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五行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认识五行系统运动关系的基础上,设定动力学模型的四个基本假设;设定动力学模型的模型期望,即以人体五脏对应五行,以五脏为核心的人体自调节系统的运动对应五行动力学模型中五行的运动,以人体健康、亚健康或病理状态平台期、健康恶化三种状态对应五行数学模型中的平衡态、暂时平衡(或准动态平衡)、失稳三种状态: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设定模型参数,建立了五行系统动力学模型,该动力学模型在数学上是一个五元一次常微分方程组。通过对该模型的冲击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冲击型激励能够降低系统的“回归阈值”,提高系统的健康程度。存在三种方式来降低“回归阈值”,与五行系统运行法则和中医临床实践的经验规律相符合。  相似文献   

2.
五行相生相克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医理论用五行相生来说明人体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用五行相克说明人体五脏之间相互抑制和制约的复杂关系。目前针对中医"五脏生克"理论大都从哲学方面进行研究,尚缺少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深入探究。本论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结构映射模型理论来分析中医"五脏生克关系"概念隐喻形成的工作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医"五脏生克"理论。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所言五行即五常,包涵了五脏、五液、五辛、五劳、五邪、五方、五味等.其以五为数,以五脏为核心,将人体津液、饮食气味、致病因素等归至五行理论中,建立了东方—肝脏—木行—厥阴—酸味、南方—心脏—火行—少阴—苦味、阳明—中央—土行—甘味、西方—肺脏—金行—太阴—辛味、北方—肾脏—水行—咸味的关系.张仲景持中土五行观,基本...  相似文献   

4.
从五行学说到五脏相关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达理 《中医杂志》2008,49(10):939-941
指出了五行学说的不足:"木、火、土、金、水"不能很好说明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五行学说不能完整地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单线联系,而大部分内容则被遗漏了.五行学说用繁琐的语言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没有必要用五行学说来说明诊治原则.  相似文献   

5.
中医五脏相关的非线性特征及其方法论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五脏相关"是关于人体大系统相关性的学说,旨在继承和发展中医五行学说和五行互藏的联系思想。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五脏相关的动态过程和五脏相关的开放性三方面探讨中医五脏相互关系的非线性特征,提出借助复杂性科学,进行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中医五脏的相关性,以临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重视脏腑相关病机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人源于天(自然),太虚元气是人与天两者共同的物质基础。本文以此阐述了太虚元气化生阴气和阳气,其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本源;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相关性表现为五行之关系,宇宙万物同根同源是四时-阴阳-五脏相关联的理论基础。文章阐述了中医学从四时角度联系阴阳五行认识人体五脏生理作用是"天人相应"思想一个重要的方面;《黄帝内经》"四时五脏阴阳"学术思想是中医学探究生命规律的重要思维模式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五行学说是构建中医学的三大哲学基础之一,以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特性概括、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中医学通过取象比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一体的五行系统。五行系统按照五行间关系的不同,一般有"生克模式"和"中土模式"两种模式,前者易于解释各脏腑在生理、病理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后者能够明晰地展现自然界及人体的气机升降规律。二者虽然外观有所差异,但本质一致,都是三维的五行系统在二维平面的投影。  相似文献   

8.
蔡超产  孙鸿昌 《河南中医》2019,39(6):821-828
五行医学的发展分为天地五行阶段、三才五行阶段、四时五行阶段、大论五行阶段、易水学派阶段等五个阶段。由《黄帝内经》朴素的分类五行医学体系,到《难经》的生克五行,再到《中藏经》的五行虚实体系,至易水学派对五行医学进行总结,其间发展及应用从未中断,且历来为众医家所重视。相对于阴阳医学,五行医学有其独特的特点,以五脏为基础,善治内伤,在疾病预防、整体调理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由于五行医学涉及内容较多,且不同五行思维指导下的五行体系相互混杂、互相矛盾,给解读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历来为医家重视而难有突破。宋以前,五行医学相较于阴阳医学为胜,宋以后,由于仲景伤寒之学应用广泛,阴阳医学应用渐广,五行医学的应用越来越少,但五行医学的价值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9.
白云 《家庭中医药》2007,14(1):20-21
中医学理论中,与“五”相关的内容很多。 五行:指木、火、土、水、金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五行的概念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它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其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循环,称为“五行相生”。顺着这种循环.物质就相生.违背了它就会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称为“五行相克”。我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分别列入这五大类的范畴,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借用这一理论,将人体以及自然界的许多致病因素归纳于五行之中,用于说明辨证施治的各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马柳玲 《新中医》2010,(2):114-115
<正>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色,认为五脏分属五行,机体要保持健康,则需要五脏各司其职,相互生化制约,使阴阳平衡、气血充沛调达,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而一脏的盛衰可影响整体的平衡,出现不同的证候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五行之间有生克乘侮的关系,《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指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胜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首将“五音疗疾”引入中医学,五音经络疗法是以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把五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以音作药,与中医闻诊、针灸等及其他方法相互协调补充,综合预防、诊断和治疗身心疾病的中国传统医疗方式。这种疗法,将五音与五脏经络连属起来,是对音乐与情感及脏腑脏气之间的声音频率和共鸣互动关系的深刻体验和总结。医者根据音变辨病变,取相对应的经络、腧穴来调节,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五行学说是传统医学理论的核心,也是辩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但有人认为传统五行学学缺少定量依据。本文首次通过定量计算生命动力元素分布的群子统计力学参数的方法,把人类器官和组织大体分为八大类型。定量地考察了中国传统五行学说与量子(群子)统计力学理论参数之间关系,从而定量地考证了中医学上的五行学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建立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五行学说是建立在哲学思辨基础上的一般规律,由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特殊性,《内经》对五行学说的运用是有变化的,这主要体现在:就五行与五藏的配位来说,《内经》采取的是性质配位法,即根据五藏的生理性质与五行进行匹配;探索五藏的生理功能时不受四时五行性质的局限;包含了五行五藏的思想的萌芽;五行同行间灵活的"通应思想";灵活的疾病传变思想;提出了五行乘侮、五行胜复的思想。《内经》运用五行学说而不拘于五行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机械应用五行学说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维耀 《天津中医药》2004,21(6):482-485
科学结构学是科学学的分支,目的在于探讨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模式。中医学基本构架是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起主导作用,成为经典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由于长期的量变积累,出现了自然哲学概念与中医学概念的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的角度,调查分析中医专业学生对五行原型的认知。方法:采用"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五行学说调查问卷"进行专项调查与统计分析,取样共166名,分别为本科生92名,占55%、研究生74名,占45%。结果:两群组对五行原型的认知,1)依频次百分比作为认同度指标,频次百分比最高为"土",依次为"木""水""金""火",火原型认知明显离散。2)依平均数(x珋)作为认知程度(Cognitive degree)评价,两群组对"木""土""水"的认知为"基本一致"(x珋5),对"金""火"的认知为"非常不一致"(x珋5)。3)统计分析使用SPSS计算t检验与P值,两群组之间对五行的八个构面,其中原型、特性、相生三个构面有统计学意义(P0.01)、五行相侮构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专业学生群组对中医五行学说的"原型"存在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16.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认识自然与人的生命活动的核心理论,药食气味及其功能归属,对维持调整人的生命状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方剂的组成始于气味配伍,气味配伍是中医方剂调整机体阴阳、脏腑气化失常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五行学说是一个建构型隐喻系统。目前隐喻视角下的五行学说研究,主要集中在五行的隐喻认知、隐喻类型、隐喻认知系统的构建等方面。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目前五行学说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认知科学背景下,从中医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立场对五行学说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特别是进行相关理论的实证研究,如应用行为学、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方法,论证五行理论中五音五色的配属关系,或发现五音与五色新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阐述了意识的整体本质,但是没有深入意识领域,实践上需要结合现代心理学的巨大优势,建立中医人格心理学。阴阳五行是人体的功能系统,而人格是心理行为模式,是功能的调控格式。元神是人的本我。中医心理学可以建立以功能五脏为核心的五因素人格模型。而脑基因组是完全不同于体基因组的,中医心理学结合脑基因组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的意识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揭示了五行常生、常克模式的局限性:未阐明五行与阴阳的关系、五行的本质、它何以"行",不能解释五脏正常生理功能间的10对互生关系,不能解释病理情况下出现的常生两脏间互生、互克现象,不能解释病理情况下出现的常克两脏间反克关系。依七曜阴阳,天人合一,首次建立起五行(脏)生克的新模式:两行(脏)间存在互生、互克关系,其中与阴阳周期性消长演化方向一致的邻位相生,称为常生,与阴阳周期性消长演化方向一致的隔位相克,称为常克;五行(脏)间存在10对互生、10对互克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确的医学理论必须基于科学世界观、完整的认识论作为前提。纵观人体所有相关因素,医学研究必须全面顾及天地人,并判断其比重占多少分量,否则,单纯研究人体的病原、细胞、DNA等非常可能抓错重点,走错方向,落入困境。中医认为最重大的力量在于天地的物理,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于日月交替所揭示的周而复始的阴阳,其实质即地球运动,即现代物理学中地球和万物高速的自转和公转,此周转合力规范着万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方面的变化,决定其生死、为万物所归所宗。故《伤寒论》用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生死[1]。为此,古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2],归纳阴阳推演五行构建中医学,以控制和调整人体的生化变化,达到治疗和养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