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近年来,延边州梅毒增长速度加快,且出现猛增趋势。1991—1997年延边州登记报告98例,现将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资料来源全州各县市性病监测网中的各级医疗机构、卫生防疫站、保健院(站)及我院门诊报告的病例。2结果2.l发病情况延边州1991~1997年累计报告梅毒98例,占性病总数的0.88%(详见附表)。2.2发病特点一期梅毒48例,占48.97%;二期梅毒43例,占43.88%;三期梅毒为0。隐性梅毒7例,占714%。其中男性患者的例,女性患者33例,男女比为1.97:1。平均发病率最高的是叨~39岁年龄组,计50例,发病率为2.29/10万;其次为2…  相似文献   

2.
据疫情报告,1990~1995年全区累计发生STD4552例,年均患病率为27.9/10万,1995年患病率最高,达40.1/10万,1994年次之,为32.8/10万,1995年患病率是1990年的1.7倍。男性2734性,女性1818例,男女之比为1.5:1。报告病种有淋病、梅毒、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NGV)、生殖器疱疹、软下疳等6种。其中淋病4096例,占总病例数的90.0%,梅毒136例,占3.0%,尖锐湿疣224例,占4.9%,NGV、生殖器疱疹、软下疳3种病共96例,占2.1%。淋病乃是本地区STD中构成比最大的疾病,且病例数逐年增多。梅毒近两年病例数剧增,上升…  相似文献   

3.
深圳市1984~1997年梅毒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深圳市自1984年报告首例梅毒,至1997年12月已累计报告梅毒2441例。为研究其流行病学特征,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现将有关资料分析报告如下。l历年梅霉发病情况(见附表)2流行病学特征2.l性别、年龄分布2441例梅毒患者中,男性1358例,女性1083例,男女之比1.Z:l;年龄2个月~78岁,其中20~39岁年龄组患者2085例,占总数的85.4%。2.2职业分布工人占23%,无(待)业占16%,个体占15%,干部职员占门%,饮食服务业者占11%,农民、司机、供销各占3%,其它占14%。2.3婚姻状况已婚:1125例,占46.l%;未婚:1引6…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十堰市1995~2009年梅毒疫情的趋势和特点,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995-2009年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995-2009年十堰市累计报告梅毒3477例,年均发病率6.90/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Ⅰ期梅毒1156例(占33.42%),Ⅱ期梅毒806例(占23.30%),Ⅲ期梅毒20例(占0.58%),胎传梅毒130例(占3.76%),隐性梅毒1347例(占38.94%)。患者中,男性病例1698例,女性病例1779例。发病以20~49岁为主,占67.44%;职业以农民(占17.75%)、工人(占16.59%)、家务及待业者(占12.42%)为主。地区分布,以十堰城区、丹江口市和房县为主,分别占60.68%、10.07%和9.84%。结论十堰市梅毒发病率较高,防治工作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5.
性病性生殖器溃疡的病因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性病门诊中以生殖器溃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和病因。方法 取生殖器溃疡处分泌物进行涂片、培养、荧光定量PCR、暗视野显微镜和血清学检查,同时检测梅毒螺旋体(TP)、单纯疱疹病毒(HSV)、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杜克雷嗜血杆菌(HD)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结果 在181例病人中,梅毒48例,生殖器疱疹32例、尖锐湿疣9例,分别占26.52%(48/181)、17.68%(32/181)、4.97%(9/181)和0.55%(1/181)。其中梅毒合并生殖器疱疹6例,占3.31%(6/181),合并尖锐湿疣1例,占0.55%(1/181),合并HIV感染1例,占0.55%(1/181);生殖器疱疹合并尖锐湿疣4例,占2.21%(4/181);念珠菌6例,占3.31%(6/181),合并梅毒2例,占1.10%(2/181);细菌7例,占3.87%(7/181),合并梅毒4例,占2.21%(4/181);未发现软下疳。79例未检出病原体,占43.65%(79/181)。结论 在性病门诊中,生殖器溃疡性疾病的病因以梅毒和生殖器疱疹为主,其次是尖锐湿疣,且存在混合性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通辽地区梅毒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和流行趋势,找出防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996—2007年梅毒的疫情分布情况。结果自1996年开始梅毒在通辽地区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9年达到4.85/10万,较1996年的0.14/10万上升了34.6倍;2000年开始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5年降至0.17/10万;2006年起又有上升的趋势。1996—2001年,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2002年后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除2005年外)。1996—2005年,梅毒病例以I期和Ⅱ期为主,I期梅毒发病构成大于Ⅱ期;2006—2007年以隐性梅毒为主。I期和Ⅱ期在30岁~组最高,分别为43.18%和41.55%,20岁~组次之,分别为33.15%和34.10%;隐性梅毒以30岁~组最高(35.48%),40岁~组次之(29.03%)。胎传梅毒均在10岁以下。职业居前三位的:Ⅰ期和Ⅱ期梅毒分别为个体、无业、工人,隐性梅毒为无业、农民、个体,在学生中存在隐性梅毒。结论加强人群的健康教育和性病防治知识宣教,加强重点人群监测及规范诊治综合措施,开展对重点人群的检测,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控制梅毒的传播、降低发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新疆2010-2020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梅毒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发病日期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新疆梅毒病例个案数据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0-2020年,新疆梅毒报告发病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报告发病率从50.18/10万上升到67.29/10万。一期、二期、三期、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其中一期梅毒和胎传梅毒下降较明显,分别年均下降11.40%、17.75%。隐性梅毒报告病例数逐年增长,年均增长13.31%,隐性梅毒报告发病数占全部梅毒构成比由2010年的40.62%增长至2020年的86.24%。新疆各地区均有梅毒病例报告,各地区报告发病率差异较大,其中阿克苏和喀什地区为高发地区,占全疆报告病例数的46.79%;男女性别比为0.92∶1~1∶1;15~44岁女性报告发病率大于男性、≥45岁组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男性、女性报告发病率有两个高峰,分别为25~34岁和50岁及以上年龄组。一二期梅毒高峰在20~34岁之间,并逐年下降,50岁及以上年龄组逐年下降较明显。报告病例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42.34%~59....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铜陵县现存晚期血吸虫病(晚血)人的分布现状及特点。方法收集整理并分析全省在册晚血病人资料。结果2006年全县现存晚血295例,较2000年下降了31.82%,新发晚血44例占现有晚血的14.92%,全县晚血患病率为0.15%。晚血病例中,湖沼型流行区占78.98%,山丘型占21.02%。疫情未控制流行区占4.41%,疫情控制地区占79.66%,传播控制区占16.61%,传播阻断区占1.02%。巨脾型占77.63%,腹水型占20.68%,结肠增厚型占1.02%,侏儒型占0.68%,巨脾型病人已切脾者占51.09%。男性占64.07%,女性占35.93%。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86岁,50~、60~岁年龄组病例占56.27%,30~、40~、70~岁年龄组占39.66%,其余年龄组占4.07%。农民占95.59%,其他职业占4.41%。结论铜陵县晚血患病率有下降趋势,但仍有不少新的晚血病例出现;晚血患者主要为湖沼地区的农民。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1986~2001年梅毒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上海市1986~2001年性病门诊病例和部分社会人群梅毒感染情况,探索梅毒流行规律,发现高危人群,为有关部门开展性病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收集和整理上海市1986~2001年的性病门诊病例和部分高危人群的血清学检查结果,结合梅毒确诊试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986~2001年共对20355人次做了梅毒确诊试验,包括梅毒暗视野检查、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和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共发现梅毒阳性13518人次,年均阳性检出率为58.63%。其中男性检出率51.53%,女性检出率70.65%,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从1995年起,上海市每年梅毒阳性检出数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并出现先天梅毒和小儿梅毒增多现象。结论 上海市性病门诊病例中,梅毒检出数和检出率逐年升高,发病形势日趋严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黑龙江省梅毒发病急剧上升,其临床表现特点有些新变化,现将1996年8月~1998年3月在本所门诊确诊治疗的早期梅毒226例作一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来源 收集本所门诊确诊和记录较全的早期梅毒226例进行分析,入选病例均经梅毒螺旋体血清抗原试验证实,资料可靠。2临床一般情况 226例患者中,男87例,女139例,男女之比为0.63:1;已婚190例,未婚3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2岁,平均33岁;其中19~40岁为187例,占83%。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53例,占68%,无大专以上学历。职业为经商 54例,占 24%;司机、饮服员 63例,占28%;无业人员18例,占8%。其它如工人、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和掌握内蒙古包头市人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08-2011年包头市人间布病监测和疫情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内容包括发病率、时间分布、地区分布、职业分布、年龄和性别分布等.结果 4年间共报告2 338例,年均发病率为25.52/10万,年发病率范围为5.37/10万~38.65/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发季节为4-8月份,累计报告1 423例,占总病例数的60.86%(1 423/2338).高发地区为达茂旗和固阳县,2个地区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70.66%(1 652/2 338).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75.53%(1 766/2 338).31~60岁组人群发病人数最多,占75.02%(1 754/2 338).男性发病人数高于女性,男性占75.19%(1 758/2 338).结论 内蒙古包头市人间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流行范围逐年扩大;布病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季节、地区、性别、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艾滋病网络直报数据库中,≥50岁年龄段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的分布特征。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中,下载乌鲁木齐市艾滋病网络直报数据库,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995—2012年,累计≥50岁的HIV/AIDS病例数占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数的4.87%(444/9125),其中AIDS占7.14%(147/2058),死亡报告占7.86%(95/1209)。年度新病例报告中,≥50岁组由2004年占1.11%(8/719)上升为2012年占9.68%(121/1250),性传播占61.49%(273/444)。结论应加大对老年人群的关注,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重视艾滋病早期检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广西梅毒发病呈急剧上升的趋势。病例数从1996年的617例增加至1997年的1423例,病例数增长了130.63%;发病率从1996年的1.35/10万上升到1997年的3.10/10万,上升速度为性病各病种的榜首。为掌握其流行规律,为防治服务,特做如下分析。1资料来源本资料来自广西1996~1997年各地市性病季度报表,广西皮肤病防治研究所资料室整理提供。2流行特征2.1地域分布两年来共报梅毒病例2040例,从地域分布来看9个城市和6个地区均有病例报告,但以柳州市、南宁市、北海市流行较严重,桂西山区的百色地区和河池地区病例较少(见表1)。2.2…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现存晚期血吸虫病病例分布状况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云南省现存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病例分布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晚血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2005年云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普查资料.结合各年报表.制定调查方案.明确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统一按要求进行调查。结果2009年,全省共有现存晚血病例812例,其中2006年和2007年新发现晚血20例(2.00%):2008年和2009年新上报的晚血35例(4.31%)。晚血病例中.巨睥型占5283%.腹水型占2623%。结肠增殖型占(1.37%,侏儒型占2.71%,肝脾肿大型占17.86%男性占21.68%.女性占78.32%。年龄最小者13岁,最大者99岁。60岁以上年龄组病例占65.64%:30岁~59岁年龄组占33.25%;30岁以下年龄组占1.11%。农民占98.51%,其他职业占1.36%,结论云南省晚血患病率有逐年下降趋势.但报表中存在一些漏报病例:现存晚血病例主要是60岁以上的农村妇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云南省现存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病例分布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晚血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2005年云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普查资料.结合各年报表.制定调查方案.明确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统一按要求进行调查。结果2009年,全省共有现存晚血病例812例,其中2006年和2007年新发现晚血20例(2.00%):2008年和2009年新上报的晚血35例(4.31%)。晚血病例中.巨睥型占5283%.腹水型占2623%。结肠增殖型占(1.37%,侏儒型占2.71%,肝脾肿大型占17.86%男性占21.68%.女性占78.32%。年龄最小者13岁,最大者99岁。60岁以上年龄组病例占65.64%:30岁~59岁年龄组占33.25%;30岁以下年龄组占1.11%。农民占98.51%,其他职业占1.36%,结论云南省晚血患病率有逐年下降趋势.但报表中存在一些漏报病例:现存晚血病例主要是60岁以上的农村妇女。  相似文献   

16.
梅毒在我国再度流行已有 10余年 ,发病率逐年上升 ,据全国性病控制中心统计 1998年我国梅毒发病人数达53 768例 ,发病率为 4.3 1/ 10万[1 ] 。在梅毒的发病过程中 ,T淋巴细胞对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反应极为重要[2 ] 。为了解梅毒患者的细胞免疫情况 ,我们应用流式细胞仪对 3 0例梅毒患者进行了T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 (NK)细胞检测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共收集我院门诊 3 0例未经驱梅治疗过的早期梅毒患者。其中男 16例 ,女 14例。年龄 2 0~ 48岁 ,平均 2 8.1岁。所有患者快速血浆反应素 (RPR )均阳性 ,并经TPPA确证 ,其中Ⅰ…  相似文献   

17.
80例梅毒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性传播疾病患者数不断增加,梅毒的发病数也成倍增长,梅毒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是皮肤损害,极易造成漏诊、误诊,现对我院80例确诊为梅毒患者的皮损特征、血清学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80例患者均系1998年5~8月来我院就诊病人。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2个月~70岁,其中20~40岁年龄组达71.3%,病程不等。对所有患者查体记录,均采血做RPR筛选,同时做TPHA确证试验,全部做滴度检验。 2 结果 80例梅毒患者,早期梅毒(一期和二期)患者最多,共67人,占84%,胎传梅毒2例,占2.5%,潜伏梅毒11例,占13.5%,病人均有婚外性交或配偶感染史。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 1995年成立性病艾滋病监测中心门诊部以来 ,接诊的性病患者逐年增多。 1998~ 2 0 0 1年共确诊性传播疾病 (STD)病人1380例 ,现将其感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病例均来自性病艾滋病监测中心门诊部 ,经临床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相结合确诊病例 (每例患者都有病例记载 )。将确诊登记的STD病人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  1380例STD患者中 ,非淋菌性尿道 (宫颈 )炎 (NGU ) 94 0例 ,占 6 8 11% ;梅毒 30 7例 ,占2 2 2 5 % ;淋病 93例 ,占 6 74 % ;尖锐湿疣 4 0例 ,占2 90 %。男性患者 85 4例 ,…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1—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简称察右后旗)梅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地梅毒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8年察右后旗网络报告的梅毒病例资料,按年度、地区、性别、年龄和职业分布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 2011—2018年察右后旗共报告梅毒41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4.62/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 468 993.660,P0.05);全旗7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以白音查干镇最多(163例),占报告总数的39.90%;男性发病低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1.19;以40岁~组(21.48%)和70岁以上组(21.00%)最多,农民和家务及待业所占比例最高,合计占报告总数的82.34%;梅毒分型以隐性梅毒最多、占64.68%。结论察右后旗梅毒报告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白音查干镇最多;应重点关注农村和城镇40岁以上家庭妇女和70岁以上老年高发人群,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加强梅毒等性传播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防止梅毒等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三明市1989—1999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和掌握三明市梅毒流行动态,为有关部门防治性病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1989-1999年全市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989-1999年全市登记性病20236例,其中梅毒2322例,占同期性病数的11.47%,1989年首先报告3例,占性病总数的0.37%,1999年报告433例,占17.64%,呈逐年上升趋势,1992年以前每年报告在20例以下,1993年后呈跳跃式上升,1995年起每年报告在300例以上,并出现胎传梅毒、小儿梅毒和晚期隐性梅毒。男女性别比为1.30:1,年龄4天-67岁,职业以工人、个体及无业人员居多,占62.19%,已婚占77.09%,非婚性接触传染占70.20%。结论 11年来三明市梅毒流行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梅毒占多数,传染性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今后几年梅毒仍有可能在较高水平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