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感染应用利奈唑胺的16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后是否出现血小板减少,将患者分为血小板减少组和血小板正常组。主要分析指标为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应用利奈唑胺前血小板计数、血清肌酐清除率(Ccr)、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应用利奈唑胺的剂量、给药途径和持续时间,以及合并用药情况等。对影响血小板计数的相关变量分别进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 162例患者中男113例,女49例,年龄19~96岁,平均年龄(57.2±16.1)岁;用药方法均为静脉滴注,600 mg/次,2次/d。应用利奈唑胺的时间为1~46 d,中位时间6 d。血小板正常组115例,血小板减少组47例。47例患者用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中位时间为4.5 d,血小板计数平均为(53±29)×109/L,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25、10、12例。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用药前Ccr<50 ml/min的OR为6.75,95%CI为2.93~15.58,P=0.000;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OR为4.54,95%CI为1.53~13.50,P=0.006;应用利奈唑胺时间>14 d的OR为4.00,95%CI为1.40~11.39,P=0.009;用药前AST>75 U/L的OR为2.73,95%CI为1.07~6.99,P=0.036。结论应用利奈唑胺前Ccr、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AST高于正常和应用利奈唑胺时间>14 d可能为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ICU危重症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为临床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甲医院ICU病房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使用利奈唑胺注射剂或片剂的成人患者病例,调查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并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通过统一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病例共57例,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为28.07%,并发血小板减少组与未并发组相比,血小板基线值较低[(174.06±53.21)×109/L:(228.93±81.86)×109/L,P=0.019],APACHEⅡ评分较高[(22.12±8.66):(16.20±4.77),P=0.039],血清肌酐清除率(Ccr)较低[(中位数41.86,四分位数间距26.26):(中位数71.84,四分位数间距56.40),P=0.003];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显示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血小板基线值(OR 5.02,95%CI 1.01~17.95,P=0.043),CCr(OR 5.16,95%CI 1.21~22.03,P=0.027)和APACHEⅡ评分(OR 3.92,95%CI 1.08~14.14,P=0.037)。结论:危重症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过程中应警惕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尤其是血小板基线值<200×109/L、肾功能不全(Ccr<50 mL·min-1)和APACHE Ⅱ≥20分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患者美罗培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通过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检索、筛选十堰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使用美罗培南治疗的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美罗培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研究患者625例,其中美罗培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7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冠心病、血小板基线值、血清肌酐值和分别联用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利奈唑胺药物与血小板减少症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血压(OR=1.811,95%CI:1.029~3.188)、血小板基线值(OR=0.988,95%CI:0.983~0.993)、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OR=2.998,95%CI:1.573~5.711)或青霉素类药物(OR=2.703,95%CI:1.317~5.548)是肺部感染患者美罗培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血小板基线值、联用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药物是肺部感染患者美罗培南相关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包括合并使用P糖蛋白(P glycoprotein,P-gp)抑制剂在内的各项因素对利奈唑胺血药浓度超标的影响,以降低因利奈唑胺高浓度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并进行浓度检测的患者,研究利奈唑胺浓度超标与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并对利奈唑胺浓度超标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102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35例,该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利奈唑胺的最高谷浓度成正相关(Kendall’s tau-b=0.418,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肌酐清除率、使用剂数及联合P-gp抑制剂是利奈唑胺浓度超标(>8 mg·L-1)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P-gp抑制剂的OR值高达4.132(95%CI 1.250~13.657,P=0.020)。联合P-gp抑制剂与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奈唑胺浓度超标与血小板减少有关,联合P-gp抑制剂是利奈唑胺浓度超标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关注利奈唑胺治疗时的合并用药,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接受利奈唑胺治疗住院患者发生相关性血液毒性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单中心、观察性、回顾性研究。收集78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且监测血药浓度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利奈唑胺疗程[OR=1.296(1.094~1.53),P=0.003],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30 mL·min-1·(1.73 m2-1[OR=11.582(1.870~71.729),P=0.008]是白细胞减少症的显著危险因素;利奈唑胺首次谷浓度[OR=1.178(1.052~1.318),P=0.005],基础血白蛋白值< 30 g·L-1[OR=4.175(1.315~13.254),P=0.015]是血小板减少症的显著危险因素。结论 利奈唑胺相关性白细胞减少症呈时间依赖,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呈浓度依赖,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血常规,情况许可下建议监测血药浓度,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以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间使用利奈唑胺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病生理情况、用药情况并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定义血小板减少症为低于正常值下限(即血小板计数<100×109/L),并根据排除标准控制混杂因素,对纳入病例使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观察指标进行逐步逻辑回归筛选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预测发生特征.结果 获得用药病例345例,按入排标准纳入有效病例208例,其中男性129(62.02%)例,女性79( 37.98%)例,平均年龄为62.67±18.66(16~ 98)a,用药时间平均为9.68±6.07(3~39)天.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有59例(28.37%),发生血小板低于正常值或基础值的25%的有106例(50.96%),其中有20人(9.62%)发生了Ⅲ度和Ⅳ度血小板下降,需要输血或输注血小板.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肌酐清除率、基础血小板值、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对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逐步逻辑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础血小板值和年龄与血小板减少症密切相关.绘制血ROC曲线Youden指数最大时(0.3855),曲线下面积为0.739时,对应切点的敏感度为62.71%,特异度为75.84%.结论 基础血小板值、年龄是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基础血小板值≤204×109/L、年龄≥82岁的患者,容易发生明显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出血风险,应加强血常规监测频率.低肌酐清除率、低血清白蛋白水平也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危险因素,提示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呈浓度依赖性,并与免疫机制相关.此外,可尝试使用ROC曲线筛选预测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风险特征,并在易感人群中调整合适剂量以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410例住院患者的利奈唑胺用药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并评价利奈唑胺的临床用药疗效及安全性,探究其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2月使用利奈唑胺的410例住院病人的用药资料,对其血小板计数相关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回归分析。结果:410例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有效率为84.63%,发生不良反应128例次,其中,血小板减少症78例(19.02%),高于国外报道(11%)。年龄>65岁、女性、治疗时间>28 d、基础血小板计数<200×109.L-1、联用3种以上抗生素等是引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显著,其致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胆外科肿瘤患者发生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为患者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应用利奈唑胺进行抗感染治疗的肿瘤患者,根据给予利奈唑胺后是否出现血小板减少,将患者分为血小板减少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共纳入104例患者,其中接受外科手术患者84例,未接受外科手术患者20例。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24.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利奈唑胺使用时长、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0岁(OR=7.093;P=0.017)、利奈唑胺使用时长≥12 d(OR=4.399;P=0.035)、基础血小板计数≤200×109/L(OR=8.470;P=0.004)、基础AST≥50 U/L(OR=15.465;P<0.001)、基础白细胞计数≥11×109/L(OR=11.436;P=0.001)是肿瘤患者发生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 给肝胆外科肿瘤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时,医师需关注患者是否发生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年老、长疗程、基础血小板低、基础肝功能差及基础白细胞计数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李娜  唐志红  田永明 《安徽医药》2020,24(10):1920-1926
目的探索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医院感染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期能够指导临床防治 CRAB医院感染,减少 CRAB感染病人的死亡风险。方法计算机检索检索万方、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 CBM、EMbase、PubMed、OVID,以及医学网站中公开发表的文献,检索时限截至 2019年 5月 31日,采用 State13进行 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 32篇文献(英文 26篇,中文 6篇)其中存活组 1 607例病人,死亡组 1 372例病人。在纳入的 24项研究因素中,有 15项研究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MD=0.19,95%CI:0.08~0.30,P<0.01)、 APCHE II评分(MD=0.48,95%CI:0.06~0.91,P=0.03)、入住 ICU(OR=1.91,9,5%CI:1.12~3.26,P=0.02)、发生过休克(OR=4.28, 95%CI:1.05~17.49,P=0.04)、脓毒性休克(OR=8.36,95%CI:3.71~18.82,P<0.01)、肾功能损伤(OR=1.57,95%CI:1.19~2.07, P<0.01)、糖尿病(OR=1.31,95%CI:1.03~1.68,P=0.03)、肿瘤(OR=1.56,95%CI:1.02~2.37,P=0.04)、肝脏疾病(OR=1.93, 95%CI:1.25~3.00,P<0.01)、深静脉置管(OR=2.02,95%CI:1.56~2.61,P<0.01)、留置导尿管(OR=2.53,95%CI:1.66~3.84,P<0.01)、留置鼻饲管(OR=1.79,95%CI:1.21~2.65,P<0.01)、机械通气(OR=3.17,95%CI:2.34~4.29,P<0.01)、使用激素(OR=5.46,95%CI:3.12~9.56,P<0.01)、免疫抑制(OR=2.73,95%CI:1.82~4.1,P<0.01)。结论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和侵入性操作相关因素是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病人高死亡率的主要危险因素,可有助于临床医务人员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降低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人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调查我院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病例,为促进利奈唑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取我院2017年1~6月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及用药期间血小板变化,依据相关标准确定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病例,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部位、用药时间、合并抗菌药物和用药前后Plt数值变化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67例静脉滴注正常剂量利奈唑胺的患者,其中20例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11.98%。关联性评价结果:很可能2例(10.00%),可能18例(90.00%)。女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于男性;青年和老年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其中青年患者(18~40岁)最高;肝脏部位感染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最高;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随用药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合并使用抗菌药物越多,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越高;以及基线Plt<200.0×109·L-1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是该药较常见不良反应,临床使用时应关注女性、青年和老年、肝脏部位感染、用药周期长、基线Plt<200.0×109·L-1的高发人群,尽可能减少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用药前后密切监测患者血常规,以减少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