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固尔苏后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宇亚娟  李风云 《吉林医学》2006,27(10):1196-1197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应用固尔苏时的最佳体位及用后的最佳吸痰时间。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固尔苏的患者36例,在原发病、常规治疗及各项基础护理相同的情况下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用药时采取仰卧位一次性快速将药物注入到气管内,用药后12 ̄16h进行吸痰;对照组采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的方法分别将药物分3次注入到左右主支气管内,用药后6 ̄8h进行吸痰。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5min血氧饱和度、胸片回报、影像学情况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用药后血氧饱和度迅速升高达到90%以上的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应用固尔苏后首次吸痰5min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比较P<0.05。结论:最佳体位是仰卧位;用药后最佳吸痰时间是12 ̄16h。  相似文献   

2.
李丹 《吉林医学》2013,34(3):583-584
目的:讨论通过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确诊为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在进行仰卧体位气管插管后,使用固尔苏进行气管内一次性滴注,用药后12 h进行吸痰。结果:平均用药6 h后,患儿呼吸窘迫现象明显缓解,皮肤青紫现象减轻,血氧饱和度恢复至90%以上。经过8~10 d的住院治疗,患儿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科学、合理的使用固尔苏,是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体位引流吸痰对气管插管新生儿排痰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叶枫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2):1480-1481
目的:探讨体位引流吸痰方式对气管插管新生儿排痰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31例患儿分为二组,将69例先翻身、叩背、体位引流10~12min后吸痰的新生儿为治疗组,62例翻身、叩背后立即吸痰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吸痰前后根据患儿情况提高氧浓度10%~100%氧气吸入1~2min。结果:二组不同吸痰方法的治疗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先翻身叩背2~5min,保持侧卧位体位引流10~15min后再吸痰,可有效地稳定患儿的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状态,增加患儿对吸痰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气管内注人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最佳方式。方法:将2009年7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研究组.(18例)进行气管内注入固尔苏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多体位气管内给药法,研究组采用仰卧位气管内给药法。观察两组用药前及用药后1、2、3、6h血pH、PaCO2、PaO2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血pH、PaCO2、PaO2变化,胸片,病情转归,并发症发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给药方式均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但仰卧位气管内注入固尔苏操作简便,方法容易掌握,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使用密闭式吸痰的优势,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5月期间住院治疗的机械通气新生儿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密闭式吸痰,对照组给予开放性吸痰,比较吸痰后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吸痰后对照组心率明显上升,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而观察组则相对稳定,对照组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达46.2%远高于观察组的23.1%,颅内出血发生率为36.9%高于观察组的1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使用密闭式吸痰,安全有效,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6.
郭倩 《中国现代医生》2014,(2):39-40,44
目的探讨沐舒坦联合固尔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沐舒坦联合固尔苏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固尔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4 h后疗效,治疗后12 h、24 h、48 h血气指标及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吸氧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h后有效率分别为71.4%、39.3%;观察组患者治疗24 h、48 h后PaO2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而PaCO2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吸氧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沐舒坦联合固尔苏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血气指标,缓解症状,效果好于单用固尔苏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给药方法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2011年11月我科收治的42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气管内注入固尔苏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多体位气管内给药法,观察组采用仰卧位气管内给药法。结果两组患儿用药后血气PH值、PCO2、PO2及胸片、正压通气时间、用氧浓度、住院天数无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临床疗效无差异,但仰卧位操作简单,搬动少,减少对患者的损伤,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吸痰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对A组在吸痰前、吸痰后5min分别测SpO2;B组在吸痰前和吸痰结束后5min给予5min的高浓度氧气吸入并且在吸痰后5min分别测血氧饱和度。结果经过比较分析,两组吸痰结束后5min与吸痰前血氧饱和度相比较无明显升高,吸痰前吸氧与吸痰结束后吸氧,对患者血氧约饱和度影响不大。结论在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管理中,及时有效的吸痰能迅速纠正低氧血症,与吸氧无直接关心。  相似文献   

9.
王秀萍  郑翠霞  徐娟  张景  吴鹤鸣 《广东医学》2016,(13):2056-2058
目的:探讨硅橡胶和聚氯乙烯吸痰管在吸痰时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0例,由培训合格的护士分别在吸痰管规格、吸痰深度、时间、压力、湿化液及其滴速均相同的条件下予材质为聚氯乙烯、硅橡胶的吸痰管吸痰,由2名护士共同评估吸痰效果,并记录患者出现气道黏膜出血情况以及吸痰前1 min和吸痰后1 min、10 min的血氧浓度、血压、颅内压变化情况。结果与吸痰前1 min比较,A、B组吸痰后1 min血氧饱和度均显著下降(P<0.05),血压及颅内压显著升高(P<0.05),而吸痰后10 min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P<0.05),血压及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痰后1 min相比,吸痰后10 min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P<0.05),但血压及颅内压回落。与B组比较,A组吸痰前1 min和吸痰后10 min,血氧饱和度、血压及颅内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A组的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硅橡胶吸痰管对患者的黏膜损伤、血氧、血压、颅内压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与研究恒温湿化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在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常规吸痰组(对照组)和恒温湿化器联合密闭式吸痰组(观察组),各51例。统计与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人工留管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及干预前后的痰液黏度、血氧饱和度及痰菌阳性率。结果:观察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人工留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的痰液黏度、血氧饱和度及痰菌阳性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恒温湿化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在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适用于气管切开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