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产程体位管理纠正骨盆倾斜度过大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朱瑛 《护理与康复》2009,8(3):208-209
目的纠正骨盆倾斜度过大,减少头位难产。方法对160例骨盆倾斜度〉70°的产妇。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在产程中予常规体位,观察组实施体位管理;对两组的分娩方式、胎方位、新生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阴道顺产较对照组多、胎儿枕横位及枕后位较对照组少、新生儿窒息及低氧缺血性脑病较对照组少。结论加强产程体位管理,有利于胎头娩出.提高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半卧位分娩体位对分娩的影响。方法选择经阴道分娩的单胎头位足月妊娠初产妇50例,采用床头抬高40~60°的半卧位分娩体位作为观察组,同等条件下的常规平卧为对照组,进行分娩方式、产程、产后产妇舒适度、产后出血、新生窒息的观察。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的第二产程缩短(P<0.01),自然分娩率提高,产后产妇舒适度明显增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半卧位分娩体位符合产道生理,有利于胎头入盆下降,可缩短第二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增加产妇产后舒适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危初产妇经阴道自然分娩中,不同待产体位、分娩体位对产妇产程以及会阴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产科收治的足月低危初产妇89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产妇均满足经阴道自然分娩指征,根据产妇待产体位和第二产程分娩体位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1例产妇采取传统卧位或侧卧位待产,观察组48例产妇则采用自由体位待产及第二产程改良式体位,比较两组产妇产程、分娩结局、分娩相关指标,以及产后会阴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改行剖宫产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第一、第二及总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会阴完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满足经阴道分娩的足月低危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待产及第二产程改良式体位可有效改善产妇会阴情况,促进自然分娩,提高产妇及新生儿分娩过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产程中枕后位产妇采取特殊体位对分娩的影响.方法取2年内产程发作时胎方位为枕后位的健康初产妇134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74例,采取特殊体位护理;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体位.观察2组产妇的产程进展和分娩方式.结果观察组产妇经阴道顺产率77.0%,对照组16.7%(p<0.01);观察组剖宫产率16.2%,对照组76.6%(p<0.01).而且观察组产程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产程中特殊体位护理有利于加快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该方法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徒手旋转配合改变产妇体位减少头位难产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产程中徒手旋转配合改变产妇体位减少头位难产的效果。方法100例活跃期胎头方位异常、足月妊娠健康产妇.分为徒手旋转配合改变体位组(观察组)和常规体位组(对照组)各50例,比较两组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几窒息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程短、剖宫产率低、产后出血率低、新生儿窒息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徒手旋转配合改变产妇体位,可预防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的发生,减少头位难产,提高阴道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施临产妇全程体位管理对产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孕妇200例,均为单胎头位,随机将孕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产妇从临产开始至第二产程,助产士根据产程时段、产妇意愿、胎方位并辅助分娩球等设施,对产妇实施体位管理,采取多种体位分娩;对照组全产程取自由体位。[结果]观察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追加静脉输注缩宫素例数减少、自然分娩率增加(P0.05)。[结论]实施临产妇全产程体位管理,产妇有意愿接受多种体位分娩,并可缩短产程,减少缩宫素的使用,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特别能降低因胎位异常引起的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汤芳 《妇幼护理》2023,3(11):2571-2573
目的 探讨体位与运动管理对纠正分娩镇痛产妇枕后位/枕横位的效果。方法 2022 年 1 至 12 月在新泰市人民医院产科住 院的确诊枕后位/枕横位初产妇 100 例,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硬膜外麻醉持续镇痛.对 照组予常规镇痛后卧床,观察组给予体位与运动管理指导。比较两组产妇产程用时、胎方位纠正率、会阴侧切率、胎吸助产率、 阴道分娩会阴完整率、中转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及产后尿潴留率。结果 观察组第一、第二产程用时明显短 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胎方位纠正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会阴侧切率、中转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阴 道分娩会阴完整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娩镇痛枕后位/枕横位产妇实施体位和运动管理后,对缩短产程、纠正胎方位、 降低侧切率及剖宫产率、提高阴道分娩会阴完整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正常骨盆形态产程活跃期胎头浮动产妇实施蹲式体位对分娩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择产程活跃期宫口开大>3cm经阴道检查确诊胎头浮动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当宫口开大3~4cm时,在宫缩期间嘱产妇取蹲式体位,并由助产士给予指导;对照组取平卧位或侧卧位直至宫口开全,不予体位指导至分娩结束. 结果:观察组第一、二产程时间、顺产率及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对正常骨盆形态产程活跃期胎头浮动产妇实施蹲式体位,可缩短产程,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儿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护理在疤痕子宫阴道分娩过程中的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本院产房分娩的70例疤痕子宫产妇,根据分娩体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位分娩,观察组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比较两组产程时间,产妇焦虑情况和对医院满意度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第一、二产程缩短,产妇焦虑情绪显著降低,对医院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疤痕子宫产妇分娩时采用自由体位,可显著减轻产妇焦虑情绪、缩短产程、提高医院满意度,提高产科护理质量,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产程活跃期胎头浮动初孕妇实施蹲式体位的效果.方法:将200例产程活跃期经阴道检查确诊胎头浮动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在宫缩期间嘱产妇取蹲式体位,保持胸部前倾的舒适体位直至宫口开全;对照组取平卧位或侧卧位至宫口开全.结果:两组产程、顺产率及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新生儿体重、阴道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产程活跃期胎头浮动孕妇实施蹲式体位,可缩短产程,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儿并发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程早期体位干预配合分娩辅助设施对初产妇的产程时间、疼痛程度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妊娠头先露,且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从产妇临产规律宫缩宫口未开开始,根据产妇胎先露下降的高低和胎背位置,给予用手向上托起腹部行走、上下爬单层楼梯、垂直坐位、侧俯卧位、侧卧位弓箭步、支撑式前倾坐位或前倾式站位、手膝位等早期体位干预,并配合应用分娩辅助设施;对照组产妇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由体位配合常规产程护理。观察两组产程时间、疼痛程度和分娩方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第一产程时间缩短、疼痛减轻,阴道分娩例数(86例)多于对照组(7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产程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早期体位干预配合分娩辅助设施,能缩短第一产程时间,减轻分娩疼痛,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12.
特殊体位联合徒手旋转胎头矫正胎方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联合徒手旋转胎头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临产后诊断枕后位的初产妇260例,随机分两组各130例。观察组产妇取侧腹卧位,徒手旋转胎头。结果:观察组102例转为枕前位,103例阴道分娩,剖宫产27例。对照组阴道分娩43例,剖宫产8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此方法能有效矫正胎方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第二产程体位干预联合手法按摩及胎头位置异常手法矫正对产妇分娩结局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本院妇产科经阴道自然分娩(未实施无痛分娩)的68名初产妇临床资料,依据分娩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各34名。对照组实施传统分娩护理,观察组实施第二产程体位干预联合手法按摩及胎头位置异常矫正。统计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助产护理服务总满意率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分娩结局优于对照组(P<0.05),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助产护理服务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第二产程体位干预联合手法按摩及胎头位置异常矫正能够提升产妇分娩结局改善效果,融洽护患关系,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阶段性强化教育对产妇分娩镇痛配合体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行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并配合体位护理的产妇4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5例。观察组产妇从住院临产至分娩结束,根据分娩期的不同阶段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并及时做好产时体位指导;对照组产妇从住院临产至分娩结束,由助产护士单一进行健康教育,临产时采取自觉舒适的体位,直到分娩结束。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及产妇分娩方式。[结果]两组镇痛效果及分娩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将阶段性强化教育用于产妇分娩镇痛配合体位护理中,可以提高镇痛效果,加速产程进展,促进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穴位按压联合早期体位干预对初产妇产程、分娩痛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无剖宫产指征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早期体位干预,观察组给予穴位按压联合早期体位干预。比较2组产妇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及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阴道分娩率分别为87.0%(87/100)、75.0%(75/1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阴道分娩产妇第1、第2、第3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期、活跃期及第2产程时,观察组阴道分娩产妇疼痛分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穴位按压联合早期体位干预可有效缓解分娩痛,缩短产程,提高阴道分娩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特殊体位护理在矫正产妇活跃期持续性枕横、枕后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待分娩的活跃期持续性枕横、枕后位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方式待产,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特殊体位护理,引导产妇取与胎背对侧的膝胸卧位,枕左横及枕左后位产妇向右侧膝胸卧位,枕右横及枕右后位产妇向左侧膝胸卧位。比较两组产妇胎位矫正情况、分娩情况及阴道分娩产程时间。结果:实验组产妇胎位矫正率、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产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采取特殊体位护理能够有效矫正孕妇枕横、枕后位,降低剖宫产率,缩短阴道分娩产程时间,提高产妇分娩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产妇实施自由体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3年6月至12月初产妇为观察组,2001年6月至12月初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产程用药、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产程中减少用药;能缩短产程: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结论 产妇实施自由体位促使自然分娩,提高产科质量,更好保障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正常骨盆形态产程活跃期胎头浮动产妇实施蹲式体位对分娩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产程活跃期宫口开大〉3cm经阴道检查确诊胎头浮动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当宫口开大3—4cm时,在宫缩期间嘱产妇取蹲式体位,并由助产士给予指导;对照组取平卧位或侧卧位直至宫口开全,不予体位指导至分娩结束。结果:观察组第一、二产程时间、顺产率及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正常骨盆形态产程活跃期胎头浮动产妇实施蹲式体位,可缩短产程,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儿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产妇临产后体位护理的方法及其对产程进展的影响.方法 抽取180例2010年1-12月入院选择阴道分娩的产妇为观察组,均在产程不同阶段实施体位指导;抽取180 例2009 年1-12月入院的选择阴道分娩的产妇为对照组,未根据产程不同阶段实施特殊体位护理.观察比较两组产妇阴道分娩例数、各个产程时间、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所需时间较对照组少,剖宫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或P<0.05).结论对产妇进行体位护理,有利于促进产程进展,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产程中实施特殊体位联合导乐护理纠正胎方位对分娩情况、产程进展和新生儿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12月分娩的产妇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产程中实施特殊体位联合导乐护理纠正胎方位,对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产程时间及新生儿的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顺产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所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程中实施特殊体位联合导乐纠正胎方位使产妇在分娩中减少产程时间,提高自然分娩,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