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对临床经手术确诊的重度腕管综合征病例进行肌电图分析,总结重度腕管综合征的电生理表现,探索重度腕管综合征电生理检测方法。方法:运用KEYPOINT.4型肌电图仪对重度腕管综合征的患者34例常规进行正中神经远端运动潜伏期检测,神经传导速度、F波、针肌电图检测。对拇短展肌萎缩严重、运动电位波形消失者采用正中神经在第二蚓状肌记录和尺神经在骨间肌记录,比较潜伏期差值。结果:正中神经远端运动潜伏期延长30条,远端运动潜伏期正常11条,波形消失、远端运动潜伏期测不出1条;腕-肘传导速度正常35条,腕-肘传导速度异常增快7条;感觉电位消失58条;正中神经F波异常33条,其中F波消失19条,F波潜伏期延长或/和出现率减低14条,正常9条;34例患者、42条拇短展肌均可见正尖、纤颤电位。结论: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正中神经远端运动潜伏期可以表现正常,正中神经腕-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时明显异常增快,F波表现可以正常,但远端感觉神经传导一定严重受损,拇短展肌可见失神经电位或/和募集不良;当拇短展肌萎缩明显、运动电位检测不到时,采用正中神经在第二蚓状肌记录和尺神经在骨间肌记录比较潜伏期差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腕管综合征(CTS)的神经电生理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常规神经电生理检查正中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均未诱发出电位即重症CTS者38例(44只手),分别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手腕处刺激,在第二蚓状肌和手掌骨间肌记录混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起始潜伏时差。结果:重症CTS44只手中,40只手(91%)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刺激时,第二蚓状肌和手掌骨间肌记录CMAP起始潜伏时差延长,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只手第二蚓状肌记录未引出波形;拇短展肌肌电图全部异常。结论:第二蚓状肌和手掌骨间肌记录CMAP起始潜伏时差测定是一项快速、简单而准确的诊断重症CTS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在腕管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诊断为腕管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神经传导速度和针极肌电图的检测。结果:22例患者中,10条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测定诱发波形消失,14条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异常率为96%;伴有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或动作电位波幅下降19条,运动神经异常率为76%。11块拇短展肌可见失神经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延长19块。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有重要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感觉传导速度测定比运动传导速度测定的异常率高,增加掌心一腕的感觉传导速度测定可有效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田东  张航  韩峰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1,18(4):201-203,232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测在前臂正中神经卡压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0例临床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前臂正中神经的神经肌电图检查资料,分析其电生理阳性指标.其中腕管综合症(carpal tunnelsyndrome,CTS)75例,前骨间神经卡压综合征(anterior interosseous entrapment nerve syndrome,AINS) 12例,旋前园肌综合征(pronator teres syndrome,PTS)10例,正中神经返支卡压征(recurrent median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 RMNES)3例.结果:肌电图检测发现CTS患者正中神经腕部潜伏期延长,腕部以下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异常;AINS患者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功能正常,拇短展肌EMG正常,前骨间神经支配肌有自发电位或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TS患者正中神经支配肘下肌有自发电位,前臂NCV减慢,波幅降低,正中神经干动作电位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异常.正中神经返支卡压综合症仅拇短展肌有异常电位,掌部潜伏期延长,感觉神经功能正常.结论:肌电图技术在诊断和鉴别前臂正中神经卡压疾病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3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测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30例患者行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测定,以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的肌电图检测.结果:在30例患者中,双侧病变者为9例,单侧病变者2l例,共有39病变.30例CTS患者中39条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均延长和感觉传导速度均减慢,30条正中神经感觉诱发波幅降低,37条正巾神经运动远端潜伏期延长,2条正中神经运动远端潜伏期和诱发波幅正常;29块正中神经支配的拇短展肌呈神经原性损害.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在CT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电图在腕管综合征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2例共370侧肢体临床症状、体征均符合腕管综合征(CTS)的患者,测定拇短展肌的肌电图(EMG),正中神经远端运动电位的潜伏期(DML),食指、中指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以及环指在正中神经、尺神经上SNAP潜伏期的差值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12例共370侧肢体患者异常情况为:正中神经DML延长244条(异常率65.9%,244/370);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118条及CMAP波幅未引出18条(异常率36.8%,136/370),前臂段运动传导速度(MCV)减慢24条(异常率6.5%,24/370);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减慢301条(异常率81.4%,301/370),SNAP波幅下降249条及SNAP波幅未引出52条(异常率81.4%,301/370)。拇短展肌见失神经电位的肌肉79块(异常率21.4%,79/370)。对23例针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无异常的患者,检查正中神经、尺神经在环指SNAP潜伏期的差值,差值均大于0.4 ms。结论:肌电图检查能为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提供依据,有重要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查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5例临床诊断为腕管综合征患者进行神经传导和肌电图检查,分别记录感觉传导速度(SCV),远端潜伏期(DML),运动传导速度(MCV),环指潜伏期(Lat)差值比较法,肌电图(EMG)各项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有2例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测定未引出诱发电位,21例正中神经SCV减慢,异常率92%,20例正中神经DML延长,异常率80%,2例正中神经MCV减慢,25例Lat差值均大于0.4 ms,异常率100%,5例拇短展肌见失神经电位和(或)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呈神经源性损害,异常率20%,尺神经传导均在正常范围。结论:肌电图检查可确定正中神经的损伤程度,从而进一步更好的指导临床诊断及疗效观察,对腕管综合征患者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carpaltunnelsyndrome,CT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60例患者进行了正中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测定及针极肌电图(EMG)检测。结果:60例患者中,双侧病变39例,单侧病变21例。60例CTS患者99条患侧的正中神经中,15条感觉传导测定诱发波形消失,84条正中神经感觉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和(或)感觉传导速度减慢;伴有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或动作电位波幅下降93条,6条正中神经运动远端潜伏期和诱发波幅正常。99条患侧的正中神经支配的拇短展肌EMG检测,77块呈神经原性损害。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在CTS的定位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和波幅、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和波幅的改变以及拇短外展肌肌电图(EMG)的变化。方法:对临床拟诊并经EMG确诊的CTS84例患者的神经传导和EMG测定进行回顾,并结合临床分析。结果:本组84例CTS患者的主要异常表现为正中神经的SCV减慢,波幅降低,尤以指3-腕的异常最为明显;58.3%的患者有正中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期延长,拇短外展肌EMG表现为自发电位为主,部分时限延长。结论:SCV测定能早期发现和诊断CTS,特别是对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腕管综合征(CTS)患者临床及神经电生理改变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对47例临床症状、体征均符合CTS患者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各55条分别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测定,其结果与正常参考值作比较;对拇短展肌和某些病例的掌长肌作针极肌电图(EMG),观察失神经电位以作鉴别诊断。结果:本组正中神经肘-腕MCV有6条未引出动作电位,41条正常,8条减慢,平均MCV较正常参考值减慢,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异常率为96%,平均DML较正常参考值延长,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尺神经肘-腕MCV均在正常范围,其DML异常率为2%,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中神经SCV异常率为98%;尺神经SCV异常率为2%;47例共55块拇短展肌EMG有49%见失神经电位。结论:结合临床及神经电生理改变特点,可对CTS作出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检查在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腕管综合征中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对临床上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腕管综合征的病例142例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56例临床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例的肌电图中24例(43%)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10例(18%)符合腕管综合征。86例临床诊为腕管综合征的患者,其中,42例(49%)符合腕管综合征,10例(12%)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两组共有15例(11%)符合神经根性颈椎病合并腕管综合征。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原性损害主要在C6,C7水平。腕管综合征主要表现正中神经受损,其神经原性损害主要在C8水平(拇短展肌)。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测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鱼际肌肌肌内神经分支和肌梭密度的分布。方法采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和HE染色法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鱼际肌的神经常从肌起端深面入肌,神经入肌后在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收肌横头内与肌长轴垂直走向,拇收肌斜头和拇短屈肌内沿肌长轴平行走形。80%~82.5%的拇短屈肌和拇指对掌肌接受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双重支配。拇短屈肌浅头和深头、拇收肌横头和斜头有独立的神经支配,可分出神经肌肉亚部。4块肌内神经分支分布密集区多在肌的中部与近端,可见"Y"、"O"、"H"或"U"型等不同的神经吻合形式。鱼际肌肌梭密度高达16.19~27.14个/g,高低顺序为拇指对掌肌拇短屈肌拇短展肌拇收肌。结论鱼际肌肌内神经吻合丰富,肌梭密度高,除拇对掌肌外,其余肌块可作整肌或半肌移植的供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肌电图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55例,性别不限,根据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CTS,病程3 d~3年,对其进行肌电图检查,记录正中神经支配拇指、示指感觉纤维的波幅和传导速度、运动传导潜伏期、波幅和传导速度,尺神经的运动及感觉传导,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环指差值,观察肌肉静息状态下有无自发电位。结果 被检的110条正中神经中,有105条(95.4%)正中神经/尺神经环指感觉电位潜伏期差值≥0.4 ms,有104条(94.5%)感觉传导速度减慢,有66条(60%)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有28条(25.4%)感觉传导波幅降低,有13条(11.8%)神经运动动作电位波幅降低。被检的110块拇短展肌中针极肌电图异常有13块(11.8%),其中有8块出现自发电位(纤颤电位、正锐波),有10块出现运动单位时限延长。尺神经的神经传导及小指展肌等肌肉的针极肌电图结果均正常。55例患者中,8例为轻度异常,26例为中度异常,21例为重度异常。结论 对临床初步诊断CTS的患者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可以提供正中神经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诊断方法.方法:对2008-2012年间17例临床初诊为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进行正中神经运动传导功能、感觉传导功能检测及靶肌肉静息状态和重收缩时的肌电图检测.结果:所检17例患者的拇长屈肌、旋前方肌静息状态见自发电活动,重收缩募集反应减弱;而旋前圆肌、桡侧屈腕肌、拇短展肌静息状态下无自发电活动,重收缩募集反应为混合相;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感觉神经传导的潜伏期(Lat)、神经传导速度(N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均在正常范围.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对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病因进行了分析,并作神经传导速度(NCV)和肌电图检测和分析。结果:40条患病神经中8条正中神经诱发波形消失,32条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5例患者伴有30条正中神经运动末梢潜伏期延长或(和)动作电位波幅降低。22块正中神经支配肌有去神经电位。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返支卡压征(RMNES)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总结15例RMNE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电生理检测资料,并与18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5例RMNES(患者组)正中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期(DML)、拇短展肌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0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前臂段运动传导速度(MC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针电极肌电图检测15例拇短展肌、拇指对掌肌失神经电位(纤颤与正锐波)和多相电位增多,募集功能减弱。小指展肌、旋前方肌肌电图各项指标正常。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是RMNES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可靠方法,也是临床客观准确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1 材料尸体40具(男19,女21;成30,童10),肱动脉乳胶灌注后,对80侧手蚓状肌的神经支配及血供解剖观察.2 结果2.1 神经支配在观察的80侧中,第一蚓状肌全部由正中神经支配;第二蚓状肌正中神经支配者98.7%(79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双重支配者1.3%(1侧);第三蚓状肌只受正中神经支配者为25%(20侧),只受正中神经支配与受尺、正中神经共同支配者均为37.5%(30侧);第四蚓状肌,除1例缺如外,其余的全部由尺神经深支支配.所有蚓状肌受正中神经支配者56.1%(179块),尺神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前臂段运动传导(fMCV)与腕管综合征(CTS)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CTS患者66例(126只患手)为病例组,年龄、性别匹配的96例健康志愿者的非利手为对照组,均行神经电生理检测。采用正中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期(DML)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作为CTS严重程度指标,并研究其与fMCV的相关性。结果:①尺神经: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各电生理参数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t检验,P〉0.05);②正中神经:在病例组(n=126)和对照组(n=96),DML(ms)分别为5.0±1.3、3.0±0.3,腕-掌段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s)分别为22.2±7.3、56.9±8.3,fMCV(m/s)分别为53.7±5.5、59.2±3.6,拇短展肌CMAP波幅(mV)分别为7.3±2.9、10.1±1.9。以上所有参数的值均经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③相关性:在病例组,fMCV与DML呈负相关(r=-0.35,P〈0.05),与拇短展肌CMAP呈正相关(r=0.18,P〈0.05)。结论:fMCV的异常与CTS患者的严重程度相关,且正中神经逆行性变为其可能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F波和针极肌电图对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32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的传导速度以及正中神经和胫神经F波的潜伏期测定,小指展肌、拇短展肌、肱二头肌、股直肌和胫前肌的针极肌电图检测。结果: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为72.6%,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率为57.8%,F波潜伏期的异常率为85.9%,结论:肌电图的测定可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并可发现亚临床周围神经病变,神经电生理的检查对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拇对掌肌、拇短展肌的解剖学特点,探讨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解剖拇对掌肌、拇短展肌,并建立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手术模型。结果:拇短展肌肌纤维方向沿第1掌骨纵轴方向,拇对掌肌肌纤维方向与第1掌骨成一定角度。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后,测量拇指远侧横纹中点到第3掌骨长轴与掌远侧横纹交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可达(5.9±0.7)cm。结论(:1)尺侧腕伸肌长度、肌力足以重建拇对掌功能,拇短伸肌腱止点恒定,联合移位后其作用方向与拇短展肌方向一致,且旋前角度足够。(2)以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是一种符合拇对掌功能生物力学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