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胰腺感染的易感因素。方法:将1998年1月~2000年12目间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68例,根据发病后2局内胰腺是否继发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并分析其易感因素。结果:胰腺继发感染的总发主率为41.2%;APACHE II积分与胰腺感染发生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0.31,P<0.01);放置胃管≥7天、肠切能障碍≥5天、施行腹腔灌洗手术、胰腺有坏死及胆源性胰腺炎等危险因素与 SAP患者继发胰腺感染的发生率明显相关(P<0.05);其余各影响因素与胰腺感染均无明显联系(P>0.05)。结论:胃肠道功能障碍≥5天、胆源性胰腺炎、早期胰腺明显坏死和腹腔灌洗引流等是SAP自期胰腺感染的主要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2.
重症生胰腺炎外科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36例急性重症胰炎(SAP)进行了分析,36例共死亡11例,病死率为30.5%。其中发病后3天内手术21例,死亡6例,病死率28.7%;4-8天手术10例,死亡3例,病死经30%;8天后手术5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40%,炕于前两组(P〈0.05)。36例闭式引流11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45.5%上栽葱式开放引流术21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21.7%;胰腺规则切除2例题率50%。因此认为S  相似文献   

3.
不同原因重症胰腺炎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原因的重症胰腺炎(SAP)预后有关因素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对收治的106例SAP患者的手术,非手术治疗以及病死率进行了对照及回顾分析,结果 (1)全组病死率33.9%,其中胆源性组为21.5%,非胆源性组为45.5%。(2)随手术距入院时间延长率明显降低,入院后12小时内急诊手术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春他时间组(P〉0.05)。(3)随胰腺坏死程度和胰外器官受累数的增加,病死率显著  相似文献   

4.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为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作者总结了93例SAP患者的治疗经验。93例中,治愈73例(78.5%)、死亡20例(21.5%)。手术治疗组53例,死亡15例(28.3%);非手术治疗组40例,死亡5例(12.5%)。1992年以前早期手术为主,死亡率23%;1992年以后非手术或延期手术为主,死亡率19.5%。作者认为本病的死亡原因与病情、胰腺坏死范围、有无继发感染及器官衰竭的处理方法有关。早期手术未能改善初期休克、胰腺广泛坏死、器官衰竭等并发症的预后,而非手术方法可以治愈大多数SAP病例。胰腺组织坏死继发严重感染者应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以坏死组织清除和充分引流为主。  相似文献   

5.
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恢复后的转归和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非手术治疗基本恢复后的转归和后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SAP非手术治疗基本恢复后,继发假性胰腺囊肿,复发胰腺炎,慢性腹痛。胆囊结石。3个月至2年间行CT,ERCP检查,开腹手术,胰组织活检和随访观察1~12年的资料。结果 假性胰腺囊肿是SAP非手术后的主要继发病,胰腺坏死组织的吸收和纤维组织增生夫代呈现3~6个月的缓慢过程。远期效果优良30例(73.2%),隐痛或消化不良10例(24.4%),死于复发性胰腺炎1例(2.4%)。结论 SAP基本恢复后应重视后续治疗假性囊肿,近期切除有结石的胆囊,积极防治复发性胰腺炎。  相似文献   

6.
重症急性胰腺炎伴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救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SAP所伴发的ARDS的发病率及救治方案。临床资料:1991.1 ̄1998.12SAP病人54例。手术组31例,三天内手术12例,发生ARDS7例,死亡6例;三天后手术19例,发生ARDS4例,死亡1例。非手术组23例,早期(三天内)发生ARDS5例,死亡3例,后期发生ARDS2例,死亡1例。一旦明确SAP诊断,给予积极抗休克,有计划的手术,控制感染,营养支持。一旦出现难于纠正的  相似文献   

7.
将雷公藤多甙(T_Ⅱ)用于50例肾移植病人的术后抗排斥治疗.结果如下:Ⅰ组(试验组):16例(用药方案CsA+P+T_Ⅱ),1年人、肾存活率均为100%;Ⅱ组(对照组):21例(用药方案:CsA+P+Aza),1年人、肾存活率则皆为87.5%;试验组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9.19±1.52天,比对照组(16.85±2.48天)明显要快;Ⅲ组:10例接受CsA+P+Aza治疗的病人白细胞异常下降,以T_Ⅱ替代Aza后,白细胞在3~21天恢复正常,并持续稳定,Ⅳ组及Ⅴ组病人均在接受CsA+P+Aza治疗后出现急性或慢性排斥时加服T_Ⅱ,使急性排斥发生频率由5.2次/例降至2.3次/例,对慢性排斥也有一定的疗效,显效率达18.8%。  相似文献   

8.
rasP21和P53在膀胱癌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LSAB法)对58例膀胱癌和6例非癌膀胱粘膜标本进行rasP21及p53蛋白产物检测。结果:58例膀胱癌标本中37例P21检测阳性(63.8%),33例P53检测阳性(56.9%),对照组6例膀胱粘膜均未见阳性着色。P21阳性率在Ⅰ、Ⅱ和Ⅲ级肿瘤中分别为28.6%、46.7%和77.8%,在Tis~T1期和T2~T4期肿瘤中分别为45.0%和73.7%。P53阳性率在Ⅰ、Ⅱ和Ⅲ级肿瘤中分别为14.3%、40.0%和72.2%,在Tis~T1期和T2~T4期肿瘤中分别为30.0%和71.1%,显示P21和P53表达阳性率均随着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上升而升高,表达强度也随之增强。P21和P53阳性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认为P21和P53可作为膀胱癌的生物学瘤标。  相似文献   

9.
10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院于1986年至1997年对收治的10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采用了3种不同的手术时机和术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06例均依据临床、生化、腹穿液或CT明确诊断,符合SAP诊断标准〔1〕。其中男58例,女48例,年龄15~76岁,平均49.3岁。重症Ⅰ级37例,重症Ⅱ级69例;胆源性32例;发生胰腺感染18例,器官功能衰竭36例次。1.2 治疗方法本组前期(1986~1990年),共28例,一经诊断为SAP即行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10.
心脏手术后选择性早期拔管临床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芬太尼、安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下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后选择性早期拔除气管导管的可能性。方法:随机对78例CPB心脏手术患者(男/女:42/36,体重:11~65kg、年龄3~52岁,ASAⅡ~Ⅲ级)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术后平均拔管时间为2.55±1.38小时(0.5~6.0小时)。其中13例(16.7%)术毕即清醒拔管;15例(19.2%)术后予以适当地辅助呼吸后拔管;50例(64.1%)术后经短期(1.0~2.5小时)支持性机械呼吸(MV)后拔管;(2)所有患者拔管前循环功能稳定,自主呼吸正常并均经T形管供氧30~60分过程;(3)拔管后舌下坠3例,轻度支气管痉挛2例,咽喉疼痛3例。结论:对术前ASAⅡ~Ⅲ级的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可选择性早期拔除气管导管。  相似文献   

11.
小儿麻醉诱导中无通气间期SpO2安全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52例ASA1级行择期整形手术的小儿,根据年龄分成三组,I组为3个月~1岁的婴儿(n=39),Ⅱ级为1~3岁的幼儿(n=41),Ⅲ组3~12岁的小儿(n=72)。每组小儿再随机分成A亚组和B亚组,监则SpO2血压,心率和PETCO2。预氧时间为2min。在麻醉诱导后的无通气期,A亚组和B亚组分别在SpO2降至90%和95%时给氧,结果证实,小儿SpO2降至95%和90%所需的无通气时间在三组间均  相似文献   

12.
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异丙酚对血流动力学及通气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应用阻抗法和分气流监测法观察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异丙酚(Propofol,PRO)后患者血流动力学(MAP、NR、SLCI、IFI、VET、EVI、SVRI、IC、PFI、LSWI)与通气功能(VT、RR、VE、FEV1%、ETCO2、SPO2、 I-EtO2)的变化。 40例(ASAⅠ~ Ⅱ)随机分成四组,PRO剂量分别为 1.0mg/kg、1.5mg/kg、2.0mg/kg、2.5mg/kg。结果:(1)1~4组呼吸暂停发生率为0%、20%、30%、80%,苏醒时间分别为3 0±1.5、7.4±2.3、9.1±3.6、9.6±4.2分钟:(2)静脉注射不同剂量PRO启SAP、DAP、MAP、SI下降,HR、CI、SVRI无明显变化,心肌收缩性(IC、PFI、EVI)明显减弱,SVRI减少;(3)PRO对呼吸有抑制作用,以VT和VE影响最大,与剂量呈正相关;对面罩吸氧患者SpO2、RR、ETCO2无明显改变,I-EtO2减少;舌后坠者托起下颌对VT、VE的恢复颇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
重症胰腺炎TPN,EN分期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年5月至1999年5月,我们根据日本厚生省所制定的急性胰腺炎(AP)诊断标准[1]对28例重症胰腺炎(SP)患者进行了TPN、胃肠内(EN)分期营养支持,疗效满意,报告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8例,其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29~68岁,平均46岁,28例均经外科手术,如胰腺坏死组织清除。胰周引流、胆道检查和减压胆道T管引流,营养性空肠造瘘等。1.2 营养支持的方法1.2.1 TPN输注途径 本组28例均实行TPN,为3~13天,平均8天,其中24例选用周围静脉途…  相似文献   

14.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SAP患者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107例中治愈98例(91.6%),死亡9例(8.4%)。89例采用非手术治疗(其中16例因并发症行延期手术治疗),其中仅3例1周内死于早期休克,2例2周后死于继发性感染;34例行手术者(包括16例延期手术者),4例死于术后并发症。结论 SAP早期手术并非完全必要,手术治疗的“个体化”  相似文献   

15.
对21例胸腔恶性肿瘤和8例胸腔良性肿瘤二组患者围术期作NK细胞活力,血浆SIL-2R表达水平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胸腔恶性肿瘤患者NK细胞活力明显低于良性肿瘤组(P〈0.05),血浆SIL-2R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P〈0.001);二组患者在术始2 ̄3小时NK活性均明显升高,术后3 ̄5天则显著回落,而SIL-2R水平则表现为一反向变化。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及尿液唾液酸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前列腺癌患者血唾液酸(SA)与病情、疗效及血清PSA的关系,按血PSA高低将病人分为3组:A组(治疗前,17例)血PSA≥50μg/L,707%为临床C、D1、D2期,病情进展,前列腺症状或骨痛明显。B组(治疗前,6例)血PSA8~37μg/L,临床分期为C、D期,占50%。C组(治疗后,8例)血PSA<4μg/L,除临床C期1例,余均为临床B期术后,病愈或明显好转。血SA均值,A组为308mmol/L,大于B组281mmol/L及C组214mmol/L;A、C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尿SA结果同血SA,P<005。此外,血PSA与血SA(或尿SA)密切相关,P<001。同为阳性(或阴性)一致率血SAPSA为816%,尿SAPSA为722%。本实验所用“一步法”简便快速,血SA敏感性1000%,特异性781%,不需进口试剂或设备,有助于前列腺癌的检出与病情疗效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7.
从1989~1998年我院收治SAP病人75例,其中早期组O989~1993年)以手术治疗为主,共31例,近期组(1994~1998年)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共44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两组共75例病人,按国内分级标准[1]诊断为SAP,其中男33例,女42例,男女之比为1:1.2,年龄25~76岁(46±12岁),发病诱因胆源性41例(54.6%),酗酒后发病19例(25.4%),暴食后发病13例(173%),病因不详12例(15%)。CT和(或)术中所见胰腺肿大出血坏死呈广泛融…  相似文献   

18.
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无明确急诊手术指征的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否需要急诊手术治疗,将符合SAP临床诊断标准的85例早期SAP患者随机分为非手术治疗组(43例)和手术治疗组(42例)。非手术组予以ICU病房行器官功能监测,TPN支持,大量联合应用广谱抗菌素,早期、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抑素、H2受体阻滞剂,适时使用利尿剂,适时恢复胃肠功能和胃肠内营养;手术组确诊后立即急诊手术,方法为广泛切除胰包膜、松解胰床,胰周置多管引流,术后常规小网膜囊灌洗,余处理与非手术治疗组完全相同。结果:非手术组36例治愈,2例病死,5例病程迁延,治愈率83.7%;手术组27例治愈,6例病死,8例病程迁延,治愈率64.3%;两组治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认为: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以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为佳。  相似文献   

19.
应用抗ECA单克隆抗体诊断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用抗ECA McAb双位点夹心ELISA法检测尿中肠杆菌科细胞共同抗原(ECA)快速诊断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960份送检标本中,肠杆菌科细菌>10^5CFU/ml的223例,ELISAP/N>3.1的222例。2.2-3.1的1例;细菌在10^2-10^5间的86例,P/N>3.1的50例,2.2-3.1的32例,≤2.1的4例;有4例无菌生长尿液,P/N>2.1,抗生素活性均阳性。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氯胺酮、吗啡硬膜外腔术后镇痛效应和伍用后是否可提高镇痛效果并减少副作用。方法:50例硬膜外腔麻醉下行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例。A组:吗啡0.01mg/kg;B组:氯胺酮0.4mg/kg;C组氯胺酮0.6mg/kg;D组:A+B;E组:A+C。于术后4、8、12、24、48、72h记录疼痛评分(VAPS)及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VAPS评分平均为2.95,有效镇痛7例,平均持续时间为52.0h;B组镇痛效果差,VAPS评分平均为7.26,有效镇痛3例,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C组VAPS评分平均为3.60,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有效镇痛7例,平均持续时间为44.4h;D组VAPS平均评分为2.73,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平均持续时间为50.8h;E组平均VAPS评分为1.58,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持续时间为58.1h。结论:1.氯胺酮0.4mg/kg硬膜外腔术后镇痛效果差,剂量增至0.6mg/kg镇痛效果与吗啡0.01mg/kg相近,恶心、呕吐发生较少,无精神方面的副作用;2.氯胺酮与吗啡配伍,随着氯胺酮剂量增加到0.6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