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和核转录因子кBp65(NF -кBp65)的表达.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定位并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22例寻常型银屑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NF- кBp65的表达,15名正常人做正常对照.结果:寻常型银屑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表达(P<0.05).寻常型银屑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组和稳定期寻常型银屑病组活化NF-кBp65的表达,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2.
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0Ⅱ样受体4(TLR4)和核转录因子xrap65(NF—xBp65)的表达。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定位并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22例寻常型银屑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NF—kBp65的表达,15名正常人做正常对照。结果:寻常型银屑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表达(P〈0.05)。寻常型银屑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组和稳定期寻常型银屑病组活化NF-kBp65的表达,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3.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和白介素18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进行期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18(IL-18)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各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FN-γ的表达变化。方法 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20例,红皮病性银屑病19例,脓疱性银屑病1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IFN-γ表达水平;对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检测血浆中IL-18表达水平;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SEB)刺激下,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上清液中IFN-γ和IL-18的表达水平。结果 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IFN-γ水平为8.91±2.65,红皮病性银屑病为10.19±5.93,脓疱性银屑病为17.96±10.44,各型银屑病患者均高于正常人(5.70±2.82)。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IL-18水平高于正常人。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PBMC在SEB刺激组IFN-γ和IL-18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IFN-γ与IL-18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5,P<0.05。结论 在银屑病的发病和进展中,检测IFN-γ的表达量,对早期判断银屑病病情进展、转归和治疗效果有指导意义。IL-18表达增高,推测IL-18可能也参与银屑病发病。  相似文献   

4.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是否存在分泌炎性因子的异常,探讨中性粒细胞参与银屑病的机制。方法作中性粒细胞培养,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脂多糖(LPS)刺激前后中性粒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应用细胞色素C还原法检测LPS刺激前后中性粒细胞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的水平。结果在脂多糖刺激前、后,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泌的IL-8、TNF-α以及Superoxide anion水平均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5),且进行期患者上述炎性因子的分泌水平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P<0.01)。银屑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PASI评分)与中性粒细胞于脂多糖刺激前、后IL-8、TNF-α及Superoxideanion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存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异常,该种异常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与病情进展,其中可能有感染因素的介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趋化因子受体在寻常性银屑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活化及趋化中的作用,探讨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反转录(RT)-PCR检测33例进行期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及其中16例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1~3及CCR1、5mRNA的表达水平,并设30名正常人作对照。将检测结果与银屑病皮损面积严重度指数(PAS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中CXCR1、CXCR2与CCR1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36±1.19、1.45±0.87与1.43±1.2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及治疗后的患者[正常对照分别为0.55±0.37(P<0.01),0.74±0.58(P<0.001),0.68±0.37(P<0.001);治疗后分别为0.46±0.33(P<0.001),0.63±0.58(P<0.01),0.73±0.86(P<0.05)],其中CXCR1、CXCR2与PASI呈显著正相关。结论:CXCR1、CXCR2与CCR1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表达异常增高,它们可能参与了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及趋化,进而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鄄ELISA法检测血清中PDGF及G-CSF水平。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PD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P<0.001),进行期患者血清中PDGF水平增高较静止期更明显(P<0.001);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G-CSF水平明显高于静止期(P<0.001)及正常人对照(P<0.01);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PDGF和G-CSF水平与PASI计分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38和r=0.28,P<0.005和P<0.0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G-CSF水平呈正相关(r=0.58,P<0.001),与PDGF无相关关系。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存在循环PDGF和G-CSF水平明显改变,PDGF和G-CSF产生增加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机理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寻常型银屑病(PV)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23例进行期PV和19例稳定期PV患者血浆中BDNF及VEGF的表达,并以16名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PV患者血浆中BDNF及VEGF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进行期患者的表达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BDNF的表达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1),VEGF的表达与PAS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BDNF与VEGF可能参与了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iR-146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寻常型银屑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PBMC中的miR-146a的相对表达量,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其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PASI评分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PBMC中的miR-146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进行期患者组明显高于静止期患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PBMC中miR-146a的表达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性(r=0.62,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PBMC中miR-146a异常高表达,并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分期相关,提示miR-146a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IFN-γ受体mRNA和TNF-α仅受体mRNA的表达及其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5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静脉血,分离单一核细胞后,以RT-PCR法检测其IFN-γ受体mRNA和TNF-α受体mRNA的表达,PASI评分法评估银屑病的严重程度.以24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50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IFN-γ受体mRNA的表达均值为1.11±0.55,其中37例进行期患者为1.13±0.57,13例静止期患者为1.03±0.52,正常人对照组为0.72±0.17,银屑病患者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034),进行期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08),而静止期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人对照组和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NF-α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IFN-γ受体mRNA表达水平与TNF-α受体mRNA表达水平及PASI值均无相关性.结论 IFN-γ受体mRNA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异常高表达,但与疾病的活动性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PBMC中的Th17细胞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相关性,初步明确Th17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4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期25例,静止期18例)及3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D4(+)IL-17(+)细胞表达水平,并分析进行期银屑病组和静止期银屑病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流式细胞染色示银屑病患者PBMC CD4(+)IL-17(+)细胞数量相对于正常人明显上调(t=12.057,P<0.01),对照组、进行期组、静止期组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34,P<0.01).银屑病患者PBMC CD4(+)IL-17(+)细胞的表达与寻常型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呈正相关.结论: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数量上调,其水平与寻常型银屑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Th17细胞在银屑病的发病中可能有着重要作用.提示针对Th17细胞的生物靶向治疗也许可以作为治疗银屑病的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px3 mRNA转录水平,并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特点,为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与寻常型银屑病免疫学发病机制的关系打下一定基础。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PCR)的方法,检测25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的转录水平,并对其中15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以银屑病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severity index,PASI)评价疗效,并分析疗效与Foxp3 mRNA的转录水平的特点。结果25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水平(1.87±0.90)显著低于10例正常对照组(3.83±1.04)(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其中15例患者采用三联法治疗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mRNA转录水平显著升高,当PASI的评分为(3.2±2.97)时尤其明显(2.5 4±1.02)。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 mRNA转录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治疗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mRNA水平显著升高,提示:CD4+CD25+Treg与寻常型银屑病免疫学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CXC型趋化因子受体CXCR1及CXCR2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了进行期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及健康人对照各30例(其中治疗后患者14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CXCR1及CXCR2mRNA的表达,并将结果与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CXCR1及CXCR2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30±1.18和1.62±0.97,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分别为0.56±0.36、0.74±0.58,P<0.01),并随治疗后患者PASI评分的下降而降低,治疗后CXCR1、CXCR2分别为0.49±0.34、0.51±0.51,(P<0.01),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CXCR2mRNA水平高于CXCR1mRNA水平,二者均与PASI呈显著正相关。CXCR1:r=0.60,P<0.001;CXCR2:r=0.84,P<0.001。结论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增高的CXCR1与CXCR2可能与白细胞向皮损部位的移行和聚集有关,CXCR1及CXCR2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银屑病患者红细胞CD35和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红细胞CD35及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ECKR),探讨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状况及其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测定新鲜血红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快速天然免疫反应;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测定红细胞CD35;用ELISA法检测白介素8含量,反映红细胞上ECKR的结合活性。结果银屑病患者肿瘤红细胞花环率和红细胞CD35定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CKR结合活性比正常人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CD35定量及ECKR结合活性与PAS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 =0.93,P<0.001,r =0.49,P<0.005)。结论银屑病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存在亢进和紊乱,红细胞CD35分子数量及其活性的增加是银屑病天然免疫反应能力亢进的基础;红细胞CD35分子定量及ECKR结合活性的测定可作为判断银屑病病情的客观指标;红细胞参与了细胞因子的调控并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环氧合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进行期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环氧合酶同工酶的表达及其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了进行期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各30例PBMC中构成性环氧合酶(COX-1)和诱导性环氧合酶(COX-2)mRNA的表达。结果 进行期斑块状银屑病患者PBMC中COX-2 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其mRNA的表达水平与其相应的面积与严重度积分(PASI)呈正相关(P<0.01);而两组间COX-1平均表达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进行期斑块状银屑病患者PBMC中COX-2 mRNA的表达增高,提示可能通过诱导前列腺素(PGs)的产生参与进行期斑块状银屑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寻常性银屑病(PV)皮损中IL-17A mRNA及IL-23R mRNA水平、外周血CD4+IL-17+ T细胞数量及它们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PV组25例,对照组14例。对PV皮损面积和严重指数(PASI)评分,用RT-PCR检测皮肤中IL-17A mRNA及IL-23R mRNA的水平,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0例PV患者及10例对照组外周血CD4+IL-17+ T细胞的数量。结果 PV组IL-17A mRNA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996 ± 0.231比0.437 ± 0.096,t = 10.57,P < 0.05),IL-23R mRNA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006 ± 0.339比0.491 ± 0.196,t = 6.02,P < 0.05)。PV皮损中IL-17A mRNA与IL-23R mRNA的水平与PASI均呈线性正相关(分别为r s = 0.67,P < 0.05;r s = 0.70,P < 0.05)。外周血CD4+IL-17+ T细胞数量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组中,外周血中CD4+IL-17+ T细胞数量与皮损中IL-17A mRNA、IL-23R mRNA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PV皮损中IL-17A mRNA及IL-23R mRNA 的水平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外周血Th17细胞数量无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点滴型银屑病患者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水平及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oll样受体2(TLR2)mRNA表达,探讨链球菌感染与点滴型银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胶乳凝集法检测血清ASO水平;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LR2mRNA表达。结果银屑病组ASO阳性率和TLR2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银屑病患者ASO阳性者TLR2mRNA表达水平高于ASO阴性者(P<0.05)。结论链球菌感染可能通过TLR2基因表达上调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端粒酶活性及与疾病严重程度和病程的关系。方法分离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PCR-ELISA)法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水平;用银屑病皮损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价银屑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结果银屑病组PBMC的端粒酶活性(0.9±0.18)较正常组(0.49±0.11)显著升高(t=8.096,P<0.01),进行期(0.97±0.19)高于消退期或静止期(0.90±0.17),端粒酶活性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r=0.889,P<0.001),而与病程无明显线性关系。结论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水平升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而与病程无关,可作为银屑病发病及病情判定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合酶 (NOS)同功酶在进行期斑块型银屑病患者 (PPP)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 (PBMC)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了 3 0例PPP患者和 3 0例对照PBMC中组成性一氧化氮合酶 (cNOS)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 (iNOS)mRNA的表达。结果 PPP患者PBMC中iNOSmRNA的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与PASI(银屑病面积严重度积分 )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PPP患者PBMC中iNOSmRNA的表达增高 ,可能通过诱导一氧化氮 (NO)的产生参与PPP患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膜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