼠EphB1、EphB2、EphB4和EphrinB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电针组EphB6 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电针组和手针组海马EphrinB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刺广泛调节海马EphrinBs/EphBs系统的表达可能是针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家兔蓝斑区注射P物质(substanceP,SP)及其拮抗剂,观察其在心肌缺血及电针过程中的效应。[方法]结扎兔冠左室支制作心肌缺血模型,采用脑立体定位仪定位蓝斑,动态观测心电图ST段电位的变化和心肌的形态学改变。[结果]P物质注入蓝斑有促进急性心肌缺血恢复的作用,且能加强电针内关对缺血心肌的改善,但被P物质拮抗剂注入蓝斑所阻断。[结论]结果提示SP在电针内关穴减轻急性心肌缺血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内关与心脏相关联系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等容血液稀释造成家兔低血压后电针的升压效应 ,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对麻醉的家兔进行电针刺激实验。先行放血 ,使失血量分别占总血量的 30 %和 5 0 % ,,然后补入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成等容血液稀释。出现血压降低 ,心率改变和微血管变化再电针“足三里”穴观察血压、心率和微血管的效应。结果表明 :30 %等容稀释出现低血压后电针具有明显的升压作用 (P <0 .0 1) ,心率稍减慢 ,眼结膜微血管血流加速和管径稍变大。 5 0 %等容稀释出现明显低血压后再电针已不具有升压作用 ,但能维持血压在一定水平 ,心率加快 ,眼结膜微血管内血流变慢 (P <0 .0 1) ,部分血管关闭。提示 :等容血液稀释在 30 %左右时 ,电针有最好的升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电针对家兔胃电的调节及与弓状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家兔“足三里”穴对胃电的影响及下丘脑弓状是否参与此调节。方法:描记胃电,分别观察正常组,弓状核插管组及弓状核损毁组家兔在电针“足三里”穴后胃电频率,波幅变化。结果:电针家兔“足三里”穴能明显抑制胃电活动;弓状核插管不影响电针对胃的抑制;损毁弓状核后,电针对胃的抑制效应减弱。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抑制胃活动,下丘脑弓状核参与电针对家兔胃电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电针不同经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模型外周血血浆中自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与乙酰胆碱的影响有无差异性,探讨不同经穴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方法:青紫蓝家兔90只,随机选择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80只以股静脉静滴垂体后叶素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将复制成功的模型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神门”组、电针“内关”组、电针“支正”组、电针“太渊”组、电针“三阴交”组,每组10只。ELISA法检测电针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与乙酰胆碱的含量。结果:造模后外周血中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P〈0.01),乙酰胆碱释放增加(P〈0.01);电针“内关”、“神门”、“支正”穴10 min后可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并减少乙酰胆碱释放(P〈0.01或P〈0.05),其中“内关”效果优于“神门”,“神门”效果优于“支正”;而电针“太渊”、“三阴交”对去甲肾上腺素与乙酰胆碱外周血释放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电针“内关”、“神门”对提高外周血中交感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抑制乙酰胆碱释放的效果最为显著,电针“支正”的效果次之,而电针“太渊”、“三阴交”对上述指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杨欢  郑小兰  罗振中 《广东医学》2016,(17):2555-2557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阈的影响。方法1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n=32):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组(D组)造模成功后不给予治疗;电针刺激组(EA组)造模成功后给予电针治疗;假电针刺激组(A组)只将针灸针插入穴位,但不给予电刺激;假穴位电针刺激组(E组)将电针插入穴位右侧1 cm处,并给予电刺激,记录电针干涉前(T1)、电针干涉7 d(T2)、14 d(T3)及21 d(T4)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及血糖的水平;各时间点测定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8只大鼠取L4-6脊髓,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测定脊髓p38 MAPK表达水平,分析痛阈变化及p38 MAPK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D、A、E组相比,EA组T2、T3、T4时间点痛阈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A、E组相比,EA组T2、T3、T4时间点p38 MAPK活化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P大鼠痛阈及p38 MAPK变化呈负相关(r=-0.942,P<0.05)。结论电针刺激能提高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痛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p38MAPK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可逆性夹闭颈总动脉造成脑缺血与复灌的18只兔模型,通过电针"人中"穴对急性脑缺血性损害的作用进行研究。发现电针可提高脑缺血时的颅底动脉压,提高脑组织的肾素活性(RA)、血管紧张素Ⅰ(AⅠ)、血管紧张素Ⅱ(AⅡ),降低乳酸(LA)含量。表明电针加复灌比单纯复灌效果好。为针刺麻醉的安全性和针刺治疗脑缺血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电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Nogo-A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Nogo-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96只2月龄Wistar大鼠为受试对象,SCI组于T9处行脊髓全横断,治疗组予电针治疗,采用Western blot测定各时间点及各组脊髓Nogo-A表达及变化,并以苏木精-伊红和免疫组化染色对受损脊髓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SCI后Nogo-A蛋白表达呈递增趋势,于14 d后最强;经电针治疗,Nogo-A表达减少。结论:Nogo-A是SCI后脊髓神经纤维再生的主要抑制因子,电针治疗对Nogo-A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电针心经对心肌缺血性家兔心力环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心力环面积为指标,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造成家兔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结果表明,电针心经地心脏功能的调节作用比电针肺经显著,有相对特异性,说明心经作为一条经脉,与心脏机能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电针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2月龄Wistar大鼠(96只)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SCI组(B组)、治疗对照组(C组)和电流刺激治疗组(D组),B、C、D组于T9处行脊髓全横断,D组予电针治疗,用Western blot测定各组损伤段脊髓中GFAP不同时相点表达量及其变化,并以苏木精一伊红和免疫组化染色对受损脊髓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SCI后GFAP表达显著增多,于损伤后2周达顶峰;经电针治疗,GFAP袅扶减少。结论:GFAP县SCI后脊髓神终纤维再毕的雷萼阳碍因子。直针治疗对GFAP的嘉扶且右明显的柳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脑电图为指标,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造成心肌缺血动物模型,观察了电针心经循行路线上的3个测试点和电针肺经循行路线上的3个测试点、以及不电针的对照组对脑电活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针心经对脑电活动的调节作用比电针肺经显著,有相对特异性。说明心经经脉与脑电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