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增加骨保护素水平、促进骨代谢的作用。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实验所用健康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骨质疏松组、干细胞移植组,每组14只,后2组采用去卵巢法制备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造模成功后干细胞移植组经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28 d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骨保护素、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骨钙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骨组织中FoxO1的表达;AG-IX生物力学万能试验机检测股骨最大载荷和断开裂载荷;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骨形态学改变。结果与结论:①骨质疏松组骨保护素、碱性磷酸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低于假手术组(P<0.05),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骨钙素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干细胞移植组骨保护素、碱性磷酸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骨钙素的表达水平低于骨质疏松组(P<0.05);②骨质疏松组最大载荷、断裂载荷值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干细胞移植组最大载荷、断裂载荷值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③干细胞移植组骨小梁明显增粗,排列较为有序,局部间隙较均匀,较骨质疏松组明显改善;④骨质疏松组大鼠骨髓组织中FoxO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假手术组(P<0.05);干细胞移植组大鼠骨髓组织中FoxO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⑤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提高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水平,其作用机制与促进骨保护素、碱性磷酸酶、FoxO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股骨组织生物力学与Wnt3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骨质疏松组与全身振动组,每组16只。采用Micro-CT检测骨形态计量学参数,三点弯实验检测骨结构力学参数与材料力学参数,Western blotting检测Wnt3a、β-catenin蛋白表达量,qRT-PCR检测Wnt3a、β-catenin、cyclin D1、Tcf1基因表达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较,骨质疏松组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及皮质骨厚度均降低,骨小梁间隙升高;与骨质疏松组比较,全身振动组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及皮质骨厚度均升高,骨小梁间隙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骨质疏松组最大载荷、弹性载荷、最大挠度降低;与骨质疏松组比较,全身振动组最大载荷、弹性载荷、最大挠度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骨质疏松组最大应力、弹性应力、最大应变和弹性模量降低;与骨质疏松组比较,全身振动组弹性应力、最大应变和弹性模量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骨质疏松组Wnt3a、β-catenin蛋白及基因表达降低,cyclin D1、Tcf1基因表达量降低;与骨质疏松组比较,全身振动组Wnt3a、β-catenin蛋白及基因表达升高,cyclin D1、Tcf1基因表达量升高。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可改善骨质疏松大鼠股骨生物力学性能,提高其Wnt3a蛋白表达。研究结果为全身振动训练防治骨质疏松提供了实验室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淫羊藿总黄酮(TFE)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腰椎骨和股骨生物力学性能影响研究,探讨TFE对去卵巢大鼠抗骨质疏松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用40只90天龄的SPF级SD雌性大白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去卵巢组(OVX)组、去卵巢+己烯雌酚(DES)组、去卵巢+淫羊藿总黄酮(TFE)组.实验持续12周后处死全部大鼠,取腰椎骨、股骨分别测量生物力学参数及骨密度.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胫骨骨皮质区p-GSK3-β(thr9)、RANKL、OPG、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OVX组大鼠股骨、腰椎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及骨密度下降(P<0.05);DES组、TFE组股骨和腰椎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和骨密度较去卵巢OVX组明显改善(P<0.05);两治疗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蛋白印迹法提示去卵巢大鼠分别加用TFE、DES治疗后,胫骨蛋白β-catenin、OPG表达上调,p-GSK3-β(thr9)、RANKL表达下调.结论 淫羊藿总黄酮能够改善去卵巢大鼠的骨生物力学性能,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改善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卵巢辐射损伤后腰椎骨密度、微结构和生物力学的改变。方法手术暴露大鼠双侧卵巢并应用50Gy的γ射线局部照射,术后90d取大鼠腰椎,DEXA测定骨密度,扫描电镜显示微结构,并行压缩实验检测腰椎最大载荷。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卵巢辐射组大鼠的腰椎骨密度显著减少(P<0.05),骨微结构破坏,生物力学性能下降(P<0.05)。结论卵巢辐射损可导致大鼠腰椎的骨质疏松样改变。  相似文献   

5.
姚琦  高宁阳  慈元  李志君 《解剖科学进展》2019,25(5):532-535,539
目的探讨中药独活对去卵巢所致骨质疏松SD大鼠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独活低剂量组(0.9 g/kg)、独活高剂量组(1.8 g/kg)、阳性药组(200 mg/kg依普黄酮),每组10只。利用双侧卵巢切除法制备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手术模型制备成功后,连续灌胃给药60d。测定股骨密度、骨灰重/干重百分比;测定大鼠血清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血清钙、无机磷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股骨中骨保护素(OPG)、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ANKL)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骨组织中β-catenin、p-β-catenin、GSK-3β、p-GSK-3β蛋白表达。结果独活高剂量和阳性药均能够增加大鼠股骨密度、骨灰重/干重,降低BGP、ALP及TRAP的水平,并增加血清钙的水平,对无机磷的表达无显著性影响,增加骨组织中OPG蛋白表达水平,降低RANKL蛋白表达水平,增加β-catenin、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结论独活高剂量(1.8 mg/kg)对去卵巢导致的骨质疏松大鼠的治疗作用,与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骨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去卵巢联合糖皮质激素致兔骨质疏松模型,探讨去卵巢联合糖皮质激素对兔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8只新西兰雌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生理盐水5 ml·kg-1·d-1);去卵巢组(OVX,生理盐水5 ml/kg/d);去卵巢联合糖皮质激素组(OVX+GC,地塞米松1 mg·kg-1·d-1)。实验第0、3和6周,检测各组大白兔腰椎(3~6)和右侧股骨的骨密度。实验结束时,取右侧股骨进行生物力学检测;取第3腰椎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结果与SHAM组相比,OVX+GC组大白兔骨密度、骨生物力学性能(最大载荷、断裂载荷等)、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升高(P<0.05),而OVX组大白兔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去卵巢联合糖皮质激素法建立兔骨质疏松模型切实可行,而且效果优于单纯去卵巢兔骨质疏松模型。  相似文献   

7.
背景:FoxO1蛋白参与多种多样的细胞和生理过程,包括细胞增殖与凋亡、活性氧的反应、长寿、癌症、细胞周期和代谢的调节等。研究认为振动负荷能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肌肉疲劳,加速骨适应性重建。目的:进一步验证全身垂直振动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和骨髓细胞叉头框转录因子O亚族1(FoxO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健康3月龄雌性SD大鼠,按体质量分层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卵巢静止组和去卵巢振动组。在手术后第11周,对去卵巢振动组大鼠实施7周每天不间断的全身垂直振动治疗,2次/d,每次振动训练15 min,间隔10 min,振动频率为90 Hz,振动幅度为0.5 mm。于末次处理结束24-48 h内,游离各组大鼠第5腰椎、右侧股骨和胫骨,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右股骨和第5腰椎的离体骨密度,用Western blot检测右胫骨近端和骨髓细胞FoxO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与去卵巢静止组比较,去卵巢振动组大鼠股骨远端和近端以及第5腰椎骨密度显著增加,而股骨中段无显著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FoxO1蛋白在胫骨组织中不表达,但在骨髓细胞中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去卵巢静止组大鼠骨髓细胞FoxO1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与去卵巢静止组比较,去卵巢振动组大鼠骨髓细胞Fox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结果表明,全身垂直振动能抑制FoxO1蛋白在去卵巢大鼠骨髓细胞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背景:FoxO1蛋白参与多种多样的细胞和生理过程,包括细胞增殖与凋亡、活性氧的反应、长寿、癌症、细胞周期和代谢的调节等。研究认为振动负荷能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肌肉疲劳,加速骨适应性重建。目的:进一步验证全身垂直振动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和骨髓细胞叉头框转录因子O亚族1(FoxO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健康3月龄雌性SD大鼠,按体质量分层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卵巢静止组和去卵巢振动组。在手术后第11周,对去卵巢振动组大鼠实施7周每天不间断的全身垂直振动治疗,2次/d,每次振动训练15 min,间隔10 min,振动频率为90 Hz,振动幅度为0.5 mm。于末次处理结束24-48 h内,游离各组大鼠第5腰椎、右侧股骨和胫骨,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右股骨和第5腰椎的离体骨密度,用Western blot检测右胫骨近端和骨髓细胞FoxO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与去卵巢静止组比较,去卵巢振动组大鼠股骨远端和近端以及第5腰椎骨密度显著增加,而股骨中段无显著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FoxO1蛋白在胫骨组织中不表达,但在骨髓细胞中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去卵巢静止组大鼠骨髓细胞FoxO1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与去卵巢静止组比较,去卵巢振动组大鼠骨髓细胞Fox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结果表明,全身垂直振动能抑制FoxO1蛋白在去卵巢大鼠骨髓细胞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折周围神经损伤能够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动,促进骨折早期愈合。目的:观察了大鼠肢体骨折合并脑损伤对骨密度、骨微结构、骨生物力学特征和骨代谢影响。 方法:63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骨折组和脑损伤合并骨折组。在术后3周、6周和3个月分批麻醉处死动物保存骨骼和血清标本,检测骨密度、骨微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以及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和骨钙素水平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与单纯骨折组相比,在造模3周和6周后,脑损伤合并骨折组胫骨近端的骨密度、松质骨微结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胫骨皮质骨截面总面积和骨髓腔面积、胫骨极限载荷和极限应力、血清原氨基末端肽和骨钙素水平均显著增高(P < 0.05),造模后3个月,3组间上述指标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证实,脑损伤可增加骨折局部骨密度,改善骨微结构,提高生物力学性能,以此促进骨折局部的骨愈合和骨代谢。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梓醇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增殖过程中Wnt信号通路的变化。方法:(1)采用机械分离及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与梓醇(1.0 mg/L)处理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细胞周期分布情况,计算其增殖指数。(2)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Wnt3a、Wnt5a、Wnt11及β-catenin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细胞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空白对照组与梓醇处理组BMSCs增殖指数分别为8.90%±0.46%和17.93%±1.68%(P<0.01)。(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梓醇处理组Wnt5a、Wnt11、β-catenin mRNA及β-catenin蛋白表达均明显提高,但Wnt3a 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结论:梓醇在促进BMSCs增殖过程中可同时激活经典与非经典Wnt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Sox9(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9)和β-catenin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varus,CTE)的影响以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作用机制。 方法 将孕10 d的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以135 mg/kg全反式维甲酸溶于矿物油对实验组大鼠进行灌胃制作胎鼠CTE模型,对照组予以等量矿物油灌胃处理,取大鼠足踝部组织,通过免疫组化、RT-PCR、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Sox9以及磷酸化β-catenin-S552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E染色可见CTE模型组织中有较多的胶原组织沉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实验组标本Sox9与β-catenin表达增高,RT-qPCR表明实验组Sox9与β-catenin的mRNA水平显著增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Sox9与β-catenin的表达增高而磷酸化β-catenin-S552表达降低。 结论 CTE大鼠的足踝部组织中Sox9高表达受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该通路参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尿抑制素,UTI)能否对大鼠脓毒症肠黏膜损伤提供保护及其机制。 方法 选取SD大鼠100只,采用计算机软件随机分为对照组、脓毒症组、乌司他丁组、XAV939+乌司他丁组、氧化锂(LiCl )+乌司他丁组。以经典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脓毒症模型,检查评估空肠黏膜的损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乌司他丁对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情况;观察XAV939阻断或者LiCl激活Wnt信号通路对乌司他丁保护大鼠肠黏膜及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结果 脓毒症组IL-6、TNF-α水平及肠道黏膜损伤评分均显著高于乌司他丁组;脓毒症组β-catenin及cyclin D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给予乌司他丁处理之后,β-catenin及cyclin 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乌司他丁相比,XAV939促进了乌司他丁对大鼠肠黏膜的保护的作用,而且β-catenin和cyclin D1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LiCl减弱了乌司他丁对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而且β-catenin和cyclin D1的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 乌司他丁通过下调β-catenin的表达抑制Wnt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IL-6、TNF-α表达,从而改善脓毒症导致的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经典Wnt信号通路在孤独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丙戊酸孤独症大鼠模型,检测经典Wnt信号通路信号分子在孤独症大鼠前额叶皮质及海马脑区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糖原合成酶激酶 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磷酸化GSK-3β、β-catenin和磷酸化β-catenin表达,半定量RT-PCR法检测GSK-3β、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丙戊酸孤独症大鼠前额叶皮质及海马脑区,失活的GSK-3β磷酸化表达显著增加,抑制性的β-catenin磷酸化表达显著减少;GSK-3β mRNA表达减少,β-catenin mRNA表达增加,下游c-Myc和cyclin D1 mRNA表达增加。结论:前额叶皮质及海马中经典Wnt信号通路活性增加可能促进了机体对孤独症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脉冲电磁场通过Wntβ-catenin信号转导机制改善膝骨关节炎大鼠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选取90只SD大鼠,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脉冲电磁场组,除正常组,其余各组均构建膝骨关节炎模型。测定各组大鼠局部皮温、膝关节周径和Lequesne MG评分;采取甲苯胺蓝染色进行Mankins评分;Western Blot检测软骨细胞凋亡调控蛋白Caspase-3和Caspase-8水平;ELISA法测定滑膜IL-1β、MMP-13、TNF-α表达;并检测Wnt和β-ca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检测大鼠线粒体膜电位。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膝关节局部皮温、膝关节周径、Lequesne MG评分、Mankins评分、Wntβ-catenin表达以及滑膜IL-1β、MMP-13、TNF-α水平均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脉冲电磁场组膝关节周径、Lequesne MG评分,Mankins评分、Wntβ-catenin表达以及滑膜IL-1β、MMP-13、TNF-α水平均下调(P<0.05)。相较于正常组,其余2组的关节软骨线粒体膜电位均有所下调。与模型组相比,脉冲电磁场组线粒体膜电位有所上调,脉冲电磁场组优于模型组。结论:脉冲电磁场能抑制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炎症反应,有效修复软骨损伤,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抑制Wntβ-catenin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糖尿病(DM)溃疡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探讨该信号通路在糖尿病难愈性溃疡中的作用。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液腹腔注射法制备糖尿病模型。分别取正常对照组与DM组制作溃疡模型。观察创面造模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对照组及DM组创面愈合情况的变化,并采用HE染色法检测创面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采用ELISA法和RT-PCR法检测创面组织中β-catenin、GSK-3β和Rspo-3蛋白及mRNA的变化。结果:DM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其创面组织中含有较少的炎性细胞、纤维母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DM组大鼠创面组织中β-catenin和Rspo-3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GSK-3β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Wnt/β-catenin通路的下调有可能导致了糖尿病溃疡的难愈,而该通路的下调可能源自于Rspo-3蛋白表达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舒林酸对孤独症发生过程中氧化应激变化的影响。方法: 利用丙戊酸(VPA)孤独症动物模型,检测经典Wnt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舒林酸处理后经典Wnt信号通路及氧化应激标志物在孤独症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及海马脑区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β-catenin和4-羟基壬烯醛(4-HNE)表达,半定量RT-PCR法检测硫氧还蛋白(Trx)1和Trx2 mRNA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前额叶皮质及海马脑区VPA组GSK-3β蛋白表达减少,Trx1和Trx mRNA 表达减少,β-catenin与4-HNE的表达增加;而与VPA组相比,VPA与舒林酸同时处理组GSK-3β的表达显著增加,β-catenin和4-HNE的表达显著减少。结论: 舒林酸减少了孤独症发生过程中氧化应激的产生,提示经典Wnt信号通路上调导致氧化应激产生,进而导致孤独症易感性增加。  相似文献   

18.
文题释义: RANKL/OPG通路: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骨保护蛋白在维持成骨与破骨的动态平衡,调节骨代谢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ANKL 可与破骨细胞前体细胞膜表面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结合,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和激活,抑制其凋亡,最终促进骨吸收;骨保护蛋白作为RANKL的天然抗体,可与RANKL直接结合,竞争性抑制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与其的结合,进而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成熟,最终抑制骨吸收。生理状态下,体内RANKL与骨保护蛋白的表达保持一定的比例,若二者表达比例失衡,则会造成骨代谢紊乱,导致骨相关疾病发生。 骨生物力学:是骨组织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生物学效应,对其进行检测可直接评价骨质量,是评价各种治疗骨丢失措施的最佳方案,其检测指标包括弹性模量、最大载荷、屈服载荷等。 背景:地塞米松作为一种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会破坏成骨与破骨的动态平衡,降低骨密度,损伤骨生物力学,调控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骨保护蛋白通路可能影响地塞米松诱导的骨质疏松症大鼠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学。 目的:探讨基于RANKL/骨保护蛋白通路研究补骨脂提取物对地塞米松诱导骨质疏松症大鼠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SPF级Wistar大鼠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建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选择1×107 TU/mL浓度的慢病毒载体进行实验。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空载组(空慢病毒载体)、骨保护蛋白沉默组(含骨保护蛋白基因干扰片段的慢病毒载体)、补骨脂提取物组、补骨脂提取物+骨保护蛋白沉默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正常大鼠设为对照组。药物处理后,采用骨密度仪测定大鼠左侧股骨骨密度,采用力学实验测试机测定大鼠右侧股骨生物力学指标弹性模量、最大载荷、屈服载荷,测定大鼠股骨骨矿物盐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RANKL、骨保护蛋白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骨组织中RANKL、骨保护蛋白表达水平。实验方案经青海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2017081501) 结果与结论:①大鼠骨密度、弹性模量、最大载荷、屈服载荷、骨矿物盐含量、血清中骨保护蛋白水平、骨组织中骨保护蛋白表达:模型组较对照组降低,骨保护蛋白沉默组较模型组降低,补骨脂提取物组较模型组升高,补骨脂提取物+骨保护蛋白沉默组较骨保护蛋白沉默组升高,较补骨脂提取物组降低(均P < 0.05);②大鼠血清中RANKL水平、骨组织中RANKL蛋白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较对照组升高;骨保护蛋白沉默组较模型组升高,补骨脂提取物组较模型组降低,补骨脂提取物+骨保护蛋白沉默组较骨保护蛋白沉默组降低,较补骨脂提取物组升高(均P < 0.05);③模型组与空载组两组间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变化(P > 0.05);④结果说明,补骨脂提取物可提高地塞米松诱导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骨密度,改善其骨生物力学,可能是通过上调骨保护蛋白表达,下调RANKL表达实现的。 ORCID: 0000-0001-9896-6214(周倚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质疏松常导致胸腰段椎体变形,鉴于骨代谢指标可灵敏的反映个体骨转换过程,结合骨密度可减少漏诊,预测骨折风险,提前干预可降低重度椎体畸形的发生率。 目的:分析骨代谢指标在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变形中的意义。 方法:将157例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按是否存在椎体变形分为椎体变形组和椎体形态正常组,椎体变形组中根据骨密度的不同分为骨密度正常和骨密度减低亚组,进行骨密度和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骨代谢指标进行检测,比较了2组间及椎体变形组内骨密度正常和骨密度减低亚组间各骨代谢指标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椎体变形组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水平较椎体形态正常组增高(P < 0.05);骨密度正常亚组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与β胶原特殊序列水平较骨密度减低亚组增高(P < 0.05),N端骨钙素在2亚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患者中椎体变形者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的骨代谢水平高于无椎体变形者,在存在椎体变形的患者中,骨密度正常者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的骨代谢水平高于骨密度降低者,骨代谢水平增高结合骨密度及椎体变形可用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椎体脆性骨折的预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