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感染(CR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为临床预防CRI的发生提供对策.方法 将200例危重患者术中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及颈内静脉置管组,每组各100例.术后对留置的CVC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 200例CVC检出CRI 31例,发生率15.5%;CRB 4例,发生率2.0%.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检出CRI 13例(13.0%),CRB 1例(1.0%);颈内静脉置管组检出CRI 18例(18.0%),CRB 3例(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VC留置时间≥6d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 危重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放置CVC是重要的病原菌感染途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CRI、CRB的发生率比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低.CVC留置时间应尽量<6d,以减少CRI、CRB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200例C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根据双盲分组法将对象分为股静脉置管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每组100例,比较两种深静脉置管的应用效果。结果统计显示:股静脉置管成功率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股静脉置管组患者误入动脉率、感染发生率均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导管位移、堵塞及脱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各具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针对性选择穿刺入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超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风险较大或预计穿刺较困难的86例急危重症患者,依据随机为超声引导组与对照组,各43例,超声组以超声引导下实施深静脉穿刺置管引导;对照组运用传统体表解剖实施穿刺置管,记录比较2组并发症、成功率及穿刺置管时间。结果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定位实时引导穿刺置管时间[颈内静脉(98.5±35.7)s、股静脉(436.6±158.7)s]较之对照组[颈内静脉(105.5±46.7)s、股静脉(536.5±198.4)s],少于后者(P0.05);实时超声引导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颈内静脉97.22%、股静脉100%)相比于对照组(颈内静脉48.72%、股静脉25.0%),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颈内静脉10.26%、股静脉25.0%),2组并发症发生率[颈内静脉(0vs.10.26),股静脉(0vs.25.0)]差异显著(P0.05)。结论救治急危重患者中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选择性深静脉穿刺置管,临床价值高,可提升穿刺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增加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肘正中静脉与颈内静脉PICC置管在妇科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80例,随机分成A组与B组各40例,A组经肘正中静脉行PICC置管,B组经颈内静脉行PICC置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及置管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置管成功率两组均为100.0%。操作时间A组(17.23±2.36)min,B组(18.16±2.45)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9,P>0.05)。并发症发生率A组30.0%,B组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0.05)。结论经肘正中静脉置管和经颈内静脉行PICC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相当,但经颈内静脉行PICC置管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置管类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导航技术在颈内静脉置管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超声显像颈内静脉管腔、走形及与其它血管的毗邻关系,精确定位皮肤穿刺落点,测量进针深度。分两组进行比较研究,超声导航置管组(Ⅰ组)42例,盲穿置管组(Ⅱ组)46例,分析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首针成功率,两针成功率,失败率,和操作全程所用时间长短比较。结果Ⅰ组首针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Ⅰ组两针穿刺成功率高于Ⅱ组,且置管完成时间明显短于Ⅱ组。结论超声导航技术在穿刺颈内静脉方面具有精准定位,实时引导及预防术中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穿刺成功率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CVC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田景华 《职业与健康》2008,24(2):189-190
目的对比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经锁骨下静脉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CVC)在恶性肿瘤病人中临床应用情况及利弊。方法将67例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设为PICC组,89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设为CVC组。分别记录插管成功率、操作所需时间、留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PICC置管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4%,CVC置管组为80%,P〈0.05;PICC置管组平均穿刺时间为(15.20±4.34)min,CVC置管组为(27.71±4.01)min。P〈0、01:PICC置管组平均留管时间为72d,CVC置管组为36d,P〈0.01;PICC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CVC置管组为33%,P〉0.05。结论PICC组较CV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但并发症发生率,中途拔管率与CV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方式成本效益的差异显示,需长期输液的肿瘤患者中,PICC并不能替代CVC。  相似文献   

7.
两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比观察经颈内静脉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特点及并发症。 方法 :将 1 34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分为两组 ,A组 (n =6 3)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B组 (n =71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均采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观察 4周 ,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感染等并发症及病人的偏爱情况。 结果 :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感染和血气胸 ,两组均无统计意义 (P <0 .0 5 )。病人明显偏爱锁骨下静脉置管 (P <0 .0 5 )。 结论 :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 ,二者在置管特点和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 ,可根据医师对置管技术的熟练情况及病人的偏爱程度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康复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径路。方法: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组31例,B组股静脉穿刺置管组34例,C组PICC穿刺置管组33例,分别从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腔堵塞、意外拔管、深静脉血栓、静脉炎、局部血肿)、患者舒适度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PICC组在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等方面都明显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P〈0.05)。结论:PICC中心静脉脉管是脑卒中康复患者最理想的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锁骨下静脉置管方法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5月—2015年12月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7 d的患者。分为三组:超声引导精确置管组(A组),常规单腔不扩皮组(B组),常规双腔组(对照组)。调查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诊断、APACHEⅡ评分、置管位置、方法、是否穿刺一次成功、留置导管时间、CRBSI情况、病原菌检出情况等。比较不同置管方法CRBSI发病率和日发病率,以及CRBSI病原学分布。结果共调查患者2 366例,其中A组789例,B组786例,对照组791例。A组发生CRBSI 13例,CRBSI发病率为1.65%,日发病率为1.09‰;B组发生CRBSI 15例,CRB-SI发病率为1.91%,日发病率为1.27‰;对照组发生CRBSI 40例,CRBSI发病率为5.06%,日发病率为3.36‰;A、B组及对照组的穿刺一次成功率分别为97.47%、88.80%、87.23%。三组患者的CRBSI发病率、CRBSI日发病率、穿刺一次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经两两比较,穿刺一次成功率A组高于B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25、58.50,均P0.01);CRBSI发病率对照组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82、18.35,均P0.01);CRBSI日发病率对照组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74、11.22,均P0.01)。三组患者各检出病原菌13、15、40株,均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照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比例高于A、B组。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与常规置管方法(单腔、双腔)相比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超声引导精确置管及常规单腔不扩皮锁骨下静脉置管较常规双腔置管方法能够减少患者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方法医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共行中心静脉置管术112例,对其发生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12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中,2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9.6%;股静脉感染率为21.9%,稍高于颈内静脉的17.1%及锁骨下静脉的15.4%,然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10d患者的感染率为11.5%,低于置管10~20、>20d患者的17.4%及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感染率为31.6%,显著高于其他基础疾病(P<0.05);中心静脉置管血流通畅患者感染率为17.9%,血流不通畅感染率为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减少感染发生,首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部位,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要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护理质量能有效预防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颈内静脉长期透析导管不同置管方法的难易程度.方法 将26例需进行长期颈内静脉置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A组(18例)和B组(8例),A组采用传统的撕脱鞘法置管,B组采用导丝法置管,观察两种方法的置管术中出血量、置管所用时间、成功率、置管后透析中的平均血流量.结果 B组在置管所用时间为(43.63±3.74) min,术中出血量为(8.38±2.20) mL,均显著低于A组的(55.72±7.40) min和(24.78±4.69)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的置管成功率为100%,透析中的平均血流量为(242.50±25.91) mL/min,A组的置管成功率为94.44%,透析中平均血流量为(232.78±21.97) mL/min,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导丝法进行颈内静脉长期透析导管置入方法简单,且术中出血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冰盐水诱导亚低温对心肺复苏(CPR)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为提高心肺复苏后临床疗效提供科学方法。 方法以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因"心搏骤停"到南京市浦口医院急诊科就诊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其中男性33例,女性7例;年龄35-79岁[(56.2±9.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20例,男17例,女3例)和对照组(n=20例,男16例,女4例)。对照组仅采取常规复苏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复苏治疗的基础上加用4℃的0.9%氯化钠注射液经(外周或中心)静脉通道或骨髓腔通道注射快速诱导患者呈亚低温状态,并联合体外降温和药物降温维持亚低温的治疗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即刻和1 h的直肠温度与温度达标时间,比较两组患者ROSC后即刻、4 h、24 h、48 h、72 h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动脉血乳酸水平,评估亚低温对两组患者疗效的影响。 结果研究组患者ROSC后1 h的直肠温度为(34.2±0.4)℃,对照组为(36.8±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P<0.05)。两组患者在ROSC后48 h和72 h的GCS评分均较前升高,48h研究组GCS为(8.01±1.12)分,对照组为(6.76±1.8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5)。72 h研究组GCS评分为(9.06±1.78)分,对照组为(7.47±1.2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P<0.05)。两组患者ROSC后4 h、24 h、48 h、72 h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在各时间点,研究组患者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5.52±1.65)mmol/L、(3.96±1.71)mmol/L、(2.09±1.66)mmol/L、(1.77±1.59)mmol/L;对照组分别为(6.71±1.36)mmol/L、(5.33±1.27)mmol/L、(4.16±1.95)mmol/L、(2.06±1.72)mmol/L,两组各点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PR术后早期联合采用冰盐水诱导和体外、药物降温的亚低温治疗方法对心搏骤停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动心肺复苏仪在急诊成人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 P R)抢救中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成人心跳骤停患者48例并展开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均在2019年7月~2020年12月进行CPR抢救,将进行传统徒手心肺复苏的2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进行自动心肺复苏仪心肺复苏的24例患者设为试验组,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仪在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急诊科突发心跳呼吸骤停140名患者为观察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徒手CPR组和CPR仪组,每组各70人,监测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以及CPR后10min、30min的MAP、颈总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两组间MAP、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在CPR开始后10min、30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R仪组优于徒手CPR组(P<0.05).比较两组ROSC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徒手CPR组ROSC成功率为22.86%,CPR仪组ROSC成功率48.57%,CPR仪组优于徒手CPR组(P<0.05).结论:与徒手心肺复苏比较,使用心肺复苏仪可以提高ROSC成功率,同时改善心、脑等重要器官供血,减少重要器官组织缺血性损伤,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APACHEⅡ评分对腹部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脑功能复苏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选取郑州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及三门峡中心医院所属急救站急诊经腹部心肺复苏救治成功后66例心搏骤停(CA)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其中男性34例,女性32例;年龄19~80岁,平均(50.91±14.50)岁。患者根据复苏后3个月内的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分级(CPC)分为预后良好组(CPC 1~CPC 2,29例)和预后不良组(CPC 3~CPC 5,37例)。比较两组患者腹部心肺复苏成功后24h经TCD测得的脑血流和APACHEⅡ评分结果,分析两指标的相关性并分别绘制对CA患者脑复苏预后预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以评估该指标对CA患者脑复苏预后预测的准确性。 结果预后良好组CA患者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后24 h的脑血流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6.23±1.88) vs (4.88±1.15),P<0.05],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15.31±5.37)分vs (25.05±7.94)分,P<0.05],两者呈负相关性。脑血流对脑功能预后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722,APACHEⅡ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44。 结论心肺复苏早期脑血流越大、APACHEⅡ评分越低,患者脑功能预后越好。两者对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后CA患者的脑功能预后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We evaluat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performed by persons with no previous experience on a resuscitation dummy. Subjects were randomized into four groups, one of which had no instructio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were instructed for 3 min in mock CPR by a supervisor using a telephone, a video-link, or directly in person. They were compared with a group which had had previous CPR training. The main outcome measures were the number of correct ventilations, chest compressions and compressions with correct hand position. Video-link instruc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higher median scores for all three outcome measurements (P < 0.05), whereas telephone instruction and previous CPR training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cores on only one, namely ventilations (P < 0.05). Video-link instruction was comparable with direct observer instruc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eviously trained subjects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s. Video-link instruction can produc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 quality of CPR in mock resuscitations for persons with no resuscitation training.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锁骨下静脉置管敷料更换时清洁消毒的方法(简称换药方法),对预防相关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6月某院重症监护室行右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患者120例,按置管日期分为对照组(单日)和实验组(双日)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换药方法:2%碘酊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一遍,75%乙醇脱碘一遍;实验组采用改良换药方法:先用生理盐水擦拭穿刺点及周围皮肤3遍,清洁导管,再避开穿刺点用75%乙醇消毒周围皮肤3遍,用0.5%碘伏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3遍,最后消毒导管。对比两组相关感染率。结果实验组局部感染率为5.00%,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率为1.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67%和1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换药方法比传统换药方法效果好,能有效预防局部感染与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和院内心肺复苏的差异性,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11月发生的心搏骤停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院内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47例,B组为院前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45例。两组患者均在第一时间内(均≤4分钟)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急救。A、B两组均按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抢救。对两组患者急救的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复苏成功26例,成功率为55.32%;B组复苏成功11例,成功率24.44%。两者的成功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院内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院外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考虑与院内抢救条件及急救设备,高年资医务人员参与抢救,医务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Thumper 1007心肺复苏仪的临床应用复苏效果及其对于关键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推广奠定基础。方法 急诊心脏骤停患者400例根据数字化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00例,在传统复苏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人工胸外心脏按压,试验组采用Thumper 1007心肺复苏仪实施胸外心脏按压。结果 试验组的复苏成功率为83.0%,对照组的复苏成功率是65.5%,试验组复苏效果优于对照组(P < 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在复苏前的SBP和SaO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复苏后5、10 min,2组患者的SBP与SaO2值都有明显上升,试验组患者的SBP和SaO2值都高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复苏前后血清K+和Na+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照组复苏前后血清K+和Na+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对比研究血清中IL-6和IL-8等炎症因子水平发现,复苏前2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复苏后组内和组间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Thumper 1007心肺复苏仪应用于治疗猝死的效果能有效提高复苏效果,促进维持生命体征与血清电解质的稳定,能有效缓解炎症因子的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