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口服声诺维微泡超声增强剂与胃助显剂混合液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1月经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66例GER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1例,女性35例;年龄21~82岁,平均(51.5±14.24)岁。对66例患者分别采用胃助显剂(胃助显剂组)及口服声诺维微泡超声增强剂与胃助显剂混合液(混合液组)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口服声诺维微泡超声增强剂与胃助显剂按2.5∶500配制,分别在常规模式及造影模式下观察胃食管反流声像图的表现特征,频谱多普勒记录反流时间、反流次数及反流速度,比较胃助显剂组及混合液组对GERD的诊断效能,并与胃镜检查结果(胃镜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混合液组在造影模式下检出53例,阳性率8030%,未检出13例,阴性率19.70%;胃助显剂组检出42例,阳性率63.64%,未检出24例,阴性率36.36%;胃镜检出21例,阳性率31.82%,未检出45例,阴性率68.18%。混合液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胃助显剂组及胃镜组(P<0.05)。53例胃食管反流患者有11例合并食管裂孔疝。结论 口服声诺维微泡超声增强剂与胃助显剂混合液在超声造影模式下诊断GERD优于单一胃助显剂及胃镜,可实时客观显示有无反流声像及反流宽度与反流高度等,能明显提高对GERD的诊断效能,为临床诊断GERD开辟了一种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镜下食管阀瓣分级联合食管胃超声造影在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341例疑似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资料,分析比较胃镜下胃食管阀瓣分级联合食管胃超声造影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24 h pH阻抗诊断的一致性。比较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与非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食管高分辨测压远端潜伏期(DL)、下段食管括约肌综合松弛压(IRP)、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CI)。结果 胃镜下食管阀瓣分级和食管胃超声造影对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镜下胃食管阀瓣分级联合食管胃超声造影对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敏感度93.22%、特异度98.10%、准确度94.72%、阳性预测值99.10%、阴性预测值86.65%,分别高于单独使用胃镜下胃食管阀瓣分级或食管胃超声造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镜下食管阀瓣分级联合食管胃超声造影与食管24 h pH阻抗诊断高度一致(Kappa值0.881)。通过胃食管阀瓣分级联合食管胃超声造影检出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其食管高分辨测压测出DL、IRP大于非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其测出DCI小于非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镜下食管阀瓣分级联合食管胃超声造影诊断胃食管反流病较各自单一检查敏感性、特异性高,可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内镜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伴食管pH的改变,内镜检查可见食管黏膜糜烂等。若仅有症状或食管pH改变,内镜检查阴性,则称为内镜阴性GERD或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GERD)。  相似文献   

4.
Zheng J  Du ZM  Chen MH  Lin JK  Hu PJ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0):1390-1393
目的 评价内镜、24 h食管pH监测、症状指数、24 h食管胆汁监测和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等方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相关非心源性胸痛(NCCP)的诊断价值.方法 因胸痛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连续病例共255例中,符合本研究标准的NCCP患者27例纳入研究,对这些患者行问卷调查、内镜、24 h食管pH和胆汁监测后,予埃索美拉唑20 mg,2次/d,试验14 d.结果 27例NCCP中,若仅以存在糜烂性食管炎和(或)病理性酸反流诊断GERD相关NCCP有9例(33%);若以存在糜烂性食管炎和(或)病理性酸反流、症状指数阳性、病理性胆汁反流之其中1项诊断为GERD相关NCCP则有20例(74%).以后者为GERD相关NCCP的诊断标准,PPI试验的诊断敏感性75%、特异性86%,反流性疾病问卷(RDQ)敏感性35%、特异性86%.结论 结合内镜、24 h食管pH监测、症状指数、24 h食管胆汁监测等检查可提高GERD相关NCCP的诊断,PPI试验是临床上诊断GERD相关NCCP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方法对50例GER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GERD以新生儿和婴幼儿发病较多,<3岁者占83%(41/50),临床表现以溢奶或呕吐为主等反流症状外,80%具有呼吸系统疾病,16%无呕吐症状。43例行24h食管PH监测,其中41例异常,检出率95%。13例行食管钡剂造影阳性10例,诊断阳性率为76%。结论小儿胃食管反流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仅凭临床症状有时难以与其他引起呕吐的疾病相鉴别,即使是胃食管反流也难以区分是生理性或病理性。食管24hPH连续监测配合食管胃钡会造影是早期诊断小儿GERD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胃超声造影探寻胃食管反流病人可能存在的解剖学异常,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48例胃食管反流病人作为观察组,另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1名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胃充盈超声造影和消化道钡餐评估并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His角和腹段食管长度;并探讨His角与腹段食管长度的关系及二者对胃食管反流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采用胃充盈超声造影与消化道钡餐2种检查方法对His角及腹段食管长度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观察组腹段食管长度小于对照组,而His角大于对照组(P < 0.01)。以59.03°为截点值,His角诊断胃食管反流敏感性为80.00%,特异性为85.71%,ROC曲线下面积为0.886;以2.743 cm为截点值,腹段食管长度诊断胃食管反流的敏感性为72.86%,特异性为74.29%,ROC曲线下面积为0.800。超声检测腹段食管长度与His角呈负相关关系(r=-0.681,P < 0.01)。结论胃充盈超声造影能够准确评价胃食管反流病人的His角,且操作安全无创,对辅助寻找胃食管反流解剖学病因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邝国恩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78-78,85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3月~2010年2月因反酸、烧心或非心源性胸痛等诊断为GERD的130例样本资料。结果本组130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造影剂反流入食管的反流现象,食管下段及贲门处黏膜紊乱的101例患者大多观察到胃食管反流现象,占77.69%,29例阴性,占22.31%。其中胃镜诊断8例反流性食管炎(6.15%),食管下段憩室5例(3.85%),4例(3.08%)食管静脉曲张,2例(1.54%)食管裂孔疝。结合其临床症状,可以明确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结论 X线消化道造影可在筛查食管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对患者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裂孔疝(HH)伴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与单纯HH及GERD患者之间的内镜、24h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胃动力学检查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经胃镜确诊的HH伴GERD患者61例,同期内镜确诊单纯HH患者28例,GERD患者30例,在一周内进行24h食管pH监测、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压力测定及胃磁图测定胃半排空时间.结果: GERD中pH监测诊断同内镜诊断相符合占83.52%,不符合占16.48%.24h pH监测中,HH伴GERD组患者的总反流时间、卧位反流时间及立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均显著高于GERD组和HH组,GERD组显著高于HH组;HH伴GERD组LESP显著低于HH组和GERD组,HH组LESP显著低于GERD组;HH伴GERD组LESL显著短于GERD组,HH伴GERD组和HH组LESL无显著差异,HH组LESL显著短于GERD组;HH伴GERD组LESR显著高于HH组和GERD组,HH组LESR显著高于GERD组;HH伴GERD组胃排空延缓者显著多于HH组,但与GERD组无显著差异,GERD组胃排空延缓者显著多于HH组.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指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烧心、反流等症状和/或食管炎,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后者又名内镜下阴性反流病.GERD治疗的目的是愈合RE,快速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虽然目前对GERD的自然病程知之甚少,但是治疗方法不断改进和深入研究.本文对近年若干GERD的治疗新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10.
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健 《中外医疗》2010,29(21):124-124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导致的一系列慢性症状或组织损害,反流导致的食管粘膜受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消化内镜检查是RE的主要诊断方法。因此,可分为内镜阳性GERD和内镜阴性GERD。内镜检查发现食管粘膜有破损者为RE。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抗反流防御屏障功能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的结果 [1]。药物治疗以抑酸及促进胃动力为主。作者近年来联合应用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GERD,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