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73条和356条关于茯苓甘草证,长期理解不一。比如对“不渴”的问题,有无“心下悸”的问题,与五苓散证的区别问题等。通过比较阐明:①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证均有脉浮数、微热、汗出、小便不利;②两者均有轻微表证又内有停饮;③五苓散证停饮较重,所以口渴,茯苓甘草汤证停饮较轻,故没有口渴。  相似文献   

2.
经方五苓散证的病机及其效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苓散源自《伤寒论》,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等5味药组成。在《伤寒论》原文71、72、73、74、141、156、284、386条提到其脉证及应用。历代伤寒大家根据自己的体会对其病机及作用进行了不同阐述,这些不同的观点一方面促进了对五苓散证病机认识的不断  相似文献   

3.
结合临床验案,对《伤寒论》中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茯苓甘草汤三方进行辨异。三方主治之证就病性而言,均为阳虚水停证;在病位上却有明确界限:苓桂术甘汤证病位在中焦脾胃,苓桂甘枣汤证病位在下焦-“脐下”,茯苓甘草汤证病位在上焦心肺;就病势而言,苓桂术甘汤证和茯苓甘草汤证较缓,苓桂甘枣汤证较急。三方主治病证同中有异,其关键是白术、大枣、生姜的配伍变化之区别。  相似文献   

4.
五苓散证发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柯雪帆 《天津中医药》2007,24(4):265-368
五苓散证是《伤寒论》重点汤方证,又是临床常用方。文章就《伤寒论》五苓散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吸收历代《伤寒论》注家的观点,并结合当代的临床实际经验及实验研究,来验证、阐明过去认为难以理解或有歧义的《伤寒论》中的某些证候,使古老的汤方证论治在现代临床重现生机。  相似文献   

5.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第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病因病机与证治方药争议颇多。通过推演张仲景的诊疗过程,分析本条文病因病机与桂枝、芍药去留之争,认为本条文之病因为汗不得法后又经误下,病机为水停中焦,三焦气化与水液代谢不利,方药应遵循《伤寒论》原文"去桂"而"留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功能开结利水,宣通表里,临床上治疗水停中焦,三焦气化不利的病证。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论痞证有7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茯苓甘草汤.“痞”证的病因病机为中焦脾胃气机窒塞不通,其病因多样,有寒、热、寒热错杂等证型,呈现出痞证的多源性与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苓桂剂用法变化多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的变证及误治后,包括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真武汤。把握太阳病篇苓桂剂用法变化能够增强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并提高临床疗效。文章略述苓桂剂的用法变化,为苓桂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仲圣治水方剂16种,组方配伍严谨,灵活得法,巧妙得当,药物组成只一味或剂量之差则改变功效,所治病证迥然有别。以水饮内停为主治方剂均用茯苓、桂枝、炙甘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降冲;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行水;茯苓甘草汤,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以水热互结为主治方剂均用茯苓、猪苓、泽泻,皆治小便不利、口渴、身热,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猪苓汤利水、清热养阴。以阳虚身痛为主治方剂均用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皆温经散寒,渗湿止痛,真武汤温阳散寒以祛水邪,适用于阳虚水泛诸证;附子汤温阳补虚以祛寒湿,适用于阳虚寒湿入侵所致身痛诸证。以痰饮停聚为主治方剂均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和温阳化气之品,温阳利水,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脾阳虚不能制水,水停胸胁所致痰饮,病位在脾;五苓散主治太阳经腑同病,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病位在膀胱;真武汤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阳虚水泛,病位在肾。还有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小青龙汤,治疗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利水通阳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病机不同,选方不同,功效各异,充分体现了《伤寒论》辨证施治运用。  相似文献   

9.
张继算 《光明中医》2006,21(9):20-20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栀子汤系包括: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等五方证治.现将诸汤证从病因病位病机作一浅略较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了五苓散证病机非膀胱蓄水所致,并结合《伤寒论》原著,分析论证了五苓散证病机与脾虚失运,水饮内蓄胃肠,兼挟表邪有关,并指出本证病机重心偏于脾虚失运。  相似文献   

11.
五苓散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 ,本人对五苓散证的定位及其功用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伤寒论》中五苓散证并非都是蓄水证 ,缺水证占大部分 ;五苓散蓄水证的蓄水部位应在胃而不是在膀胱。下面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阐述如下。《伤寒论》首次出现五苓散在第 71条 :“太阳病 ,发汗后 ,大汗出 ,胃中干 ,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 ,少少与饮之 ,令胃气合则愈。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习惯认为 ,此条五苓散证病机为 :表证未解 ,同时邪气入里 ,邪与水结在下焦成蓄水证。如此解释不免让人产生如下几个疑点 :(1)如为蓄水…  相似文献   

12.
衡雪丽  蒋峰炼 《光明中医》2014,29(11):2435-2438
通过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对脾胃病痛证的的认识,阐述了脾胃病痛证病机及相关脏腑辨证并对《伤寒论》中芍药甘草汤治疗痛证提出自己的看法;对芍药甘草汤止痛并非只限于津亏血虚证型而可以广泛应用止痛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3.
赵慧  全毅  袁红霞 《河南中医》2020,40(2):167-170
太阳烦证有太阳本经郁热不宣导致的烦证和误汗、误吐、误下、误火攻导致的变证,太阳本经烦证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和五苓散证,太阳病误治导致的变证有误汗、误吐所致栀子豉汤证、误下所致大陷胸汤证、误用火疗和下法所致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误用汗、下所致干姜附子汤证和误用汗、下所致茯苓四逆汤证。阳明烦证有阳明热证、阳明实证和阳明变证,阳明热证为白虎加人参汤证,阳明实证为调胃承气汤证,阳明变证为栀子类方证和大陷胸汤证。少阳烦证有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汤证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太阴烦证有小建中汤证和甘草干姜汤证。少阴烦证有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厥阴烦证有寒极致烦证和热极致烦证。烦证总病机为热扰心神,但热有虚热、实热之分,临证须审证求因,根据不同病因,抓主证、辨病机,灵活审慎论治方可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4.
【溯源】太阳蓄水证首见于仲景《伤寒论》,在太阳病篇,霍乱篇中详细论述了本证的病因脉治。如太阳病篇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今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  相似文献   

15.
论仲景运用苓桂配伍治饮之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仲景运用茯苓与桂枝配伍治疗饮证的方剂有: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桂苓五味甘草汤、五苓散等。饮证之治疗,温阳则饮邪得化,渗利则饮邪得除。故仲景治饮,多用苓桂。二者相伍,同人中州。茯苓,其性平,其味淡,《本经》言其“益心脾”,健脾运湿,以化饮邪;且善“治胸胁逆气”、“心下结痛”等饮邪内停之症;又“利小便”,使饮邪有所去路。又施以  相似文献   

16.
钱丽 《江苏中医药》2004,25(3):49-51
仲景方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其组方严密,药少力专,疗效显速,某些方剂常被扩大运用于耳鼻喉科疾病,如桂枝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白虎汤、调胃承气汤、桔梗汤、五苓散、真武汤、射干麻黄汤、葶苈大枣丸、桂枝茯苓丸等。抓主症、辨病机是应用仲景方之关键。  相似文献   

17.
正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方由桂枝、猪苓、茯苓、泽泻、白术组成,其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其病机为"寒凝膀胱,气化不利",故以五苓散化气利水。在临床实践中,笔者认为不应受病名之束缚,应以辨证为准则,若能紧扣"水蓄膀胱,气化不利"这一病机,灵活将其用于治疗其他不同疾病,同样可起到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8.
从《伤寒论》谈张仲景治水十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伤寒论》中 ,张仲景运用治水法所治病证达十六种 ,涉及原文 2 7条。笔者就其部分原文概括为治水十法 ,浅谈如下 :1 温通心阳 化气行水《太阳病变证·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发汗后 ,其人脐下悸者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5)。太阳病发汗后 ,虚其心阳 ,心火不能下蛰于肾 ,肾水无以蒸化 ,则水停下焦 ,复有上逆之势 ,故脐下筑筑然跳动 ,如奔豚之将作。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 ,化气行水。方中重用茯苓以淡渗利水 ,且能宁心 ,以防水邪下逆 ;大枣健脾 ,脾健则有利于水湿之运化 ;桂枝、甘草温通心阳 ,并能助茯苓化气行水 ;心阳复 …  相似文献   

19.
黄芳  赵映前 《光明中医》2008,23(10):1464-1465
五苓散为《伤寒论》中太阳蓄水证的主方。本文以剖析五苓散证的病机为切入点,认为除了小便不利及口渴,或兼烦热,脉浮为五苓散证的辨证要点之外,小便频数,量多甚或遗尿及恶寒之症亦可为五苓散证的主症。并举典型病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五苓散证以津液不足或津液积聚为标,津液敷布失调为本,津液失调为病可表现为多种病证。五苓散以泽泻、猪苓、茯苓通利三焦水道为主,甘淡利水药味多而分量重,重在交通上下。五苓散原方服法是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用以治疗急性津液失调,小其制并以米汤调服则避免水逆之吐,继之多饮暖水,增加津液为作汗之源。霍乱吐利,口渴欲饮,仲景用五苓散,《金匮要略》三焦蓄水证,仲景用五苓散,也用五苓散加茵陈蒿,都是抓住了五苓散证津液输布失调的病机和口渴、小便不利症状的共同性,给后世对五苓散应用的发挥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